Monday, December 26, 2005

蓦然回首

蓦然回首:读李翊云的小说
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要修改,先撤下来. 谢谢大家阅读,评论.

Tuesday, December 20, 2005

To Swap, or Not to Swap :)

Did not like the game Yankee Swap from the first time I played it. I just don't get it. Why people have so much fun doing it is beyond me. :)

But I bought a present for the office holiday party any way and am still hestitating whether to participate in it or not. I'm a groupie - how could I miss such a great opportunity to make fun of the guys?

On the other hand, I've made quite a few enemies around the lab. :) Dealing with them one by one, they are not my match. But what if they all team up against me? Then I would be in trouble. :) We'll see if I could gather up enough courage when it is the time. :)

Meanwhile, things are hectic around here. The holidays are coming but guys are all stressed out. The code ain't working, the boss is mad, and the presents they got for their wives and kids might not be to their liking.

C'est la vie. :)

Friday, December 16, 2005

为了女性,溜冰 :)

还真有神的,开玩笑说 Thoreau 如果活着会写Blog,结果Dean 还真找到一个Blog:

blogthoreau.blogspot.com :)

也不管发贴人是否开玩笑,正好自己也有感而发,就回了一贴。

http://my.cnd.org/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42399&forum=2
Alibaba: 此期华夏文摘“冰上的飞翔”,霍桑溜冰,也许和他写书一样,是出于对女性的同情吧?

阿里巴巴,你这个问题带不带陷阱?

简单地回答,不是。

啰唆地回答,更不是。象我在我的短文里说的,他们三个就是在那里玩耍,having a good time, 象三个小男孩。和他同情不同情女性没有关系。

作为读者,我们往往容易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reading too much into 别人的作品。尤其是名人的作品。其实,读得越多,越发现他们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与常人无异的平常之处。这些平常之处不是降低了他们在我心中的地位,而是把他们拉得更近。

其实,这三个人里,霍桑是最“俗气”的,尘心最重。梭罗最“出世”,爱默生在“出世”和“入世”间的平衡保持得最好,只有霍桑最摇摆,最两极:他的作品最浪漫、最出世,现实生活中却最“钻营”。他写作,好象是因为心中块垒太多,不得已而为之。他先是作了几年的海关官员,后来因为政府换届丢了职位;成名之后,因为大学同学皮尔斯当了总统,他又去英国作领事。

所有三个人都是十分 down to earth 的。霍桑和梭罗都穷,总是在为钱发愁;爱默生稍微富一些,但也经常干庄稼活:他每天中午之前读书写作,下午一点之后要么在菜园、果园里耕作,要么去林子里散步。他的日记里,除了高深的哲学,也有土豆的收成和新摘的水果的香甜。

如今的 Old Manse 门口,还保留着他们当年的菜园,种着蔬菜瓜果。霍桑搬来之前,梭罗已经帮他把菜园子种好;梭罗住在瓦尔登的时候,种的青豆,垄子有七英里长。

Thursday, December 08, 2005

Woody Allen: Mighty Aphrodite

Woody Allen always (well, most of the time) chooses a tall blonde to be his heorine. And he makes her inevitably fall for him one way or another. :) Why not, he is not beefy or brawny enough to be her pick, but he is brainy and witty and blubbish and by some little twist of FATE she always falls for him. After all, he is the writer, the director and the leading actor - so why not play God and embezzle some good fortune. :)

In this one he made both Lenny and Linda feel like a couple of absolute losers after his wife told him that she was moving out and her boyfriend just found out her background and walked out on her. :) Loser consoles loser and it ain't your typical pity sex. :)

The Greek Chorus was indeed hilarious. My favorite was Zeus' answering machine. :) Reminded me of a joke: A Priest and a Rabbi were arguing about something. The Priest said he was going to call God to ask Him about what to do. The Rabbi said: Use my phone. It's local. ;)

So Lenny Weinrib played God and he made it all work out for every little people in the movie. Well, if God is not actually doing it, why not a short and skinny and awkward and cowardice Jewish movie maker. :)

Fourteen, thanks for recommending it. I'll go to bed with a big smile on my face and will be smiling when I dig myself out of the snow tomorrow morning. :)

Monday, December 05, 2005

如何糟蹋爱默生 :)

Oh boy. There are bad movies, then there are REALLY REALLY bad movies. :)

Le Divorce :) Kate Hudson is never going to be as good as her mother.

This is supposed to be one of the punch lines in the movie, and it's a quote of the omniscient Emerson:

"Lovers are a pastime one tends to outgrow. a hobby that finally becomes a bore." Got to check if he really said that. :)

"Every hero becomes a bore at last." Yes, he did say this, in "Uses of Great Men":

http://www.rwe.org/com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3&Itemid=177

Saturday, December 03, 2005

Pride and Prejudice

Never enough of the British drama, never enough of Jane Austin ... Darcy was handsome - he has to be. Liked his eyes. Cold but passionate. A little boyishly shy and charming at times.

The reason for his arrogance was not convincing. Don't know how to talk to strangers? :) The unpleasant social circumstances of Elizabeth makes her more sensitive. People feel inferior to him because he has all the reasons to be proud and arrogant.

Elizabeth has too much facial movement, thus not as elegant as the original one. But she is so young: Keira Knightley was born in 1985. :)

Donald Sutherland is superb. Always liked him, and like him still more in this role. His powerful presence has negated the disdain that people might have for the family. His wife is nothing new - you feel sorry for her, but I don't think she has contributed anything new to the story.

Mr. Collins is certainly comic. And disgusting. Oh life is so unfair. It has made many Mr. Collinses and then one Mr. Darcy to make them all look ridiculous and ugly. :)

Keira Knightley: Elizabeth Bennet
Donald Sutherland: Mr. Bennet
Matthew MacFadyen: Mr. Darcy

http://www.imdb.com/title/tt0414387/quotes

张爱玲译爱默生选集

张爱玲译爱默生选集

第五章 书信 一 寄丽蒂亚-杰克逊 (1835年2月1日,于康柯德)

我的一个智慧的导师爱德门-柏尔克说:“一个智慧的人,他的话虽然是 真理,他总把它说得不太过份,那么他可以说得时间长一点。”你在我 心中唤起这种新感情,它的性质也许会使别人害怕,却使我喜欢,它这 种安静,我认为是保证它能够永久不变。

我在星期五非常愉快,因为我 现在的地位仿佛是你家庭的一员了,而我们彼此间的了解一直在增长着,然而我去了又来了,而始终没有说出一句强烈的话---也没有作过一次热情的表示。这并不是预先计划好的,我仅只是顺从当时的倾向,顺从事实。

有一种爱情,因为对真理与博爱感到关切,反而把个人放在一边,不断地暂缓实现个人的期望(其实这种期望或者也似乎是合理的),因而音调转变了,这样的爱我觉得它有一种庄严伟大。你不要以为我是一个抽象的爱人。

我是一个人,我憎恨并且怀疑那些高雅的过份的人;大自然,我们善良的养母,她利用最家常的愉快享受与吸引力将她的孩子们拉拢在一起,这家常的一切都引起我的共鸣。然而我还是非常快乐,因为在我们之间,最持久的联系是最先造成的;以这为基础,无论人性要生长出什么别的关系,都可以生长出来。

我母亲非常喜悦,问了我关于你的许多话,有许多问题都是我不能答复的。我不知道你可会唱歌,可会读法文,或是拉丁文,你曾经住在什么地方,还有许多别的。所以你看,没有别的办法,你必须到这里来,在战场上忍受她的询问的炮火。

在今天早晨的凛冽但是美丽的光明中,我想着,亲爱的朋友,我实在不应当离开康柯德。我必须争取你,使你喜爱它。我天生是一个诗人,无疑地是一个低级的诗人,然而仍旧是一个诗人。那是我的本性与天职, 我的歌喉确是“沙哑”的,而且大部份全是以散文写出来。然而我仍旧是一个诗人---这里所谓诗人只是一个人,他能够感觉到而又挚爱灵魂与物质中的音乐,从尤其是---与物质的音乐之间相符之处。落日,树林,风雪,某一种河上的风景,在我看来比许多朋友都重要,它们通常与书籍分占我一天的时间。像康柯德这样的城市总有一百个,在那些城里我 都可以找到这些必须的东西,但是我恐怕普利茅斯不是这样的城,普利茅斯是街道;我住在广阔的郊野里。

但是这件事留到以后再说吧。如果我能够顺利地预备好星期四关于布纳罗蒂的演词,我就在星期五到普利茅斯来。如果我失败了---不能达到这 人的“意象”---我星期四就说一点关于路德的事,那我就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偷闲来一次了。

最亲爱的,原宥这整个一封信里的自大。他们不是说,“爱情越多,越 是自大”?你应当用同样的自大,用更多的自大作为报复。写信,写信 给我。我还要请求你,亲爱的丽蒂亚,在这件事上也听从我鄙陋的劝告,不要去想眼前的事,让天风吹去你的消化不良症。 华尔多-E

http://www.xys.org/xys/ebooks/literature/prose/Emerson/letter.txt

Friday, December 02, 2005

秋收季节 —— Code Freeze :)

总算马上要“冻码”了。

突然觉得自己象个老农:看看天,耙耙地,撒撒肥,浇浇水,然后就等着秋收季节。

“收获季节,谷子成堆。各家各户,鸡鸭小心。”忘了是哪个电影里的了。:)

可是,我们收获不到麦子。收不到金黄灿烂的麦子,闻不到馨香扑鼻的稻花香。

海子总是梦想着金黄的麦田里,那金黄的麦浪。:)

Thursday, December 01, 2005

Turandot

昨天又看了一遍 Turandot。张艺谋导演的,在故宫里演出。还不错啊,最大的感想:歌剧还是应当去歌剧院里看。或者镜头不要对着演员那么近。:)

最大的收获,是娃娃们也跟着看。看到 Liu 死时,大毛竟热泪盈眶。二毛不断地说:这是在北京,不是在长城。:)

其实,真正的中国童话,最后胜利的往往不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亲情、人伦、忠孝。

http://www.operaitaliana.com/opera_italiana/schedaopera.asp-ID=6&IDOp=36&Lingua=0.htm

A CHINESE FAIRYTALE
ABOUT THE VICTORY OF LOVE
……

Act Three
Turandot uses all her power and cruelty to find out Calaf's identity. Timur and Liù, who have been seen together with the Prince are bound and tortured.

Turandot witnesses Liù's determination not to betray Calaf even under torture - after proclaiming that only she knows Calaf's name but will not say it out of love for him, she stabs herself. Her death shocks all, including the Princess.

Turandot still fights her feelings of love. The stranger kisses her passionately and she realizes that, in fact,she loved him from their first encounter.

Calaf tells her his name, placing his fate in her hands. She announces that she has the answer she has been looking for "His name is Love".

Liù's death was not in vain - the people of China celebrate!

Wednesday, November 30, 2005

Nathan, Nathan, 黑眼睛

黑黑的眼睛,象一湾深潭。长长的睫毛,天真无邪地维护着那一湾深潭,深潭里,是说不尽的千古的忧郁和哀伤。

他静静地看着我,说,你要去问 Mrs. Nichols 什么问题吧,are you going to talk to Mrs. Nichols, are you going to report on me.他眼里满是无助的哀求。

我的心都融化了,我赶紧说,哪里会,我不会去的,你放心好了。

Nathan 是大毛的同学。今天轮到我在他们班里志愿服务。他们在图书馆借书,Nathan 手里拿的是 Harry Porter. 他说,他想问图书管理员,为什么书上的标签上拉下了书名的最后一个字。我说,那是因为标签太短。他说,不要告诉 Mrs. Nichols 他要借这本书。

我心里拿不准,就有些想去问问 Mrs. Nichols, 是否因为孩子们太小,他们不让孩子们看 Harry Porter. 还没有动窝,Nathan 就看出我的意图。他极为敏感,好象手还在轻轻地颤抖。他焦急的询问,他黑汪汪的大眼睛,我想,就算他要杀人放火,恐怕我都要考虑站在他那一边。

Nathan 是圣经里 Jonathan (约拿单)的名字的variation,意思是礼物。意第绪里变成了Natan, 英语里变成了 Nathan. 认识的几个 Nathan, 都是犹太人,都有这样黑黑的,忧郁的,深潭一样的眼睛。

Sophie's Choice. Margaret Fuller's Jewish lover. 两年前公司里那个对什么都过敏的实习生。Sonia 的儿子。大毛的同学。:)

Those black eyes touch the softest spot in my heart. :)

噢,有一个例外, Natan Sharanski, 以色列政客,前苏联持不同政见者,那是一块硬钢铁,眼睛里尽是果决,用不着我的怜惜。:)

Monday, November 28, 2005

The Longest Engagement


这是我喜欢的电影:充分地描写了战争的残酷,但描写残酷 serves a purpose. 末了,它是对生命的肯定,对爱情的肯定。

战争残酷而荒唐,有些残酷和荒唐是战争固有的,而有一些是人为的。因为战争也暴露我们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

He came back a different man. Jodie Foster spoke of her husband. He cannot have children of his own. 所以他让她去和他的好朋友试试能不能生第六个孩子。有了六个孩子,他就不用再回前线。结果孩子没有,他却被嫉妒烧得难以自持。

无人区。两军之间,五个人被人为地放在那条生死线上,各自为了自己的生命或者死亡而作最后的挣扎。其时,总统已经给了他们赦免。

For France, Charge!

两个弱女子,一个为了自己的爱人去暗杀那些伤害了她丈夫的官僚,一个痴情地找啊,等啊,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爱人。他没有得健忘症。他说:Does it hurt when you walk. 小时候他问过她的那句话。

Audrey Tautou

Sunday, November 27, 2005

冰上的飞翔

冰上的飞翔

菊子

国内杂志要发,就先拿下来了哦.

The Lightening Ceremony in Greece






Ekaterina and Sergei









Michelle Kwan:







Thursday, November 24, 2005

感恩节的感恩

火鸡危机总算缓解了,现在是感恩节的早晨。

大毛学校里面作项目,让他写自己感激的东西是什么。他写的是:

I'm thankful for life.
I'm thankful for being alive.
I'm thankful for people.
I'm thankful for people who are alive.

我想了想,想不出比他更好的感激的理由。生命,家人和朋友。哈拉路亚。

And it's such a beautiful, beautiful WHITE Thanksgiving ... Can't wait to see the joy in the boys' faces when they wake up ...

结果二毛说: How come it's Christmas? It's snowing! :)

问候所有来小黑屋子的朋友。也欢迎东篱酒友。我当然知道TA是谁。:)

Emerson: Fate

This is what we have been reading at the Emerson Reading Circle.

http://www.vcu.edu/engweb/transcendentalism
/authors/emerson/essays/fate.html

=============
Men are what their mothers made them.

'Tis weak and vicious people who cast the blame on Fate.

But Fate has its lord; limitation its limits; is different seen from above and from below; from within and from without. For, though Fate is immense, so is power, which is the other fact in the dual world, immense. If Fate follows and limits power, power attends and antagonizes Fate.

If you please to plant yourself on the side of Fate, and say, Fate is all; then we say, a part of Fate is the freedom of man. Forever wells up the impulse of choosing and acting in the soul. Intellect annuls Fate. So far as a man thinks, he is free.
One key, one solution to the mysteries of human condition, one solution to the old knots of fate, freedom, and foreknowledge, exists, the propounding, namely, of the double consciousness

Thursday, November 17, 2005

秋天的美丽

秋天了,树叶都脱光了,草地都剪好了,静等着冬天到来。春天太忙碌,夏天太浮躁,人们只关注着外界的蓬勃和美丽,好象竟忘了自己:天气那么好,闷在家里作甚。只有秋天,知道外面天气渐凉,不是远游的日子,才得以坐在家中,好好地歇息。就连大自然也准备冬眠,冬日里接二连三的假日聚会又还没有开始,于是有了心情装扮自己。

夏天时,穿得太少,选择的不过是穿多或穿少的问题;秋天时,你却尽可以穿遍衣柜中所有的收藏,琳琅满目,色彩斑斓,式样纷陈。

秋天的时装,既可以薄如蝉翼,也可以厚如盔甲;既可以如村姑般质朴,也可以如超级模特般高贵;既可以是青少年一样的随意,也可以是贵夫人一样地奢华。好象只有秋季,才可以穿遍自己春夏秋冬、古今中外的所有收藏,虽然自己从来也没有试过。不过,有这个可能性,也还是令人欣慰的一个念头。:)

化妆么,秋天天气萧瑟,却不必用心情的萧瑟来与它相配。秋天是最好化妆的季节。春天有与春争美之嫌,夏天汗水会在你精致的化妆脸上冲出道道沟壑,只有秋天你才可以在自己脸上尽情涂抹,就象大自然尽情涂抹满山满树的彩色。棕色厚重,烟色风尘,紫色矫情,粉色轻佻,换一个色调,就换一份心情。

当然啦,如果你有那份自信,也可以素面朝天,不沾一丝铅华。:)

不是说岁月无情么,不是说韶华易逝么,岁月你尽可以一江春水向东流,韶华你尽可以一去不回头,就算自己无回天之力,终究也要微笑着,歌唱着,迎送这春夏秋冬,品味这酸甜苦辣。

Wednesday, November 16, 2005

烫平你那张苦瓜脸 :)

弄了半天,我上班的目的原来是“高高兴兴上班来,高高兴兴回家去。”

今天是高高兴兴上班来的。上午忙得四脚朝天,不知道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不管,还是高高兴兴去餐厅吃饭。

结果来了R。永远唉声叹气。我说,甭叹气,过节罗。他说,唉,下周我休假。好象“下周我下地狱”一样。

又来了一个T。T的眉目毛总是皱着,需要用电熨斗熨一熨。我还没说什么,他就说,唉,从上周四开始就弄那点破玩艺,到现在还没有什么进展。唉声叹气地走了。

最后是K。她总是穿得很漂亮。今天她穿得也漂亮,可是她脸上一片乌云,对不起她那一身考究的穿着。

败胃口。好在我的午餐也吃完了,赶紧走开,再来一个苦瓜脸,我的下午就毁了。

我缺乏同情心不是?可能是吧,可是,悲惨的人好象总觉得自己在道德上居有利地位,只要求快乐的人同情他们,难道他们就没有同情快乐的人的义务?不知道“一人向隅,四座不欢?”

难道把别人也弄得情绪沮丧,他们就高兴?就算我们也陪着他们沮丧,好象也没见他们高兴起来。

唉声叹气的人总是在唉声叹气,乐乐呵呵的人总是在乐乐呵呵,尽管生活给他们的待遇差不多。

-------------
想了一下,还是觉得自己不厚道。管它呢,反正是菊说八道。

Monday, November 14, 2005

一心只读圣贤书——Women of Concord

读来读去,书读得漫无边际了,才真地进入了读的境界。刚开始读时还时不时有些心得,很想说出来,等读出滋味以后,再看一看图书馆里一排一排书架上都是他们的书,突然就解放了。不敢瞎说了。

参加爱默生查经班后,狱照在他们的网站上挂了一月,吓得我。嘿嘿。:)

也怪不得,真正的基督徒只读圣经,真正的佛教徒只读佛经,而且,佛经甚至都不翻译出来,只音译,为的是不要遗漏其中的所有真谛。

倒也不是把什么人当作了神圣来崇拜。只是书读到这一步,也不想靠卖文为生,不管说什么,都觉得不足以概括他们的思想——他们自己说得好好的,要我们鹦鹉学舌作甚?再读多了,写东西象写学术论文了,那又没有什么意思了。那么,就把它当作 SPA 吧。LOL

徐迟给《瓦尔登湖》写的译序,写得是不错,但那种煽情令我尴尬。那不是梭罗的风格。梭罗是耿介的,不合群的,但同时他也是谦卑的,平和的,就象瓦尔登湖的湖面。

徐迟:一本静静的书——《瓦尔登湖》译序 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17/8/class001700003/hwz59324.htm

也看到了长篇大论介绍爱默生的个人主义的博士论文,看时我便摇头: Are you sure this is what Emerson meant? :)
钱满素: 个人主义在现代思维中的意义(上):西方个人主义观念源流
http://www.sinoliberal.net/idea/indivilism3.htm

离 Concord 不远的地方,Emily Dickenson 在麻州西部静静地写着诗歌,和外界完全隔离。

如果哪天我有兴致,真要写了,我就写写 The Women of Concord. 不想作女权主义者、为女性在历史上加一页,只是对她们的生活更感兴趣。Both their intellectual and domestic lives.

Margaret Fuller
Elizabeth Peabody (当时文学界的大姐大。霍桑的妻姐。)
Sophia Hawthrone (Hawthrone's wife。和她姐姐一起写。)
Lidian Emerson
Louisa May Alcott (Little Women 作者)
Ellen Emerson Sr. (Emerson's first wife, died at 18.)
Ellen Emerson Jr. (Emerson and Lidian's daughter)
Elizabeth Hoar (Emerson's brother Charles's fiance. Charles died before they were married.)
Aunt Mary (Emerson's aunt, one of Emerson's intellectual inspirations)
Caroline Sturgis
Anna Barnard (Ward)(Margaret Fuller and Emerson's friend, a beautiful woman)

Sunday, November 13, 2005

秋叶

院子里,有一棵二百多年的 Ash Tree. 这棵树活着时一钱不值,死了可以值一千五百美元。刚搬来时,外子嫌它太大,每年产树叶太多,还有一枝侧干枯萎了,显出残相,要砍了。砍树的人说这树大,砍倒、劈开、运走,要一千五百美元。

我不愿意,不是为了怕花钱,而是有点佛的意思:树砍了就没有了,后悔也来不及了,而把树留在那里,过一阵子再看,兴许我们会改变主意,那时候我们再砍也不迟。

也有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意思。



其实,这棵树大约不是人栽的,而是天然林的一部分。二百多年前,美国还是英国殖民地的时候,殖民地人民可以砍柴打猎,但所有的直径超过某一尺度的大树都是属于英国女皇的,碰一下算犯罪。这棵树,大概是当年某一棵属于女皇的大树的子孙。

几年过去,外子习惯了大树提供的地平线,也习惯了每年秋天如黄云如金山的树叶,于是这棵大树就活了下来。春夏的树荫,秋天的落叶,冬日时,枯干的树架映在雪地和天空的剪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道风景。

更不要说它屏蔽了邻家的房舍,让我恍然觉得自居山林,也不要说,孩子们游戏的滑轮,有一头还挂在这棵树上。

而我,后来开始慢慢地读起地方史,慢慢熟悉从前在这里生活过的人物,突然从这棵大树里,找到了这里的先人们的足迹,也找到了和他们之间的血缘。他们曾经在这里游荡过,生活过,爱过,思考过,这一株树,象他们留在世间的文字一样,也是历史的见证。

后来才知道,我在反对外子砍树的时候,已经怀孕了。这就更有些奇妙的玄机了。

说了半天,是说该出门扫树叶了。昨天已经清扫过一些,还剩下许多。树叶扫干净了,冬天才会老老实实地到来。

Saturday, November 12, 2005

命运的轮盘——Wheel of Fortune

改了不少,多加了一些皮肉,皮上还扑了些粉。哪位有砖头,尽管砸。想尽快投给CND,不要拖到 Thanksgiving, 会挨骂。 :)

---------------------------


命运的轮盘——Wheel of Fortune

菊子

三是最奇妙的数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了三,就有了变幻莫测,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全军覆没。

Wheel of Fortune ——命运的轮盘,是全世界最流行的三人电视游戏。

若是一定要在我们中间挑出一个最漂亮的,那必得是凤来。

人们说,校园里形影不离的那三个女生,在我们离开校园之后,慢慢地,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不再年轻、不再是男生的男人们回忆起来,眼里居然还会起雾:啊,那个面朝东方的房间里,住着三个天使般的姑娘。

我于是问智和凤来,那传说中的,还是我们吗。

You could spin the wheel, or buy a vowel.

命运之轮在转动:你可以买一个元音,或者是转动轮盘。转完轮盘,你就在旁边站着,看轮子是停在一个数目上,还是破产,或者是轮空。

说起来,我们有很多年没有见面;分手以后,各自在自己的跑道上跑着,不知不觉,似水流年,白驹过隙,恰如弹指一挥间。

那个男人,拥着凤来,居然喜极而泣。我从大一那一年就开始梦想着你,我连情书都不敢给你写,就是成家后也还惦念着你,连我老婆都笑话我。

然后他说,男生里流传着的她们的故事,有不同的版本。她们这个三人行,是《三国演义》中的魏蜀吴,是白先勇的《谪仙记》中的中美苏。他们促狭地说,她们倒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只是非得要三个人全都拼在一起才能凑出一个三好生:周以德是德,林智中是智,凤来是体。其实谁都知道,凤来的体育并不好,永远不可能达标。

男生们说,苍天其实公平得很。德的个头矮了些,智的长相平凡了一些。但好象苍天在产品完工的时候又发了仁慈,于是补偿给德的,是蒙娜丽莎一般迷人的微笑,给智的,除了她的聪慧,还有一个无懈可击的高挑身材。

德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让人想起蒙娜丽莎。她只知道,她从小就平庸,既不漂亮可人,也不聪明伶俐。长大以后,她明白了,女孩子最首要的是美丽,那是凤来;其次是聪明,那是智;不太漂亮又不太聪明的,有善良也好。我是德,我就是那个善良。有了智和凤来,我就拥有了美丽,拥有了聪明。

宿舍的课桌兼书桌上,摆着从食堂买来的果酱面包,上面插着蜡烛,权充生日蛋糕。智的年龄最大,第一个满了十七岁。她皱着眉头,叹息道:“哦,十七岁了,还是一事无成。”

大家都伤感,却又蓦然哄笑起来,笑得涕泗滂沱。

三个没心没肺、形影不离、永远在痴笑着的女孩子。

It's toss up time. First time, the winner gets $1,000.

你不必转动轮盘,只是猜测字母。可以猜元音,也可以猜辅音;你从出现概率最高的字母开始猜,猜到最后,出来的字母多了,正好又轮到你说话,你就赢了。

我蜷缩在柔软的沙发里,窗外是淅沥的秋雨;傍晚七点钟的时候,时间总是这样稀薄而迟缓。我怕冷,却又不喜欢暖气的燥热,于是裹了一张厚厚的毛毯,捧了一杯热巧克力,看着 Wheel of Fortune.

那时候,不知道校园里有多少夜不能寐的男生,羡慕着我和智,羡慕我们能够挎着凤来的胳膊在校园里肆无忌惮地走来走去,羡慕我们上课、吃饭能够坐在凤来身边,羡慕我们和凤来在一起度过的每一时刻。

凤来迷人,大概是因为她那双眼睛,黑黑的,圆圆的,带着一点惊奇看着世界,她象是传说中湘西的妙龄女子,人见了,就如中蛊一般被她勾走了魂魄。

其实,他们不知道,最勾人魂魄的,是凤来小时候的一张黑白照片。那一年她大概三岁,手里提着一只小草篮,草篮里放着几只水蜜桃,站在照相馆的布景前,就那样带着一点惊奇看着镜头,看着未知的世界,你就是铁石心肠,也会生出几分怜惜。

我们经常收到男生送来的电影票。内部电影。还有很难弄到的芭蕾舞票,时髦的歌剧票。看完芭蕾大家一窝蜂地开始练功、压腿、劈叉,看完歌剧,大家都用花腔女高音把“你吃了吗”、“困死我了”“我上厕所去了”唱出来。

票都是一式三份。男生们知道,德智体、中美苏、魏蜀吴是三位一体的怪物,要想请出其中一个,就必须搭上其他两个。有时候,我们能够猜出,送票的男生其实只想请哪一位;更多的时候,其实那都无关紧要。

Once you spin the wheel, you could get some money, starting from $250, up to $5,000. You may also get some other fancy prizes from companies which paid megabucks to the TV station.

轮到你了,你使劲推一下轮盘,一松手,你就只能呆呆地看着它,等着它停下来。轮盘上有钱,有去加勒比海岸某个旅游圣地的旅行计划,还有轮空,还有全面破产。

大学四年居然就这样过去了,看看闲书,写写情书,食堂里跳跳舞,水房里唱唱歌,就到了毕业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毕业后该干什么,于是就约好了去考研究生。

凤来眼睛里那天真的惊奇变成了惊恐。智成了她的义务辅导员,她们两个人选择了一个专业。凤来怯怯的说:智,我知道你学习比我好,我根本不是你的对手。如果我有可能考得比你好,你是不是还会这样尽心地帮助我。

说什么痴话。你如果不信,我就不考了,或者去考别的专业,反正我考什么肯定都能考上。

结果她们两个都考上了。智遥遥领先,把第二名,一位从工作单位考回来的老大哥远远地甩在后面;凤来的成绩不太好,但不知为什么那一年招的研究生特别多,多得连凤来都被“扩招”了进来。我们说好了,一定要向研究生院要求住同一间宿舍,依旧可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中美苏三大巨头,魏蜀吴三国鼎立。

三国中的弱国凤来有惊无险,扩招入闱,而我,德,一向四平八稳、一帆风顺的德,老成持重、一只脑袋上顶着我们三个人的头脑的德,却突然出了问题。

我考上这家大学,是我第二次高考。应届毕业那一年,一切都准备就绪,我这个四平八稳、枯燥无味、绝无半点浪漫基因的德育模范,偏偏碰上了拙劣通俗小说里的情节。我从来不生病,却偏偏在我短短一生中最重要的那三天里高烧得神智不清。高考的日期,却不会因为我的高烧而改变,我也没有补考的机会。于是,我的分数只够得上中专。

Once you have spinned the wheel, you are not allowed to stop it, or give it another push. Not even a gentle nudge.

轮子转到“破产”之前,突然慢下来,你真想让它赶快停下来,或者是干脆转快一些,可是你不能,你只能呆呆地站在那里,心里不知道是该着急还是该麻木;不管你是着急还是麻木,结果已是前定,你只能呆呆地站在那里,等待着命运之轮的裁决。

那一年,拿着技校的通知书,我哭着说,我当不了一个技工,我连给机械手表上弦都不会。给我一次机会,我要读书。我明年参加高考,肯定能够考上。

也不知道读了几本书,四年就过去了,临毕业的时候,一切都准备就绪的时候,大家都忙着打牌、找工作、谈恋爱的时候,那块不知偷偷悬在什么角落的石头,悄然落了下来,把我的梦想砸得粉碎。当时的高考政策规定,一旦被任何学校录取,哪怕是中专、技校,都必须“服从分配”,没有资格在第二年重新参加高考。我这个班里的副班长,每个星期督促着同学参加政治学习的女干部,精神文明标兵,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模范,因为老实巴交、缺乏个性而在德智体中倍受奚落、挤兑的德,最后却因为弄虚作假、操行恶劣、违反高考政策而被记了大过处分,不予毕业。

当别的同学都兴高采烈地等着让小汽车接到新单位上班、或者就地留校上研究生的时候,只有我,黯然地,木木地,在丁香花开始凋零的时候,告别了青春的校园。

到现在,在我手下的律师团能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今天,我也不知道,究竟是谁告发了我。有时候,夜深人静时,想一想那个告密的小人,我会不由自主地把所有认识的人在脑中过电影,怀疑的阴影有时候落在这个人头上,有时候落在那个人头上,有时候甚至闪过了深爱自己的父母。最后,我心中充满了对人世险恶的惧怕,也对自己的小肚鸡肠、耿耿于怀充满了惧怕。

It is now the Jackpot Round. Once you know enough letters to guess the answer, you have a chance to hit the jackpot.

主持人派特·赛杰克总是那么情绪高涨。是不是因为他操纵着别人的命运?好象也不是。他潇洒,因为他只是一个主持人,他不参加比赛。于是他能够作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悠闲而洒脱地,居高临下地看着玩游戏的人,如钓鱼的姜太公一样超然。输了时,参赛的人会自责,怪自己运气不好,怪自己脑子太笨;赢了时,参赛的人则会感激他。他偷用了上帝的恩典,转手来赏赐给提心吊胆、患得患失的渺小可怜的人们。

谁也没想到,三人行里,我会是第一个出嫁。嫁的居然是那位人人都在不同时期暗恋过的马中原。智说,她还记得舞场上他那飞扬的卷发,他矫健的舞步,还有他那洁白的齐整的牙齿。智还说,很奇怪,从他以后,智再也没有见过谁有那么飘逸的卷发,那么美丽的牙。

而凤来,那个人见人爱、连女生都爱她的凤来,收到的情书太多,总要在楼道里,水房里,架起火来烧;有一次,火还没有熄灭,她就离开了,结果还闹了一次小小的火警。马中原写来许多长长的信,她总是随意地看一看,然后就漫不经心地放进鞋盒。

我拿着肄业证,连给机械手表上弦都不会,就茫然走上了“社会”。“社会”上,大学文凭依旧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砝码。“社会”容不得一个上过大学的人来开机床,一个上过大学的人也不甘心开机床。

于是我开始倒腾机床,从造机床的地方,把它卖到车间里开机床的地方;马中原,人人以为是绣花枕头、纨绔子弟的马中原,这时却成了我的患难之交,在我精疲力竭地求爷爷告奶奶的时候,在我不知所措、为了“到底是谁跟我过不去”而痛不欲生、彻夜难眠的时候,他让我靠在他那结实的肩头上哭泣。他陪着我走南闯北,风餐露宿,为了几十块钱的差价低三下四,锱铢必较。

我缩在马其原的怀里,抚摸着智爱慕过的卷发,亲吻着智爱慕过的嘴唇,眷恋着那一颗曾经爱慕过凤来的心。他从浓浓的黑夜中向我走来,他用宽大的风衣裹住了我,他用一方浅棕色的手帕,先擦了我的眼泪,然后用它包住我的鼻头,柔声说:“擤”。

Sorry, LOSE A TURN.

一直就不太喜欢主持人的助手万娜·怀特。从来就没有听她说过一句聪明的对话,她脸上也总是戴着空洞无知茫然的笑。那一身身漂亮的时装,穿在她身上,简直是暴殄天物。

她太幸运,太超然。我们欣喜若狂,我们悲痛欲绝,她却总是千篇一律地笑着。

凤来说,男人们太可恨,他们只爱我这张脸,只爱我这具身体;他们喜欢把我当作女神来崇拜,一旦我走下神龛,一旦我和别的女人一样柴米油盐,琐琐碎碎,我就成了破碎的花瓶,还不如一只粗笨的瓦罐。为什么,为什么,我从来也不曾顾影自怜,我从来也不曾淡抹浓妆,为什么,连你们都要跟我说,古往今来,红颜必然薄命。

凤来出嫁的时候,不光是旁人,就连新郎都大吃一惊——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凤来说,我从小就盼着自己有一个好哥哥,而你,从泰山脚下走来的,象泰山一样厚重朴实的好哥哥,你让我有终于回家的感觉。

几年之后,新郎提出离婚。他说,你是美丽的凤凰,而我却不是梧桐树,不是你能够栖息的枝头;我以为能够给你一点夏日的荫凉,可是你太美丽,美丽得让我自惭形秽,每一个男人女人向你投来的倾慕的目光,都让我发疯。

那个女子没有你漂亮,没有你温柔,没有你聪明,没有你有钱,但我在她的身边,可以睡得象婴儿一样香甜。

凤来说,哥哥啊,你对不起我。你为什么不找一个比我漂亮,比我温柔,比我聪明,比我有钱的女子,那样的话,我还可以怨天,我还可以尤人。

凤来砸碎了家里所有的镜子。除了自己的老父亲,世界上所有的男人都让她恐惧。

凤来,美丽而不张扬、小心翼翼地刻意掩藏着自己的美丽,温柔贤惠、只想着平平安安淡泊一生的凤来,如今成了艳名四播的交际花。她说,我作不好瓦罐,我只好用眼泪和鲜血粘好我那些残留的碎片,重新作个花瓶。

Bankruptcy. Sorry, the Wheel hasn't been kind to you.

不能光怪轮盘。我本来可以选择,是转,还是买元音。我选择了转,所以一切都是我的错;转完以后,又有选择,我可以选择上面已经有的五百美元,或者是翻开来,看看下面是一万美元还是破产。

如果我选择不揭开那个谜,我会永远纳闷,下面是不是有一万美元,因为我的懦弱和胆怯,我放弃了那个机会,放弃了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

如果我选择揭开,我要么会得到那一万美元,要么会前功尽弃。欣喜,快乐,希望,失望,都只在一念之间;翻完之后,欢呼雀跃也罢,痛心疾首也罢,纵使你百感交集,游戏却还要继续玩下去。

智应该是赢家吧,她嫁的是那位考研究生时考分远远落在她后面的那位师兄,师兄凭着多年的学术积累和工作经验,马上就成了她的半个导师;他们一同在本专业的杂志上发表论文,一同参加本专业的学术会议,两个人的姓也都一样,都姓林;恋爱三年,结婚后再过三年,按计划领了准生证,生了个女儿,就叫林林。

可是,智说,你不知道,我好象是赢家,可这个游戏好象根本就不是我的游戏,我只是在这里看着你们玩;你们赢钱,输钱,破产,发财,只有我永远轮空,永远轮不上去选择;我站在这里,任凭命运的轮盘不停地转啊转,我纵有千种好运,万般力气,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我是我生活中的一个演员,一具行尸走肉,我读着别人写的无趣的书,然后写出无趣的书给别人读;我给丈夫当着妻子,给朋友当着朋友,给女儿当着母亲,给母亲当着女儿。我作着人们期望我作的一切事情,命运总是在对着我微笑,全世界所有的人也总是在对着我微笑,然而,我却不知道,我究竟在哪里。甚至,甚至在疯狂的夜晚,当我在丈夫的怀中呻吟扭转的时候,我都在惶惑,我是谁,我在哪里。

我不看 Wheel of Fortune, 我只知道,北方农村有一种磨盘,也是总在不停地转啊转,周而复始、白天黑夜地转啊转。我就是那头推磨的毛驴,黑布蒙着我的眼睛,周而复始、白天黑夜地转啊转,饿了时有草吃,渴了时有水喝,永远不停地转啊转,转出一个又一个一模一样的白天黑夜,一直到地老天荒,枯骨黄沙。

The Bonus Round: RSTLNE. Restlessness.

谁能想到,我周以德,一个从小艰苦朴素的少先队员,会成为名满京城的大富婆。用倒腾机床的钱我买了无数的房地产,用卖了房地产的钱我买了无数的公司的无数的股份,每一年,我有一半时间在世界各地奔波、旅行。由自己的雇员或者客户前呼后拥着,走进公司的大楼,楼上赫然印着我的大名,这时候,我总是纳闷,这一切,跟我又有什么关系。

从前,一个学位,能够让懵懵懂懂的我们,高傲得象一只天鹅。可是,那时候,我却得不到一个学位,我哭泣着,离开了青春的伊甸园;如今,我依旧懵懵懂懂,可是有那么多学校,中国的,海外的,争着送给我名誉学位。谁都知道,我是富婆,我有钱。我是一个肄业生,如今,我却顶着哈佛商学院客座教授的头衔,每年秋天,来给学生们上课。

我给商学院学生上的课,是个案研究。查尔斯河对岸,才是真正的哈佛;河对岸的经济学才需要理论,而河这面的商学院却教个案,看我们这些奇怪的人物,是怎样奇怪地囤积了金钱和财富。

下课以后,我就回到我的房间,看派特和万娜。

万娜,她的父母在她不到一岁的时候就离婚,她的未婚夫在婚礼之前暴亡;眼下,她的丈夫即将离开她。从前,象无数个作着明星梦的女子一样,她在好莱坞扮演着无名的小角色,一夜之间,命运女神的青睐,令她突然成名。

她从台上看着轮盘转动,轮盘也转动着她。

我总觉得,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蹲着一个别有用心的人,手里握着一张牌,脸上是狰狞的坏笑。只要他或她打出这张牌,就如同是代替我转动了轮盘,并且让轮盘停留在破产上。我的一切,虚的,实的,身内的,身外的,灵的,肉的,就会象我的大学时代和少女时光一样,在瞬息间灰飞烟灭。

而这一回,我知道,再没有一个马其原,从漆黑的夜里走过来,用他的风衣包住我。马其原,我的如意郎君,我的患难知己,嫁他时,人人都说我中了大奖。他的头发依旧卷曲飞扬,他的牙齿依旧洁白美丽,只有我知道,其实他已经补过好几个龋齿。如今男人早就不作兴在兜里揣手帕,他却总爱揣着叠得方方正正的大手帕;碰到每一个哭泣的姑娘,他都会掏出自己的手帕,先擦擦她的眼泪,然后包住她的鼻头,柔声说:“擤。”

深秋的时候,我躲在我的角落里,听着命运的轮盘吱吱嘎嘎地转动。冷雨敲窗,窗外的树影斑驳地摇晃着。我呆呆地看着派特·赛杰克那越来越没有轮廓的脸,和万娜·怀特那轮廓过于分明的脸,我搂住自己的膝盖,在毛毯里蜷缩得更小。

Are you sure you don't want to find out what's in the envelope?

M. Butterfly by Jeremy Irons and John Lone

记得当时看这部电影时,很喜欢。不光是因为这一回,痴情的是一个西方男人。两个人之间,居然能够演出四角恋爱,最大的欺骗之后,是最大的痴情,也只有法国人能够这样。尊龙演得都好,但大约因为编剧、导演和演员的经验、见地有限,演他的共产党员一面的时候,就显得 stereotype. 人性更感人。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尊龙说: Rene, I'm pregnant.

Jeremy Irons 最后演 Madame Butterfly, 感人至深。他才是真正的蝴蝶。

突然想起来,陈凯歌拍《霸王别姬》,哥哥张国荣演虞姬,张丰毅演霸王,霸王说:“蝶衣,你太入戏了!”人生如戏,戏入人生。只不知哪部电影在先。中间有抄袭的痕迹。

后来又看了这部电影的原型的电视访谈。故事里的法国人回到法国后,不久就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中国人也辗转到了法国,带着他从前号称是自己和法国人生的儿子,住在巴黎的贫民区。儿子据说是新疆人,当初大约是为了让他冒充混血儿。

中国京剧演员拒绝回答具体问题。主持人多问时,他竟穿着戏袍,咿咿呀呀地唱起来。比起来,还是电影好看。




Jeremy Irons, John Lone (尊龙)

Jeremy Irons gives another superb and underrated performance in M Butterfly, an elegant adaptation of the Broadway hit by playwright David Henry Hwang. Irons plays a French diplomat in China in 1964 who falls in love with a star of the Beijing Opera, not realizing that the entrancing performer holds secrets that will ruin his life--that the singer is a spy for the Communist government is only the beginning of the diplomat's troubles. Though M Butterfly may seem like a departure for director David Cronenberg (best known for horror and science fiction flicks like The Fly and Scanners), the themes of desire and self-deception fit comfortably into his oeuvre, alongside his adaptations of difficult novels like Naked Lunch and Crash. M Butterfly, like the more popular movie The Crying Game, is a cunning examination of love and denial. Also featuring John Lone (The Last Emperor). --Bret Fetzer

Tuesday, November 08, 2005

骂骂老公 :)

好久没上贴子了,还有人来我的小黑屋子吗?:)

人家都爱夸老公,我却爱骂老公。当初上网,就是因为要骂他,骂出了我的处女贴子《汉家女儿没有梦》。

今天骂他开我车的事情。每次他开我的车,都有几桩令人忍无可忍的事情:

1. 座位肯定是往后推到底。坐上去,我的手都够不着方向盘。他有那么高吗?他的腿有那么长吗?

2. 钥匙插进去,惊天动地,震耳欲聋!他肯定是把收音机调台到了NPR,而且肯定是把音量调得天高!杀了他!

3. 车门里肯定有垃圾!发票,小纸头,还有各种形状、内容可疑、团成一团的手纸。呀克!

4. 驾驶座旁边,肯定有喝剩下的半罐可乐。或者车里面有一只可乐罐子,也不知道躲在哪里,每次你一开车,它就叮铃光郎地滚来滚去,让你发疯。

5. 油箱里的油肯定也少了。问他,他说,没关系,黄色警示灯亮起来之后,还能开四五十迈呢。可是,谁知道那警示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啊?开到半路油干了怎么办?

To be continued ...

Friday, October 07, 2005

马屁的等级

我浮浅得很啊,人家拍我马屁,我也不管真假,就高兴。不过,马屁也是有等级的。

最高级的,最令人开心的,是我家二毛拍的马屁。小家伙真神啊,眼睛尖,嘴巴甜,不经意地就说一句:妈妈你真漂亮。妈妈你身上好香啊。他说这话完全没有自私的动机,所以绝对真诚、可信,能让我高兴一整天。

其次,是女朋友的恭维。女朋友除了说好话,还有责任当参谋,所以她们如果说好,一定不差。当然,说好的朋友,一定是要那曾经说过不好的朋友;一味夸奖的,一定不是你的好朋友,或者即便是,她的好评也不值钱。:)

第三,是女同事、女邻居的恭维。她们多少有些眼光,而且,谈论的一般都是衣饰打扮,轻松随意,能够休息一下。她们一般只说好听的,但无伤大雅,她们没有太明确的目的,拍完马屁各自回去干活,还是能受用一会儿的。就算不是真话,也能提神。

第四,是男同事们的马屁。哈哈,要小心啊,马屁有不同的拍法,拍好了,大家心照不宣,拍不好,或者动机太明显,或者吹得太离谱,大家就都不舒服罗。男同胞说点好听的,再半闭一下右眼,很让人心旌摇动的哦,但拍过头了让人反感,太在意又让自己着了道儿,奥妙就在若即若离,半真半假之间哦。

第五,最不客观、最不值钱的,是老公的恭维。老公说好话,一定都是别有用心:或者道歉,或者赔偿你多干活的辛苦,或者他想着报酬,预先给你支付一点头款。不过,说是最不值钱,你却最需要,谁让他是你老公。:)

噢,还有一样,网络马屁。虚拟马屁。Virtual flattering is exactly what it is: virtual. :))

最后,自拍。自己拍自己一下也无妨。高兴啊。;)

Monday, October 03, 2005

戏说饺子和馄饨

戏说饺子和馄饨

菊子

我善良。第一次听人家说“好吃不如饺子,好受不如倒着”,我就对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饺民充满了同情。你看他们多可怜,白天挨饿受累,夜晚辛苦劳碌,梦想的不过是吃一顿饺子,然后睡个囫囵觉。

余以为,他们之崇拜饺子,完全是因为没有吃过馄饨。

馄饨和饺子是表亲。两者都有皮有馅,然而皮馅之间有高下。馄饨的皮更薄更嫩,馅更鲜更香;另外,饺子是光杆司令,而馄饨却要配美味的汤,多样的炒菜。听东北同学讲,怹家过年时从初一到初五吃的就是个饺子,陕西某大酒店竟然还推出饺子宴,从头台到正餐到甜食都是饺子,我还没吃,光想想就已经没了胃口。

饺子吃了千年万年,千篇一律,不外乎一张面皮包上一星半点肉,加上一点青菜、几丝葱姜,便让好其道者吹出一碗乾坤。吹也罢,还要把饺子吹成山珍海味,张口闭口跟老朱吹他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似地,显出没见过世面的穷酸落魄小家子气。

吹的牛么,无非是他们家的饺子有多么神奇,他们家人多么爱吃,连我这样的反饺份子一吃,从此也会叛国投饺。有人号称他们家客人贪吃饺子,把下巴都吃掉了。那大概是饺子皮太厚,馅儿太硬,硌坏了食客的牙床,按说主人家该承担法律责任才是。

吃馄饨的人却谦虚,只说是鲜掉眉毛。只让你觉得那一股鲜味扑鼻而来,连眉毛就在那一股热腾腾中飘然融化;好吃的食客贪心地冲那一股馨香闷下头便吃,那才是大快朵颐、舍生忘死的崇高境界。

馄饨的种类数不胜数,四川有红油抄手,广东有云吞,湖北有包面,台湾有花莲扁食,杭嘉湖地区有湖州大馄饨,休斯顿有姚明妈妈的上海馄饨;山东叫“骨出”,新疆叫“曲曲”,江西叫“清汤”,皖南叫“包褓”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吃法也多样,煮之外,亦可煎,可烩,可炸。至于饺子么,馄饨民族把它叫做“北方水饺”,以警告人们宽宏大度,且原谅食饺生番的粗放简陋。

饺子不过是人们大鱼大肉吃腻了,或者是旅途劳顿又囊中羞涩时,不得已而屈就的裹腹之物。而馄饨则是美食,是锦上添花,是人们肚子并不饿时,要尝尝鲜、美美嘴时的奢侈之物。你若说,人生么,最要紧的是温饱,饺子实用,踏实,实在。也对。然而,馄饨在味美之余,并未曾失了它的功用;好吃的馄饨,一样能填饱肚皮,只不过实用之外,又多了一层美味的享受。

饺子古板,一砣面疙瘩而已,馄饨则轻灵,于千变万化的边角中生出一种灵巧;吃饺子会把人吃成死心眼儿、糊饺蛮缠、自个儿跟自个儿较劲儿的榆木疙瘩,而吃馄饨,则会令人耳聪目明,身心通泰,洞观世事,进入混沌超脱的佛的境界。据《武林旧事》记载,古人素有年节相聚纪念祖先的习惯,馄饨祭祖,取“混沌”之音,因为开天辟地之前,世界是处于混沌状态的,而馄饨“颇似天地混沌之象”。

小时候,在我们家,饺子馄饨的区别,也就是个皮子形状的不同。包水饺的时候,妈妈和好了面,用长擀面杖擀得薄薄的,摊在桌子上,又圆又匀。这张面和作馄饨用的面是一样的。但往下工序就不同了。若是作馄饨,就要用刀尖横着竖着划几道,将面划成大小相仿的菱形;若是作饺子呢,则用一个茶缸的杯口在面上一路按过去,按出一排排的圆圈,就是饺子皮。

其它的,馅子,汤料,配菜,大致都是差不多的。我那时比较盼着包饺子,因为那茶缸一路跺着脚走下去之后,总有很多剩余的面,我就可以用这面团捏小面人儿。

然而,吃起来,馄饨的味道却远非饺子可比。同样的馅儿,馄饨煮好之后,在浓香的汤里面飘着,那一层薄薄的边皮,那一种鲜嫩和精致,岂是憨头憨脑的饺子可以比拟?

我自己吃东西向来只管口味,不计营养、卡路里等,升任妈妈后却不能不负责任。反复阅读咨询之后,结论还是馄饨比饺子好。你看看,吃饺子的人吃了多少年,只会踢个足球,踢来踢去连个香港队都踢不过,一直踢到全国人民加海外侨胞都跟着精神抑郁;你再看看那姚明、刘翔,该跳就跳,该跨就跨,全世界都服气。为什么,他们从小吃的都是云吞面——馄饨。

(作者: CND网友红鹭 (RedHeron))

若是孩子成不了体育明星,要屈居文人,也还是馄饨好。馄饨能入诗。陆游就有“春前腊后物华催,时伴儿曹把酒杯,蒸饼犹能十字裂,馄饨那得五船来。”用饺子写诗,顶多不过是“饺子饺子你真大”或者是“好吃不如饺子”了,高下立现。

平日忙碌,到冬日漫长、户外活动减少时,“冬至馄饨夏至面”,便有了包馄饨的兴致。皮是从中国商店买来的现成的“上海云吞皮”,我其实喜欢那略带黄色的碱性大的,但想着其中的成分好象有些太“化学”,便还是选了白色的作罢。

馅儿呢,按说应该学妈妈那样,直接从菜场买新鲜的猪肉,剔出筋后,自己用刀子细细地剁;知道自己没有那个条件,也没有那个耐心,就还是从超市买肉馅儿。我喜欢往里加些虾仁。不用多,挑几只个儿大的,将那泥肠认真地挑除洗净,然后和在肉馅儿里。没有鲜虾时,干虾仁也不错。假模假式挥起刀子在菜板上剁几下,将那馅儿剁成糜状绒状,丈夫儿子们都崇拜得很。

馄饨馅里,我从来不用葱、蒜、韭菜之类呛鼻子的作料。我的理论,那都是肉或虾不新鲜、厨子手艺不高时不得已而用的调味品。真正的美食,如真正的美人,讲究的是“其人淡而韵”,天然去雕琢。如果天生条件有限,则佐以葱、蒜、韭菜、茴香之类,大约也能勉强出外见人,只是别自称绝色美人罢了。唯一不可缺少的只是姜丝,就如同再美的美人,也最好是喷一点淡淡的香水,飘然而过时,给路人留下一缕若有若无、回味无穷的馨香。

汤料么,比不得妈妈的瓦罐土鸡汤、莲藕汤、鲫鱼汤,却也要认真熬一些清炖小排骨汤,或者是蟹肉海味汤。忙碌时,水里扔一团紫菜,那汤也就有个滋味,强似带点面粉的白开水——饺子“汤”。

包馄饨,儿子们就象我小时候一样高兴。兄弟俩都要帮忙,帮不上也要帮。包时,有个小盘,从饺子国的山东同学那里学会了,铺一张餐巾纸,倒上一层清水,用来洇湿馄饨皮;不然,店里买来的皮会太干,包不拢。

两双小手一掺和,进度大大放慢,等一切都准备停当,两兄弟都成了小面人,桌上地上都是面粉、肉末和其它杂碎。好不容易煮好了,吃到高兴处,就有人大叫:这一只肯定是我包的。

听说吃饺子的人有时要在一只饺子里包上一枚钱币或是其它好物,吃的时候,谁吃到这一只,谁就有好运气。问从东北大森林饺子国度回来的叔叔,叔叔却不赞同:若偏挑出哪一个人幸运,难道就让别人不幸运了么。于是顿悟,从此便懂得了珍惜和悲天悯人。

Tuesday, September 27, 2005

章子仪: The Road Home

这里面的章子仪还多少有些可爱,《藏龙卧虎》和《英雄》里,我就没记住她。张艺谋大概只能拍村姑,而且只能拍那种痴情、淡眉细眼、热情似火的村姑。:)

很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是把现实拍成了黑白,把回忆拍成了彩色;现实冷峻而残酷,回忆浪漫而美丽。章子仪在山路上、井台边盼望着他的时候,背后的白杨(白桦?)金黄灿烂,还有两个人脸上青春的笑容,都很美丽。反右的严峻历史被淡化了,隐藏在多情村姑村头的盼望里了,也不显得那么显山露水,赚人眼泪。

黑白部分显得有些笨拙,主题太直白,目的太明确,老妈妈变得执拗,不可理喻,反而不再动人。

Thursday, September 22, 2005

Under the Tuscan Sun

Under the Tuscan Sun

好象早就听说过这个电影,也依稀记得这是个情感修复的故事。于是脑子里就有一些形象,一些对话,一些场景,结局自然是女主人公恢复了创伤,重新回到鲜活的人生。

看起来却十分失望。也或许是因为自己不曾经历过那样的惨痛,也或许是因为想象中主人公应当哭天抢地,所以我无法理解她那种漠然和麻木。其实她自己也说了:我以为我会死,但我没死。

塔什干的太阳,没有显示出它惊人的魅力;许是我俗,电影一开场我就期待着她和一个意大利男人的浪漫,这个男人没有出现,电影快结束时才有一个漂亮的登徒子出现,一夜风流之后又各自东西;当初曾经劝慰过她、信心十足的马脸韩国同性恋女子也失恋了,挺着个大肚子来投奔她。

一个善解人意的男人,是个已婚的、从来不会背叛自己的妻子的男人;一对年轻的少男少女,在她的庇护下相爱着。她盼望着在这个 Villa 里有自己的家庭,孩子,爱情,结果这些东西都有了,但都不是自己的。

我都没能看完结尾,是永世告诉我的。难道这是个说教片,告诉我们,生活便是这般无奈么。不管怎么说,电影太散,一开始就没能抓住人,而从她拖着行李跳下旅游车之后,我就游离了,再也不在乎她什么了。

唉,白糟蹋了一个好题目 "Under the Tuscan Sun". 如果让我来编一个,肯定比她的故事好听,起码会更揪人心一些。

Sunday, September 18, 2005

色戒(Samsara);Indochine

碰巧看了电影《色戒》(Samsara),女主角是钟丽缇。背景是印度,男主人公是西藏的喇嘛教僧人。导演是住在法国的印度人。

戏里面许多场景,让我想起前不久看过的"Odepeus". 一样的荒原景色,路旁的庙宇,奇异的河流,一样的不可调和的冲突,只不过 Odepeus 面临的是宿命与人为的冲突,而僧人面对的是此世与彼世、俗世与灵修的冲突。

我是俗人……离不开凡世的苦乐。日月山川有其美,音乐美术有其妙,可是,如果我都不存在了,那么,这一切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意义?

艺术是人们追求超越的一种方式。我们试图超越我们日常的琐碎,超越我们在人世间短暂的停留;可是,如果为了未来的超越而放弃眼前活泼泼的生命,那这种超越对我们这个个体又有什么意义?

Another movie that I could watch more than once within a week: Indochine. With Catherine Deneuve. Watch it in French and listen to the man and the woman express their love and pain in that passionate language - the language of love. :)

"I'll never understand French people's love stories - full of folly, fury and suffering... like our wars." -- Rich Asian Woman

Tuesday, September 13, 2005

夏日的黄昏

最喜欢的,是夏日黄昏那懒散的从容。一天下来,太阳已经收敛了火气,变得令人舒适地温和;如果有风吹着,那风也变得友好地清凉。

一天的忙碌之后,就算是一无所成,也已经不去自我谴责,反正一天已经过去。心情便意外地轻松起来。

凡世的俗务是免不了的,人总是要吃喝拉撒;在黄昏的温和里,这些平时觉得累赘的杂事也会附带上一种乐趣。如果饥肠碌碌,便可以放肆一番,便是吃多了,也有足够的时间去折腾;院子里总有玩不完的游戏,悠长的悠长的黄昏,似乎黑夜永远不会来临。

更多的时候,是给胃也放个暑假,啃一块冰凉的西瓜,吃一个鲜嫩的水蜜桃,万事大吉,通体舒泰。少了些在厨房里的煎炸烹炒,也免了些狼吞虎咽的辛苦琐碎,心中那份得意,只有小时候生病逃学时能够比得上。

夏日的黄昏,少了孩子们的欢笑,究竟还是不完满。孩子们一边奔跑着,一边欢笑,奔跑,欢笑,那样的时刻就这样凝固下来,让你心中充满了浓稠的感激。

Saturday, September 10, 2005

人来人往

梅格辞职了,说是要作全职妈妈。有女子烤好一只蛋糕便兴高采烈,以为人生最大成就,她却不象是那种的女子;我喜欢她超人的智力,犬儒和幽默。偶尔出去一同走走,糟贱一下不平的人和事,笑个前仰后合,便轻松。

她丈夫脸皮薄,自有了小宝宝以来就不上餐馆了,怕丢人,怕人家嫌小宝宝吵。好不容易去了,餐馆其实都没人,结果家伙还是犯毛病,觉得人家都在看他,居然一定要把已经摆好的饭菜打包回家。

我说:“Ya right. The Paparazzis are coming." 大家都笑晕。;)

可是她要走了。我是最自作多情的,人潇洒来去,我则留恋。

邻居里也有要搬走的。刚刚熟悉一些,觉得他们成了周围景物的一部分,结果他们又要走了,就象和你从来就没有过关系。我却想念他们。

Thursday, September 08, 2005

Robert Redford


Robert Redford

The first time I saw him was probably in "Out of Africa". My English was pretty lousy at the time, so I was able to (forced to) concentrate more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ctors and the scenary.

That's probably why I fell in love with (the looks ;) of) Robert Redford,Meryl Streep, the music, and the eternal desert scene. Maybe in this case, without the disturbance and distraction of the spoken language and the plot, I was able to absorb more the cinematic aspects of the movie.

Robert Redford's clone in the NFL: Tampa Bay Buccaneers Head Coach Jon Gruden:

Monday, September 05, 2005

公园里的闲谈

今天去了 Boston Public Gardens. 很庆幸, 天鹅船和 Frog Pond 明天就关了。

大毛、二毛各自很快都交上了好朋友,且都从一而终,两三个小时都是在和自己的新朋友玩。老头老太无事可干,只好坐在一旁晒太阳。

二毛三岁,他交的新朋友乔丹九岁。两个人并排趴在水池子里,悠闲自在地聊啊聊。我偷听了一回,原来是二毛向乔丹介绍他的自行车。两个半小时,不停地聊啊聊。成年男女一见钟情,能聊个这么久,就已经进入状态了。

我是多嘴多舌的人,从前朋友笑话我,路上踢起一块石头子也要跟它聊两句。成年人了,学会了各种规矩界线,于是该闭嘴的时候便闭嘴。孩子们不管这些。他们天真烂漫,尤其我们家这两个,似乎他们出门就是为了交新朋友,在家亲亲热热,去了外面则一定要另寻新欢。

因为孩子们已经玩在一起了,我们借机和乔丹的父亲聊了起来。真的,若不是孩子,我是不会去和一个独自坐在公园里的黑男人随便聊天的;成年陌生人互相答讪,尤其并不带性企图的,往往显得唐突。有了孩子作中介,一切便变得十分自然。

原来乔丹的父亲是搞艺术的,在德国当过兵,上过大学,在黑人中算是混出来了的吧。可是他告诉我的,竟然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黑人的东西:吸毒,无家可归,父母不管孩子,孩子辍学,长大以后要么进监狱,要么无家可归,照他说的,成为奴隶。

他的孩子没有母亲。他说,孩子出生的时候,她不愿意作母亲。她现在有别的男人,也有了别的孩子,于是就剩下乔丹和他相依为命。他说,他要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他的母亲不和他们住在一起,还要教孩子,当他的小朋友问他的妈妈是谁的时候,他该如何应答。

这真是我不曾接触过的美国。平时听人们说黑人的一些情况,总觉得有些隔靴搔痒,从一个真实的人那里听来,这一切就有了真实的意义。我无言以对,同时觉得有些犯罪感,似乎我从他们那里夺走了什么。

他把地址给了我们,让我们把拍的我们的孩子们在一起嘻戏的照片寄给他们。

二毛明天上托儿所时,肯定会向他的老师和朋友们讲他在波士顿城里交上的新朋友。年龄是他三倍的新朋友。

Thursday, September 01, 2005

舒婷:好男人都去了哪里

嘿嘿,世界上最俗的,莫过于长大后还俗的诗人。;)我们原本俗,若干年后,倒还敢继续浪漫纯情,就算是岁月把我们从悬崖上逼下来又怎地。:)

---------------------------------

www.chinanews.com.cn 1999年



好男人都去了哪里

舒婷

年过四十之後,触耳总是这类「女人吁天录」。

当初「一不留神」写了个《致橡树》,被浪漫纯情的姑娘们苦苦追索二十多年,似乎我在经营着一个橡树苗圃哩。尽管紧接着又写《神女峰》,告诉她们「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年轻人是不耐烦听完的。等岁月把她们从悬崖上逼下来,已找不到那个可以痛哭的肩头了。

遗失了另一半的女人通常都很杰出,甚至过於优秀。我认识不少这样的副市长、副主席、副部长(从前女人词典里是没有仕途这一说的,如今给个副职仿佛就该再三谢恩了)、律师和医生。她们有个人收入和住宅,有能力进美容院和健身房,识得打扮,谈吐相得益彰。就算爹妈原先给的容貌和身段都很一般,经过自我意识的修炼,事业成功的辉映,举手投足,便有了一种成熟优雅的魅力和风度。

我曾经对一位女总经理夸奖她的小圆点紫丝巾,其颜色和她的昂贵套装搭配得很是和谐又有动感变化。她感慨万分:我进进出出碰到这麽多男人,没有谁有这种品位来欣赏我的打扮,因此我的穿着全是给镜子看的。

另一位女朋友在法院供职。她的评职称和晋升总是遭到男同事的非议,似乎她的工作能力太强,太投入,给别人带来了压力,甚至长得太漂亮而且没有风流韵事,都让人失??不解。男人太虚弱了,我想要风流风流都没兴致,她说。

已经过了高呼「寻找男子汉」的年纪,如果想要痛哭,关起门来就是,这是一位有三居室的女记者说的。等她一重重开门出来,光彩不减,没有人知道她哭了多久?因为什麽?

我非常钦佩且倾慕的一位女批评家(我用了这一个词,是因为我总是坚持认为友谊也是需要互相倾慕的,无论同性或者异性之间),她理智地说:如果你找不到你最爱的那个男人,那麽就找一个最爱你的男人就是了。声音充满了无奈。

当然我还认识了很多家庭幸福的女人,或虽不是那麽幸福至少能够安定团结的女主妇们。她们身边的那位好男人往往比较模糊,「好」在什麽地方?难说。多半与女人的忍受力大小有关。电视娱乐节目里「夸丈夫」的那套说辞,逗逗乐挺好,实际生活中,很难说明问题。

曾经和老朋友在饭桌上讨论这个问题,男性朋友都愤慨不平,求证於一旁的服务小姐,小姐莞尔:至少我们的爸爸是好男人。真理在即:女人心目中还是有两类好男人的,一是作为父亲,一是作为儿子,至少在儿子未「讨了媳妇忘了娘」之前。我不是女性心理专家,也不是女权主义者,只是听得多了,不免要想想,为什麽极少听到男人寻呼「好女人」呢?倒是听过一个成功男人的肺腑之言:老婆是不能离婚的,劳民伤财,良心不安又有损声誉。找个情人边上搁着,容易得很,好女人多的是!所谓好女人,当指年轻漂亮者或温顺如猫者。

总之,老婆是不动产,情人是活期存款,不知这是不是所有男人的梦想?

心里其实很明白,好男人还是有的,就看你要的是什麽。不必说我的父亲和儿子,甚至我的丈夫(妻妾两全的梦想他大约是有的,之所以不及付诸实施,主要是怕麻烦)。如果你仅把他看做一个完整的男人,而不是在他身上寻求属於你的那根肋骨。

有一种男人,属於熊猫类,天赋之高,与他的生活能力成反比。我认识一位老书法家,每天洗澡,必由妻子把热水提到浴室,带进香皂,将换洗衣服按顺序一一放好。如果忘了香皂,他就光冲冲水;忘了某一件衣服,他就不换;有时什麽都很周全,他倒把自己忘了。妻子上街回来,问洗了吗?洗了,那怎麽水还满满一桶?这样的男人不知算不算好男人?反正老两囗是挺恩爱的。

另一种男人对女人呵护备至,送你鲜花,为你夹菜,帮你挂大衣,陪你走夜路,真是好男人吧?可是他不够有钱,官做不大,也没有什麽特别才能,所以有时间有耐性来细腻他的感觉。多少女人能满足於一件暖和的贴身小棉袄呢?

那种既是天才又情感丰富的男人,不属於谁,而是为天下女人生的。比如老歌德,比如拿破仑。罗密欧若如愿以偿与朱丽叶成家,过起柴米油盐日子,会不会有外遇或闹婚变?十全十美的男人只在舞台上装模做样,让受骗的女人画饼充饥。

好男人无论去了哪里,他眼中的好女人决不会是女人所想的自己。

他们不在同一个视野里。

(摘自《文学报》99.9.9)

最近更新日期:2000年01月03日
中国新闻社版权所有,转载稿件务经授权

Wednesday, August 31, 2005

温馨的维也纳

去维也纳的时候是五月,五月的维也纳是天堂。

索尼亚的小宝宝九个月,索尼亚的家就在那个大环街道里面。背街的一面,是一个大院,由所有的面街的房子的背面组成,中间的空场很大,大到能另外盖一所房子。

索尼亚家的阳台在二楼,伸出去很长,倒象一个空中的院子。我们在空中院子上吃饭,我说,我最喜欢吃 veggies 了,她丈夫不知道 veggies 是什么意思。

晚上,我住在小宝宝的房间。门太小,他们只好从窗户里把沙发床抬进来。我说不用麻烦,他们说,我们每次都是这样的。他们家里也有一个火炉,和莫扎特家的火炉一模一样,很鲜艳的颜色,和在中国见到的黑糊糊的炉子全然不同,也不是象英国人美国人那样的壁炉,就是一个单独的,鲜艳的炉子。

邻居们平常不太见面。宝宝有些 colicky, 她说,他大哭不停的时候,对面的邻居就会抗议,抗议的方式是从窗户里挂出一个条幅:“Please be quiet." In German of course. :)))

Tuesday, August 30, 2005

写作与喂奶: 说点难听的。:)

反正是我自己的自留地。:)

写手们码字,就象婆娘们给孩子喂奶。过一阵子不喂,婆娘的胸脯就会发涨,一定要喂了才痛快;就算孩子不吃,也要挤出来才行。村里头有那身强力壮的婆娘,还喜欢捉了那硕大得据说能扛在肩上的乳房,冲着那面嫩的小后生滋过去,瞧他羞得个满脸通红时,她们便得着一种粗憨的野趣。

这就是写作比较顺畅的时候。思路如泉涌,笔下如走神,稀里哗啦写个痛快。但是,写出来的东西水分大,不一定是好东西。

婆娘们给孩子喂完奶之后的感觉是很舒服的。看着孩子吃饱喝足打迷登的感觉是很舒畅的,伊们排泄出胸中的郁积也是很舒畅的。大自然给了她们足够的补偿,让她们心甘情愿地养育她们的孩子,这个养孩子本身是有快感的,并不是什么自我牺牲。

码字也一样。码完以后,哪怕有一个人看懂一部分,写出来的目的就达到了;更何况,还有倾泻完了胸中块垒之后的轻松。如果你有些忧郁,你有可能还在忧郁,但起码,你把你的忧郁打扮了一下给别人看,这本身就是一种寻找情感出路的过程。在全民码字的网络时代,可怜的读者,竟然充当了免费的精神咨询医生。

孩子饿了,奶却下不来,这就麻烦了。专业作家、立志当作家的人,就有这个问题。总想着出活,出好活,结果是没奶也拼命挤,或者去吃补药、喝补汤、吃鲫鱼“催奶”。进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一点作用,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挤出来的东西,拼死拼活七拼八凑的东西,固然有许多技巧在里面,技巧和匠气却毁了灵性。

逝者如斯夫

在英国小镇上小住的时候,每天会听见稚嫩的音乐声。刚开始是模糊的,然后越来越清晰,来过以后又走了,然后渐行渐远。那个旋律,从此竟嵌在脑海里,赶也赶不走。后来听丽莎说,那是冰激淋车。有些失望,却也多了一份儿童般的欣喜,从此竟多了一个期盼,不是为了冰激淋,而是为了那一份期盼本身,还有目送车子在叮叮当当声中渐行渐远时,心中的留恋。

每一次看见路上晃晃悠悠从容不迫的邮车,遥远的时空就兜头向你扑过来。不知道什么地方,不知道什么人,把一样东西放进了邮箱,然后,就象有什么前世的约定,那一样东西就超越了时空,鬼使神差地,到了你的手中。

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尔能够听见火车的汽笛。那一辆火车里,坐着夜行的人,从一个地方,匆匆地赶往另一个地方。他们中的人,也许和我永远不会谋面,但在此时此刻,听着火车的汽笛的时候我想起了他们,想象着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苦乐,他们的目的地。

开车听音乐,可以是一种残酷。一首歌,一段乐曲,你还没有听完,目的地却到了;你当然可以停掉它,下次再从头听起,可是,一首歌,一段曲子,却是永远也不会再回来。

Monday, August 29, 2005

Last trip to Walden ;)

Stole a last trip to Walden. Boy it was cold. There were only two kinds of people in the water: the brave and the dumb. :)

---------------------
Bride of the Wind is the story of Alma Schindler Mahler, a free-spirited Viennese woman who served as inspiration to a number of famous men of her time. Muse to composer Gustav Mahler, captured on canvas by Gustav Klimpt and Oscar Kolkochka, Alma also won the heart of architect Walter Gropius and poet/novelist Franz Werfel. Sounds like she must have been one exciting woman.

Gustav Klimpt; Marc Chagall

The Kiss

http://www.artcafe.net/ah/

In 1902 Gustav Klimpt designed the Beethoven Frieze, a large work consisting of six plaster panels on three walls to honor the famous musician. It was painted in casein, a milk based paint similar to tempera, and decorated with gold and semi-precious stones. The frieze uses the sensuous lines and graceful forms of Art Nouveau style to depict through symbolism the grand drama of a lone hero struggling with fate.

A Romantic Era ran roughly from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1789 to the late 1800s, taking a cultural step from the intellectual and scientific Enlightenment of the 18th century and giving it passion and heart. Artists, writers and composers expressed the ideals of liberty and equality.

"I will wrestle with Fate... It shall not overcome me" - Beethoven

There are many aspects to what was called Romanticism, and individual artists in a variety of literary,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 expressed it in different ways.

Beethoven was seen by many as a hero of the Romantic spirit. In the face of the personal tragedy he battled Fate and continued to create dramatic music even after he was totally deaf. Some have interpreted the Beethoven Frieze as a symbolic version of the composers famous Ninth symphony.

------------------------------------------------------

Chagall painted his view that nature cannot exist without the supernatural. He explained that a cow looks more solid on a roof than on the ground. The artist painted the space of the mind where memories and dreams are both irrational and logical.

Andre Breton wrote, "with him alone, metaphor made its triumphal entry into modern painting. The thing seen must be freed from the laws of weight and gravity, and the barriers of elements and categories must be broken down."

Saturday, August 27, 2005

Pamper yourselves ;)

When we were checking out of the Emergency Room, the doctor and the nurse told us: take it easy tomorrow, lie on the couch, watch some TV, eat some food, anything, or nothing at all if you don't feel like it.

You are sick, you need to sit back and relax.

We like that. We did just that. Even when we are no longer sick.

And we are very, very happy. ;)

W. B. Yeats: The Sorrow of Love; The Carpenters: Top of the World

THE SORROW OF LOVE

William Butler Yeats

The quarrel of the sparrow in the eaves,
The full round moon and the star-laden sky,
And the loud song of the ever-singing leaves,
Had hid away earth's old and weary cry.

And then you came with those red mournful lips,
And with you came the whole of the world's tears,
And all the sorrows of her labouring ships,
And all the burden of her myriad years.

And now the sparrows warring in the eaves,
The curd-pale moon, the white stars in the sky,
And the loud chaunting of the unquiet leaves,
Are shaken with earth's old and weary cry.

-------------------------------------------------

Top of The World
Richard & Karen Carpenter

Such a feelin's comin' over me
There is wonder in most everything i see
Not a cloud in the sky
Got the sun in my eyes
And i won't be surprised if it's a dream

Everything i want the world to be
Is now coming true especially for me
And the reason is clear
It's because you are here
You're the nearest thing to heaven that i've seen

(*) i'm on the top of the world lookin' down on creation
And the only explanation i can find
Is the love that i've found ever since you've been around
Your love's put me at the top of the world

Something in the wind has learned my name
And it's tellin' me that things are not the same
In the leaves on the trees and the touch of the breeze
There's a pleasin' sense of happiness for me

There is only one wish on my mind
When this day is through i hope that i will find
That tomorrow will be just the same for you and me
All i need will be mine if you are here

Thursday, August 25, 2005

上帝啊,上帝,不要让我坚强

据说,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人多少苦难,就会给人多大的力量去承受这些苦难。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请拿走我所有的力量,我不要坚强,我不要苦难。

孩子要验血,抽血的时候,我说,我不敢看,请你们不要让我帮忙。护士说,知道,我们不用你帮忙,你要出去都可以。不知为什么,听她这么一说,我哭了起来,不知道是感激,还是终于放下了支撑的假门面,也或许是看见孩子没事有一些如释重负,哭着哭着,连带着心中难言的委屈,哭了个昏天黑地。

原来眼泪也是可以走私的,原来悲愁也是可以走私的,哭的时候,我向上帝祈祷,上帝,我太没用,我太脆弱,有什么灾难,给那些坚强的、有承受能力的人去吧,我们是软弱之辈,我们受不了。

今天一上班,就听见马克说,it's going to be a long day. 他清晨三点半起来,他在EMS急救中心当志愿人员,有个病人打电话,cadiac arrest。他们及时赶到,把他推上救护车。他们认识他,他不是第一次给他们打电话。He didn't make it. Mark said. He was 56.

我不敢过分伤感,一是毕竟素不相识,一是,在马克情绪低落的时候,我该帮助他转移注意力。他的妻子几个星期前中风,至今还半身不遂。她四十来岁。

回家就可以忘掉一切,想起孩子们两张带酒窝的天使般的笑脸,我就忍不住对着自己笑,虽然还是神思恍惚,前面的车身似乎很模糊,要拼命睁大眼睛才看得清。

大毛一看就神色不对。他病了。还没有到家,他就说肚子疼,疼得他嚎啕大哭。我的大毛是一个敏感的孩子。他如阳光般灿烂,又如朝露般脆弱,他是一个小诗人,但他很要强,从来不会无病呻吟。

来不及等爸爸回来,我们赶紧去了医生办公室,医生还没有回家,但所有的查血、检验的人员全走了,于是我们只好去医院看急诊。过大转盘的时候cut through 一辆小跑车,车上的臭娘们向我抗议,我说,臭娘们,去你的!

趴好车,孩子疼得直不起腰来,我只好抱他,四十几磅瘦瘦的孩子原来这么沉。

进了医院。填表,回答一个个愚蠢的问题。孩子渐渐安静下来,我还是忍不住跟那个好脾气的老太太说,I know this is your job, but it's all BS. All my son needs is to see a doctor.

检查,B超,抽血,验尿。谢天谢地,不是阑尾炎。

说什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说什么“玉不琢,不成器”,去你的玉,去你的成,去你的器吧,我只要一个渺小平安的人生。

We are men-haters :)

昨天天气真好,好得让人轻盈想飞的那种天气。总裁的新秘书丽莎很酷,骨感美人、冬天也穿着人造tan的,约所有的女孩子一起出去在草地上吃午餐。她刚刚和男朋友吹掉,所以,哈哈,不能说男人们的好话。

我先没有听到桑迪她们在说什么,听见长凳那头在笑,我就说,一定是桑迪在糟贱她的Exie. :) 我又引诱她讲了手指头的故事。

桑迪的Exie有一次割草,不小心把自己的手指头割下来一块,打911,医生说,你快去草地上找,如果能找着,我们可以给你再安上去。他妈妈赶紧去找,还真找到一块,赶紧拿袋子装了,还弄块冰冰着。:)

到医院一看,医生捻巴捻巴,说,这里面怎么有籽儿。

原来是一只小黑莓。

大家都笑昏。:)

Tuesday, August 23, 2005

罗大佑:恋曲1990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爱》

  每一次看着他满面笑容地走来,她就能从他走来的身影里,看见他匆匆离去时的背影,修长的、端正的,毅然地、坚决地离去的背影。孤寂的时候,等待着他的身影,咀嚼着思念的苦涩,却还是一遍一遍地盼呀望。

  你回来啊。她嘶哑地喊着。而他,还是头也不回地走了。她没有了声音,她的哭喊,都被咽了回去,在她的心里发酵,然后蒸腾出泪水,流不尽的泪水,缝不合的心。本想伤害他,本想撕开自己的伤口,向他展示自己的伤痛,和伤痛下的骄傲和任性,末了,却加深了自己的伤痛。 ——菊子:《新娘》

恋曲1990

罗大佑

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
怎么也难忘记你容颜的转变
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
转头回去看看时已匆匆数年

苍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飘泊
寻寻觅觅长相守是我的脚步
黑漆漆的孤枕边是你的温柔
醒来时的清晨里是我的哀愁

或许明日太阳西下倦鸟已归时
你将已经踏上旧时的归途
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
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

轰隆隆的雷雨声在我的窗前
怎么也难忘记你离去的转变
孤单单的身影後寂寥的心情
永远无怨的是我的双眼

Summer is Over

收音机里讲,Concord 发现了 Western Niles virus. Walden Pond, Concord River and the surrounding woods will be closed.就这样,夏天的大门就关上了。

天气还没有凉,日子也还是八月,夏天却已经结束,心里自是一片悲凉。

读过一点点梭罗的人,哪怕从来也不曾读过他的作品、单单只听说过他的名字,听说过他在Walden离群索居的经历的人,总要盲目崇拜一番,说他是多么地热爱自然。诚然,他确实热爱自然,但他在Walden住了不到两年,搬到那里去也是无奈——后人往往对此加以浪漫化,其实,凭什么只要成了名人,便可以不用常人的常识和直觉去推想他当时的感受?如果他有更好的选择,难道他还会躲到那个窄小的木棚里独自捱过新英格兰严酷的冬天?

还是爱默生了解他。爱默生说,梭罗并没有选择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只是在生活给了他这种境遇之后,made peace with it.

We all do that. We try our best. But if life doesn't go our way, we make peace with it, and we make peace with ourselves as well.

So there will be no more excursions into Walden Pond and the woods this summer. But there will be next summer.

崔健:花房姑娘

花房姑娘

作词/曲:崔健
编曲:韩贤光

我独自走过你身边
并没有话要对你说
我不敢抬头看着你的
喔......脸庞

你问我要去向何方
我指着大海的方向
你的惊奇像是给我
喔......赞扬

你问我要去向何方
我指着大海的方向

你带我走进你的花房
我无法逃脱花的迷香
我不知不觉忘记了
喔......方向

你说我世上最坚强
我说你上最善良
我不知不觉已和花儿
喔......一样

你说我世上最坚强
我说你上最善良

你要我留在这地方
你要我和它们一样
我看着你默默地说
喔......不能这样

我想要回到老地方
我想要走在老路上
这时我才知离不开你
喔......姑娘

我就要回到老地方
我就要走在老路上
我明知我已离不开你
喔......我的姑娘

Monday, August 22, 2005

Hooray! I love sick days!

生病多好,不用上班自然是好的了,我还可以不起床,也可以不睡觉,还可以不吃饭,不吃饭也就可以不上厕所。:)还可以一整天穿着PJ游来晃去,也可以奇装异服,在镜子前换上个十几套,让那些不同的衣服互相打架。:)

还有,人家要是问你,“你怎么啦?”没生病的时候,你还真不好回答。等病了时,你可以梗起脖子来反问:you got a problem with that? I just feel like being miserable. :)

Sunday, August 21, 2005

March of the Penguins; Seafood

Striking beauty and brutal reality of life, strong bond between members of a couple, a family, a clan, and the whole species. Predetermined drive to march, to migrate, to feed, to love, to mate and to nurture. Predetermined, and to be repeated again. All we could do is to follow our programmer and do the best we can and try to enjoy every moment of it.

Think you've got it hard? Try put things into perspective.

Only the French can make a documentary so beautiful and sentimental. And philosophical too. :)

斗胆又去了那家海鲜餐厅。上次"Red Tide", 令我咳破喉咙。胃口还是没有,最近体重降得太多,若是那企鹅爹妈,怕是存不下足够的过冬的养份。:)

东张西望几回,看 waitress里有没有马慧元那样的人物。:) 然后假设自己是马慧元,让她来看着我这个心不在焉、没有食欲的食客,知道她会笑我无聊,于是自己便笑了。:)


Why we read books

"Books are for the scholar's idle times. When he can read God directly, the hour is too precious to be wasted in other men's transcripts of their readings. But when the intervals of darkness come, as come they must, -- when the sun is hid, and the stars withdraw their shining, -- we repair to the lamps which were kindled by their ray, to guide our steps to the East again, where the dawn is. We hear, that we may speak. The Arabian proverb says, "A fig tree, looking on a fig tree, becometh fruitful." "

Emerson: The American Scholar

The same goes for women and laymen and laywomen, mistah. ;)

Thursday, August 18, 2005

Like this car. :)

不过,颜色太鲜艳,不太好配衣服。:)另外,零售价是 $81,895. ;)

Viper SRT-10 Convertible. Pity it's a Dodge. Not the most glamorous brand. :)

Gabriel Yared: The English Patient; Sting: Desert Rose

As I was watching "The English Patient", the music sounded strikingly familar and it kept bringing me back to the time I spent in the Middle East. Now I know why: the composer is an Arab. And his music, though basically western, has a distinctive local flavor.

Also liked Sting's Desert Rose. 缓慢的节奏,阿尔及利亚歌手的歌喉,只有沙漠居民才有的那种孤寂,苍凉,对雨水的梦想,对爱情的渴望。

Born in Beirut and living in France for many years, Gabriel Yared initially studied law before switching to music studies. He has now been composing music for film and stage for some considerable time. Much of his earlier work has been for the French cinema, but more recently he has established his reputation in Hollywood with some noteworthy scores. The "English Patient" is brim full with wistful romantic love melodies which seem to have a life of their own, spanning time across the film's flashbacks. Against the musical accompaniment, some of these scenes have a serene beauty oblivious to the war being waged elsewhere.

------------------------------------
Sting's hit song "Desert Rose," which featured the voice and lyrics Algerian singer Cheb Mami, brought Arabic music to the world's forefront.

Wednesday, August 17, 2005

吉普赛人,吉普赛人!

吉普赛人说:时间是用来流浪的,身躯是用来做爱的,生命是用来遗忘的——而灵魂,是用来歌唱的。

电影《英国病人》里,曾经有一段揪人心肺的女声,在漫漫黄沙与情人的眼神中升起,宛如大漠孤烟,为乱世里的生离死别做最后的祈祷。那就是“吉普赛之声”。重喉音、花腔与滑音、热烈的吆喝、击掌声,疯狂撩人的Csárdás舞步……

吉普赛人。普希金的茨冈人,雨果的艾丝梅拉达,梅里美/比才的卡门,墨西哥的叶赛尼亚,印度的大篷车。老巫婆说:“你命中注定,会爱上一个黑头发的。”黑头发的叶赛尼亚;黑头发的军官奥斯瓦尔多。:)

吉普赛人说,如果你想让谁时刻思念你,那就准备一个小镜,把自己的照片放在镜子背面,把那人的照片贴在镜面。然后用红布裹好带到那人家中,藏在人家发现不了的地方……

金盏草也是吉普赛人的一个爱情道具。如果你想留住谁,就找到那人完整清晰的脚印,然后将脚印上的土小心翼翼挖下来。把土放花盆里,种上一株金盏草,悉心照料。待金盏草逐渐长大,开花结果,你和他就会有一个如意结局。

Monday, August 15, 2005

千古文章一大抄 :)

哈哈,感谢网络,大家都在涂鸦,无评论之乱耳,无发表之劳形,信马由缰,胡言乱语,洋洋洒洒,离题万里,纵使垃圾成堆,汝又奈我何乎。:)

我的《青苹果》,是抄的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哈哈,抄袭的成分很大的,连名字“秀贞”都是从“贞观”那里偷来的。:)

想写的是少女那种朦胧的情感,重要的不是故事,而是女主人公的感觉。
后来再去看萧别的小说,乡土、市井气息过浓,反而看不下去。

《新娘》则是抄的张爱玲。以前看的张爱玲都忘了,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半生缘》。上半年把她的东西陆续补齐了,进入了一种情绪,于是就写了《新娘》。章凝说《新娘》有现代张爱玲的味道,令我很得意。:)

张爱玲的女主人公都不是典型意义的“优秀”女子,即便是曼祯那样最初十分清雅的,后来也不得不屈从于不十分完美的现实。她们的生活中都带有十分深重的无奈,男人们总是若即若离,父兄们也总是靠不住,姐妹妯娌们也不知心,于是她们也都带有一些世故,对人世有一种悲观的戒备,而她们最后是否幸福,还是要看她们的男人缘,而且钱总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张的小说从来不是脱离现实瞎浪漫的“小资”,而是大资,金融资,或者是破落贵族的气息。

心里又在酝酿着一种情绪,如何表达,还不知道,因为我自己都说不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哪一天想到什么,读到什么,说不定就找到了倾吐的渠道。

Sunday, August 14, 2005

简·爱;Walden Pond

最近读到一些八卦,说简·爱其实是婚外恋者的"意淫",是一个不漂亮的、身份低微的女子对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已婚男子的幻想,所以她才把罗彻斯特的前妻描写成一个疯子,把婚姻写成地狱,并且不惜让自己的意中人受伤变瞎,自己也意外地继承一笔遗产,这样她就理直气壮地、趾高气扬地、居高临下地来找他了。

这么一分析,还有什么意思。少年时代看书,哪里想得那么现实,那么俗气,只要是爱情故事,就觉得回肠荡气。

***************
去了 Walden Pond, 周围走一走,远处能隐约听到市声,近处也有松果球落地的声音,林子里反而显得更加幽静。

Emerson Cliff Trail


Thoreau's Friend Chipmunk


Butterfly

Saturday, August 13, 2005

DVD: Talk To Her

Bnig and Alicia; Marco and Lydia

好电影总是有很多看法和读法。向来喜欢“帅哥”电影,这部片子里的第一男主人公却是“帅哥”的反面,不知是否故意。Alicia 青春,美丽,优雅,是青少年时代B倾慕的偶像, B & A 故事是少年的故事;Lydia 刚刚和男朋友分开,Marco 也刚结束和Angela 的关系,他们的故事,是成年人的故事。

1。最动人的,是B的爱情, 尤其是他对爱情的(近乎盲目的)信仰。Talk to her. Alicia likes it. 他的爱情战胜了医学上的不可能,A 终于醒过来了。

2。用天真的态度去拥抱别人的生活,用代入的态度体验别人的生活。B 在A昏睡之后,去看她看的电影,做她做的事情,结果发现自己不仅更容易理解她,而且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也分外丰富起来。在监狱的时候,他阅读M写的旅行指南,在想象中周游列国。

3。影片多次展现A年轻的裸体,却没有丝毫淫秽的成分,首先当然是因为这些人是照料她的医生护士,其次,是因为他爱她。他象一个好丈夫那样照料着她,we get along better than most married couples.

4。但是,happily after 之后却不一定永远是 marital bliss. 成年人的世界是复杂的,不确定的,只要看看 Marco & Lydia 的眼睛就知道。西班牙人(和其后裔阿根廷人)的眼睛本来就带着深深的忧郁,这两个成年人,在感情世界里经过风雨后,更是增加了疲惫,厌倦和无奈。相形之下,B的眼睛带着儿童一般的清澈,信任和信心。

5。M 哭了很多次。谢天谢地,他没有长着B那样胖胖的娃娃脸,所以他哭虽哭,却依旧是个男人。:)因为他哭,L 引出了他和另外一个怕蛇的女子的故事:男人不爱示弱,他也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便通过别人的艺术,释放自己压抑的感情;而在他打开心扉的一刹那,L说:“你还爱她?我嫉妒!”他的推心置腹反而成了两个人感情往前推近的契机。

6。他对L的恢复没有信心。他从医生那里寻找答案。医生说得很清楚,not scientifically possible; you have to believe in something else.宗教。B的宗教就是爱情。

7。L 死了。她死之前,她的男朋友已经回到她的身边,M “我又成了孤身一人”。等她死后,他才得知,原来在她出事前一个月,她就已经和前男友回到一起,她一直想告诉他,却一直没有开口。

8。B 对 A 的爱情是美丽的,然而他的阻力比罗蜜欧和朱丽叶的还要大。最大的阻力,并不是警察关于强奸的指控,不是房东们的嚼舌头,也不是同事们的鄙弃,而是A本身。按照正常的生活逻辑,她和他不是一个 league, she is far beyond him. 她似乎并不知道自己是怎样醒来,她的老师处心积虑地要瞒着她;而且即便她知道她的苏醒是因为他,知道他在自己昏迷的时候爱过她,让她怀了孕 - he has no chance. She will not forgive him even if he were her lover before her coma.

Quote: Love is saddest when it is lost. :(

9。B 不知道A已经醒来,他只是说,A 没有了,我也不想活下去。这样,他就是为爱情死的,是在爱情中死的,而不是死于爱情的绝望,不是残酷的现实 -- 她并不爱他,他的所有感情都是单方面的。(不仅仅是社会地位的差异,在人类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人们好象倒真地不象从前那样关注对方的固定收入。)殉情,虽然是单方的徇情,但在他的心目中,他和罗蜜欧是一样的,所以他的死,是导演们的仁慈。

在监狱里,B的娃娃脸上长出了胡子。他已经长大了,必须面对残酷的不美好的现实,于是他选择了逃避。自杀在天主教的西班牙是不可饶恕的罪恶,而为了他的新宗教 - 爱情,他死了。编导们原谅了他,我们也只好原谅他。

10。但是影片也给成年人留下了希望。B 不仅唤醒了A,还给了M生命。他让M住进了自己的家,这样M就成了他。从此,M带着A的眼光去看世界,世界在他面前重新美丽起来。影片最后的字幕是 Marco and Alicia. A 从生理的昏睡中醒过来,M 也从心理的和感情的昏睡中醒了过来。都是B的功劳。苏醒过来的M和A之间会有一个故事。

11。音乐、影片中的影片和插曲:所有的一切都烘托了主题。那首令M泪如雨下的歌,男声,低得似乎听不清楚;Anglo-Saxon民族不会这样表达自己的感情,中国人哭就总是让人觉得失去了脊梁,只有拉丁民族,好象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永恒的忧伤,用歌曲来倾诉这种忧伤,成了他们的专利。

12。芭蕾舞教师。有点象卓别林的女儿。有点太平常,好象所有的芭蕾舞教师一定都被塑造成了这个形象。:) 但她描述她对下一个剧目的设想时,确实很有魅力。

13。四双眼睛,两双天真清澈,两双疲惫忧伤,理想啊,现实啊,爱情啊,blah blah. ;) 我喜欢大团圆结局,只要有一点点希望,我就没有浪费我的时间和感情细胞,也没有让我对爱情宗教的信仰一点一点让现实磨灭。

We choose the way we live. We choose the way we love. Life is how we live it, love is how we feel.

The rest is just reality.

-----------------------------------------------------------------

1。 图书馆有许多很优秀的影片,但从来不特意去找什么,一是不知道要看什么,二是即便你要看什么,他们又不一定有,所以向来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碰到什么便是什么。Life is a box of choca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 ;) 碰到一部好影片,惊喜。

2. 声道和字幕:花了一段时间才将DVD Player的声道和字幕搞定。声道有一道只放电影里的音乐,有一道专门只有对话的,还有导演谈拍摄过程的,字幕有英文和法文的,可以交叉进行。看完电影,才发现这就是这部影片的特色。:)))

Friday, August 12, 2005

越剧《红楼梦》;陈村《意淫的哀伤》

第一次看越剧《红楼梦》,初识王文娟演的林黛玉,惊为天人。看到后来,涕泗滂沱,泣不成声,虽招同学嘻笑亦不能自已。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

就在那时,我的共产主义信仰就破灭了:共产主义即便实现,人们却依旧会为情所困,就算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了,又干卿卿底事。:)

此后也看了大家一窝蜂拍的电视剧、电影,没有一个林黛玉可以和王文娟比。

坏了,脑子里开始萦绕起“林妹妹呀 ~~~啊~啊~啊 ~ 想当“绰”你是孤苦零丁 ~恩~到我家 lei ~” ... can't get it out of my head. ;)

---------------------------------------------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一)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导演岑范忆往昔

http://culture.china.com/zh_cn/info/hot/11022810/20041027/11935638.html

编剧徐进,艺术指导吴琛,导演钟泯,徐玉兰饰贾宝玉、王文娟饰林黛玉、陈兰芳饰薛宝钗、唐月瑛饰王熙凤、周宝奎饰贾母、徐慧琴饰贾政、郑忠梅饰王夫人。该剧于1958年2月18日至3月31日首期公演于上海共舞台及大舞台。1959年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剧目晋京演出。1960年去香港演出时,角色做了适当的调整,金采风饰王熙凤、吕瑞英饰薛宝钗。1962年,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将该剧摄制成戏曲艺术片,岑范导演。

--------------------

陈村《意淫的哀伤》

西方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似乎成了今天中国人的楷模,这么说,有
天《红楼梦》在中国也会被《金瓶梅》压制?反正,无论中国人外国人,
读《红楼梦》一定越读越辛苦了。幸好,它所拥有的不仅是意淫。

  “谁解其中味?”


信仰肉的西门庆失败了。他的肉一再盘旋,无法创造出新的意境和快
感。

  信仰灵的贾宝玉也失败了,他的灵最终只能走向虚无。

  行淫死于肉。意淫败于灵。

古今的男女说到底是一样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写不过兰陵笑笑生
也写不过曹雪芹。他们沉重地关上了灵与肉的大门。留给我们的出路,是
灵与肉携手而进。这难道是路吗?

  一个永恒的悲剧。
http://www.xys.org/xys/ebooks/literature/essays/Chen-Cun/yiyin.txt

Thursday, August 11, 2005

住在中国的犹太人(二) 上海犹太人

不好意思lah,不用看的lah, 以后一定只贴成品,不贴冰冻袋里的东西。:( 稍微整理了一下,把我的会议笔记和看 The Shanghai Ghetto 的感想揉在一起去了。

唯一有点意思的,是结尾附的一串著名的上海犹太人名单。好象听说过双枪柯亨。Mike Blumenthal 原来是 Secretary of Treasury. 我记得好象他还当过牛腰市市长。?

一敲上海,“伤害”总是跳出来,唉。:)

--------------------------------------

(一)上海犹太人和当地居民

几年前,我在欧洲参加过一次“前上海居民”(Shanghailanders) 的聚会。会议的主题是由幸存者回忆他们在上海期间的经历,也有一些历史学家宣读论文。几天过去了,没有听到他们在自己的回忆中提起中国人。会下讨论的时候,几位来旁听的当地非犹太学生也来问我:他们老是谈他们自己的经历,那么中国人呢?难道他们到了上海住的是真空?和当地人没有任何接触?

我也觉得,眼前听到的一些故事是那么遥远:这些人或者一点都不记得上海,或者只记得上海街头的“倒卧”,他们对上海所在的中国及其文化缺乏兴趣,有些人描述的中国人显得十分卑琐,谈起中国人带着一种调侃、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仿佛他们并不是在中国的上海,而是在宇宙中任意一个名为上海的地方,度过了他们劫后余生的几年。

会议重新开始以后,我发言了,用友好的口气询问这些幸存者对中国人的记忆。

几个犹太人带着感情回忆了他们和中国人的友好交往。 Rena Krasno 和 Ernest G.Heppner 都出版过回忆录,Rena 的父亲出身在俄国,十月革命后逃到上海避难,曾经是俄国犹太人团体的领袖。她本人生于上海,对上海和中国有深刻的感情。她精通俄、法、德、英、汉等各种语言,多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担任同声传译。

Rena 的著作《永远是陌生人》(Strangers Always) (1)记载了她和她的家庭在上海的经历,里面虽然也写了流落他乡的艰难,我阅读时却只看见一个美丽的生命,在战火和流亡中顽强地成长。我和她及她的女儿玛雅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Ernest Heppner 提起了虹口的美军轰炸。在轰炸中,三十一名犹太人丧生,他的面粉厂的十五名中国工人,也全部死于轰炸。

不少人都带着温情回忆他们的中国朋友,中国保姆,中国工人。 Marion Shubert 1946年生于上海,三岁时离开,她回忆起她的中国保姆,说她当时最亲的就是这个中国保姆,只有保姆才能在她大哭时哄好她。三岁时她依旧少不更事,但她在述说她1985年访问上海的感觉时,我能看见她脸上的深深的怀念、依恋,她说,飞抵上海的时候,从飞机上,她就能够感觉到上海的气息,味道。上海是她的童年。

在上海的犹太人说,从前他们只知道自己不幸,是失去了亲人流落异乡的流浪者,难民。现在,他们才意识到他们原来是幸运儿,比起他们抛留在背后的亲人、朋友,他们是幸运儿;比起在上海街头饥寒交迫贫病而亡的穷人,他们是幸运儿。

纪录片 The Shanghai Ghetto (3)中的采访的几位犹太人也对中国人表示真诚的感激。他们记得,他们所到的地方并非无人地带,那里的中国人,过着比他们赤贫的逃难生活还要艰难的生活,其中一位还说,我们住进了那些房子,他们就得搬到别的地方了。

然而,犹太人在上海毕竟是难民,经历处境不同,对上海和中国人的记忆就有所不同。有人很快就适应了上海的气候、生活节奏,并且很快溶入了上海的经济社会,有人则一直仰仗于各种救济组织,挣扎在贫困线上。遭遇不同,经历不同,每个人的性情、态度不同,他们的记忆也有所不同。

在那次会议上我碰到一位女士,她在上海时已经十五岁,我问她是否想去上海看看,她说,去干吗,那么贵,上海不过是我住过一阵子的地方。

更有甚者,一位在上海时是拳击手的前难民象相声演员一样,手舞足蹈地描述着他在上海的经历。我的翻译杨小姐刚开始还给我讲一讲他说话的大意,后来干脆不翻译了,说都是废话。他一定是把上海说得十分不堪,以至于会后许多人跑来为他的愚昧和粗鲁向我们道歉。Rena 说,幸亏我和来自上海的潘光不懂德语,她为这个忘恩负义的犹太人感到羞耻。

一位在萨尔兹堡大学任教的中国教授则站起来谴责哈同和沙松是剥削中国人民、靠鸦片买卖发财的资本家,上海犹太人的历史不过是上海历史的一个小部分,中国人并不想借这一点来讨好任何人。当时我很紧张,整个会议大厅的气氛也顿时紧张起来,我深知他说的有道理,但这种激烈方式很难让这些到上海只是避难、苟延其生的人们所接受。果然,许多人都站起来纷纷说明中国政府,而不是犹太人,应当为中国人的苦难负责。

这时候, Rena 沉着地站了起来,声称中国教授所说的全是实话,哈同本人是有争议的人物,他给犹太人捐助了一座会堂,却不出钱维修,声称如果这帮人养不起会堂,他随时可以收回去。她说,犹太人是真诚地关心中国人的命运的,他们和中国人是血肉交融的朋友,她永远也不会忘记中国。

会间休息后,Rena 回到旅馆准备了这一份发言稿:

As a person born in China with no knowledge of another fatherland, my heart always ached for the suffering of the endlessly patient, endlessly enduring Chinese people. We all have learned much from their wisdom and achievements. As Jews in particular, we owe the Chinese people an eternal debt.Starting centuries ago from the arrival of a group of Jews in ancient Kaifeng and the welcoming words of the Chinese Emperor, Jews always could find a haven in China. This conference centered on the fate of Austrian Jews in Shanghai. If we did not sufficiently underline the tolerance of the Chinese who surrounded us, the many personal friendships that ensued, we are indeed at fault. This is the time to say it. THANK YOU THE PEOPLE OF CHINA! (May 28, Rena Krasno)

(菊子译文:生于中国,从不知道另外一个祖国,我的心永远为无限耐心、无限坚韧的中国人的苦难而沉痛。我们都从他们的智慧和成就中学到了许多东西。特别是作为犹太人,我们欠下了中国人民一笔永远无法偿还的债务。许多世纪以前,始自一批犹太人到达开封、中国皇帝致以欢迎词,犹太人便总是可以在中国找到栖息之地。这次会议的中心是奥地利犹太人在上海的遭遇。如果我们不充分强调我们周围的中国人对我们的宽容,以及由此萌生的许多友谊,那么就是我们的过错了。此时我们应当说:谢谢你们,中国人民!)

我自己不是彻底的民族主义者,总觉得人们不应当过份强调了种族和民族之间的差异;除了各种差异之外,我们都是人。我也承认,犹太人的灾难已经不仅仅是犹太一个民族的灾难,而是全人类的灾难。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参加这样的会议,我还是深深地觉出一种另一种意义上的种族主义,似乎欧洲人的生命比中国人的生命价值要高出许多。我并不是要这些犹太人对中国人感激涕零:他们本来就是不幸中万幸的幸存者,他们来此是回忆他们自己那段难忘的经历,没有义务一定要感激他们的中国“主人”、“邻居”。

更何况,中国人并没有“邀请”他们来中国、来上海。一些历史学家爱把这段历史浪漫化,说中国人敞开双臂欢迎犹太人。外交场合说这种话还无可厚非,历史学家这么说就有点令人尴尬。事实是,中国人没有热情欢迎犹太人,因为他们并不是这个城市的主人,没有作为主人来欢迎客人的权利。犹太人得以来到上海,是因为上海、尤其是上海租界无人辖管,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不用签证就能进入的地方。

大屠杀发生在欧洲,在美国却建立了许多纪念馆,警醒人们不要忘记世界曾经堕落。有时候不免笑话美国人的天真,自己没有苦难的历史,偏偏却把别人的苦难拿过来纪念,相形之下,中国人是另一个极端,死难的太多,干脆不去纪念。虽然许多犹太人都强调犹太人的灾难是独一无二的,然而,每一次读有关大屠杀的历史、小说或看与之相关的电影,我心中便会想到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外来的侵略,内部的专制独裁,有多少数不清的遇难者,别说名字,连一个统计数字也不曾留下。

(二)口头历史的力量与“吊诡”

回忆录,尤其是口头历史,拥有一种纯文字、纯学术的历史所无法匹敌的力量。历史学家往往靠历史资料诠释历史,他们所再现的历史,必然受到史料和自身、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局限。相形之下,回忆录和口头历史是当事人对历史事件的回忆,是原汁原味的历史,故而能够保持更高程度的真实性。

关于上海犹太人,当事人写的回忆录,比历史学家写的专著更打动人心。象 The Shanghai Ghetto 这样的记录片更是利用画面和音乐,把口头历史活生生地推到了观众面前。

在欧洲那次会议上,我在会上会下听过不少人的回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些人描述的一些细节。你无法想象一个正襟危坐的历史学家会把这些细节写入“正史”,然而,就是这些细节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Ernest Heppner 象任何有些耳聋的美国老头子那样好玩,爱讲笑话,并且总是绷着脸,你笑得捧腹,他却依旧无动于衷,并故作惊愕,仿佛不知道有什么好笑的事情。我怎么也无法把他和他的故事连在一起。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欧洲局势急转直下,许多犹太人如梦方醒,纷纷设法逃离。其时去美国和西欧的可能性极小,来上海虽然不要签证,船票却比签证更难拿到,在旅行社登记的人必须等上六个月甚至一年才能轮上。每一分钟,纳粹都在进一步推行灭绝犹太人的政策,每一分钟都散发着集中营和死亡的气息。

通过贿赂旅行社工作人员,他们得到了两张票。这两张票从天而降,是因为有两位排在前面的人自杀了。我一听,不寒而栗。

庆幸之余,他们又面临着痛苦的选择。选择的结果,母亲和儿子来了上海,父亲和女儿留在后面,本以为留在后面的人可以很快设法去美国或者西欧,结果却再也没有见过他们。他们当时并不知道,他们的选择象《苏菲的选择》一样,是生与死的选择。

纪录片 The Shanghai Ghetto 访问的三位历史学家中, Irene Eber 我很熟悉。她很上镜头,英国口音也很动听。影片中的另两位访谈人是许步增和David Kranzler 。1993年,许将Kranzler 的Japanese, Nazis and Jews: the Jewish Refugee Community of Shanghai 1938-45(4) 翻译成了中文。片中有许多这样的细节:

我和我妹妹趴在窗台上,从米里面挑虫子。影片结尾还展示了她多次说过的那个窗台。

我舅舅写来信,让我们帮他们逃出欧洲。本地的HICEM(5)组织因为忙碌,没有将文件及时寄出,等我妈妈自己把文件寄出、文件终于到达法国马赛时,正好是法国陷落的那一天。妈妈一次又一次地说,早知道我就该早些去找他们,催着他们早些把材料寄出去,这样他就会得救。

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人年轻儒雅,面带微笑。

我的舅舅在华沙隔都。请帮我离开这个地方。也是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人也是年轻儒雅,面带微笑。

我那个小老表,人聪明,但行动笨拙。那一天,我和他打了一架。早知道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我就不会和他打架了。

我们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而这个无可奈何之后,就是生死永隔,就是下半辈子的“幸存者的罪恶感”。

我没有叔叔阿姨,没有表兄弟姐妹,没有堂兄弟姐妹。我们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影片的解说人是奥斯卡获得着马丁·兰道 (Martin Landau), 背景音乐是如泣如诉的二胡音乐,演奏者是给《藏龙卧虎》配乐的 Karen Han. 声音,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这些普普通通的人,谈论着他们的家人和亲戚,欧洲一别后,就永远没有再见过面的家人和亲戚。故事里的人就象你我一样过着平静的生活,有的富裕一些,有的穷一些,然而一夜之间一切都改变了,于是每个人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想办法生存下去。

曾经试图阅读有关希特勒和二次大战的书,真想从中找出一个解释,屠杀者们怎么为这样的罪恶找证据。集中营不仅毁灭人的肉体,也毁灭了人性,人的尊严,那么,有什么能够为赤裸裸的大规模灭绝作论据?读了尼采,也读了据说是他的妹妹捉刀的声称自己并不反犹只是被纳粹利用了的辩护词,读了德国一战后的历史,读了德国的犹太历史,试图想理解这种反犹仇恨从何而来,却从来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人可以这样大规模杀人而毫无罪恶感。于是,我情愿抛弃所有的信念,所有的哲学,所有的理想,怕的是它们会促使我为最原始的罪恶 -- 屠杀 -- 作辩解。在生命消亡、家庭破碎的惨痛事实面前,所有的“理想”和“主义”都显得那么荒谬,苍白,乃至血腥。

埃利·维塞尔从集中营中幸存下来,通过写他的亲身经历得了诺贝尔奖,但他却不赞同许多人轻率发言,用死者的苦难赚得他们自己的声名。在他的小说《夜》中,一个九岁的男孩被挂在了绞架上,集中营中的犯人被迫观看。人群中有一位发出了痛苦的质问:“上帝在哪里?”一个声音悄悄地回答:“上帝就在那里,在绞架上吊着。”

不敢再多听这样的故事,听的时候不敢正视述说者的眼睛。每一个来自欧洲的长辈手上和心里都有着伤疤,有人说,我就是一个大伤疤。

叙述者的叙述越平静,就越是让你觉得,这样的悲剧也许离你并不是那么遥远。相对于戏剧化的电影和小说,口头历史和纪录片用真实来打动人心,让人们想到,我们所苟且偷安的幸福生活其实有多么脆弱,我们的无病呻吟,在真实的人类苦难面前又是多么苍白无力。

然而,口头历史也有它的局限,因为人们也只能局限于他们自己的视野、经历和修养,回忆的只是历史的一个片段,而听众往往容易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说起对中国人的记忆,这几位回忆人还是说出了一些有意思的情节,比如那个挑着箩筐每天卖给他们东西的小贩。可是也免不了千篇一律的 sterotype: 苦力,洋车夫,乞丐,从他们手里抢面包的小孩子,街头冻死饿死的“倒卧”等等。于是你怀疑他们究竟是真地记得这些事情,还是看了别人的书或影片后形成了或加重了这些印象。

(三)幸存者矫枉过正的自强;犹太人的文化修养与追求

我向来有些犬儒主义,相信人性的善良,认为民族国家的区分多多少少都有些人为的因素 -- 很多军人政客都靠夸大这种区别而图谋名利,建功立业。然而,历史总是证明那些悲观主义者是对的。人们不再信任任何人。受过凌辱的人,也可能变得最强悍,最勇敢,最富有侵略性,就象 The Shanghai Ghetto 中那位屡次遭人毒打的男孩,日本战败以后,如果不是有人拦住,他差一点儿把侮辱他的那个男孩打死。

基于相同的逻辑,二战结束以后,新建的以色列国成为中东乃至世界上最军事化的国家。在一本书中看到,有人说被二战改变得最厉害的两个民族是犹太人和日本人:犹太人从最温和的民族变成了最好战的民族,日本人从最好战的民族变成了和平的民族。关于日本,我觉得即便日本真地变得“和平”了也是因为迫不得已,十万自卫队都是由至少有本科学位的优秀青年组成;至于犹太人,以色列最优秀的年轻人一定是在军队或安全部门,或者曾经在军队是最优秀的成员,这一点总是让我觉得悲哀,总觉得这是一种心智、创造性和人才的浪费。

但是,经历过大屠杀的犹太人不觉得这是浪费,他们会说,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保护生存的权利、民族存亡是高于一切的,比文学创作、谱写音乐、绘画、拍电影要重要得多。他们也可以说,我们让我们住在美国的兄弟姐妹们干这些就足够了。



与此同时,即便是在最艰难的环境下,犹太人依旧表现出他们固有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如 The Shanghai Ghetto 中的历史学家Irene Eber 所说,对文化的追求不仅仅是小意大利或小维也纳,也不仅仅是咖啡馆等等,那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一种不死的 human spirit. 犹太人在上海那些年,他们发行了各种语言的报纸、杂志,即便是在赤贫的情况下,他们也没有放弃这些音乐、艺术、文学这些“奢侈”的精神追求。

犹太人在上海的经历,是二战期间犹太人历史中比较有亮色的一个篇章。就象 电影 Shindler's List 在描写惨烈的历史时展现了辛德勒的人格力量,使人们对人性的最终善良产生一种希望,上海犹太人的历史也给人一种希望:冥冥之中,你必须相信,人类总会有美好的未来,在苦难中人们也会找到一条活路,人性的善良总会战胜邪恶。

我不是历史学家,没有阅读历史的义务;我只是一个懦弱的犬儒主义者。如果从历史中读不出这一点希望,那么我情愿不去阅读历史。

-----------------------------------------
参考资料:

1. Rena Krasno: Strangers Always:A Jewish Family in Wartime Shanghai Berkeley,California: Pacific View Press, 1992.

2. Rena Krasno, edited by Tess Johnston: The Last Glorious Summer 1939: Shanghai-Japan,Hong-Kong: Old China Hand Press, 2001.

3. The Shanghai Ghetto,Dana Janklowicz-Mann and Amire Mann。Narrated by Academy Award winner Martin Landau (Ed Wood, The Majestic),an orignal score by Sujin Nam and Chinese Erhu performer Karen Han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4. David Kranzler:Japanese, Nazis and Jews: the Jewish Refugee Community of Shanghai 1938-45
New York, New York: Yeshiva U. Press, 1976

5. HICEM:Organization established in 1927 whose goal was to help European Jews emigrate. HICEM was formed with the merger of three Jewish migration associations: HIAS (Hebrew Immigrant Aid Society), which was based in New York; ICA (Jewish Colonization Association), which was based in Paris but registered as a British charitiable society; and Emigdirect, a migration organization based in Berlin. The name HICEM is an acronym of HIAS, ICA, and Emigdirect.

6. Ron Gluckman: The Ghosts of Shanghai: "An estimated 20,000 poured into Shanghai from 1937 to 1939. ... Exactly how many is not known, but some historians say Shanghai saved more Jews from the Nazi Holocaust than all Commonwealth countries combined. Among them were hundreds of religious scholars. A wartime chaplain in Shanghai wrote that 500 scholars in Shanghai maintained the nearly 6,000-year tradition of Jewish teaching, making it at that time one of the world's great Jewish cities."

7. 著名的上海犹太人:
The Kadoories - This family made its fortune in Shanghai and Hong Kong real estate and utilities; their Hong Kong and Shanghai Hotel chain (including the Peninsula) is among the finest in the world.

The Sassoons - One-time opium traders who went big-time into trading and property.

Morris Cohen - Known by his nickname Two-Gun Cohen (双枪柯亨), he served as bodyguard and aide-de-camp to Sun Yat-sen, eventually becoming a Chinese general.

Dr. Jakob Rosenfeld - An Austrian who spent nine years overseeing health care for the Communist army.

Michael Medavoy - Lived in Shanghai until age 7, he went onto a career as Hollywood mogul at Columbia, Orion and TriStar Pictures.
Peter Max - Influential American pop artist was born in Germany, but spent 10 years in Shanghai.

Mike Blumenthal - Became U.S. Treasury Secretary.

Eric Halpern - With other Shanghai Jews, he founded the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and was its first editor.

Wednesday, August 10, 2005

街坊

我的“寻根”,其实是从这篇短文开始的。看看街坊,再认识认识邻居,结果就“认识”了一百多年前的文豪圣贤们。


我们住在波士顿的郊区。我们这条街上,有两家房前都竖着石碑,记录着曾经在那里住过的父子们参加美国独立战争的光荣事迹。有一位,是在康科德战役中头一名阵亡的民兵。中学时学美国历史就耳熟能详的美国革命圣地和文人聚居地,也都在咫尺之内。

住在我们这条街上的,大部分是拖儿带女的新住户。近年来,小镇的房价飞涨,税又高,所以孩子毕业了的空巢家庭都纷纷搬走,搬进来的都是像我们这样的年轻家庭。

正门对着的那条街上,住着这片土地从前的“地主”。他们家的房子上有一个匾,写着“1735”,这在印第安人以后的美国近代历史上即使算不上商周,也算得上春秋战国了。

说起来这家地主最初的农场很大,后来一代一代的败家子们就陆陆续续地出卖祖传的土地,给人家盖房子。两百多年下来,他们现在只剩下一小片地,平时也不种什么,就让荒草那么长着,秋天时两兄弟之一的乔或者汤姆开着拖拉机割一圈荒草,就算是秋收忙了。

乔和汤姆长得也差不多,乔有妻子,汤姆还是单身。我和乔的妻子闲聊过几次,她当时和我一样,有两个男孩,但她有一种使命感,准备努力改变这条街上男孩太多、女孩太少的局面。下次见面,她就知道自己怀了个女孩;猫完冬以后,她女儿就已经两个月了。

听乔和汤姆的妈妈说,我们家房子的前女主人玛格丽特迁入新盖的房子时,嫌院子里过於光秃,一气儿种了许多花树。我於是便很感激她“前人栽树”,让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享受那些迎春、玉兰、丁香和玫瑰的美丽;头一年春天,不经意间,还惊喜地发现侧院里有一丛牡丹,开出的花,是一种艳丽的紫色。

更神奇的是,那一年我的老二出生之前,医生建议我卧床休息。一天,我居然从暖气片后找到一张卡片,卡片上说:“亲爱的玛格丽特,我知道卧床休息很乏味,但这是为了你和孩子的健康。上帝在看顾着你,我们都在为你祈祷。”恍惚间,我体味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神秘感和宿命感。后来孩子出生时一切也都顺利,我想大约上帝、也或者是这座房子的家神,确实保佑了我吧。

小街也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拐过这条街,我们的车库那一面,是一条死胡同,胡同的尽头是一家犹太会堂,每到星期六或犹太节日就忙一阵子;我们是漂洋过海的新移民,还有一家是爱尔兰后裔,代表了占麻州人口四分之一的种族;一家意大利后裔,代表了爱尔兰后裔的死对头;有一家是异族通婚的,男的是“美国人”,女的是从台湾来的。

另外,还有一个单身母亲,她女儿是从中国领养来的。她把楼下隔出单独的一套公寓,租给别人,靠租金帮助付贷款,美其名曰“丈夫”。她家的房客碰巧是一个单身父亲,有两个孩子,和我们孩子年龄相仿。孩子们一起嬉闹时,每回有汽车远远驶过,他的小儿子就会挥着小手叫“妈妈”,听他失望地“哦”一声,我便低下头,怕自己掩藏不住眼中的痛惜。

说是街坊邻居,其实大多也只是平时开车路过时招招手。这里的冬天又漫长,一个冬天也见不了几次面。有时候下大雪了,听见邻居家的铲雪机轰鸣起来了,赶紧也冲出去“自扫门前雪”,有时候会停了机器,聊一聊这场大雪,聊一聊孩子们,聊一聊春天还有多远。

春天一来,邻居们就都冒出来了。侧街上相对安全,所以孩子们就可以骑车、奔跑。孩子们年龄参差不齐,但还能玩到一起去,家长们一边看着孩子,一边互相攀谈,夏日悠长,更是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孩子们该上床睡觉的时间。

也开过街区聚会,大家快快乐乐一起度过几个小时,下一次见面,邻居们就要聊聊我们上次一起闹的笑话。我从前还顾忌着“家丑不外扬”,在邻居们面前还端着架子装模作样,怕自己损坏了人们心目中中国淑女的美好形象。一参加街区聚会,“人来疯”便露了馅儿,从此反而无所顾忌,落落大方起来。

最热闹的,除了街区聚会,自然就是万圣节了。我们总是啰里啰嗦没准备好,邻居的孩子就来按门铃了。我们给了糖果以后就随他们一起走,滚雪球一般,一会儿就是一大群大鬼子小怪物了。街上虽说不上熙熙攘攘,倒也热热闹闹。有那热心的邻居,还记着我们孩子的生日,那一天还会往我们信箱里塞上一件小礼物。

从前住公寓的时候,有好几回菜下锅了发现没有盐,便跑到对门去借。现在盐是不好意思借了,但有急事时还是免不了找邻居帮忙。有一次,大约是秋冬之交气压变化的时候吧,我下班回家时突然发现锅炉漏水,不知道该怎么办,便去敲邻居的门。邻居赶紧过来帮忙,虽然他做的不过是关一下总水闸,却让我好生崇拜了一回。

乔和汤姆也帮我们做过不少院子里的活。搬家头两年,丈夫初恋房子,雄心勃勃,有空就自愿在院子里当奴隶,那些“项目”也都是好高鹜远,不切实际。自己干不了,就有乔和汤姆开着他们家的小拖拉机来帮忙。

我们院子里的松鼠,颜色深褐得近乎黑色;夏天偶尔有兔子跳跃,长长的耳朵,警觉的小眼睛。有一回,还见过一只漂亮的火红的狐狸,我一边赞赏它那修长的身体,优雅的步态,一边替伊们觉得委屈:童话寓言,大抵都产生于农业时代,狐狸因为偷吃农民的家禽,便都被描写成了坏蛋。

儿子开始坐校车了,等车的时候,邻居驾车经过,大家都拼命招手。每次看见那黄色的校车缓缓停下、儿子背着背包钻上去时,心里便有一种恍若隔世、不知今昔何年的感觉。

我喜欢住在城市里,人多,娱乐活动多,又有公共交通,去哪里都方便。眼下,为了孩子的教育,只好上山下乡。就盼着孩子快快长大,自己慢慢老去,再搬回城里去住。我梦想着,住家的附近,会有一家拐角的小咖啡馆,我可以悠悠地踱进去,那里的伙计们都认识我,然后我会找到我常坐的那个小桌,要一杯咖啡,在咖啡淡淡的芬芳里,怀念我在郊外住过的好街坊。

Tuesday, August 09, 2005

The Emerson Reading Circle of Concord

第一次去参加了“康科德爱默生读书会”的活动。哈哈,大家多少有一些敬畏神灵似地,开读之前大家还安静一会儿,低着头听读书小组长说一段话,类似于饭前祈祷,不过用的词很美丽,那种虔诚也让我感动。我只记得一句: Let his muse be our muse. (Waldo My Lord :))

今天阅读的是 "Uses of Great Men". 印象很深的是,爱默生显然对当时科学的前沿发展了如指掌,提及了许多科学家,并援用了许多科学的新发现来论证他的观点。

读起来有时候觉得语言有些晦涩,有时候又觉得十分简洁易懂,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我早就知道了的。

所有的“同学”说起爱圣人都是毕恭毕敬的,有一位简直是个活字典,考据冬烘,夹了几本泛黄的硬装书,随时查阅,无论说起什么来,他都能够马上找出类似的典故。

提起老爱的女人观,他一定要强调圣人是女权主义者,还举出他的 "Women" 一文为例。我说我没读过这篇论文,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哈哈)即便他的观点与今天有差距,我也会“原谅”他,因为每个人,即便是伟大如老爱的人,也会受到时代的局限云云。“原谅”一词令老头子大受伤害,呵呵。

不怪我读 Hawthorne 和 Thoreau 时发音有困难,这帮人读起来也是南腔北调,每个人的发音都不同。我最近看的八卦多,爱圣人的思想精髓没有掌握多少,倒是七大姑八大姨的摸得门儿清,他们一定当我是小报记者。:)

Uses of Great Men
from Representative Men (1850)
by Ralph Waldo Emerson

Activity is contagious. Looking where others look, and conversing with the same things, we catch the charm which lured them. Napoleon said, "You must not fight too often with one enemy, or you will teach him all your art of war." Talk much with any man of vigorous mind, and we acquire very fast the habit of looking at things in the same light, and on each occurrence we anticipate his thought.

还有一段是引孟子的,记得小时候能够倒背如流的,这一段却想不出是什么。

“A sage is the instructor of a hundred ages. When the manners of Loo are heard of, the stupid become intelligent, and the wavering, determined."

我爱钱

我爱钱。第一次发现钱的好处,是和姐姐一起去另一所学校参加运动会。我们两个在各自的班里都是小不点儿,所以也轮不上参加任何项目,也不记得去看别人跑啊跳,只记得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了一笔巨款 -- 五毛钱。商量了一会儿,我们决定各买一毛钱的蜜枣。

一毛钱大概能买十来颗蜜枣,店家把蜜枣用纸包好了递给我们。四毛零钱揣好了,看着蜜枣,口水已经开始分泌,却不舍得马上就吃。姐姐比我斯文,我总是三下五除二风卷残云,而她手里总还是有剩余。

看姐姐已经开始吃了,我便也开始吃。一口吞下自然是舍不得的,浅浅地咬下一口,满嘴柔糯的香甜。细细地嚼着,那一刻觉得生活真美好。

我们往那家店铺跑了五次,直到所有的钱都花光。五毛钱,让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富裕的人。

大学时大家都穷穷的,去大西北的时候,我在敦煌买了许多飞天画片图册,眼见得囊中羞涩起来。正在发愁,收拾行李的时候,突然从什么地方翻出来二十块钱。两张十圆的人民币,一张崭新的,一张破旧的,幸福地和睦相处着,令我心中油然升起对它们由衷的热爱。

我喜欢现金,喜欢拿着一把钱,默默地心算自己手里究竟有多少钱。我不喜欢支票,工资直接存到银行里,纯粹是图方便,然后就觉得自己成天象是义务劳动似地。支票虽然代表的是钱,终究不如现金那么踏实,实在。

按小时领工资、每一分钟都可以用钱来衡量的时候,便让人觉得自己的存在也被量化了,心中升起一种飘飘然的重要感,仿佛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我读书的时候,维持生活主要靠的每个月的奖学金,我却更喜欢在图书馆的咨询台工作挣来的那一份“工资”。每个星期干六个小时,每小时好象是七块五毛钱。领了工资,看着扣去的税惋惜一番,然后就琢磨着如何把这一笔“意外之财”挥霍掉。

花了好几年时间,我才习惯了不再为交税而心疼。学生时代还好,填个表,声明外国学生有什么政府协议之类,不用交税。有一年填表填晚了,每个月看着扣去的那一笔钱,总觉得依依不舍;等到年底时返还税款,手中一下子多出一千多块美金,想到这笔钱要是每个月发到自己手里没准早就花掉了,心里又多少得到一些补偿。

要是我是那管钱的、管金融政策的,格林斯班什么的,我就干脆取消纳税制度,谈及我的工资时,也只说税后的那一笔纯收入,免得我总是看着纳掉的那一部分税钱捶胸顿足,也免得我总是怒火满腔,仇恨那些靠剥削我们纳的税为生的寄生虫们。我目光短浅,底气也不足,纳税之后,在国家公仆面前还是觉得战战兢兢,一点也感觉不到纳税人当家作主的自豪感。

我没有作过发大财的梦。有时候无聊了,和人一起幻想,如果中了彩票,大家首先要干什么。想来想去,我只想得起几件小东小西,都去买下来了,彩票也只花去一个零头。

听人说,中彩票的人那种喜出望外的幸福感只能维持两年,两年期满后,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又回到两年前的水平,而且中间还要经历许多家庭变故、亲友反目什么地,我就觉得不值,为此,我也从来不买彩票。当然,也可能是信心不足,觉得自己反正也赢不了,舍不得花去手里那一块钱,为了不一定到手的西瓜,放弃手里十拿九稳的芝麻。

没有温饱之虞了,并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有时候累了,烦了,不想让周围的人看见自己那张阴沉沉的脸,就扔了家务、工作和一切杂务,去逛商店。这时逛商店与平日不同,买的一定不能是生活必需品,必须是平日从来也没想买、想买也舍不得买的东西,买的时候一定不要看价钱,付款时一定要用信用卡而不是现金 -- 信用卡不是钱,现金才是钱,买完了一定要马上拆了,能吃的吃,能用的用,能穿的穿,免得心里后悔又去退货。大包小包地拎回家,高兴了,快活了,又有力气和情绪上班、做饭、洗厕所了。

其实说到底我是个穷命,觉得人生也就是个“睡不过三尺炕,吃不过五斗粮”,买车、买房、买珠宝首饰,买其它“高档”消费品,远远赶不上当初用那五毛钱买蜜枣时的喜悦。姐姐来北京时,我们去王府井食品商店买了看起来象我们小时候吃过的那种蜜枣,林林总总买了十几包,却始终吃不出当初的香甜,于是我们只好相对笑一笑,大家都长大罗。

Monday, August 08, 2005

足球,足球!




The boys have started their training camp - time to get excited. :))

                足球,足球!

                ·菊 子·

我是个足球迷。美式足球迷。

迷上足球是几年前的事。论文进入写作阶段,不上课了,从前一起混的同伴们都忙起来了,忽然觉得自己成了光杆司令。一个月和几个同时在写论文的“难友”在哈佛广场找一家咖啡馆坐一坐,成了我生活中划时代的里程碑。有时候实在闲极无聊,去一趟超级市场,买一点可有可无的东西,居然也成了那一天最大的事情。

忽然有一天,打开电视,里面在放足球。鬼使神差地看了起来。正好那一年新英格兰爱国者队进入了超级杯决赛。球赛激烈,解说精彩,球员帅气,球服漂亮,从那以后,就迷上足球了。

美式足球与英式足球比,最大的优点就是节奏快。一场英式足球,踢下来可能还是个零比零,我就没那个耐心看一群人跑来跑去老是不得分,最后象那次中国女足在洛杉矶的Pasadena一样,最后靠发点球分胜负,赢了不理直气壮,输了就更窝心。美式足球就不同了,每次攻球必须往前拱,拱了四次没拱足十英尺你就得下场。一场球下来,酣畅淋漓,迭ta4起伏,如同人生的悲欢离合,河东河西,浓缩在了那短短的几个小时里,看一场球,你也随着他们多活了一次。

还有,英式足球在美国不普及,赛季来了,你都没法看球,总不能每天都三更半夜起来看实况转播;看录像呢,又没了那个特有的悬念和心跳。老公有时候馋得狠了,就看西班牙台,虽然听不懂那飞快的评论,也还是能隔靴搔痒感受一点气氛。英式足球在美国现在开始有点热了,好多同事的子女都在踢球,但职业比赛还远远无法和美式足球相提并论。

美式足球的服装也漂亮。那头盔,平平常常的球员戴上也平添几分帅气,再加上垫肩,垫出三角形的躯体,紧身裤绷出漂亮的大腿的轮廓,谁穿了,都会魅力无穷。

美国有个俚语,叫FootballWidow.一到有足球赛,男的要么去球场,要么去体育酒吧,要么招来一大帮子狐朋狗友在家里一边看球一边大吃大喝,这种时候,老婆除了下厨房提供饭菜,与寡妇无异。我们家俩口子都喜欢足球,有时候我比他还更投入。每周一的球赛往往比较精彩,于是我们就特意把孩子早早哄上床,再拿出自己偏好的零食,泡上一杯好茶,大家认认真真消消停停地坐下来看一场球,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算得上是难得的奢侈和温馨。赢时弹冠相庆,输时惺惺相惜,将来儿子们长大了飞走了,老头儿老太太怕就要这么过日子罢。

新英格兰的冬天漫长漫长,看着足球,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地盼着熬着,等赛季在二月份结束,你就可以开始梦想着春天了。

我是个懒人,天生不爱出门,加上孩子小,出一趟门,收拾完东西打扮完孩子就已经累得呼哧带喘。有球赛,嘿,不用出门了,加上俩孩子也是男的,那就一起看足球吧,也没有少儿不宜的东西,啤酒广告多一点,告孩子,那是果汁。儿子一会说话,就会对着屏幕大叫:“Touchdown!” 看着别人在雪地里玩儿命,自己躲在家里暖和着,还可以不断地吃零食,嘿,那个温暖,那个美滋滋。

爱上一个足球明星,你不用担心失恋,也不怕老公嫉妒,没准他也喜欢同一个球星呢。你可以尽情地欣赏明星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球赛一结束就莎扬娜拉,潇洒利落,绝不拖泥带水。

恨上一个足球明星,你也不会出手伤人,顶多骂几句粗话,人家还听不见,于己有利,于人无害。从前希腊人搞体育是为了练兵,在我看来,现代的体育可以帮助人们减少战争。男人的狩猎争斗的本能,在体育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或许他们就不会为了海伦娜的美貌或是约瑟芬的芳心而出门远征吧。

喜欢足球,也让我有了一种归宿感,和公司里的美国同事们也多了一种共同语言。我们公司不大,那CEO也和我们在同一间餐厅吃饭,平时大家聊得最多的,就是各类球赛。这个CEO,好像还是什么名门望族出身,什么乡村俱乐部的成员,可他平时从来不吹那些,吹得最多的,就是他妹夫在给哪个名气并不大的高尔夫球员当球童。2001年新英格兰爱国者队得了超级杯冠军,他飞到了新奥尔良看球,回来时穿着队员球衣,脖子上挂满了新奥尔良法式狂欢节的玻璃项链,一整天就那么晃悠着他那又矮又胖的身躯,叮叮当当地走来走去,脸上是不可言表的满足和傻气。在这种环境中,我颇觉如鱼得水,为了一场球争得狗血喷头,想都没想过这么嚷嚷是不是有失风雅。每次赢球输球,都知道有成千上万的其他人和我一样在喜在悲,恍惚间觉得和他们有了个感情的纽带,这也算是进入了“主流社会”吧。

足球,或者任何一项体育,都是一种宣泄感情的渠道。这么些年下来,许多别的东西都平淡了,很少为了什么崇高的理想,信念去慷慨激昂。于是感情便用这种粗糙的形式表现出来,爱支持谁就支持谁,爱反对谁就反对谁,赢了高兴,输了也有一种悲壮,喜则喜,悲则悲,一切都黑白分明,是非分明。

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最痛的不是剧痛,而是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的隐痛。有时候心中是那么一种无与言表无法排解的忧伤,看了一场球,赢了时,仿佛就能忘却那一份苦痛;输了时,就仿佛给自己的苦痛找到了一个根源,找到了一个名字,能够一丝一丝地咀嚼心中那一点隐痛,嚼着嚼着,反而能嚼出一丝苦涩的甜蜜,日子也就在那一丝苦涩的甜蜜中慢慢地过去。

□ 寄自美国


刊登在 2004 华夏快递 kd040128.

上海犹太人聚会后我写的笔记

好奇怪啊,象做梦一样。:)今天清点东西,忽然发现了一堆自己几年前乱涂的东西,一翻啊,居然有一段是关于上海犹太人的!里面有很多我想不起来了的细节,而且居然还有Rena 的发言。记得当时我是照她给我递过来的纸条抄下来的。

还在做梦 -- 连夜把这一段笔记敲了出来。

我还有几箱从前的日记和读书笔记本-- 哪天把自己灌醉了,看一看自己从前是怎样地纯洁,看看岁月如何催老了人生,变狠了人心。:)

----------------------------------------

总觉得自己苦大仇深,情绪低落时也真地觉得末日来临,认真看起来虽然不能全算是无病呻吟,自己终究还是幸运儿。从前总是看戏文流泪,替古人担忧,痛痛快快哭一场,心中最后留下的是轻松和愉快。关于大屠杀的小说读过不少,其中的恐怖与惨痛,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总觉得那毕竟是文学创作,虽然也能赚得我许多眼泪,但同样我也会为任何无忧无虑少不更事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少男少女们洒一掬清泪,相形之下,我又知道多少真正的惨痛?

Ernest Heppner 象任何有些耳聋的美国老头子那样好玩,爱讲笑话,并且总是绷着脸,你笑得捧腹,他却依旧无动于衷,并故作惊愕,仿佛不知道有什么好笑的事情。我怎么也无法把他和他的故事连在一起。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欧洲局势急转直下,许多犹太人如梦方醒,纷纷设法逃离。其时去美国和西欧的可能性极小,来上海虽然不要签证,船票却比签证更难拿到,在旅行社登记的人必须等上六个月甚至一年才能轮上。每一分钟,纳粹都在进一步推行灭绝犹太人的政策,每一分钟都散发着集中营和死亡的气息。由于有两位排在前面的人自杀,通过贿赂旅行社工作人员,他们拿到了这两张票。庆幸之余,他们又面临着痛苦的选择:或许他们当时并不知道这已经是生与死的选择。母亲和儿子来了上海,父亲和女儿留在后面,本以为他们可以很快设法去美国或者西欧,结果是:再也没有见过他们。

整个大厅鸦雀无声。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的肤浅和冷漠。读古诗的离愁别绪,便想到自己少年时负笈求学的艰辛,其实哪里知道,古人背井离乡时大约心里总担心此去就会是永别。

曾经试图阅读有关希特勒和二次大战的书,真想从中找出一个解释,怎么为这样的大屠杀找证据。集中营不仅毁灭人的肉体,也毁灭了人性,人的尊严,那么,有什么能够为赤裸裸的大规模灭绝作论据?读了尼采,也读了他声称自己并不反犹只是被纳粹利用了的辩护词,读了德国一战后的历史,读了德国的犹太历史,试图想理解这种反犹仇恨从何而来,却从来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人可以这样杀人而毫无罪恶感。于是,我情愿抛弃所有的信念,所有的哲学,所有的理想,怕的是它们会促使我为最原始的罪恶 -- 屠杀 -- 作辩解。在生命消亡、家庭破碎的惨痛事实面前,所有的“理想”和“主义”都显得那么荒谬,苍白,乃至血腥。(哈哈,和我后来在《金色的耶路撒冷》里表达的意思一模一样,可见我的思路是一贯的和平主义。真奇怪啊,我都忘了我曾经这么想过。)

不敢再多听这样的故事,听的时候不敢正视述说者的眼睛。有多少人无法给自己的孩子讲他们的爷爷奶奶的故事,有多少孩子从来没有见过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每一个来自欧洲的长辈手上都有着伤疤,有人说,我就是一个大伤疤。

埃利。维塞尔从集中营中幸存下来,写他的经历得了诺贝尔奖,却不赞同许多人的轻率,用死者的苦难赚得他们自己的声名。在他的小说《夜》中,一个九岁的男孩被挂在了绞架上,集中营中的犯人被迫观看。人群中有一位发出了痛苦的质问:“上帝在哪里?”一个声音悄悄地回答:“上帝就在那里,在绞架上吊着。”

至今也不理解为什么许多犹太人一定要强调他们的灾难是独一无二的。每一次读有关大屠杀的小说或看与之相关的电影,我心中想到的便是我们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外来的侵略者,内部的独裁者,有多少数不清的遇难者,连一个统计数字也不曾留下。大屠杀发生在欧洲,在美国却建立了许多纪念馆,警醒人们不要忘记世界曾经堕落。有时候不免笑话美国人的天真,自己没有苦难的历史,偏偏却把别人的苦难拿过来纪念。而中国人又有着可怕的麻木与忍耐,为什么中国人就没有美国人这样的幸运,难道苦难就永远是中国历史的标记?

学中国近代史是那样的一种折磨,那么多真诚的热血志士,却总也不知道怎么挽救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侵略者生灵涂炭,中国自己的统治者也草菅人命,于是会有新的革命。然而血淋淋的改朝换代之后,又是一种新的专制,新的窒息。犹太人死在了纳粹及其帮凶手下,中国人却大部分死在了自己人手下,并且在中国人自己的铁蹄下颤抖,恐惧,连呻吟都不能。

在上海的犹太人说,从前他们只知道自己不幸,是失去了亲人流落异乡的流浪者,难民。现在,他们才意识到他们原来是幸运儿,比起他们抛留在背后的亲人、朋友,他们是幸运儿;比起在上海街头饥寒交迫贫病而亡的“倒卧”,他们是幸运儿。我不愿意说他们在落难之时仍然有一种欧洲人、白人的优越感,他们是来中国避难的客人,虽然上海门户大开,中国政府并没有“邀请”他们。不少人都带着温情回忆他们的中国朋友,中国保姆,中国工人。 Marion Shubert 1946年生于上海,三岁时离开,她是那么动情地回忆起她的中国保姆,她说她当时最亲的就是这个中国保姆,只有保姆才能在她大哭时哄好她。三岁时她依旧少不更事,但她在述说她1985年访问上海的感觉时,我能看见她脸上的深深的怀念、依恋,她说,飞抵上海的时候,从飞机上,她就能够感觉到上海的气息,味道。上海是她的童年。

犹太人在上海有种种不同的经历,有人很快就适应了上海的气候、生活节奏,并且很快溶入了上海的经济社会,有人则一直仰仗于各种救济组织,挣扎在贫困线上。Ernest Heppner 在一次发言时提起了虹口的美军轰炸,提起被炸死的31名犹太人,和全部丧身的他的面粉厂的十五名中国工人。另有一位女士在上海时已经十五岁,问起是否想去上海,她说,去干吗,那么贵,上海不过是我住过一阵子的地方。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总禁不住在心里发痛,不管这些人对中国是多么友好,对上海提供的栖息之地是多么感激,总体看来,他们对中国是那么隔膜,那么缺乏兴趣,虽然他们自己苦难深重,对中国人的态度却还是那么居高临下,俯而视之。

曾经听人说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并不属实,但再天真,也知道上海租界內的外国人比中国人优越。想不到的是,几十年过去,从这些曾经在上海避难的人那里,听到的故事是那么遥远,仿佛他们并不是在中国的上海,而是在宇宙中任意一个名为上海的地方,度过了他们劫后余生的几年。

曾经询问过 Rena Krasno, 问她和她的家庭对中国的感受。她父亲出身在俄国,十月革命后逃到上海避难。她本人生于上海,对上海和中国有深刻的感情。她精通俄、法、德、英、汉等各种语言,多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同声传译。她的著作《永远是陌生人》(Strangers Always) 记载了她和她的家庭在上海的经历,里面虽然也写了流落他乡的艰难,我阅读时却只看见一个美丽的生命,在战火和流亡中顽强地成长。她谈到了自己的初恋,谈到了自己的探索,读时,我仿佛就看见了我自己。我和她及她的女儿玛雅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然而,也有别样的人。听着听着,我抑制不住地向整个会议询问:为什么这些人或者一点都不记得上海,或者只记得上海街头的“倒卧”,为什么他们对上海所在的中国及其文化那样缺乏兴趣,为什么有些人描述的中国人显得那样卑琐,而他们谈起中国人时又是那样一种调侃、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

一位在上海时是拳击手的前难民象相声演员一样描述他在上海的经历。我的翻译杨小姐刚开始还给我讲一讲他说话的大意,后来干脆不翻译了,说都是废话。会后许多人跑来为他的愚昧和粗鲁向我们道歉。Rena 说,幸亏我和来自上海的潘光不懂德语,她为这个忘恩负义的犹太人感到羞耻。

在我向会议提出为什么那么多犹太人对上海及中国人缺乏兴趣后,一位在萨尔兹堡大学任教的中国教授把我的问题推到了极端,谴责哈同是剥削中国人民、靠鸦片买卖发财的资本家,上海犹太人的历史不过是上海历史的一个小部分,中国人并不想借这一点来讨好任何人。当时我很紧张,整个会议大厅的气氛也顿时紧张起来,我深知他说的有道理,但这种激烈方式很难让这些只是在上海避难、苟延其生的前难民所接受。果然,许多人都站起来纷纷证明中国政府,而不是犹太人,应当为中国人的苦难负责。

这时候, Rena 沉着地站了起来,声称中国教授所说的全是实话,哈同本人是有争议的人物,他给犹太人捐助了一座会堂,却不出钱维修,声称如果这帮人养不起会堂,他随时可以收回去。她说,犹太人是真诚地关心中国人的命运的,他们和中国人是血肉交融的朋友,她永远也不会忘记中国。

会间休息后,Rena 回到旅馆准备了这一份发言稿:

As a person born in China with no knowledge of another fatherland, my heart always ached for the suffering of the endlessly patient, endlessly enduring Chinese people. We all have learned much from their wisdom and achievements. As Jews in particular, we owe the Chinese people an eternal debt.Starting centuries ago from the arrival of a group of Jews in ancient Kaifeng and the welcoming words of the Chinese Emperor, Jews always could find a haven in China. This conference centered on the fate of Austrian Jews in Shanghai. If we did not sufficiently underline the tolerance of the Chinese who surrounded us, the many personal friendships that ensued, we are indeed at fault. This is the time to say it. THANK YOU THE PEOPLE OF CHINA! (May 28, Rena Krasno)

生于中国,从不知道另外一个祖国,我的心永远为无限耐心、无限坚韧的中国人的苦难而沉痛。我们都从他们的智慧和成就中学到了许多东西。特别是作为犹太人,我们欠下了中国人民一笔永远无法偿还的债务。许多世纪以前,始自一批犹太人到达开封、中国皇帝致以欢迎词,犹太人便总是可以在中国找到栖息之地。这次会议的中心是奥地利犹太人在上海的遭遇。如果我们不充分强调我们周围的中国人对我们的宽容,以及由此萌生的许多友谊,那么就是我们的过错了。此时我们应当说:谢谢你们,中国人民!

Sunday, August 07, 2005

R. M. Rilke: Dance the Orange

A friend of mine had introduced me to Rilke's poetry. She even wrote a short story "Dance the Orange". Here are two of the Sonnets in Rilke's Sonnets To Orpheus.

Sonnets To Orpheus I, 15

by Rainer Maria Rilke
translated by H. Landman

Wait ... that taste ... it's already flown.
... just a little music, a stamping, a drone:
You warm maidens, you silent maidens,
dance the taste of fruit we experience!

Dance the orange. Who can forget it?
How, drowning in itself, it struggles to
deny its sweetness. You possess it.
It preciously converts itself to you.

Dance the orange. The warmer season
weave around you, so it ripely shines
in the air of its homeland! Radiant, reveal
fragrance after fragrance! Create the liaison
between the pure, forbidding rind,
and the juice, with which this happy fruit is filled!


Wartet ..., das schmeckt ... Schon ists auf der Flugt.
... Wenig Musik nur, ein Stampfen, ein Summen -:
Mädchen, ihr warmen, Mädchen, ihr stummen,
tanzt den Geschmack der erfahrten Frucht!

Tanzt die Orange. Wer kann sie vergessen,
wer sie, entrinkend in sich, sich wehrt
wider ihr Süßsein. Ihr habt sie besessen.
Sie hat sich köstlich zu euch bekehrt.

Tanzt die Orange. Die wärmere Landschaft,
werft sie aus euch, daß die reife erstrahle
in Lüften der Heimat! Erglühte, enthüllt
Düfte um düfte! Schafft die Verwandtschaft
mit der reinen, sich weigernden Schale,
mit dem Saft, der die glückliche füllt!

-------------------------------------------

Sonnets To Orpheus I, 16

by Rainer Maria Rilke
translated by Robert Hunter

You, my friend, are lonely because. . .
humankind, to word and gesture prone,
gradually make the world our own -
we, perhaps, of all: most dangerous and full of flaws.

What gesture can indicate a smell?
Yet of the threatening powers benighted
you know many - you discern the dead;
cringe in terror at their magic spell.

See here, together we two must bear
these fragments and parts as though they were entire.
Helping you will be hard. You must never aspire

to plant me in your heart. I'd outgrow you, once inside.
But, guiding my own masters hand, I will declare:
There. This is Esau in his hide.

幸存者的回忆:纪录片《上海隔都》

幸存者的回忆:纪录片《上海隔都》


(一)生命的轻重:中国人和犹太人

几年前,我在欧洲参加过一次“前上海居民”(Shanghailanders) 的聚会。会议的主题是由幸存者回忆他们在上海期间的经历,也有一些历史学家宣读论文。几天过去了,没有听到他们在自己的回忆中提起中国人。会下讨论的时候,几位来旁听的当地非犹太学生也来问我:他们老是谈他们自己的经历,那么中国人呢?难道他们到了上海住的是真空?和当地人没有任何接触?

会议重新开始以后,我发言了,用友好的口气询问这些幸存者对中国人的记忆。

于是 Rena Krasno 和 Ernest G.Heppner 专门谈了他们与周围的中国人的交往。Rena 的父亲Abrahams曾经是俄国犹太人团体的领袖,而不是临时逃来难民,和中国人的交情自然要深一些。Rena 即兴写了一段充满激情的文字,当场宣读;Ernest 则说,他当时开着一个小面粉厂,里面雇佣着几名中国工人,美国人轰炸虹口的时候,所有工人全部遇难。

我总觉得自己不是什么民族主义者,总觉得人们不应当过份强调了种族和民族之间的差异;除了各种差异之外,我们都是人。我也承认犹太人的灾难的特殊性,由于希特勒实行了种族灭绝政策,犹太人的灾难已经不仅仅是犹太一个民族的灾难,而是全人类的灾难。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参加这样的会议,我还是深深地觉出一种另一种意义上的种族主义,似乎欧洲人的生命比中国人的生命价值要高出许多。

我并不是要这些犹太人对中国人感激涕零:他们本来就是不幸中万幸的幸存者,他们来此是回忆他们自己那段难忘的经历,没有义务一定要感激他们的中国“主人”、“邻居”。

更何况,中国人并没有“邀请”他们来中国,来上海。一些历史学家爱把这段历史浪漫化,说中国人敞开双臂欢迎犹太人。外交场合说这种话还无可厚非,历史学家这么说就有点令人尴尬。事实是,中国人没有热情欢迎犹太人,因为他们并不是这个城市的主人,没有作为主人来欢迎客人的权利。犹太人得以来到上海,是因为上海尤其是上海租界无人辖管,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不用签证就能进入的地方。

The Shanghai Ghetto 中的几位犹太人对中国人表示真诚的感激。他们记得,他们所到的地方并非无人地带,那里的中国人,过着比他们赤贫的逃难生活还要艰难的生活,其中一位还说,我们住进了那些房子,他们就得搬到别的地方了。

影片的末尾,是几位犹太人参观他们从前住过的地方。他们的旧居居然都在,依旧狭窄、拥挤,里面住的自然是中国人。

(二)口头历史的力量与“吊诡”

回忆录,尤其是口头历史,拥有一种纯文字、纯学术的历史所无法匹敌的力量。历史学家往往靠历史资料诠释历史,他们所再现的历史,必然受到史料和自身、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局限。相形之下,回忆录和口头历史是原汁原味的历史,是当事人对历史事件的回忆,故而能够保持更高程度的历史真实。

关于上海犹太人,读过一些历史学家写的专著,也读了一些当事人写的回忆录,相比之下,回忆录更打动人心。记录片更是让口头历史配上画面和音乐,让历史活生生地站到了更多的观众面前。

那次会议上,会上会下听过不少人的回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些人描述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然而,你无法想象一个正襟危坐的历史学家会把这些细节写入“正史”。

Marion 说,我离开上海时三岁,到现在我还记得上海的味道。气味。芳香。The Shanghai Ghetto 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细节:

我和我妹妹趴在窗台上,从米里面挑虫子。影片还展示了她多次说过的那个窗台。

我舅舅写来信,让我们帮他们逃出欧洲。因为本地HICEM组织因为忙碌造成的延误,文件没有及时寄出,文件到达法国马赛的那一天,法国已经陷落。妈妈说,早知道我就该早些去找他们,催着他们早些把材料寄出去,这样他就会得救。

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人年轻儒雅,面带微笑。

我的舅舅在华沙隔都。请帮我离开这个地方。也是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人也是年轻儒雅,面带微笑。

我那个小老表,人聪明,但行动笨拙。那一天,我和他打了一架。早知道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我就不会和他打架了。

我们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而这个无可奈何之后,就是生死永隔,就是下半辈子的“幸存者的罪恶感”。

我没有叔叔阿姨,没有表兄弟姐妹,没有堂兄弟姐妹。

这些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谈论他们的家人和亲戚,欧洲一别后,就永远没有再见过面的家人和亲戚。故事里的人就象你我一样过着平静的生活,有的富裕一些,有的穷一些,然而一夜之间一切都改变了,于是每个人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想办法生存下去。

叙述者的叙述越平静,就越是让你觉得,这样的悲剧也许离你并不是那么遥远。那不是一个遥远的故事。相对于戏剧化的电影和小说,这些纪录片用真实来打动人心,让人们想到,我们所苟且偷安的幸福生活其实有多么脆弱,我们的无病呻吟,在真实的人类苦难面前又是多么苍白无力。

然而,口头历史也有它的局限,因为人们也只能局限于他们自己的视野、经历和修养,回忆的只是历史的一个片段,而听众往往容易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说起对中国人的记忆,这几位回忆人还是说出了一些有意思的情节,比如那个挑着箩筐每天卖给他们东西的小贩。可是也免不了千篇一律的 sterotype: 苦力,洋车夫,乞丐,从他们手里抢面包的小孩子,街头冻死饿死的“倒卧”等等。于是你怀疑他们究竟是真地记得这些事情,还是看了别人的书或影片后形成了或加重了这些印象。

(三)幸存者的自强;犹太人的文化修养与追求

我向来有些犬儒主义,相信人性的善良,认为民族国家的区分多多少少都有些人为的因素 - 很多人都靠夸大这种区别而图谋名利。然而,历史总是证明那些悲观主义者是对的。于是人们不再信任任何人。他们也变得最强悍,最勇敢,最富有侵略性,就象本片中那位屡次遭人毒打的男孩,日本战败以后,他差一点儿把侮辱他的那个男孩打死。

基于相同的逻辑,二战结束以后,新建的以色列国成为中东乃至世界上最军事化的国家。在一本书中看到,有人说被二战改变得最厉害的两个民族是犹太人和日本人:犹太人从最温和的民族变成了最好战的民族,日本人从最好战的民族变成了和平的民族。关于日本,我觉得即便日本真地变得“和平”了也是因为迫不得已,十万自卫队都是由至少有本科学位的优秀青年组成;至于犹太人,以色列最优秀的年轻人一定是在军队或安全部门,或者曾经在军队是最优秀的成员,这一点总是让我觉得悲哀,总觉得这是一种心智、创造性和人才的浪费。

但是,经历过大屠杀的犹太人不觉得这是浪费,他们会说,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生存的权利是高于一切的,比文学创作、谱写音乐、绘画、拍电影要重要得多。他们也可以说,我们让我们住在美国的兄弟姐妹们干这些就足够了。

与此同时,即便是在最艰难的环境下,犹太人依旧表现出他们固有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如片中的历史学家Irene Eber 所说,对文化的追求不仅仅是小意大利或小维也纳,也不仅仅是咖啡馆等等,那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一种不死的 human spirit. 各种语言的报纸、杂志,种类繁多;音乐、体育,即便是在赤贫的情况下,他们也没有放弃这些精神的或者是“奢侈”的追求。

犹太人在上海的经历,是二战期间犹太人历史中比较有亮色的一章。就象 Shindler's List 在描写惨烈的历史时展现了辛德勒的人格力量,使人们对人性的最终善良产生一种希望,上海犹太人的历史也给人一种希望:冥冥之中,你必须相信,人类总会有美好的未来,在苦难中上帝也会给人留下一条活路,人性的善良总会战胜邪恶。

我不是历史学家,没有阅读历史的义务;我只是一个懦弱的犬儒主义者。如果从历史中读不出这一点希望,那么我情愿不去阅读历史。

访问的三位历史学家中, Irene Eber 我很熟悉,在耶路撒冷和波士顿都见过。她很上镜头,英国口音也很动听。影片中的另两位访谈人是许步增(上海社科院?)和David Kranzler 。1993年,许将Kranzler 的Japanese, Nazis and Jews: the Jewish Refugee Community of Shanghai 1938-45 (Yeshiva U. Press, 1976)翻译成了中文。

Saturday, August 06, 2005

My New Nickname: Peanut Girl Lucy :)

和公司里的人一道出去,总算到了目的地,午饭却还要等一个钟头。大家只好跟着夏令营的领队作游戏。我先是旁观,后来越来越烦 - 人饿了是温柔不起来的,那游戏也实在太小儿科。饿从胆边升,坏从头上冒,满嘴的怪腔怪调就出来了。装作对游戏很感兴趣的样子,对大家指手划脚,玩着玩着,居然进入角色,玩得很尽兴。:)

总算有饭吃了,吃完饭打棒球。我自封球场外的教练,对打得不好的队员大加冷嘲热讽,用的都是从球迷论坛上学来的粗口,令人刮目相看。:)名声坏了又咋地,强似在那里呆坐着。

一天下来,我就成了 Peanut Girl. 这是 Snoopy 网站上关于 Lucy 的信息:



Lucy Van Pelt works hard at being bossy, crabby and selfish. She is loud and yells a lot. Her smiles and motives are rarely pure. She's a know-it-all who dispenses advice whether you want it or not--and for Charlie Brown, there's a charge. She's a fussbudget, in the true sense of the word. She's a real grouch, with only one or two soft spots, and both of them may be Schroeder, who prefers Beethoven. As she sees it, hers is the only way. The absence of logic in her arguments holds a kind of shining lunacy. When it comes to compliments, Lucy only likes receiving them. If she's paying one--or even smiling--she's probably up to something devious.

Friday, August 05, 2005

DVD: The Shanghai Ghetto

总算看了纪录片 The Shanghai Ghetto. 厂家的标语很有意思: Everything else is fiction.

(一)中国人呢? How about them Chinese?

几年前,我在欧洲参加过一次 Shanghailanders 的聚会。参加会议的有几个中国人,一个是上海社科院的潘光,一个是在德国一所大学里教科学的Frank,一个是在奥地利一所大学里读德国文学的杨小姐。会议的主题是由幸存者回忆他们的经历,也有一些历史学家宣读论文。




当时潘光的名气已经不小,凡是我接触到的学者,大都向我提起他;我的导师1990年左右去上海,在街头照相,没想到照相的目标是一座监狱,于是警察来干预。潘光说,你别找他的麻烦,他是有钱的美国犹太人,要来上海投资的,你要是把他气走了,责任可大啦。警察居然也就不了了之。

会下讨论的时候,几位来旁听的当地学生问我:他们老是谈他们自己的经历,那么中国人呢?难道他们到了上海住的是真空?和当地人没有任何接触?

我当时只是一个学生,而且我的专题并不是上海犹太人,所以很希望潘光就这个问题发表他的意见。可他就是不吭声,除了念自己的论文就一概一言不发。其实他的英文也还不错,会下和人交流也不成问题,还有新闻媒体采访呢,可是在会议上他就是不吭声。后来我厚着脸皮发言了,用友好的口气询问这些人对中国人的记忆。

我提问一是确实是好奇,另外也有些不服气:你们总觉得你们的苦难最深重,你们不知道,其实你们去的那个地方,人们的生活更加艰难。

(二)中国人“欢迎”犹太人?

于是 Rena Krasno 和 Ernest Heppber 专门谈了他们与周围的中国人的交往。Rena 的父亲Abrahams是俄国犹太人团体的领袖,不是难民,和中国人的交情自然要深一些;Rena 即兴写了一段充满激情的文字,当场宣读;Ernest 说,他当时开着一个小面粉厂,里面雇佣着几名中国工人,美国人轰炸虹口的时候,所有工人全部遇难。当时不觉得,现在想来,我的提问很“煽情”。

Frank 英语德语都不错,不是搞社会科学的,观点很激进。当一位英国学者津津有味地描写沙松、克杜威和哈同为上海带来的繁荣时,他蹦出来说,你们得意什么,他们是靠鸦片买卖发家的。历史学家无言以对,只是说,鸦片贸易在当时是合法的。但是在这种怀旧、温情的会议上,她的论文马上失去了道德上的根基。

我总觉得自己不是什么民族主义者,总觉得人们过于强调了种族和民族之间的差异;我也承认犹太人的灾难不仅仅是犹太民族的灾难,而是全人类的灾难,然而,参加这样的会议,我还是深深地觉出一种另一种意义上的种族主义,似乎每一个欧洲人的生命都那么宝贵,比中国人的生命价值要高出许多。说也不太说得清楚,说出来似乎也是一种耻辱;再说我们面对的本来就是不幸中万幸的幸存者,他们没有义务一定要感激他们的中国“主人”、“邻居”。

可是,一些中国历史学家爱把这段历史浪漫化,说中国人敞开双臂欢迎犹太人。外交场合说这种话还无可厚非,历史学家这么说就有点尴尬。中国人没有这么做,上海人没有这么做,因为他们并不是这个城市的主人,没有做主人欢迎客人的权利。犹太人得以来到上海,是因为上海无人辖管,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不用签证就能进入的地方。

(三)口头历史的力量与“吊诡”

读过一些上海犹太人写的回忆录,也读过一些历史学家写的专著,然而,真正打动我的,却是一些普通人的回忆。口头历史,配上画面和音乐,拥有一种纯文字、纯学术的历史所无法匹敌的力量。Marion 说,我离开上海时三岁,到现在我还记得上海的味道。另外,再看这部片子里的一些细节:

我和我妹妹趴在窗台上,从米里面挑虫子。

我舅舅写来信,让我们帮他们逃出欧洲。因为HICEM的延误,文件没有及时寄出,等文件到达法国马赛的那一天,法国已经陷落。妈妈说,早知道我就该早些去找他们,催着他们早些把材料寄出去,这样他就会得救。

我的舅舅在华沙隔都。请帮我出来。我们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而这个无可奈何之后,就是生死永隔,就是下半辈子的“幸存者的罪恶感”。我那个小老表,早知道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我就不会和他打架了。

我没有叔叔阿姨,没有表兄弟姐妹,没有堂兄弟姐妹。

这些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谈论他们的家人和亲戚,欧洲一别,就永远没有再见面的家人和亲戚。故事里的人就象你我一样过着平静的生活,有的富裕一些,有的穷一些,然而一夜之间一切都改变了,于是每个人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想办法生存下去。平静的叙述,让你觉得,这样的悲剧离你并不远。那不是一个遥远的故事。看多了戏剧化的电影和小说,发现这些纪录片有它独特的打动人心的力量:真实。

说起对中国人的记忆,这几位回忆人还是说出了一些有意思的情节,比如那个挑着箩筐每天卖给他们东西的小贩。可是也免不了千篇一律的 sterotype: 苦力,洋车夫,乞丐,从他们手里抢面包的小孩子,街头冻死饿死的“倒卧”等等。于是你怀疑他们究竟是真地记得这些事情,还是看了别人的书或影片后加重了或形成了这些印象。

(四)苦难之后的强悍;犹太人的文化修养与追求

我向来有些犬儒主义,相信人性的善良,认为民族国家的区分多多少少都有些人为的因素 - 很多人都靠夸大这种区别而图谋名利。然而,历史总是证明那些悲观主义者是对的。于是人们不再信任任何人。他们也变得最强悍,最勇敢,最富有侵略性,就象那位屡次遭人毒打的男孩,日本战败以后,他差一点儿把侮辱他的那个男孩打死。

于是,二战结束以后,新建的以色列国成为中东乃至世界上最军事化的国家。记不清是在哪里看到的了,有人说被二战改变得最厉害的两个民族是犹太人和日本人:犹太人从最温和的民族变成了最好战的民族,日本人从最好战的民族变成了和平的民族。关于日本,我觉得即便日本真地变得“和平”了也是因为迫不得已,十万自卫队都是由至少有本科学位的优秀青年组成;至于犹太人,以色列最优秀的年轻人一定是在军队或安全部门,或者曾经在军队是最优秀的成员,这一点总是让我觉得悲哀。

但他们不觉得这是心智、创造性和人才的浪费,他们会说,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生存的权利是高于一切的,比文学创作、谱写音乐、绘画、拍电影要重要得多。他们也可以说,我们让我们住在美国的兄弟姐妹们干这些就足够了。

我不得不惊异于这些犹太人对于文化生活的执着追求。如Irene 所说,对文化的追求不仅仅是小意大利或小维也纳,也不仅仅是咖啡馆等等,那是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不死的 human spirit. 各种语言的报纸、杂志,种类繁多;音乐、体育,即便是在赤贫的情况下,他们也没有放弃这些精神的或者是“奢侈”的追求。

(五)我的RA生涯

访问的三位历史学家中, Irene Eber 很熟悉,在耶路撒冷和波士顿都见过。她很上镜头,英国口音也很动听。影片中的另两位访谈人是许步增(上海社科院?)和David Kranzler 。1993年,许将Kranzler 的Japanese, Nazis and Jews: the Jewish Refugee Community of Shanghai 1938-45 (Yeshiva U. Press, 1976)翻译成了中文。

想起了从前给 Bernard 当 RA的日子。他从国会图书馆借来当年美国军队从日本占领军手里缴获的日本外交部的文件的缩微胶卷,然后让我一点一点地从中寻找有关上海租界、特别是关于犹太人的资料。每个星期,我们在图书馆里看一个小时的缩微胶卷,然后我们一同决定影印哪一页,影印完毕后我就想办法去翻译。

吼吼,我的日语很勉强,只学了一年,而且那一年正好是我迷跳舞的时候,经常逃了课去跳舞,所以我的水平真地很烂。但他不在乎,说只需要知道个大概。我很认真地去查字典、查资料,力求翻出个样子来。刚上研究生院时就认识了一个日本女孩 Maki,很乖很文静的,后来她就帮我翻译。有趣的是,日本在战后有过一次文字改革,所以二战期间的日语她读起来也很困难。于是我就把我猜出的大概的汉字的意思告诉她,她再把这些汉字放进日语的句子结构里,大家一起猜整个句子的意思。她作这个纯粹是帮我的忙,可是每次她都不停地为自己不懂整个句子的意思而道歉。

Maki 是生化学家,比我晚两三年才毕业,但没有改行;从网上看她很有成就,羡慕ing.

1。俄国犹太人
2。巴格达犹太人:沙松;克杜威;哈同
3。希特勒上台,入侵欧洲
4。日本占领上海
5。日本与美国交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资源被切断
6。战后移民: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

Emerson; Thoreau's Relationship with Emerson

一直对爱默生有一点敬而远之,但这一段看起来却是那么亲切,温和,充满诗意。星期五的下午,太阳懒洋洋地烤着,周末也许会热,也许会不太热;明天也许去海滨的 Castle Island,也许去 Walden.

In this refulgent summer, it has been a luxury to draw the breath of life. The grass grows, the buds burst, the meadow is spotted with fire and gold in the tint of flowers. The air is full of birds, and sweet with the breath of the pine, the balm-of-Gilead, and the new hay. Night brings no gloom to the heart with its welcome shade. Through the transparent darkness the stars pour their almost spiritual rays. Man under them seems a young child, and his huge globe a toy. The cool night bathes the world as with a river, and prepares his eyes again for the crimson dawn. The mystery of nature was never displayed more happily. The corn and the wine have been freely dealt to all creatures, and the never-broken silence with which the old bounty goes forward, has not yielded yet one word of explanation. One is constrained to respect the perfection of this world, in which our senses converse. How wide; how rich; what invitation from every property it gives to every faculty of man! In its fruitful soils; in its navigable sea; in its mountains of metal and stone; in its forests of all woods; in its animals; in its chemical ingredients; in the powers and path of light, heat, attraction, and life, it is well worth the pith and heart of great men to subdue and enjoy it. The planters, the mechanics, the inventors, the astronomers, the builders of cities, and the captains, history delights to honor.

Divinity School Address
RWE.org - The Complete Works of Ralph Waldo Emerson - Volume I - Nature, Addresses & Lectures (Nature, 1836)
Written by Ralph Waldo Emerson
Delivered before the Senior Class in Divinity College, Cambridge, Sunday Evening, July 15, 1838

http://www.rwe.org/com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17&Itemid=0

Thursday, August 04, 2005

Trip to Thompson Island

今天去了汤普森岛,坐轮渡去的。这是从轮渡上看的波士顿:




波士顿的地平线



梦一般的帆船


遥远的灯塔

Hello World! /如何回贴

欢迎老朋友新朋友来我的博客!等我慢慢摸熟了,再改进版面,方便大家阅读、回贴。我自己还生疏得很,招待不周,抱歉抱歉!

回贴时署名有三种选择:有博客的用博客名,如果没有,请用 Other, 可以不注册就签名;不愿签名时,也可以 anonymous。

Welcome myself to my own blog! This is exciting! I have my own saloon, where I would come to meditate, express, or more importantly, have a good time with friends.

I don't know how my saloon will look like, but I like the smell of fresh paint ... Let me go out now and look at it from outside. Wow!

Juzi

Aug. 4,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