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09, 2013

美国各界的牛姐们(六):维奥拉·戴维斯Viola Davis:论成为有影响的女性



好不容易,这个人我多少知道一些……不“认识”她,我可不是要跟名人套瓷,我其实连她的名字都叫不上来,但好赖她演的《帮佣》我算是听说过。(顺便吐槽,The Help翻译成《帮助》肯定是不对的,这个电影是将女仆的,就是帮佣了,旧社会指男佣女仆,新社会好像叫助手,还有什么富家小姐电影里,家里雇佣的私人飞机飞行员也是“The Help”,足见这个词非中性词,而是颇有居高临下的贬义。)不过,真让我觉得惊喜的是我还看过她演的角色,《特别响,非常近》里奥斯卡找所有姓布莱克的人时,她是第一个,因为她演的是Abby BlackAbby在字母表里靠前。我和奥斯卡算是朝夕相处了一年多,对他遇到的所有好心人,都觉得有些亲切。

她不是独自上场的,前面讲演过的史密斯上来以访谈的形式为她助阵。不知道这是她自己的选择还是主持人的安排,总之,觉得这是聪明之举。她所涉及的,并不光是自己的成功之路,而且还涉及到了美国社会非常敏感的问题:种族问题。这样敏感的问题,没有史密斯的引导,说不定会失控。

《帮佣》我没看过,事后也没有太跟踪关于电影的讨论,从维奥拉自己的介绍中得知,她演完这场电影并因此而被提名奥斯卡奖时,在黑人社区遭到了普遍的攻击,主要是因为她所扮演的角色是传统的黑人角色:温顺、服从、在主人面前唯唯诺诺,就像《飘》里的嬷嬷的形象(The Mammy Roles)。

维奥拉生于北卡罗来纳州,几个月时搬到离波士顿不远的罗德岛州。她在贫困中长大,在演说中几次提到poverty, dysfunctional family, 贫困、非正常家庭,在穷困黑人中,是司空见惯的故事。她还几次提到她所居住的公寓里,到处都是蟑螂和老鼠……八九个男孩追着她满城没命地跑啊跑……她说,正是因为童年吃过苦头,她才有了驾驭生活的能力和韧性。

她甚至还说,她童年的苦难,而不是她的职业训练,教会了她成名后对付那些残酷的公众非难——足见来自黑人社区的批判和攻击,对她造成了多么深的精神创伤。

也就是在这里,我想起了傅苹。前一阵网上炒得热闹,正负两方我都没有认真关注,只是看过一些段落,觉得她回忆的童年中,至少有些不精确、不可信之处。她自己对媒体的解释就是,一是同胞们嫉妒她的成功,二是中国官方在操纵网络言论。从她那个角度讲,也或许她真是这样的感觉。亚马逊上面,对她批判最尖锐、最激烈的,差不多都是华人,尤其是来自大陆的新移民、华侨、留学生,而对她全力辩护的,除了她的团队,还有普普通通的美国读者,对她苦难的童年(不管其事实真假)表示真诚的同情,对她的成就也表示衷心的赞赏。

仅仅是“受自己人攻击”这一点上,我觉得Viola Davis和傅苹有相似之处。

然而,我不敢假装我听懂了她所说的一切。字面上我都听懂了,然而字里面的含义,我深知自己无力把握。

在贫困的街头被顽劣的男孩子们驱赶着,她却爱上了表演,中学剧团之后,又上了茱莉亚音乐学院学表演。她又开始抱怨茱莉亚学院,被老练的史密斯拉了回来,说她在茱莉亚学院还是跟从了一些对她颇有帮助的良师的,于是她缓和了一下语气,说茱莉亚是“苦口良药”(bad medicine that works),这几年里,茱莉亚打败了她,但她最终还是愿意继续下去,因为表演是一门艺术,一门创造另一个与你不同的人的艺术形式。

史密斯像制造正面气场,就把话题引到《帮佣》上来,说,哇,你有了这么好的剧本,拿到这个角色时是什么感觉。维奥拉回答,首先,这是一份工作(苦笑);然后,这是一个人,其中包含着一些信息,这是一个我了解的普通人。
然后史密斯想讨论宽泛一点的话题,比如说电影中非裔美国人的形象。于是话题又回到她受欺负的事情上来了:她说,成功之后,我们对自己人特别苛刻。你成名了,恰恰是你以为会看顾你、保护你的人说,保持清醒头脑吧,不要让成功冲昏了头脑(Keep it real),当他们大肆攻击的时候,他们还觉得自己是头脑清醒、诚实。维奥拉明说了,这样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实际上,更多的人就是不能分享你的快乐,他们就是嫉妒。——我倒是可以假设,傅苹的委屈,大约也是真实的,她还说,本来是不想写这本书的,写完了挨这么多骂,真不值得。

维奥拉虽然一直满面笑容,但从她的言谈中,我能够听出,她根本没有从受到的攻击中恢复过来,整个话题的中心,都是有意无意地为自己辩护。

头发。她以前都是带假发的,因为好莱坞中有不成名的惯例,就是头发一定要直、要亮、要飘飘。于是她有各种各样的假头套。她自己承认,戴假发,是因为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是在为真实的自己向别人道歉。而奥斯卡颁奖时,她却勇敢地摘下了头套,戴着满头的小卷毛参加了颁奖仪式。

——这又是一个我并不熟悉的领域。我们觉得很平常的改换发式,在这里却涉及政治、种族、文化甚至商业,制造头套的商人们惊诧莫名,担心维奥拉此举会大大降低头套的销售量。这可是高达九亿元的产业啊。

维奥拉说,好莱坞的黑人演员处境很艰难,正面的、处于领导地位的角色凤毛麟角,某个有名的一线代理公司里(我没听清名字),黑人女演员只有三名,她、Halle Berry和另外一位。这里她倒是自嘲地笑说了,我倒是想穿着酷酷的太空服,我倒是想有很多浪漫的镜头,和漂亮的男主角亲吻做爱床戏啊,可是这样的角色哪里有啊。(所以就别怪我演《帮佣》里的嬷嬷角色了。)

诉苦之外,她也说出了一些肺腑之言。她说,表演为她提供了逃避现实的途径,教育又为了提供了实现梦想的通道:生活中百分之九十的内容是失败,然而,你却必须奋然前行:她说的一句话让我很动心:失败没有让我停步,它只不过是成功的一部分。她的父亲只读了五年书,母亲八年,是教育把她拉出了那个充斥着老鼠、蟑螂、屋顶摇摇欲坠的破旧公寓,而艺术,是生命中真正的高贵:艺术不表达成功,而是表达生活中的混乱,在她罗德岛州的老家的角落里,艺术有治愈的力量,一种渲泄的方式——让它表达出来,诚实地表达出来,会使我们变得更好:她在街头上见识过的毒贩、揍老婆的家伙、一发病就揍人越战老兵、拧断猫的脖子的坏家伙、把女孩子追得狂奔的街头流氓——都是她成为一个艺术家的基础。

艺术也就是了解人性,了解人性的弱点,理解它,然后在艺术中应用它。

艺术是表现生活的。人们要把坏东西扫到地毯底下去,而艺术却要把地毯掀开,说:它多美丽啊!

好像还是史密斯,拼命要给这个沉重的访谈增添一丝亮色,于是问到她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于是她就真正开心地笑了:她的女儿,丈夫,婚姻,成为一个母亲——过一种比她自己更伟大的生活。她和她丈夫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就是泡温泉,因为泡温泉的时候你可以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

前面讲到黑人女星角色不多,为了填补这个空缺,维奥拉和她的丈夫利用《帮佣》成功带来的收入,开办了一个制片公司。这个过程也很艰难,用她的话说,就是艺术和商业这两列火车必须同时从车站出发,缺一不可。

这一点说得很深刻,很冷静,很有制片人头脑。不过她还是忍不住哀求:不要恨(扮演嬷嬷那样对白人主人逆来顺受的黑人的)演员,要恨这个制度,不要让我对这一切负责。

维奥拉像祥林嫂那样诉了一大堆苦,不过也还是说出了一点跟成功学有关的东西:她说,正因为角色难寻,她才发现,我们不能坐视,要找到解决的办法,要找到有钱人,要保证电影能够盈利……

在《帮佣》拍摄过程中,她说服导演增加了她的角色的戏份,而且还增加了里面一个儿子的戏份。她说,她的诀窍就是设身处地地为导演着想,因为导演也想把电影拍好。于是她认真地回到原书,回到剧本,然后写出自己喜欢的场景和结局,和别的演员商讨之后,然后向导演提出建议。导演接受了,因为导演相信这样能够帮助电影成功。

她的结论,居然还很成功学,和今天别的讲员们说的异曲同工:如何对待管理层,如何对待上级(manage up):关键是提出一种没有威胁性的想法,很多情况下,我们得不到我们想要的东西,根源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要求过。

Friday, April 05, 2013

美国各界的牛姐们(五):洛伊丝·弗兰克尔(Lois Frankel)和卡罗尔·弗洛林格(Carol Frohlinger):From Nice to Yes


From Nice to Yes, 这句话还真不好翻译。Nice在英语里的作用和interesting差不多,表面上是褒义词,是肯定,其实是贬义词,是否定,说好了是婉拒,其实比人家直接拒绝还要糟糕。

Nice就是没门儿,interesting就是没劲。

这两位女士本人好像不算特牛,起码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她们,不过一个是博士,另一个是法学博士罢了。胖胖的,乐呵呵的,像我在超市里碰到的大妈。不过她们两个人一唱一和,主持的这场讲座很成功。

看看她们写的畅销书,就知道她们为什么被邀请到这里办讲座了:

Nice Girls Don't Get the Corner Office101 Unconscious Mistakes Women Make That Sabotage Their Careers
翻译得随意一点,就可以说成:《乖女孩当不成一把手:女性不小心犯下的101种毁掉自己前程的错误》,哈哈

书没看,公司里另一位同去的同事打算买,然后在WIT里让别的女同事做现场实验。这个林克里有她们一个听众做的笔记,同学们可以自己去看,或者做点社区服务,给不读英文的同学们翻译过来。
 http://www.frumi.com/wp-content/uploads/NiceGirlsDontGettheCornerOffice2010.pdf

Nice Girls Don't Get Rich: 75 Avoidable Mistakes Women Make with Money 《乖女孩发不了财:女性理财的75种可以避免的错误》。无感觉。我的钱够花,又没有多得花不完,所以从来不在钱上费心思。


2011:
Nice Girls Just Don't Get It: 99 Ways to Win the Respect You Deserve, the Success You've Earned, and the Life You Want:《乖女孩就是没戏:得到你应得的尊敬、博得的成功和想要的生活的九十九种途径》

这次讲座,她们上来就做一个试验,先是关于团队的要求,女听众们反应很强硬;等到事关女士们本人时,女士们就退缩了。于是她们爆出一些研究得出的结论:就讨价还价、协商来看,如果是为了他人,女士和男士们势均力敌;但轮到为自己争取利益时,女士们却略逊一筹了。

她们还给出了具体数字:男生女生毕业以后一年之内,薪水就要相差8%-18%。这里的原因,是因为女性更注重人际关系,把交涉/协商(negotiation)看作冲突(confrontation);男人提出要求(Ask),而女人只是听从(Listen)。女性常犯的错误有:

1. 目标不明确。从一开始就并不明确自己要的是什么,其实目标越明确、具体,就越可能达到,要交涉时,一定要列出三个步骤,找到三个理由,并提供足够的支持材料。
2. 眼界太低。就是不够贪心的意思啦。其实职场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要得越多,得到的越多,而女性往往从一开头就光想着公平。
3. 担心搞坏人际关系。因为传统的影响(哈哈没想到美国女性也是这样的啊),她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是习惯长辈尤其是男性长辈们来告诉她们,她们需要什么。
4. 不觉得该得到的东西是自己份内的,总觉得要努力才能争取得到。(唉,就像家里的老二一样,觉得老大不要的东西才能轮上我们。)
5. 没有将交易关系(transactional relationship)和人际关系(personal relationship)区分开来。这个有点拗口,好在她们解释了一下:洛伊丝住在洛杉矶,卡罗尔住在纽约,每次洛伊丝来纽约都要买街头小贩的花头巾,但她每次都特别敢讨教还价,因为她知道买完头巾以后她就再也不会和他打交道了,这样的交易关系中,她就比较强硬,因为没有掺和进人际关系。她大概是想说,如果没有担心破坏人际关系的后顾之忧,我们讨价还价起来也会厉害多了,关键是要分清两种关系。

当然了,毕竟是好演说人,她们说,我们爱犯这几个错误,不是我们的过错,而是社会的过错,职场的过错:女性个性太强、说一不二(assertive),人们就觉得她们有侵略性(aggressive),是B-word(就是bitch啦,切);容易合作的(collaborative)吧,人们又觉得她软弱可欺,damned if you do, doomed if you don’t, TMD反正里外不是人。

中间她让我们分组讨论,就三个题目进行实例分析,用她们提供的七步方案来解决这三个问题:
1. 有个同事老是迟到;
2. 组里活太多,人太少;
3. 职场妈妈的两难处境。

我旁边坐的是三个年轻女孩,于是我提出选作第二题,霹雳吧啦把内容填满了,心里知道,像我这样窝囊的人,真碰上这样的情况,还不是自己把自己累死,有人说一句三开油就乐得屁颠儿了。J
她们提供的七步方案是:
1. Set goals制定目标;
2. Take stock摸摸米桶,掂掂份量的意思吧
3. Gather Intelligence搜集信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意思。这个我倒是有经验之谈,加入某东家时,一轮面谈之后,因为公司分布全球,需要异地合作,他们专门让我跟外地某大牛聊一聊。聊了没几句,牛人问的什么问题我没答上来,不知怎么地扯到他业余玩儿的什么东西,这一下子挠到痒处,剩下的谈话变成他说服我一定要接下这份工作了。我是从网上查到他的个人信息的,按说有点滑头吧,人家不这么看,他说我准备充分,家庭作业做得好,以后也会挖空心思为公司解决各种困难。哈哈,门也没有。
4. Consider alternatives考虑替代方案:万一不成,有B计划,不要破釜沉舟,头撞南墙。
5. Appreciate the other person’s situation: 理解对方的处境。我们做的这个作业,这一点好说,因为经济衰退,很多公司没办法,要紧缩银根,勒紧裤带,老总们总是有老总们的难处嘛。表示一点理解,对方反而有可能让步。
6. Create proposals提出建议方案:领导们都是很懒的,提出一些方案,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说不定人家就同意了,要是坐等着他们从头设计一项方案,恐怕他们就干脆将下去了。
7. Anticipate challenges预见到困难。就是心里要有底,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万一不成,也不会感到震惊。

用中文说,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任凭你孙悟空筋斗翻得再好,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心。

除了这几条以外,还有一些常识,就是要了解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有的公司里,强硬者胜,有的公司里却正好相反,所以关键还是要自己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啧啧,这些贬义词都成了成功之道了)。

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机会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肯定有更好的翻译啦。

If you fail to plan, you plan to fail. 如果你没能做出计划,那么你就是计划着失败。也没翻译好。


美国各界的牛姐儿们(四): 安娜·德沃尔·史密斯(Anna Deavere Smith)




我基本不看电视,安娜·德沃尔·史密斯(Anna Deavere Smith)却还是一看就面熟,是West Wing(《白宫风云》)里比较重要的角色,听介绍人介绍才知道,原来她还编剧、采访、参与社会活动。她成长在巴尔的摩的黑人隔都Ghetto) 中,却从小喜欢表演,后来开始采访各界人物,通过采访,既搜集被采访人对各种社会事务的意见,同时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她的主旨,就是强调自己的声音。

同时参加会议的人以前也听过她的演说,她基本上是角色转换,将她采访过的人物的对话表演出来。因为她是演员,模 仿她的采访对象惟妙惟肖,本身就引人入胜,再加上她精心选择的人物和话题,四五十分钟下来,绝不枯燥,并且还略有所获,就像在海边捡到了几只小贝壳,拼在 一起,就有了关于海洋的记忆。

安娜说,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有影响的女性,要成为有影响的女性,一当然是要成功(winning),二就是要优雅(grace)。就是失败,也要失败得优雅。

安娜没有采访/模仿Johnny Cochran (就是O.J辛普森的辩护律师之一,那个黑人兄弟),用他的一句话来强调言语的重要性:一个故事永远有三个版本,你那个版本,我这个版本,还有真相。:)

她模仿的第一位女士是布鲁克林的一位虔诚信教的犹太大妈,是安息日,星期六,按犹太教的教规,星期六犹太信徒是不应当使用电器等现代方便用品的。不幸的是,大妈的小毛头不小心把收音机打开了,声震屋宇,却无人能够动手把它关上。大妈无奈,于是上街向路人求救;那里的街区,除了犹太人,就是黑人,大妈出门后,碰到的是一个八九岁的小黑男孩。

犹太大妈向小黑男孩解释她需要帮助,但按犹太人的规矩,这种情况下求人又不能明确说出是因为安息日,只说是自己不知道怎么关收音机。小男孩疑疑惑惑地(就这样,安娜梗梗脖子)上来,指指收音机,不屑地说:瞧见这个圆东西没有?你伸出这根手指头,然后,然后,按!

这个故事本身很平常,关键是它发生的时机:当时正是犹太人和黑人之间发生激烈的种族冲突的当口,导火线是一位犹太拉比开的车子撞死了一位黑人青年;安娜是想说,即使是这样严峻的当口,抛去种族和种族之间的偏见和冲突,人和人之间还有这么温馨的细节,这就是越过藩篱实现交流的人类的希望。

下面她模仿的是一个哈佛教授,应当是哈佛神学院的Peter J. Gomes (彼得·J。戈麦斯)牧师吧,戈麦斯强调:I want to do well, then I’ll be good.也就是说,人必成功,方能成仁,说白一些,就是要先混好了,才能当个好人。这句话可以正面理解,就是混好了之后可以所做好事,做大好事,也可以反面理解,就是在混的过程中可以不择手段,包括坏手段了。戈麦斯的书没读过,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甚至还不知道说这话的是不是这个彼得。


安娜还小小地模仿了一下阿尔布莱特(Madeleine Albright),还说她在《白宫风云》里的这个角色,还是托阿尔布莱特的福增加进去的呢,阿尔布莱特说,leadership is forgiveness,好,外交官要的就是这个态度,好战的军人们才要冲突和战争。

下面这个人物,大概是她以前一直模仿,现在却舍不得放弃的人物,就是用药人士兰斯·阿姆斯壮(Lance Armstrong)了。(阿姆斯壮其实也挺不容易,毕竟是得了癌症,另外也做了很多慈善事业;但我一直对他有意见,不光是因为用药啊,还是因为他和Sheryl Crowe在一起说,咱们生个孩子吧,他坚决不答应,说是再也不要生孩子了,结果回头又去找了个年轻女子生孩子,Sheryl却错过了生孩子的年龄,只好抱养了。)安娜模仿阿姆斯壮那样木着脸,嘟嘟囔囔地说,姆们比赛啊,法国自行车公开赛啊,这哥儿们,五次都是第二,sucks to be him. 混成他这模样,真是太倒霉了。

Sucks to be him.成功者对失败者那种居高临下的怜悯。如今阿姆斯壮作弊的真相公开,让他这番话充满了讽刺。

下面这一段很政治化,是美国黑人政治史上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来自乔治亚州的国会议员约翰·刘易斯(John Lewis)——当然是黑人了,他前往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中非常重要的阿拉巴马州,马丁·路德·金曾经演说过的教堂演说,期间当地的警察头目上来要把自己的徽章献给他,说是要为从前镇压过黑人的警察道歉。他说,这是你为人民服务的标志啊,要献给我,我可不敢当,你上岗时还要用呢。警察叔叔憨厚地笑着说:没关系,我还可以再去领一个。

其实警察本人也是黑人,但安娜这里强调的却是警方为了过去的行动,对民众道歉,在种族政治的背景下,有特殊的象征性意义。

最后一个模仿的人是德州女州长Ann Richards,她最后得了癌症,却难得的乐观,包括选癌症专家时,她都能够庆幸自己有机会选择最好的大夫:越南后裔,未婚,“嫁给了医院”:那好,这么献身的医生,就是她了!瞧瞧我有多幸运!癌症当头,却这样积极热情地看待生活,在安娜看来,这就是真正的勇气,raw courage,我还真不知道怎么翻译最合适,就是打脱牙和血吞的气概吧。

Wednesday, April 03, 2013

美国各界的牛姐儿们(三):推介社会化媒体的李沙琳 Charlene Li



接下来的重点发言人叫沙琳·李,不光是因为这名字一看就是华裔啊,主要是因为她是在科技界,令我们理呆感到亲切。因为李字的拼法,她上台之前我还猜她会不会是大陆新移民,等她上台后一张口说话我就知道她肯定是在这里长大的,然后她又讲到,她在Facebook和推特上,跟贴最多的是她和她妈妈在中国新年时一起包饺子的照片时,我就又基本断定她是华裔了。

不过这不重要。她虽然是女性少数族裔,但她的发言中,既不专门涉及女性又不专门涉及种族,而是响当当的科技话题:Social Media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社会化媒体和新兴科技。她是哈佛大学本科毕业,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毕业,毕业后做过咨询,后来又自己开了咨询公司,也出了书,Open Leadership(《开放式领导》,很不喜欢领导这个词,因为里面似乎更多的是政治成分。)不好意思,没买,上次借回Steve Jobs’ Way,还有 What Would Google Do, 自己都觉得惭愧了半天,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堕落,看起成功学来了。

她来回重复的一句话就是:社会化媒体的关键是人际关系,而不是技术。和她的公司业务有关,她论题的中心是给公司出谋划策,如何改变公司战略,适应社交媒体时代的新潮流、新挑战。

关于应对战略,她提出了六个阶段:
1. 计划:聆听,学习
2. 崭露头角:跨出第一步,占地为王
3. 建立关系
4. 扩大规模
5. 战略发展:成为社会化企业。社会化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必不可少的。
6. 变革:企业本身变革为全新的企业。她举的例子是一家供应会议餐饮的企业ARAMARK,倒提醒我想到,她说的战略更适合非科技公司,科技公司尤其是软件公司,因为公司生意的原因,自然而然就已经多媒体化了,而传统工业则面临着根本性的变革,如AmazonEbay等,便是零售业的革命,而FacebookTwitter等,不仅改变了个人的行为方式,也在改变公司的思维和运作方式。

我都知道她能够怎么吓唬她的客户:AmazonEbay等摧毁了多少传统销售企业,连BestBuy这样曾经非常红火的商店,现在都成了自己网上的竞争对手的门市部,人们来上门试试货,回头再上网去订货。这种小便宜我当然会占,没办法,价格、种类多样,实物店是没法和网店相比的。

那么,怎么在公司里推广这个新战略呢?
1. 影响决策者。关键当然是要向老总们游说。老总们总是蠢的,要把你想推广的目标“翻译”成老总们能够明白的商业目标。
2. 价值。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强调公司所信奉的价值观念。
3. 建立一种分享的文化。
4. 掌握失败的艺术。(我觉得这个听起来像是学会摔跤:滑雪、滑冰的关键就是会摔跤,摔倒的时候知道屁股先着地,下面就不怕摔了,不怕摔了就敢大胆滑了,然后就学会了。)失败时,谈论失败,拥抱失败,成功的失败的都能从容面对,就行了。
5. 选择个人的社交策略。

说来说去,她的重点是谈公司,不过也涉及一些个人,她对听众提问的回答,既适合公司,也适合个人,比如如何对待网上捣蛋分子(Troll),就是不要理会他们,他们的目的就是吸引注意力,最好对他们置之不理,把精力集中在正面信息上。

另外,企业也要有适应性、灵活性,但又不能完全放任自流,陷入混乱。关键是预测客户会询问什么样的问题,并且预先准备好一些答案。

她是鼓励大家都采用社会化媒体的,当然会鼓励大家都用了。她相信这些媒体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对新的一代来讲已经和空气、水、汽车等一样成了生活必需品;但与此同时,也要“节食”,也就是找到一种过滤器,明确自己使用社会化媒体的目的,从而选择自己要看的东西。

总之,听下来以后,和上面的演员比,觉得她书呆多了。中间休息时去看作者签售,她的书我没买,别的书更没买,却还是上去和她聊了几句,并合影留念。合影时暗暗蹲下好几格,好在她是女的,不像上次大老板给我发奖时,临到合影时我拼命往下蹲却还是比他高,好在人家的ego比拿破仑还大,嘻嘻笑着说,没关系的,谁都知道你比我高嘛。J

让人不服气的是,那个Victoria的卖书队排得长长的,可见还是书呆爱书呆,大众爱大众。J当然了,维多利亚卖的是个小册子,不像书呆作者的大部头这样吓人,我这样偷偷安慰沙琳·李。

Tuesday, April 02, 2013

美国各界的牛姐们(二):演员、演说家维多利亚•拉巴姆(Victoria Labalme)



刚刚把收据和车票交上去报销,这一天的课程的学费是$429刀。就是说,这些优秀女青年来这里发言是有报酬的,并不是志愿服务。

不过,所有的讲员,都没有给人“挣钱”的感觉,除了这一位。

介绍说Victoria Labalme出演过Sex and the City《欲望都市》,嗯,惭愧,我看过好多集的啊,最熟悉的也就是一个Sarah Jessica Parker。不过维多利亚演的是次要角色,她现在的主要职务是演说,是职业卖嘴皮子的。



将维多利亚和莎莉相比,有些不公平;莎莉是因为成功而演讲,而维多利亚是为了演讲而演讲;我心中顽劣的对“成功学”的怀疑泛上来,从拉巴姆的演讲中所获甚微。



我是多动症患者,从小经常挨罚站,为了避免罚站也练出了抑制多动症的一个办法——也不是什么绝招,就是记笔记啦,讲课的人看我笔下沙沙沙地记啊记,还以为我写下了他们吐出的金玉良言呢,其实不过是因为他们实在无聊,令我难以忍受而已。听维多利亚听得不耐烦,却也多少记下了几句口号:


You are more than you’re allowing yourselves to be – you should move beyond the crazy busy world and be what you really are够心灵鸡汤的。



倒是有一句话让我会心一笑,就是人们打招呼时,说,最近好吗?好,忙着呢。忙啥呢?我也特忙。忙得都没时间睡觉。我才睡六个小时。我比你睡得还少,才四小时!大家互相攀比着谁更忙,忙显得成功,显得重要。



她是演员出身,所以举了个例子,就是要像导演那样思维(think like a director)。刚开始我以为她说的是公司里的Director,后来把斯坦尼给搬出来,我才醒悟到她说的是拍片子的导演。J还有很多成功学的术语,上面还加个注册商标TM,大概有其价值吧,我们这些工业界的混混们却觉得有点不搭界。




她还举了个例子,就是要让人感到受欢迎,公司里的Receptionist不能让人觉得像是Rejectionist,第一印象重要,最后印象也很重要,说再见时,把人送到电梯口啊,给人塞个小礼物啊,因为她的名字是Labalme(法语润唇膏),她就给人送一只小润唇膏啊,令人鼻子里哼哼。人都是贪小便宜的,今天来开会我就到四周的赞助商那里搜集了不少免费小礼品,这儿抽一支笔、那儿摸一块巧克力,不过拿小礼品收买人的奥妙谁都知道,用不着她来讲。后悔没有选听别的题目。



补充一句啊,她还是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呢

美国各界的牛姐们(一) 华尔街女王莎莉·克劳切克(Sallie Krawcheck)

我自认路泽一个,尤其是三十而不立以后,虽然家不缠万贯、为五斗米也一直折着腰,心里却一直是对所谓成功学嗤之以鼻,对所谓职场攻略,也一直是不屑一顾的。是真的,不是矫情,就算是矫情,也是真诚的矫情。

公司里有个妇联组织,大名曰WIT(就是科技女性啦),向来自称文傻,不知不觉间已经转基因成了理呆。WIT提醒大家注册参加这个会议,想起为前面东家卖命时因为手头太忙没有去成,心中一直愤愤,这回便撇下手头忙不完的活计,大清早坐火车去了。

坚决要去,其中也是从另外一次职场攻略会议上学来的一条:日常工作不能占满100%,一定要抽出至少5%的时间,跳出日常事务,审视自己的工作和职业发展走向。一天下来,收获不小,今天落下的活儿明后天总是可以赶上的,而今天的见闻,却是难以取代的。

会议的组织者是位于波士顿的西蒙斯女子学院,请来的主讲人全都是女的,听众也基本上全都是女的,偶尔几位男士,大约是哪位女听众的配听,还有服务生。平时很少看到人群,也很少看到女士人群,想想从前误以为自己比较牛的时代,是很看不起成群结队的女生们的,尤其是看不起成群结队选修女子研究的女生们,不知不觉间自己也成了她们之一,心中还是略微失落了一下。

好在主讲人牛是牛,却一个一个非常平易近人,尤其是善于演讲者,演讲过程中真诚地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让人感到的不是居高临下地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亲切的交流和沟通。



(一)华尔街女王莎莉·克劳切克

早晨第一个作重点发言的是华尔街的牛姐们莎莉·
克劳切克(Sallie Krawcheck),她十多年来一直被人当作是华尔街最有影响力的女人之一,华尔街女王 (Queen of Wall Street)。她一上来,就用三个字总结了华尔街的掌权派:男性,白人,中年;她强调说,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华尔街“更男性,更白人,更中年了”,还开玩笑说,这个我知道,我就嫁过两个这样的人,好在还不是同时嫁他们俩。

成功人士没有忙着炫耀成功,而是从失败说起:她被人解雇过两次,第一次是从花旗银行被解雇,第二次是从美洲银行被解雇;第一次算是良性解雇,第二次却是恶性解雇,算是被“重组”(reconstructed)掉了。

第二次解雇的原因,据她总结,不(光)是因为她的业绩本身不好,而是因为她该努力的地方没有努力。美洲银行刚刚收购了美林,委任她来负责合并工作。她总结出自己犯的三个错误:

1. 她一上任,总裁和总裁的左右膀就走掉了,她在公司里没有了后台(哈哈英文里Sponsor说起来中性一些,一说成后台就成了毫无原则的靠山了),在转换过程中,她没有得到期望中的指点;
2. 和领导也没有足够多的面对面的交谈:因为公司很大,各处都有分部,她和领导们没有足够的闲谈,哪怕是饮水器旁边的搭讪、走廊里打招呼,等等,都是正式会议、电话、文件和电子邮件无法替代的。她认为,面对面交往过的熟人之间,有一种无形的信任,她走麦城,就跟缺少这种信任有关系。
3. 过高地估计了业绩的重要性。她认为,直到她卷铺盖卷走路那一天,她的团队的业绩都是很出色的,但业绩出众的团队,却不一定能够保证得到最高的奖励。

翻译到中文语境里来,是不是说干得好不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搞好关系呢?好像有点不登大雅之堂似地。叫她那么一讲,只让人觉得她脚踏实地,down to earth. J


莎莉说了一句话,让我暗中击节:乐观的人多少都有些妄想狂,妄自尊大,但他们就是比悲观的人更有可能成功。还真是的,某人畅谈理想时,我常常无情嘲笑,结果人家的理想偏偏实现了一大半;另一个例子就是傅平,据说她也是上了个什么成功学学习班以后走火入魔,这个后面再讲。

有人问她,她这么成功有什么奥秘。首先,她强调她是坐火箭升上去的,金融业中,别人是从小分行升到大分行,从职员升到经理再到高管等等,她很注重家庭,不愿意辛苦加班,也不愿意经常出差;她是从分析做起的,分析做得好,突然就被提上去了,省去了很多弯路。

如果这算是成事在天,莎莉说的另外一句话,就是谋事在人了:回顾她自己的职场之路,她说她最大的长处就是从来不说不。不管别人让她做什么,不管有多难,她都先答应下来再说。多少有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劲头。

但这不是她的奥秘。她的奥秘是:“是”后面还要跟上一个“如果”-- “yes, if”: 答应的同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是一种讨价还价,在承担某项义务的同时,为自己下一步的发展作下铺垫。

她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财富》杂志主办一次活动,活动开始之前20分钟,某位重点发言人不能参加,问她能不能临时救场。她说,“yes, if”:救场可以,不过他们要答应给她一次上封面的机会。很有些敲竹杠的意思,但人家有求于她,也确实有利可图,于是交易达成,叫她这样诚实地说出来,这里的“交易”,也不觉得肮脏。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