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严重感冒,鼻塞胸堵,铿铿锵锵,脑袋都差点咳落地。昨天开会,偏偏不能缺席,咳得惊天动地,自觉路人皆侧目,却也无能为力。唉。冬天伊始,这才是第一轮呢,论症状,已经算是轻的了。
雨,露,霜,雪,旋转着,旋转着,冬天就来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阿丕可怜。
早晨慌慌张张带小朋友上学,小朋友看见草地上有亮晶晶的东西,问那是dew, 还是frost.然后就雀跃:yeah! It's gonna snow! We can have snow fights, build snow fortress, and I can go skiing!!!! I can't wait!!! 耶,要下雪了哎!我们可以打雪仗,堆雪城堡罗!我可以滑雪罗!我都等不及了!
我却是发愁。漫长的冬天,天寒地冻,咫尺天涯,雪地里小心翼翼跐跐滑滑地开着车,冬天还没有来,想一想就已是满心忧郁。昨天偷偷瞧了瞧一份401K帐户,嗨,吓人吓人,还是不看罢。
说是赌徒世家出身,本赌徒其实胆小如鼠,401K是我自己挑选的基金,被人笑称亚裔老太太般的保守。家族的赌瘾和赌运,一应都被妹妹继承去了,谁也没有她瘾大,谁都没有她沉稳,谁都没有她手气好。果然,虽然人生还没有到和牌的时候,她的那一手,和我们比起来,早已日日显出一些强势来。
不过发愁终归是没有用,春夏秋冬,阴晴圆缺,我辈既无力回天,便还是鸵鸟着吧。
Wednesday, October 08, 2008
寡人有疾 :)
算起来,我的青春偶像,除了英俊少年,便是地痞流氓、赌棍小偷了。
我出身赌徒世家。早些辈份的不知道,只从父亲和叔叔伯伯那里听说过爷爷的故事;那一年爷爷四十二岁,在赌桌上已经盯了两天两夜四十八小时,然后兴高采烈地回家,高兴着高兴着就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
爷爷英年早逝,被渲染成了神话般的人物。伯伯说,爷爷英武过人,骁勇善战,足智多谋,那年和一个大家族打官司,月黑风高之夜,单枪匹马唱了一曲空城计,楞是把人多势众的仇家吓退了。
我和堂姐相互眨巴眨巴眼,拼命不要笑出声来。——伯伯是武侠迷。有一天,他万分感激、心满意足地说过:中国现代文学,一个金庸,一个梁羽生。读了他们的作品,这辈子算没白活。——他这个版本的家史,早已经被金庸、梁羽生化了。
童年的记忆,就是逢年过节、父辈们难得地凑在一起的时候,将窗户都关严了,八仙桌铺上厚厚的绿丝绒,然后兄妹一起坐了,搓起爷爷留下的骨质麻将。如果我表现好,就有给他们端茶倒水递烟送零食的特权。细想起来,不光是这个伯伯吹牛,父辈其他那几位说起爷爷赌博的时候,往往也眼神迷离、沉吟良久,带着些憧憬和自豪,似乎那是不可多得的荣耀。
他们说了,爷爷一辈子赌,还算没有败家,细算起来,理当是输赢参半;最后一把赌得最大,对家实力也最强大,爷爷却是洒脱的赢家:他虽是赌博身亡,枉负了卿卿性命,却将年头选在了1948年,为妻子儿女们留下了一个好成份。
我的是非观大约就是这时候被模糊掉的。明明是坏事的东西,我尊敬的大人们却都在认真地玩,谈起来也是眉飞色舞、洋洋自得,可见世上的坏事,总也坏不到哪里去。
我的“赌博生涯”,大约自三岁始,勉强分得清一二三了,就跌跌撞撞地迈上了邪门歪道:十点半,拖拉机,升级,拱猪,斗地主,本地打法,外地打法,来钱的,不来钱的,有对家的,没有对家的,各自为战的,好牌“过河”给对家的,可以带炸弹的,不许带炸弹的,一样都来过几回,就那么打发了童年。
少年时代,对那些一味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书呆同学,从来就有些怜悯。长大以后,碰到纯洁善良的正派朋友,我就总是偷眼打量着他们,心中暗暗称奇:从来都没打过牌的人,居然也能够长得这么大。
周润发最帅的时候,除了向冯程程哀求:“程程,请再给我一次机会”,就是在赌桌上了:歪带着礼帽,右嘴角叼着一根烟卷,瞟瞟对手,再瞟瞟手里那把牌,眼中是居高临下的,胸有成竹的,嘲讽的笑意。

《圈套》(The Sting)就像《上海滩》、《赌神》,演绎的也是乱世中一群黑道人物。黑道是黑道,好人却都在黑道一方,官府、警察都是坏人。当然了,我也承认自己“帅哥至上”,周润发、保罗·纽曼、罗伯特·瑞德福在哪一边,哪一边就一定是好人。
赌而为钱为物,那是赌的最低境界。介因人一有牵挂,过于注重输赢,尤其是注重的是输赢的金钱,人就成了一枚棋子,变成了牌赌人,而不是人赌牌了。
此外,赌者,即便赌的是钱是物,赌中之道,之魂,却是在钱物之外。我辈家教不良,从小就学了些三教九流的坏东西,骨子里却还是良民,羡慕英雄们深明大义、除暴安良,暗暗欣赏他们冲冠一怒为红颜,心里巴不得他们也为自己去翻过九十九座山、涉过九十九道水、屠过九十九条恶龙。赌徒们单是为了一堆银两而机关算尽、烧杀抢掠,就令人不屑;看过迈克尔·道格拉斯的《钻石》,闹来闹去就为了那枚钻石本身,末了儿就觉得有受骗的感觉。

《圈套》却是不同。那里面,保罗·纽曼是老手,精通赌道,却是稍稍有些厌倦江湖;罗伯特·瑞德福初来乍到,童心未泯,看什么都好奇新鲜,又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最后一个镜头,在精心设计了一个大圈套以后,两个人留下一众人等打扫战场,自己却翩然离去。师兄问小兄弟:你没拿你的份子啊。小兄弟轻描淡写地说:唉,甭费神了,反正我拿了,也是给胡乱糟蹋了。挥挥手,扬长而去。
哇,潇洒的极致。
我出身赌徒世家。早些辈份的不知道,只从父亲和叔叔伯伯那里听说过爷爷的故事;那一年爷爷四十二岁,在赌桌上已经盯了两天两夜四十八小时,然后兴高采烈地回家,高兴着高兴着就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
爷爷英年早逝,被渲染成了神话般的人物。伯伯说,爷爷英武过人,骁勇善战,足智多谋,那年和一个大家族打官司,月黑风高之夜,单枪匹马唱了一曲空城计,楞是把人多势众的仇家吓退了。
我和堂姐相互眨巴眨巴眼,拼命不要笑出声来。——伯伯是武侠迷。有一天,他万分感激、心满意足地说过:中国现代文学,一个金庸,一个梁羽生。读了他们的作品,这辈子算没白活。——他这个版本的家史,早已经被金庸、梁羽生化了。
童年的记忆,就是逢年过节、父辈们难得地凑在一起的时候,将窗户都关严了,八仙桌铺上厚厚的绿丝绒,然后兄妹一起坐了,搓起爷爷留下的骨质麻将。如果我表现好,就有给他们端茶倒水递烟送零食的特权。细想起来,不光是这个伯伯吹牛,父辈其他那几位说起爷爷赌博的时候,往往也眼神迷离、沉吟良久,带着些憧憬和自豪,似乎那是不可多得的荣耀。
他们说了,爷爷一辈子赌,还算没有败家,细算起来,理当是输赢参半;最后一把赌得最大,对家实力也最强大,爷爷却是洒脱的赢家:他虽是赌博身亡,枉负了卿卿性命,却将年头选在了1948年,为妻子儿女们留下了一个好成份。
我的是非观大约就是这时候被模糊掉的。明明是坏事的东西,我尊敬的大人们却都在认真地玩,谈起来也是眉飞色舞、洋洋自得,可见世上的坏事,总也坏不到哪里去。
我的“赌博生涯”,大约自三岁始,勉强分得清一二三了,就跌跌撞撞地迈上了邪门歪道:十点半,拖拉机,升级,拱猪,斗地主,本地打法,外地打法,来钱的,不来钱的,有对家的,没有对家的,各自为战的,好牌“过河”给对家的,可以带炸弹的,不许带炸弹的,一样都来过几回,就那么打发了童年。
少年时代,对那些一味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书呆同学,从来就有些怜悯。长大以后,碰到纯洁善良的正派朋友,我就总是偷眼打量着他们,心中暗暗称奇:从来都没打过牌的人,居然也能够长得这么大。
周润发最帅的时候,除了向冯程程哀求:“程程,请再给我一次机会”,就是在赌桌上了:歪带着礼帽,右嘴角叼着一根烟卷,瞟瞟对手,再瞟瞟手里那把牌,眼中是居高临下的,胸有成竹的,嘲讽的笑意。

《圈套》(The Sting)就像《上海滩》、《赌神》,演绎的也是乱世中一群黑道人物。黑道是黑道,好人却都在黑道一方,官府、警察都是坏人。当然了,我也承认自己“帅哥至上”,周润发、保罗·纽曼、罗伯特·瑞德福在哪一边,哪一边就一定是好人。
赌而为钱为物,那是赌的最低境界。介因人一有牵挂,过于注重输赢,尤其是注重的是输赢的金钱,人就成了一枚棋子,变成了牌赌人,而不是人赌牌了。
此外,赌者,即便赌的是钱是物,赌中之道,之魂,却是在钱物之外。我辈家教不良,从小就学了些三教九流的坏东西,骨子里却还是良民,羡慕英雄们深明大义、除暴安良,暗暗欣赏他们冲冠一怒为红颜,心里巴不得他们也为自己去翻过九十九座山、涉过九十九道水、屠过九十九条恶龙。赌徒们单是为了一堆银两而机关算尽、烧杀抢掠,就令人不屑;看过迈克尔·道格拉斯的《钻石》,闹来闹去就为了那枚钻石本身,末了儿就觉得有受骗的感觉。

《圈套》却是不同。那里面,保罗·纽曼是老手,精通赌道,却是稍稍有些厌倦江湖;罗伯特·瑞德福初来乍到,童心未泯,看什么都好奇新鲜,又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最后一个镜头,在精心设计了一个大圈套以后,两个人留下一众人等打扫战场,自己却翩然离去。师兄问小兄弟:你没拿你的份子啊。小兄弟轻描淡写地说:唉,甭费神了,反正我拿了,也是给胡乱糟蹋了。挥挥手,扬长而去。
哇,潇洒的极致。

Wednesday, October 01, 2008
Becoming Jane
前几天刚看了DVD上的Northanger Abbey,这本书还真没有看过,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和简·奥斯汀的其它小说比起来,这一部份量自然要小一些,情节要简单得多,人物也单薄得多。
碰巧还看到了Becoming Jane, 刚开始看很失望,演Jane Austen的居然是 Anne Hathaway, 怎么可以,她浓眉大眼、唇红齿白,太招人耳目,一举一动,都太二十一世纪,太美国,和我想象中的简·奥斯汀完全不搭界……奥斯汀是英国乡村牧师的女儿,生活在两百多年前。
简应当是收敛的,谦恭的,温和的,哪怕她再聪明,也不会两只大眼睛滴溜滴溜地冲人眨巴,顶嘴,拂袖而去,主动向人投怀送抱……总之,头半部电影一直不能入戏,只看得出编剧对原著的拙劣模仿:乡村舞会啊,客厅的拜会啊,还让简自己读自己的书,我的天,读了那么长,还不断切换镜头,真让我替导演和演员尴尬。
中间不知道什么地方,突然受到了感动,于是便入戏了。情人们要分手了,故事却才让人觉得它真正开始了。两次分手都很动人,和爱的人分手让人心中无奈,和不爱的人分手,却让人觉得温暖……
因为钱而和心爱的人分手,不是传统的因为外人阻挠,处理成这样,却还是让人觉得可以信服。结尾有点好莱坞,中间的处理却还是应当接近简·奥斯汀的初衷;她没有狄更斯那么残酷,一定要把人写得贪婪自私残忍,而是总有一份温暖的同情,哪怕这样的同情偶尔略带着一份揶揄;对俗世里挣扎的男女,尤其是那些挣扎失败的男女们,她有一丝同情和怜悯。
因为她自己也是那其中的一员。
这本书出版时得了十英镑稿费,出版商却决定不予出版;后来又以原价将书卖回给奥斯汀的弟弟亨利。出版商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当时十分流行的四部小说的作者。
奥斯汀当时是匿名写作的。
Northanger Abbey was written by Austen in 1798, revised for the press in 1803, and sold in the same year for £10 to a London bookseller, Crosby & Co., who decided against publishing the novel. The bookseller was content to sell it back to the novelist's brother, Henry Austen, for the exact sum that he had paid for it at the beginning, not knowing that the writer was already the author of four popular novels.
碰巧还看到了Becoming Jane, 刚开始看很失望,演Jane Austen的居然是 Anne Hathaway, 怎么可以,她浓眉大眼、唇红齿白,太招人耳目,一举一动,都太二十一世纪,太美国,和我想象中的简·奥斯汀完全不搭界……奥斯汀是英国乡村牧师的女儿,生活在两百多年前。
简应当是收敛的,谦恭的,温和的,哪怕她再聪明,也不会两只大眼睛滴溜滴溜地冲人眨巴,顶嘴,拂袖而去,主动向人投怀送抱……总之,头半部电影一直不能入戏,只看得出编剧对原著的拙劣模仿:乡村舞会啊,客厅的拜会啊,还让简自己读自己的书,我的天,读了那么长,还不断切换镜头,真让我替导演和演员尴尬。
中间不知道什么地方,突然受到了感动,于是便入戏了。情人们要分手了,故事却才让人觉得它真正开始了。两次分手都很动人,和爱的人分手让人心中无奈,和不爱的人分手,却让人觉得温暖……
因为钱而和心爱的人分手,不是传统的因为外人阻挠,处理成这样,却还是让人觉得可以信服。结尾有点好莱坞,中间的处理却还是应当接近简·奥斯汀的初衷;她没有狄更斯那么残酷,一定要把人写得贪婪自私残忍,而是总有一份温暖的同情,哪怕这样的同情偶尔略带着一份揶揄;对俗世里挣扎的男女,尤其是那些挣扎失败的男女们,她有一丝同情和怜悯。
因为她自己也是那其中的一员。
这本书出版时得了十英镑稿费,出版商却决定不予出版;后来又以原价将书卖回给奥斯汀的弟弟亨利。出版商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当时十分流行的四部小说的作者。
奥斯汀当时是匿名写作的。
Northanger Abbey was written by Austen in 1798, revised for the press in 1803, and sold in the same year for £10 to a London bookseller, Crosby & Co., who decided against publishing the novel. The bookseller was content to sell it back to the novelist's brother, Henry Austen, for the exact sum that he had paid for it at the beginning, not knowing that the writer was already the author of four popular novels.
Wednesday, September 24, 2008
翻身农奴把歌唱:)
今天是星期三。
六点半醒了,看看天头还早,便摸出了慧元的《管风琴手记》。慧元的文字,一直不敢写读后感,觉得读了她的文字再写读后感,有点像今人写《红楼梦》简写本一样不自量。:)随手翻到的那一篇,是《巴赫的深处》。说是巴赫的深处,却看得我微笑,嘴角乐呵呵地往上翘着,像被胶带粘住了一样放不下来。
本来是深的么,还“巴赫深深深几许”呢,可是,看到说莫扎特是个怒气冲冲的小愤青,巴赫是个窝窝囊囊的老男人的文字,你又怎么能不笑。肤浅而轻松地笑。:)对不起慧元,唐突佳人也没有办法。
还有她在浪漫派之前的踌躇——明明说了不喜欢浪漫派,却又忍不住时时提起,仿佛《飘》里的嬷嬷,不经意间露出了白瑞德送给她的大红绸衣。比喻大约很不恰当,不过书不在眼前,忘了自己为什么微笑了。
因为慧元的文字,这些陌生的人,伴着他们的音乐,都在我眼前生动而亲切起来。
看完一篇,才消消停停地起来,准备淋浴,轰人起床,上班。
星期三曾经是我最紧张的一个早晨。
八点一个会,九点一个会,会之前还要理好各个头绪,安抚各方诸侯……有好几次,八点的会上大家的架还没有打完,我却必须匆匆休会。
今天总算不用慌张了。忙碌的间隙,捧着这样一本书,感觉像是用它顶出一个小小的帐篷,自己可以在帐篷底下暂且躲避哪怕几分钟,几秒钟,享受自己和自己的陪伴。Enjoy your own company. :)
不过,不过,读着马同学温婉精致、不着人间烟火气的文字,我却是满腔慷慨激昂,热情高涨,就像一个终于翻身解放的农奴。:)
六点半醒了,看看天头还早,便摸出了慧元的《管风琴手记》。慧元的文字,一直不敢写读后感,觉得读了她的文字再写读后感,有点像今人写《红楼梦》简写本一样不自量。:)随手翻到的那一篇,是《巴赫的深处》。说是巴赫的深处,却看得我微笑,嘴角乐呵呵地往上翘着,像被胶带粘住了一样放不下来。
本来是深的么,还“巴赫深深深几许”呢,可是,看到说莫扎特是个怒气冲冲的小愤青,巴赫是个窝窝囊囊的老男人的文字,你又怎么能不笑。肤浅而轻松地笑。:)对不起慧元,唐突佳人也没有办法。
还有她在浪漫派之前的踌躇——明明说了不喜欢浪漫派,却又忍不住时时提起,仿佛《飘》里的嬷嬷,不经意间露出了白瑞德送给她的大红绸衣。比喻大约很不恰当,不过书不在眼前,忘了自己为什么微笑了。
因为慧元的文字,这些陌生的人,伴着他们的音乐,都在我眼前生动而亲切起来。
看完一篇,才消消停停地起来,准备淋浴,轰人起床,上班。
星期三曾经是我最紧张的一个早晨。
八点一个会,九点一个会,会之前还要理好各个头绪,安抚各方诸侯……有好几次,八点的会上大家的架还没有打完,我却必须匆匆休会。
今天总算不用慌张了。忙碌的间隙,捧着这样一本书,感觉像是用它顶出一个小小的帐篷,自己可以在帐篷底下暂且躲避哪怕几分钟,几秒钟,享受自己和自己的陪伴。Enjoy your own company. :)
不过,不过,读着马同学温婉精致、不着人间烟火气的文字,我却是满腔慷慨激昂,热情高涨,就像一个终于翻身解放的农奴。:)
Monday, September 22, 2008
再作自我批评:)
读了托尼莫里森的《爱》,读到的却是无爱。:)刚开始还有些好奇心-其实还是“名著”崇拜作怪,毕竟是得了诺奖的作家啊,总不会差到哪里去。可是,越读越便越觉得无趣,到最后总算搞清了谁是谁,然后就只剩下恶心了。
怎么搞的,读她的书,和读兰辛的小说感觉一样,冷漠——里面的人互相之间冷漠,而且我也对所有主人公冷漠,根本不在乎他们怎么想,怎么感受,怎么生活,也不在乎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
要知道我们是超级软心肠,要打动我们并不难。
不想打动我们?好。那么我们干嘛要读你?:)
怪我自己,还是硬着头皮读完了。
老男人占有小女子,菲利普罗斯还以一个老男人的意淫,给它加上一些美好而无奈的成份。托尼莫里森一写,又把它推向了更远的极端。不仅仅是乱伦——我试图不去作道德审判,而是彻头彻尾的恶心。还赶不上纳博科夫——他的Humbert Humbert爱洛丽塔爱得认真,内疚,罪恶感——他那么小心翼翼地偷窥,忏悔,反而令人对他产生怜悯。而《爱》里的老Papa就是一个面目可憎的糟老头,自己都翘辫子了,还在控制着众多女子的命运。
完了,我老了。:)印象里,糟老头糟老太才不爱看小说。:)
怎么搞的,读她的书,和读兰辛的小说感觉一样,冷漠——里面的人互相之间冷漠,而且我也对所有主人公冷漠,根本不在乎他们怎么想,怎么感受,怎么生活,也不在乎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
要知道我们是超级软心肠,要打动我们并不难。
不想打动我们?好。那么我们干嘛要读你?:)
怪我自己,还是硬着头皮读完了。
老男人占有小女子,菲利普罗斯还以一个老男人的意淫,给它加上一些美好而无奈的成份。托尼莫里森一写,又把它推向了更远的极端。不仅仅是乱伦——我试图不去作道德审判,而是彻头彻尾的恶心。还赶不上纳博科夫——他的Humbert Humbert爱洛丽塔爱得认真,内疚,罪恶感——他那么小心翼翼地偷窥,忏悔,反而令人对他产生怜悯。而《爱》里的老Papa就是一个面目可憎的糟老头,自己都翘辫子了,还在控制着众多女子的命运。
完了,我老了。:)印象里,糟老头糟老太才不爱看小说。:)
自我批评:)
回来了。:)办公室换了个靠窗的,Email一sign in, 里边的Email还都在,中间除了很多群发,还有朋友给我发的问候函。尴尬尴尬,里边还有很多情意绵绵的再见邮件。:)
电话分机本来瑞一直用着,听说我要回来,他就把老号码又让给我了。走的时候,马克把墙上 Org Chart里边我的照片偷偷藏起来了,听说我要回来,早早地又挂回去了。
又要重新填写各种卖身文契,税表保险工资自动存款等等。唉,假期又要从头攒起了。本来已经熬成了一年四个星期,现在又要从三个星期开始熬起。
心里还是有些内疚,说到底,我还是懒,工作不够勤奋,该罚。
周末去买东西,checkout的时候,碰上的是大概是一个中学生。小女孩漂亮,腼腆,认真。可能是新手,商品名字不认识,心里又着急,频频出错,出了错就要找经理,我买的东西偏偏又多,光我一个人,她就找了经理三次。我说,没关系,不要着急。同时心里就自我谴责,我挣的钱是她的几十倍,若是也像她那样敬业,就不会牢骚满腹了。
不过,不过,这边的钱也挣得一样多(少),却是用不着手忙脚乱。我们还是勤奋肯干的,顶多不过是懒一点,上班还想偷偷写点博客五的。LOL
电话分机本来瑞一直用着,听说我要回来,他就把老号码又让给我了。走的时候,马克把墙上 Org Chart里边我的照片偷偷藏起来了,听说我要回来,早早地又挂回去了。
又要重新填写各种卖身文契,税表保险工资自动存款等等。唉,假期又要从头攒起了。本来已经熬成了一年四个星期,现在又要从三个星期开始熬起。
心里还是有些内疚,说到底,我还是懒,工作不够勤奋,该罚。
周末去买东西,checkout的时候,碰上的是大概是一个中学生。小女孩漂亮,腼腆,认真。可能是新手,商品名字不认识,心里又着急,频频出错,出了错就要找经理,我买的东西偏偏又多,光我一个人,她就找了经理三次。我说,没关系,不要着急。同时心里就自我谴责,我挣的钱是她的几十倍,若是也像她那样敬业,就不会牢骚满腹了。
不过,不过,这边的钱也挣得一样多(少),却是用不着手忙脚乱。我们还是勤奋肯干的,顶多不过是懒一点,上班还想偷偷写点博客五的。LOL
Saturday, September 20, 2008
香格里拉围城(四)
德国文学、比较文学和犹太人
我的德国文学背景很弱,张宽一些关于德国文学的介绍、中国作家如冯至、郁达夫等人与德国文学渊源的研究,歌德与李白诗歌的比较研究,以及德国民谣(Ballade)与《诗经》古风的比较研究等文章,读来便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读书时,比较文学、比较历史、比较哲学曾经风行一时,事过境迁,似乎仍旧归于沉寂,“比较”还是让位于区域或语种研究。张宽在修德语学位时,又同时用英语开中国古代文学赏析课,他的“比较”,多少有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有些论文中,他还将德语诗译成中国古诗,我无法判断这些诗是否忠实原文,读起来,总是有趣的尝试。
张宽还模仿德国浪漫派风格写了一首《小罗累莱谣曲》,因为他相识的“某北大西语系出身的川籍才女最后竟与一教士结婚”。读了诗,再读到诗后的俏皮小注,令人不禁莞尔,文风比较严谨板正的张宽,也还有这样幽默调侃的时候。
张宽有一篇论文,《未完成的接轨:德国人与犹太人》,因我在这个领域曾经略有涉猎,就觉得他的题目稍嫌宽泛;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图书馆一排排这个论题上的专著汗牛充栋,各执一词,要在一篇论文中讨论这样的大论题,似乎有些力不从心。
不过,认真读起来,张宽对犹太人的“尴尬处境”,描写得还是相当确切的:“信守自己的传统和宗教,犹太人就被视为社会一体化的异化因素,皈依基督争当模范德国公民,又会被看成放肆和傲慢,有了成就被视作僭越,反过来成为自身‘非德意志’的口实”,并以诗人海涅为代表这种怪诞逻辑的经典案例。
张宽还同时举瓦格纳为例,分析反犹主义的起源和思维逻辑。不过,他也承认,反犹主义在德国根深蒂固,一战前后并无差异,不幸的是,希特勒的纳粹在一战以后将理论变成了现实。
读罢掩卷,觉得小有斩获。从前陌生的论题、领域、人物们,我又多了一层了解,又多生出一些好奇心,又多出一列想继续阅读的书单,于是我得到一种莫名的满足,对作者张宽,也自然存有一份由衷的感激。
这个星期很“吊诡”,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倒了几家,自由资本主义的政府竟然要为行将就木的企业“打鸡血”,其中一家,有可能被中国企业中信银行收购;我因不堪工作日长达十二小时、周末假日亦不得休息的工作重负,决定辞职,改换门庭,经多方挽留亦不改初衷;最后一天又得知,我所负责的项目进展顺利,如果十月中旬如期成交,将成为公司历史上最大的投标项目,作为项目经理,我会得到应有的荣耀。
我尘心太重,未免又患得患失起来。
然而,如果不是辞职,这个周末,我大约会继续在公司里忙碌,手机、座机、电子邮件、IM同时开放,和跨几个时区的销售、软件开发、生产和各级技术和非技术官僚们大费口舌,也就不可能在这里,慢条斯理地翻阅着一本和成本、性能、设计、程序、客户毫无关系的“闲书”,在纷扰的世界、忙碌的凡尘生活中,建构一座仅仅属于我自己的“香格里拉围城”了。
我的德国文学背景很弱,张宽一些关于德国文学的介绍、中国作家如冯至、郁达夫等人与德国文学渊源的研究,歌德与李白诗歌的比较研究,以及德国民谣(Ballade)与《诗经》古风的比较研究等文章,读来便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读书时,比较文学、比较历史、比较哲学曾经风行一时,事过境迁,似乎仍旧归于沉寂,“比较”还是让位于区域或语种研究。张宽在修德语学位时,又同时用英语开中国古代文学赏析课,他的“比较”,多少有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有些论文中,他还将德语诗译成中国古诗,我无法判断这些诗是否忠实原文,读起来,总是有趣的尝试。
张宽还模仿德国浪漫派风格写了一首《小罗累莱谣曲》,因为他相识的“某北大西语系出身的川籍才女最后竟与一教士结婚”。读了诗,再读到诗后的俏皮小注,令人不禁莞尔,文风比较严谨板正的张宽,也还有这样幽默调侃的时候。
张宽有一篇论文,《未完成的接轨:德国人与犹太人》,因我在这个领域曾经略有涉猎,就觉得他的题目稍嫌宽泛;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图书馆一排排这个论题上的专著汗牛充栋,各执一词,要在一篇论文中讨论这样的大论题,似乎有些力不从心。
不过,认真读起来,张宽对犹太人的“尴尬处境”,描写得还是相当确切的:“信守自己的传统和宗教,犹太人就被视为社会一体化的异化因素,皈依基督争当模范德国公民,又会被看成放肆和傲慢,有了成就被视作僭越,反过来成为自身‘非德意志’的口实”,并以诗人海涅为代表这种怪诞逻辑的经典案例。
张宽还同时举瓦格纳为例,分析反犹主义的起源和思维逻辑。不过,他也承认,反犹主义在德国根深蒂固,一战前后并无差异,不幸的是,希特勒的纳粹在一战以后将理论变成了现实。
读罢掩卷,觉得小有斩获。从前陌生的论题、领域、人物们,我又多了一层了解,又多生出一些好奇心,又多出一列想继续阅读的书单,于是我得到一种莫名的满足,对作者张宽,也自然存有一份由衷的感激。
这个星期很“吊诡”,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倒了几家,自由资本主义的政府竟然要为行将就木的企业“打鸡血”,其中一家,有可能被中国企业中信银行收购;我因不堪工作日长达十二小时、周末假日亦不得休息的工作重负,决定辞职,改换门庭,经多方挽留亦不改初衷;最后一天又得知,我所负责的项目进展顺利,如果十月中旬如期成交,将成为公司历史上最大的投标项目,作为项目经理,我会得到应有的荣耀。
我尘心太重,未免又患得患失起来。
然而,如果不是辞职,这个周末,我大约会继续在公司里忙碌,手机、座机、电子邮件、IM同时开放,和跨几个时区的销售、软件开发、生产和各级技术和非技术官僚们大费口舌,也就不可能在这里,慢条斯理地翻阅着一本和成本、性能、设计、程序、客户毫无关系的“闲书”,在纷扰的世界、忙碌的凡尘生活中,建构一座仅仅属于我自己的“香格里拉围城”了。
香格里拉围城:(三)
我在上研究生院时,大约因为自己太过一帆风顺,觉得自己身为女性,受到的尽是宠爱而不是歧视,对女权主义便有些偏见。学校里设置了很多女性研究的课程,选课的女生趋之若鹜,我却在心里不屑,觉得那些课程都有些花瓶,女生们不过是凭性别捡些便宜学分罢了;看她们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抨击男权,我虽不敢当众嗤之以鼻,暗中却频频腹诽、侧目。
事后看去,竟是我落后了。彼时回国一看,女性研究方兴未艾,当初一些朋友,无论文史哲背景,都转向了女性研究,或者是将女性研究掺和进了自己的研究主攻方向。张宽文集中收集的关于女性主义的三篇文章,《男权回潮——当代美国的反女权思路》、《女性中的法西斯》和《关于女性批评的笔记》,于1995年至1996年间发在《读书》和《外国文学评论》上,大约也是赶上了或者甚至引导了国内女性研究的风头。
《男权回潮》介绍的是后女权运动之后,男性和女性们对女权主义的反思。介绍比较全面,信息量很大。作者没有太多地加入自己的评价,没有明确表示自己对男权主义的认同。
《女性中的法西斯》介绍的是卡米拉·帕格利亚,张宽认为帕格利亚的《性面具》(Sexual Personae)是他读到的探讨性别与文化关系的一本最有份量的著作。“帕格利亚反对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的著名论点: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后天造成的,男性社会按自己的需要塑造女人,压迫女人。帕格利亚把以上的论点颠倒过来了:她认为女性是天生的,男人创造出来的文明拯救了自己也保护了女人;若是女人充当了物质文明的主要承担者,人类今天也许还住在茅草棚里。”
张宽介绍说,“在帕格利亚笔下,同性恋、性别反串、颓废等都不是什么贬义词,尤其是‘颓废’这个概念,涵盖的内容可以相当的宽泛。在美国作家中,不仅坡、霍桑、麦尔威尔,连同爱默生、惠特曼、詹姆斯都被归入‘颓废’一类加以讨论。帕格利亚用狄金森的诗来讨论女性心理,做得很流畅自如。”“《性面具》这本书似乎想证明:艺术是‘男女同体’,所有伟大的作品都是那种‘男女同体’的人创造出来的,所有伟大的作品都透露出异教的色彩、颓废审美倾向和性的神秘特征。”
张宽还说,美国校园里,女性研究科目大多已经转向性别研究,而《性面具》这本书是性别研究领域的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如果我当初不是对女性研究(Women's Studies)那么不屑一顾,或许也能在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课程里读到帕格利亚这样复杂有趣的人物。
事后看去,竟是我落后了。彼时回国一看,女性研究方兴未艾,当初一些朋友,无论文史哲背景,都转向了女性研究,或者是将女性研究掺和进了自己的研究主攻方向。张宽文集中收集的关于女性主义的三篇文章,《男权回潮——当代美国的反女权思路》、《女性中的法西斯》和《关于女性批评的笔记》,于1995年至1996年间发在《读书》和《外国文学评论》上,大约也是赶上了或者甚至引导了国内女性研究的风头。
《男权回潮》介绍的是后女权运动之后,男性和女性们对女权主义的反思。介绍比较全面,信息量很大。作者没有太多地加入自己的评价,没有明确表示自己对男权主义的认同。
《女性中的法西斯》介绍的是卡米拉·帕格利亚,张宽认为帕格利亚的《性面具》(Sexual Personae)是他读到的探讨性别与文化关系的一本最有份量的著作。“帕格利亚反对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的著名论点: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后天造成的,男性社会按自己的需要塑造女人,压迫女人。帕格利亚把以上的论点颠倒过来了:她认为女性是天生的,男人创造出来的文明拯救了自己也保护了女人;若是女人充当了物质文明的主要承担者,人类今天也许还住在茅草棚里。”
张宽介绍说,“在帕格利亚笔下,同性恋、性别反串、颓废等都不是什么贬义词,尤其是‘颓废’这个概念,涵盖的内容可以相当的宽泛。在美国作家中,不仅坡、霍桑、麦尔威尔,连同爱默生、惠特曼、詹姆斯都被归入‘颓废’一类加以讨论。帕格利亚用狄金森的诗来讨论女性心理,做得很流畅自如。”“《性面具》这本书似乎想证明:艺术是‘男女同体’,所有伟大的作品都是那种‘男女同体’的人创造出来的,所有伟大的作品都透露出异教的色彩、颓废审美倾向和性的神秘特征。”
张宽还说,美国校园里,女性研究科目大多已经转向性别研究,而《性面具》这本书是性别研究领域的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如果我当初不是对女性研究(Women's Studies)那么不屑一顾,或许也能在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课程里读到帕格利亚这样复杂有趣的人物。
Friday, September 19, 2008
香格里拉围城(二)
(二)《后殖民批评的吊诡》和东方主义
初次读到张宽是在《华夏文摘》上。碰巧就是《后殖民批评的吊诡》。文章内容,很惭愧,从那以后到现在,也读过好几次,内容却还是不甚了了;《华夏文摘》上当时的讨论,也是反反复复,象是在吊诡“吊诡”。
这本书是张宽自选的,文集的头六篇都是关于萨伊德和东方主义的,可见这个话题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在这个论题上,作者曾经对国内思想界和读书界有过比较大的影响。张宽就东方学在《读书》1993年第9期发表了一篇六千字的短文《欧美人眼中的‘非我族类’——从“东方主义”到“西方主义”》,一时竟撩起纷纷扬扬,使“东方学”在国内成为“显学”。
十五年后,回头再看看当时人们慷慨激昂的争论,只能报以旁观者无关痛痒的微笑;若是一定要参与争论、一定要投票表决,很可能会站到张宽的反面。张宽六四时在国外,自称对六四之后西方社会“制裁中国”的呼声有“反弹”情绪,而且中国申请二零零零年奥运会失败,也令他大感情绪受挫;而我六四以后,却仍然在国内水深火热了好几年,还没有机会清除八十年代的“全盘西化”在我身上的影响,我的种族观念向来也比较淡漠,不太接受用东方主义、种族主义解释诸多问题的模式。至于奥运会,我虽是超级体育迷,对奥运会品牌的“强国剂”却是大不以为然。
张宽倾向于认为,西方的汉学家们,多多少少都有对中国的偏见,而且他们的学术,也带有很强的政治倾向,乃至或多或少的殖民成分。在《萨伊德的“东方主义”与西方的汉学研究》一文中,张宽举例说,费正清曾经同情过中国革命,麦卡锡时代受过整肃,而实际上,他早在1946年便正式受雇于美国中央情报局;哥伦比亚大学的华裔学者夏志清教授编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则是“捧张爱玲、沈从文等反共的或者中立的作家,贬鲁迅、茅盾等左翼进步作家”。他认为这本小说史成书前后,作者供职于加州蒙特利国防语言学院,领取军方的薪俸,其中的政治倾向性也就“比较容易理解”。
评价夏志清一段,我觉得十分牵强。凭我作为一个读者对张爱玲、沈从文的偏爱,我得出的结论不会是夏志清“也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故意与大陆的文学史作对, 而恰恰是非政治性——文学史的标准,理当是文学作品的纯文学性。
《华夏文摘》上有两个和张宽背景类似的作者——廖康和方壶斋,就是在加州蒙特利国防语言学院供职,大约也算得上领取军方的薪俸。我却没有觉得,他们的活动,就一定因此而带有政治倾向性。
如果争论停留在纯学术范围以内,哪怕争论双方都激动得脸红脖子粗,我都可以无关痛痒地置之一笑;张宽却似乎并不简单地局限于学术讨论;在他的文章中,他很忧患地写道:“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已经丧失了从根本上去挑战和拒绝西方权势话语、殖民话语的勇气。比如关于人权问题、市场经济问题、知识产权问题,我们与西方国家进行具体的谈判时显得那样被动,原因之一便是我们还拿不出一套完全摆脱西方权势话语的论述方式。”
读到这里,我就只能苦笑了。这是张宽1995年10月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演,后来被刊载在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上。若是涉及这个话题,以我的风格,我不会去与他正面交锋,大抵只会闪烁其词,王顾左右而言他了。
初次读到张宽是在《华夏文摘》上。碰巧就是《后殖民批评的吊诡》。文章内容,很惭愧,从那以后到现在,也读过好几次,内容却还是不甚了了;《华夏文摘》上当时的讨论,也是反反复复,象是在吊诡“吊诡”。
这本书是张宽自选的,文集的头六篇都是关于萨伊德和东方主义的,可见这个话题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在这个论题上,作者曾经对国内思想界和读书界有过比较大的影响。张宽就东方学在《读书》1993年第9期发表了一篇六千字的短文《欧美人眼中的‘非我族类’——从“东方主义”到“西方主义”》,一时竟撩起纷纷扬扬,使“东方学”在国内成为“显学”。
十五年后,回头再看看当时人们慷慨激昂的争论,只能报以旁观者无关痛痒的微笑;若是一定要参与争论、一定要投票表决,很可能会站到张宽的反面。张宽六四时在国外,自称对六四之后西方社会“制裁中国”的呼声有“反弹”情绪,而且中国申请二零零零年奥运会失败,也令他大感情绪受挫;而我六四以后,却仍然在国内水深火热了好几年,还没有机会清除八十年代的“全盘西化”在我身上的影响,我的种族观念向来也比较淡漠,不太接受用东方主义、种族主义解释诸多问题的模式。至于奥运会,我虽是超级体育迷,对奥运会品牌的“强国剂”却是大不以为然。
张宽倾向于认为,西方的汉学家们,多多少少都有对中国的偏见,而且他们的学术,也带有很强的政治倾向,乃至或多或少的殖民成分。在《萨伊德的“东方主义”与西方的汉学研究》一文中,张宽举例说,费正清曾经同情过中国革命,麦卡锡时代受过整肃,而实际上,他早在1946年便正式受雇于美国中央情报局;哥伦比亚大学的华裔学者夏志清教授编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则是“捧张爱玲、沈从文等反共的或者中立的作家,贬鲁迅、茅盾等左翼进步作家”。他认为这本小说史成书前后,作者供职于加州蒙特利国防语言学院,领取军方的薪俸,其中的政治倾向性也就“比较容易理解”。
评价夏志清一段,我觉得十分牵强。凭我作为一个读者对张爱玲、沈从文的偏爱,我得出的结论不会是夏志清“也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故意与大陆的文学史作对, 而恰恰是非政治性——文学史的标准,理当是文学作品的纯文学性。
《华夏文摘》上有两个和张宽背景类似的作者——廖康和方壶斋,就是在加州蒙特利国防语言学院供职,大约也算得上领取军方的薪俸。我却没有觉得,他们的活动,就一定因此而带有政治倾向性。
如果争论停留在纯学术范围以内,哪怕争论双方都激动得脸红脖子粗,我都可以无关痛痒地置之一笑;张宽却似乎并不简单地局限于学术讨论;在他的文章中,他很忧患地写道:“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已经丧失了从根本上去挑战和拒绝西方权势话语、殖民话语的勇气。比如关于人权问题、市场经济问题、知识产权问题,我们与西方国家进行具体的谈判时显得那样被动,原因之一便是我们还拿不出一套完全摆脱西方权势话语的论述方式。”
读到这里,我就只能苦笑了。这是张宽1995年10月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演,后来被刊载在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上。若是涉及这个话题,以我的风格,我不会去与他正面交锋,大抵只会闪烁其词,王顾左右而言他了。
德国风:《香格里拉围城》
(一) 随笔:求学和留学生涯
这个夏天过得辛苦。在公司胡混,挣工资,提职称,吭哧吭哧劳作辛苦,从内容到形式,却总是觉得和自己格格不入。
我总是有一种错觉,以为我在这里不过是客串,客串完毕,曲终人散时,我就会回自己的家。
回学校。图书馆,教室,上课,翻书,写字,或者就是漫无目的地晃悠。在校园里。
我是迷失到了工业界的流浪儿。
有了这个情结,对于有幸仍然留在校园中的文科同学们,就有发自内心的羡慕。张宽的博士学位是斯坦福大学的,但因为研究的是德国文学,也曾经在德国的西柏林和图宾根呆过。毕业以后,现在华盛顿特区的乔治•梅森大学当终身线的中文教授,并负责全校所有的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我所结识的来自中国的文科毕业生中,有不少同学作出了这样的职业选择(或者说职业为他们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张宽的文章,以前零零星星地在网上读过一些,这回拿起他的自选集《香格里拉围城》,首先读的,便是那些写他自己求学和留学经历的文章,算是吃完鸡蛋以后,又满足一下看母鸡的好奇心。
张宽是复旦大学外文系七七级的,若是论资排辈,算是我们当初曾经盲目追随崇拜过的“青年才俊”。不过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海派和京派似乎不太往来。我是京派井蛙,猫在北京的校园里坐井观天,崇拜的人物,大抵便都是北京几家大学和研究所的;上海的牛人(彼时还不叫牛人,叫权威)除了老的,张宽这一辈的就只知道个王沪宁,而且见到王沪宁时,也就是光知道人家长得斯文好看,然后就鹦鹉学舌地随着京派牛人们贬低他专事翻译介绍,没有自己的独创。
不过细说起来,张宽虽然是上海滩的毕业生,其实还应当算个京派人士。他的硕士论文写的是冯至和德国文学的关系,写论文期间,就曾经来京探访过冯至及其他在京的德文界牛人;硕士毕业以后,他就离开上海,到了北京,他工作的社科院外文所当时的头头是刘再复,游学德国图宾根时又曾与李泽厚朝夕相处半年,这两位,都是当时如日中天的“京派”名人;张宽九四年“海归”入社科院,因为介绍爱德华•萨伊德的东方主义而名噪一时,成为“大陆中生代文化思想领域的领军人物”,又是在皇城根下的北京大学、鲁迅文学院、社科院和《读书》等杂志;海归后、回流之前,张宽又差点去我的母校北京大学的西语系任教。
张宽海归,我却刚刚负笈海外,这也可以说是和他失之交臂了。出国之前,我曾经在贡院西街住过,每日出门,必然途经社科院那座扁宽的棕色大楼。
张宽记录的是自己的求学经历,平复自然,字里行间,全无炫耀自己与名人的牵连之意;倒是我,光阴荏苒二十年以后,身在异国他乡,做着全然不相干的事情,重新读到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名字,还是有些年少无知时读到这些名字时的惶恐和激动,惶恐激动之余,又很有些沧海桑田的感慨。
这个夏天过得辛苦。在公司胡混,挣工资,提职称,吭哧吭哧劳作辛苦,从内容到形式,却总是觉得和自己格格不入。
我总是有一种错觉,以为我在这里不过是客串,客串完毕,曲终人散时,我就会回自己的家。
回学校。图书馆,教室,上课,翻书,写字,或者就是漫无目的地晃悠。在校园里。
我是迷失到了工业界的流浪儿。
有了这个情结,对于有幸仍然留在校园中的文科同学们,就有发自内心的羡慕。张宽的博士学位是斯坦福大学的,但因为研究的是德国文学,也曾经在德国的西柏林和图宾根呆过。毕业以后,现在华盛顿特区的乔治•梅森大学当终身线的中文教授,并负责全校所有的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我所结识的来自中国的文科毕业生中,有不少同学作出了这样的职业选择(或者说职业为他们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张宽的文章,以前零零星星地在网上读过一些,这回拿起他的自选集《香格里拉围城》,首先读的,便是那些写他自己求学和留学经历的文章,算是吃完鸡蛋以后,又满足一下看母鸡的好奇心。
张宽是复旦大学外文系七七级的,若是论资排辈,算是我们当初曾经盲目追随崇拜过的“青年才俊”。不过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海派和京派似乎不太往来。我是京派井蛙,猫在北京的校园里坐井观天,崇拜的人物,大抵便都是北京几家大学和研究所的;上海的牛人(彼时还不叫牛人,叫权威)除了老的,张宽这一辈的就只知道个王沪宁,而且见到王沪宁时,也就是光知道人家长得斯文好看,然后就鹦鹉学舌地随着京派牛人们贬低他专事翻译介绍,没有自己的独创。
不过细说起来,张宽虽然是上海滩的毕业生,其实还应当算个京派人士。他的硕士论文写的是冯至和德国文学的关系,写论文期间,就曾经来京探访过冯至及其他在京的德文界牛人;硕士毕业以后,他就离开上海,到了北京,他工作的社科院外文所当时的头头是刘再复,游学德国图宾根时又曾与李泽厚朝夕相处半年,这两位,都是当时如日中天的“京派”名人;张宽九四年“海归”入社科院,因为介绍爱德华•萨伊德的东方主义而名噪一时,成为“大陆中生代文化思想领域的领军人物”,又是在皇城根下的北京大学、鲁迅文学院、社科院和《读书》等杂志;海归后、回流之前,张宽又差点去我的母校北京大学的西语系任教。
张宽海归,我却刚刚负笈海外,这也可以说是和他失之交臂了。出国之前,我曾经在贡院西街住过,每日出门,必然途经社科院那座扁宽的棕色大楼。
张宽记录的是自己的求学经历,平复自然,字里行间,全无炫耀自己与名人的牵连之意;倒是我,光阴荏苒二十年以后,身在异国他乡,做着全然不相干的事情,重新读到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名字,还是有些年少无知时读到这些名字时的惶恐和激动,惶恐激动之余,又很有些沧海桑田的感慨。
Monday, September 15, 2008
百感交集
早上起来居然头疼。大概是因为弦放松了,身上囤积着的压力在慢慢地释放出来。
所幸的是,不必紧赶慢赶地去上班。自己给自己放假。
刚才却又收到老板的IM。还有几件事情需要我帮忙。我没有抵触,只是觉得怜悯。恰恰是他这样的忙碌吓退了我。这不是我所要的生活,哪怕随之而来的是升迁和更高的薪水。
今天,李曼兄弟公司宣布第十一章破产,人们曾经津津乐道的美林公司也被美洲银行吞并。头一份工作,从公司破产里略窥了一点金融丑闻的豹点,从那以后,就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与狼同奔的女人。:)
这个星期轻松下来,却有些无所适从的感觉。手头有几本书,都想看,却又看不过来。
一本就是《与狼同奔的女人》(Women Who Run With the Wolves: Myths and Stories of the Wild Women Archetype, by Clarissa Pinkola Estes, Ph.D). 学术论文,读起来不轻松。大意是,社会给女人规定的清规戒律,早已使她失去了她们的天性;与狼同奔,本来是女人的天性,然后人类社会的发展却约束了女性,迫使她们曲己逢人,使她们变得温和,非我。
理论上我是很认同这样的说法的,而且认为我本身也是这样的,虽然我如今的生活一方面是屈从社会期待,另一方面也是自己有意识的选择。
书很厚,很“学术”,谈的是各种文化里野女人的神话和形象。不敢担保能不能读完。
最后一次试着去读Louisa May Alcott, 依旧还是没法读下去。和图书馆的 Special Collections 也约过,却再也提不起精神回访。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她的隐忍。她天生的野性受到了约束,自己也觉出了痛苦,对此她却不能诚实面对,反而为这样的尴尬寻找各种各样的遮蔽和借口。Little Women一书字里行间都透着虚假的温情——每个人都那么富于牺牲精神,大家又都是在为了什么东西在牺牲?——电影也显得矫揉造作。也许是我太 cynical了,对一百多年前的人们认认真真的挣扎缺乏应有的同情。
一本是管MM的《管风琴手记》。断断续续地看着,读时频频点头,却是不敢则声,害怕自己多嘴多舌,唐突佳人。:)很多音乐压根儿都没有听过,只能听任她自得其乐,就像听人讲他/她的恋爱故事。:)
今天还收到了张宽的新书《香格里拉围城》,《万象》花生文库的王瑞智帮他策划出版的。张宽1994年“海归”回到社科院文学所,彼时我却已经负笈海外;社科院那座棕色扁平大楼,就在我曾经住过一阵的街道和建外大街交界的胡同口。如今那里的地皮早已贵如黄金,曾经还算高楼的社科院大楼,早已被周围锃光闪亮的玻璃金属大楼淹没了。
认识张宽却是在CND.后来才知道,《后殖民主义的吊诡》一文,令张宽在国内学术界读书界有了小小名气。爱德华萨伊德本是我的必读,我却读得不多,而且在美国为学分而读,毕竟和张宽在《读书》上读大相径庭。
张宽是斯坦福的德国文学博士,书中收集的文章,虽然很多在《华夏文摘》上贴过,却是比一般网文(比如本某人的随意涂鸦)更有内容。难得的是,他还对女性/女权文学感兴趣,介绍了女性运动的一些作者和思潮。“思潮”这个词听起来又陌生又亲切,很有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味道。
读了这一期的《纽约客》上的小说 A Spoiled Man.主人公是一个巴基斯坦人。一个可怜的对生活所求无多的小人物。读来令人心酸。
这个月是伊斯兰教的斋月Ramadan。I就是巴基斯坦人,这个月,最忙碌的时候,他白天不能进食,要日落之后才能喝水吃东西。
所幸的是,不必紧赶慢赶地去上班。自己给自己放假。
刚才却又收到老板的IM。还有几件事情需要我帮忙。我没有抵触,只是觉得怜悯。恰恰是他这样的忙碌吓退了我。这不是我所要的生活,哪怕随之而来的是升迁和更高的薪水。
今天,李曼兄弟公司宣布第十一章破产,人们曾经津津乐道的美林公司也被美洲银行吞并。头一份工作,从公司破产里略窥了一点金融丑闻的豹点,从那以后,就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与狼同奔的女人。:)
这个星期轻松下来,却有些无所适从的感觉。手头有几本书,都想看,却又看不过来。
一本就是《与狼同奔的女人》(Women Who Run With the Wolves: Myths and Stories of the Wild Women Archetype, by Clarissa Pinkola Estes, Ph.D). 学术论文,读起来不轻松。大意是,社会给女人规定的清规戒律,早已使她失去了她们的天性;与狼同奔,本来是女人的天性,然后人类社会的发展却约束了女性,迫使她们曲己逢人,使她们变得温和,非我。
理论上我是很认同这样的说法的,而且认为我本身也是这样的,虽然我如今的生活一方面是屈从社会期待,另一方面也是自己有意识的选择。
书很厚,很“学术”,谈的是各种文化里野女人的神话和形象。不敢担保能不能读完。
最后一次试着去读Louisa May Alcott, 依旧还是没法读下去。和图书馆的 Special Collections 也约过,却再也提不起精神回访。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她的隐忍。她天生的野性受到了约束,自己也觉出了痛苦,对此她却不能诚实面对,反而为这样的尴尬寻找各种各样的遮蔽和借口。Little Women一书字里行间都透着虚假的温情——每个人都那么富于牺牲精神,大家又都是在为了什么东西在牺牲?——电影也显得矫揉造作。也许是我太 cynical了,对一百多年前的人们认认真真的挣扎缺乏应有的同情。
一本是管MM的《管风琴手记》。断断续续地看着,读时频频点头,却是不敢则声,害怕自己多嘴多舌,唐突佳人。:)很多音乐压根儿都没有听过,只能听任她自得其乐,就像听人讲他/她的恋爱故事。:)
今天还收到了张宽的新书《香格里拉围城》,《万象》花生文库的王瑞智帮他策划出版的。张宽1994年“海归”回到社科院文学所,彼时我却已经负笈海外;社科院那座棕色扁平大楼,就在我曾经住过一阵的街道和建外大街交界的胡同口。如今那里的地皮早已贵如黄金,曾经还算高楼的社科院大楼,早已被周围锃光闪亮的玻璃金属大楼淹没了。
认识张宽却是在CND.后来才知道,《后殖民主义的吊诡》一文,令张宽在国内学术界读书界有了小小名气。爱德华萨伊德本是我的必读,我却读得不多,而且在美国为学分而读,毕竟和张宽在《读书》上读大相径庭。
张宽是斯坦福的德国文学博士,书中收集的文章,虽然很多在《华夏文摘》上贴过,却是比一般网文(比如本某人的随意涂鸦)更有内容。难得的是,他还对女性/女权文学感兴趣,介绍了女性运动的一些作者和思潮。“思潮”这个词听起来又陌生又亲切,很有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味道。
读了这一期的《纽约客》上的小说 A Spoiled Man.主人公是一个巴基斯坦人。一个可怜的对生活所求无多的小人物。读来令人心酸。
这个月是伊斯兰教的斋月Ramadan。I就是巴基斯坦人,这个月,最忙碌的时候,他白天不能进食,要日落之后才能喝水吃东西。
Saturday, September 13, 2008
渡边淳一
哈哈,这么通俗好读的作家,居然是深刻古典的小马同学介绍给我的。小马的一世英名啊。:)
渡边淳一
这几天放松一些,慢慢整理该收尾的项目,处理一下工作交接和人事转换的事情,居然还读了好几篇渡边淳一。
难得的是,居然都是在网上读的。天涯的字体还真不错,而且难得的是翻译很流畅,有些句子、段落甚至还很有语言美感,大概还是从日语翻译过来容易一些。
美中不足的是,大概是因为扫描的缘故,有些段落错别字很多,我比较敏感,觉得那些错别字很刺眼。
最先读的是《爱的流放地》,老男人和中女人的婚外恋。看的几篇里,渡边喜欢让男主人公五十出头,女主人公三十七八岁。《爱》还不错,说俗了写的是男女偷情,却是偷得认真投入,偷得左右为难,于是便令人对情中男女产生一种亲切的怜悯。
不过我看时却常常忍不住微笑。作者常常让他的男主人公自鸣得意,觉得女子虽然生了三个孩子,自己却是真正让她性觉醒、学会享受性的极乐的人。可怜的男人们的处女情结。:)哪怕得不到真正的处女,起码也要证明自己得到了对方的处女高潮。:)处女高潮该怎么说,virgin orgasm? :)
《不分手的理由》,是写一对夫妇,双方都有婚外恋,却又尽力维护婚姻的故事。写作的角度是双方在面对感情、婚姻时的犹疑不定。大概因为结局是不分手,缺少了煽情的成份,读起来略显说教,感情描写也显得做作不自然。文学还是描写矛盾和不完美结局更好看些。
当然了,渡边淳一是不在乎文学不文学的。他只讲故事。
《失乐园》是渡边淳一的成名作,不过读到后来,我却要靠坚持才能读完。和在《爱的流放地》中一样,渡边喜欢渲染爱,性和死的关系。他的情人们在做爱的时候,喜欢在极乐的那一刻去掐爱人的脖子。或者以双双自杀来使自己的爱情得到永生。
这就略微超出了我的欣赏范围了。说的还不是真实,而是文学欣赏。:)大概是文化的原因吧。日本的情死是比较流行的,而且,名人的情死,往往带动很多崇拜他们的芸芸众生也去情死。
本来想鸣金收兵的,今天又碰巧看了《野蒿园》。从感觉上,应当是最喜欢这一篇了。小说是从女性角度写的,将恋爱中的小女子患得患失的感觉写得惟妙惟肖。结局有些肥皂剧,却不损害故事铺陈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珍贵细腻。
渡边淳一
这几天放松一些,慢慢整理该收尾的项目,处理一下工作交接和人事转换的事情,居然还读了好几篇渡边淳一。
难得的是,居然都是在网上读的。天涯的字体还真不错,而且难得的是翻译很流畅,有些句子、段落甚至还很有语言美感,大概还是从日语翻译过来容易一些。
美中不足的是,大概是因为扫描的缘故,有些段落错别字很多,我比较敏感,觉得那些错别字很刺眼。
最先读的是《爱的流放地》,老男人和中女人的婚外恋。看的几篇里,渡边喜欢让男主人公五十出头,女主人公三十七八岁。《爱》还不错,说俗了写的是男女偷情,却是偷得认真投入,偷得左右为难,于是便令人对情中男女产生一种亲切的怜悯。
不过我看时却常常忍不住微笑。作者常常让他的男主人公自鸣得意,觉得女子虽然生了三个孩子,自己却是真正让她性觉醒、学会享受性的极乐的人。可怜的男人们的处女情结。:)哪怕得不到真正的处女,起码也要证明自己得到了对方的处女高潮。:)处女高潮该怎么说,virgin orgasm? :)
《不分手的理由》,是写一对夫妇,双方都有婚外恋,却又尽力维护婚姻的故事。写作的角度是双方在面对感情、婚姻时的犹疑不定。大概因为结局是不分手,缺少了煽情的成份,读起来略显说教,感情描写也显得做作不自然。文学还是描写矛盾和不完美结局更好看些。
当然了,渡边淳一是不在乎文学不文学的。他只讲故事。
《失乐园》是渡边淳一的成名作,不过读到后来,我却要靠坚持才能读完。和在《爱的流放地》中一样,渡边喜欢渲染爱,性和死的关系。他的情人们在做爱的时候,喜欢在极乐的那一刻去掐爱人的脖子。或者以双双自杀来使自己的爱情得到永生。
这就略微超出了我的欣赏范围了。说的还不是真实,而是文学欣赏。:)大概是文化的原因吧。日本的情死是比较流行的,而且,名人的情死,往往带动很多崇拜他们的芸芸众生也去情死。
本来想鸣金收兵的,今天又碰巧看了《野蒿园》。从感觉上,应当是最喜欢这一篇了。小说是从女性角度写的,将恋爱中的小女子患得患失的感觉写得惟妙惟肖。结局有些肥皂剧,却不损害故事铺陈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珍贵细腻。
海阔天空
居然又能够度周末了。今天总算抽出时间请刘老师一家吃了饭,刘师母和我一样爱吃螃蟹龙虾蛤蜊,别人都在那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吃大鱼大肉,只有我们兢兢业业耐心细致地啃海鲜。
刘老师是我的小学老师。早知道他在美国,却一直不知道在哪里;一天,麻省总医院一位朋友聊起来,才发现我居然不是北京人,和刘老师来自一处。于是就给我们牵上了线。
刘老师是能人。在美国拿了Ph.D和医疗管理的硕士,去IT公司挣够了钱,如今又回到医学院作教授。他在网上搜过我,居然记得我还拿过什么专利,却不知道我近在咫尺。
兴高采烈地接上头以后,刘老师请我们去他们家吃饭。按情理应当我们先请,当时大毛却仍在病中,实在无暇他顾。然后就是项目进入冲刺阶段,周末,晚上,我都在日理万机……
今天吃饭的时候,手机没有响,也不用担心它会响,觉得人生真是幸福!
每年的八月下旬,应当是最懒惰轻松的两个星期。公司一般处于半瘫痪状态,大部分人员都休假,本公司某些部门还有两周的强制性关门期。小朋友的夏令营都结束了,这两周是最后探亲访友、采购新学年文具用品的日子。偏偏我们最忙。我最忙。有一天,跟老板说了,明天我要出门,不开电脑,也不接电话,有事请找别人。
我并没有出远门,只是带孩子们去附近的高尔夫球场打mini-golf.可怜的娃娃,玩得那么兴致勃勃,更是令人心生愧疚。那之前,因为我早出晚归,他们有三天没有见到我。
电话却不适时宜地响起。
那是一个星期六。
劳动节那一天,我也去了办公室。邻居家开Pool Party,紧赶慢赶总算赶上了。正和他们发牢骚,说工作太忙,电话响了。苦笑,走到墙角,叽哩哇啦几通电话,半个小时过去,心绪也转为恶劣。
我也是敬业之辈,在其位,那就要吭哧吭哧地谋其政。回头看,不敢说政绩辉煌,起码也算是对得起自己那碗老米饭。累急了,却怀疑自己这么辛苦是否值得。
晚上十一点半挂上电话,疲乏,沮丧,却也不能马上入睡。给比尔发了一封牢骚E,说怀念他在压力下的镇静和将军风度。
于是他说,那你回来吧。
我就要回去了。精神慢慢放松,才发现自己浑身肌肉酸疼。
中午有人请我吃饭,其实也就是一个钟头就回来了。老板在门口等着,心急如焚、神经质地来回踱着步: Thank God you are back.
我现在都想不起他当时要的是什么。肯定不是什么人命关天的大事情。我只记得我当时无奈地想: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fire me? :)
我不愿意令他为难,毕竟是我负人——不是法律上的,也不是美国伦理的,纯粹是中国伦理——毕竟人家巴巴地招了我来,巴巴地给我时间熟悉环境和工作内容,我却匆匆离开。
这是一个自尊心强得变态的人。于是我答应了他的要求,去CEO那里解释了我为什么辞职——他知道我的话会说得很圆滑温和,起码听起来不会是对他的抱怨——而且他故意要我陪他去另外一个部门,路上和我快乐地谈笑风生。
他想让人家看见,we parted in good terms.
我也跟着演戏了。我这么做的时候,心存怜悯。我是即将迁徙的游牧民族,他却是定居的农户。别的部门要调我,他本能地从中作梗,我也懒得去计较。
接受了比尔的新offer, 突然就觉得海阔天空了。款待完刘老师一家,直奔镇上的夏末节日聚会,居然碰上一位同事。同事说,果然,他们又在加班,因为又要加新的功能。
依然是功能定义不清,依然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善程序,没有足够的时间测试,没有冻码,没有周末,没日没夜。唯一的不同是,也没我什么事了。:)
刘老师是我的小学老师。早知道他在美国,却一直不知道在哪里;一天,麻省总医院一位朋友聊起来,才发现我居然不是北京人,和刘老师来自一处。于是就给我们牵上了线。
刘老师是能人。在美国拿了Ph.D和医疗管理的硕士,去IT公司挣够了钱,如今又回到医学院作教授。他在网上搜过我,居然记得我还拿过什么专利,却不知道我近在咫尺。
兴高采烈地接上头以后,刘老师请我们去他们家吃饭。按情理应当我们先请,当时大毛却仍在病中,实在无暇他顾。然后就是项目进入冲刺阶段,周末,晚上,我都在日理万机……
今天吃饭的时候,手机没有响,也不用担心它会响,觉得人生真是幸福!
每年的八月下旬,应当是最懒惰轻松的两个星期。公司一般处于半瘫痪状态,大部分人员都休假,本公司某些部门还有两周的强制性关门期。小朋友的夏令营都结束了,这两周是最后探亲访友、采购新学年文具用品的日子。偏偏我们最忙。我最忙。有一天,跟老板说了,明天我要出门,不开电脑,也不接电话,有事请找别人。
我并没有出远门,只是带孩子们去附近的高尔夫球场打mini-golf.可怜的娃娃,玩得那么兴致勃勃,更是令人心生愧疚。那之前,因为我早出晚归,他们有三天没有见到我。
电话却不适时宜地响起。
那是一个星期六。
劳动节那一天,我也去了办公室。邻居家开Pool Party,紧赶慢赶总算赶上了。正和他们发牢骚,说工作太忙,电话响了。苦笑,走到墙角,叽哩哇啦几通电话,半个小时过去,心绪也转为恶劣。
我也是敬业之辈,在其位,那就要吭哧吭哧地谋其政。回头看,不敢说政绩辉煌,起码也算是对得起自己那碗老米饭。累急了,却怀疑自己这么辛苦是否值得。
晚上十一点半挂上电话,疲乏,沮丧,却也不能马上入睡。给比尔发了一封牢骚E,说怀念他在压力下的镇静和将军风度。
于是他说,那你回来吧。
我就要回去了。精神慢慢放松,才发现自己浑身肌肉酸疼。
中午有人请我吃饭,其实也就是一个钟头就回来了。老板在门口等着,心急如焚、神经质地来回踱着步: Thank God you are back.
我现在都想不起他当时要的是什么。肯定不是什么人命关天的大事情。我只记得我当时无奈地想: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fire me? :)
我不愿意令他为难,毕竟是我负人——不是法律上的,也不是美国伦理的,纯粹是中国伦理——毕竟人家巴巴地招了我来,巴巴地给我时间熟悉环境和工作内容,我却匆匆离开。
这是一个自尊心强得变态的人。于是我答应了他的要求,去CEO那里解释了我为什么辞职——他知道我的话会说得很圆滑温和,起码听起来不会是对他的抱怨——而且他故意要我陪他去另外一个部门,路上和我快乐地谈笑风生。
他想让人家看见,we parted in good terms.
我也跟着演戏了。我这么做的时候,心存怜悯。我是即将迁徙的游牧民族,他却是定居的农户。别的部门要调我,他本能地从中作梗,我也懒得去计较。
接受了比尔的新offer, 突然就觉得海阔天空了。款待完刘老师一家,直奔镇上的夏末节日聚会,居然碰上一位同事。同事说,果然,他们又在加班,因为又要加新的功能。
依然是功能定义不清,依然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善程序,没有足够的时间测试,没有冻码,没有周末,没日没夜。唯一的不同是,也没我什么事了。:)
Monday, September 01, 2008
Monday, August 25, 2008
免费晚餐
有点幸灾乐祸地看到,谷歌以后也不给员工提供免费晚餐了。:)
今天需要这样的自我安慰,一年一度的员工外出,因为本人太重要,居然无暇出席。组织者们还算想得周到,给重要人物们提供了一些午餐。
倒不是贪图蝇头小利,公司里摆的免费饮品:可乐、咖啡、热巧克力之类,本人很少问津,只偶尔头疼时喝上一杯咖啡;平时喝得多的,不过是乏味透顶的袋装茶。
不过,公司里给员工提供的蝇头小利,是公司文化的载体,也是公司经营状况的晴雨表。
头一份工作时,记得的只是热巧克力了,本人喝得不多,想起来是因为老板厚康,头顶秃,后面还留着六十年代式的大长辫,活像一个满大人。记得他一边和我聊工作,一边准备他的热巧克力;先将巧克力倒入杯子,然后注入三分之一的热水,然后搅拌,都搅拌匀乎了,再将全部的水加入。害得我现在泡热巧克力也是遵循同样的程序。
我加入时,公司的情况已经不太好了,不过公司还是租了 Park Plaza, 在那里的Board Room里开圣诞晚会。去是去了,却是惦着小baby,在震耳欲聋的音乐里吃完了晚饭,给需要打招呼的“重要人物”们都打了个招呼,再象征性地意犹未尽地转了几圈舞,就回家了。
后来公司就被人吞并了,吞并之后就老是租大饭店开全公司会议,我总是坐在后排,台上的大人物显得很小,眼前的小人物的脑袋显得很大,我就看着小的大人物和大的小人物,发呆。:)宣布公司即将被吞并的那一天的会我还记得,那一天倾盆大雨,罗老师说,那是龙在流泪。
不过我离开公司之前,公司还在郊区租了个地方聚会,高尔夫,排球,小朋友还有很多游戏,小baby不太会说话,不过看见吹泡泡还会兴奋地叫 bubbles.
再后来我就去了那个年轻总裁的公司,就是那个往厕所里放鲜花的那一位。刚开始他是给大家提供零食,饼干巧克力之类敞开供应,一些意志薄弱分子身材膨胀后向他抱怨,后来就改成供应新鲜水果,令本新员工欢饮鼓舞。
公司也开爬梯,租的公司附近的饭店,吃吃喝喝都忘了,只记得抽奖,我居然抽到一台小电视机,这还只是个三等奖呢。
可惜他是慷他人之慨,人家VC给他投的钱就让他这么给挥霍了,不久公司就 go under了。
换个工作,新公司截然相反,一切都是从简。门口的接待秘书就是一个大胖子林达,秘书是公司的门面,看看她的模样,就可以知道,CEO并不是那种花钱买排场的人。公司也算个中等规模吧,偶尔还能够看见CEO在咖啡厅里忙叨,往柜子里装餐巾纸、咖啡之类。看牌子都是Kirkland,都是从Costco里买来的大路货了。
后来公司情况又不妙,大路货也没有了,于是连餐巾纸也不提供了。CEO本来是大学里的计算机教授,辞了教职,拉了几个人,在自家车库里创立了这个公司。公司创立之初,员工是没有工资的,不论上下,只领够负担Mortgage的基本数目,每年到这时候,孩子们该开学了,再给有孩子的人发点钱,买开学需要的衣物和文具。
公司后来总算撑下来,有了一定的规模。不过大环境不好,用的是VC,CEO早就不管科技开发了,成天不过挠着头皮算计 cash burning rate. 饶是这样辛苦创业、惨淡经营,最终发言的却只能是市场效益,公司情况不好时,董事会便决定将CEO一脚踢开。那一幕很戏剧化:CFO揭发CEO,在公司大会上公开揭露CEO向员工隐瞒公司的财务困境。CEO回头看着CFO,无奈地说:take that knife out of my back.
然后他就卷了铺盖。
公司银根紧缩,咖啡瘾君子却少不得咖啡,于是大家凑了个俱乐部,喝一杯交一个夸特。咖啡瘾最大的、程序也写得最漂亮的是Paul,人也儒雅可爱,于是他就成了CCO (Chief Coffee Officer),负责买咖啡豆、收钱。每次结算,他都要赔钱。:)好在本人不太喝咖啡,要不然会觉得罪过,觉得占了他的便宜。
后来公司又奇迹般地复苏了,别的不知道,就知道咖啡突然不用交钱了,可乐也免费了,餐巾纸、纸盘、纸杯五的都有人买了,新秘书是袖珍型的Julie, 也比以前那个瘦多了,漂亮多了。除了各样小吃,每个星期五还有幸福一小时,从附近的 caterer 要来很多精致点心,还有啤酒葡萄酒助兴。马克爱喝热巧克力,经他请求,Julie也开始买热巧克力了,可惜本人大约当初初喝免费热巧克力喝得太多,喝伤了,从此再也不喝,看见热巧克力,不过脑子里闪一闪光脑袋满大人厚康认认真真搅拌热巧克力的样子而已。
今天,今天我到这个新公司正好半年。半年里,东奔西突,永远在忙碌,能够想起的奢侈,大约也就是偶尔偷得半分闲,泡茶、煮咖啡。平时都是喝 Herbal Tea, 有时候走远一点,去另一头别的部门的咖啡机器那里作一杯卡帕奇诺。等咖啡的功夫,还要冲着电话叽里呱啦。
公司太大,经常打交道的同事,很多居然的到现在还没有见过面,每天打的电话、通的E,却已经大大超过和自己的朋友和家人的联络。唯一带点人情味的,是本部门的生日聚会和吧比酷,生日聚会有些参加了,有些居然忙得没有去。
本人太重要,重要得连占公司小便宜的时间都没有。今天是周一,周末加班两天,一天忙碌下来,早已精疲力尽,看见谷歌们的小便宜也缩水了,不禁如同抽了鸦片烟一样地起死回生。幸灾乐祸之余,是为记。
今天需要这样的自我安慰,一年一度的员工外出,因为本人太重要,居然无暇出席。组织者们还算想得周到,给重要人物们提供了一些午餐。
倒不是贪图蝇头小利,公司里摆的免费饮品:可乐、咖啡、热巧克力之类,本人很少问津,只偶尔头疼时喝上一杯咖啡;平时喝得多的,不过是乏味透顶的袋装茶。
不过,公司里给员工提供的蝇头小利,是公司文化的载体,也是公司经营状况的晴雨表。
头一份工作时,记得的只是热巧克力了,本人喝得不多,想起来是因为老板厚康,头顶秃,后面还留着六十年代式的大长辫,活像一个满大人。记得他一边和我聊工作,一边准备他的热巧克力;先将巧克力倒入杯子,然后注入三分之一的热水,然后搅拌,都搅拌匀乎了,再将全部的水加入。害得我现在泡热巧克力也是遵循同样的程序。
我加入时,公司的情况已经不太好了,不过公司还是租了 Park Plaza, 在那里的Board Room里开圣诞晚会。去是去了,却是惦着小baby,在震耳欲聋的音乐里吃完了晚饭,给需要打招呼的“重要人物”们都打了个招呼,再象征性地意犹未尽地转了几圈舞,就回家了。
后来公司就被人吞并了,吞并之后就老是租大饭店开全公司会议,我总是坐在后排,台上的大人物显得很小,眼前的小人物的脑袋显得很大,我就看着小的大人物和大的小人物,发呆。:)宣布公司即将被吞并的那一天的会我还记得,那一天倾盆大雨,罗老师说,那是龙在流泪。
不过我离开公司之前,公司还在郊区租了个地方聚会,高尔夫,排球,小朋友还有很多游戏,小baby不太会说话,不过看见吹泡泡还会兴奋地叫 bubbles.
再后来我就去了那个年轻总裁的公司,就是那个往厕所里放鲜花的那一位。刚开始他是给大家提供零食,饼干巧克力之类敞开供应,一些意志薄弱分子身材膨胀后向他抱怨,后来就改成供应新鲜水果,令本新员工欢饮鼓舞。
公司也开爬梯,租的公司附近的饭店,吃吃喝喝都忘了,只记得抽奖,我居然抽到一台小电视机,这还只是个三等奖呢。
可惜他是慷他人之慨,人家VC给他投的钱就让他这么给挥霍了,不久公司就 go under了。
换个工作,新公司截然相反,一切都是从简。门口的接待秘书就是一个大胖子林达,秘书是公司的门面,看看她的模样,就可以知道,CEO并不是那种花钱买排场的人。公司也算个中等规模吧,偶尔还能够看见CEO在咖啡厅里忙叨,往柜子里装餐巾纸、咖啡之类。看牌子都是Kirkland,都是从Costco里买来的大路货了。
后来公司情况又不妙,大路货也没有了,于是连餐巾纸也不提供了。CEO本来是大学里的计算机教授,辞了教职,拉了几个人,在自家车库里创立了这个公司。公司创立之初,员工是没有工资的,不论上下,只领够负担Mortgage的基本数目,每年到这时候,孩子们该开学了,再给有孩子的人发点钱,买开学需要的衣物和文具。
公司后来总算撑下来,有了一定的规模。不过大环境不好,用的是VC,CEO早就不管科技开发了,成天不过挠着头皮算计 cash burning rate. 饶是这样辛苦创业、惨淡经营,最终发言的却只能是市场效益,公司情况不好时,董事会便决定将CEO一脚踢开。那一幕很戏剧化:CFO揭发CEO,在公司大会上公开揭露CEO向员工隐瞒公司的财务困境。CEO回头看着CFO,无奈地说:take that knife out of my back.
然后他就卷了铺盖。
公司银根紧缩,咖啡瘾君子却少不得咖啡,于是大家凑了个俱乐部,喝一杯交一个夸特。咖啡瘾最大的、程序也写得最漂亮的是Paul,人也儒雅可爱,于是他就成了CCO (Chief Coffee Officer),负责买咖啡豆、收钱。每次结算,他都要赔钱。:)好在本人不太喝咖啡,要不然会觉得罪过,觉得占了他的便宜。
后来公司又奇迹般地复苏了,别的不知道,就知道咖啡突然不用交钱了,可乐也免费了,餐巾纸、纸盘、纸杯五的都有人买了,新秘书是袖珍型的Julie, 也比以前那个瘦多了,漂亮多了。除了各样小吃,每个星期五还有幸福一小时,从附近的 caterer 要来很多精致点心,还有啤酒葡萄酒助兴。马克爱喝热巧克力,经他请求,Julie也开始买热巧克力了,可惜本人大约当初初喝免费热巧克力喝得太多,喝伤了,从此再也不喝,看见热巧克力,不过脑子里闪一闪光脑袋满大人厚康认认真真搅拌热巧克力的样子而已。
今天,今天我到这个新公司正好半年。半年里,东奔西突,永远在忙碌,能够想起的奢侈,大约也就是偶尔偷得半分闲,泡茶、煮咖啡。平时都是喝 Herbal Tea, 有时候走远一点,去另一头别的部门的咖啡机器那里作一杯卡帕奇诺。等咖啡的功夫,还要冲着电话叽里呱啦。
公司太大,经常打交道的同事,很多居然的到现在还没有见过面,每天打的电话、通的E,却已经大大超过和自己的朋友和家人的联络。唯一带点人情味的,是本部门的生日聚会和吧比酷,生日聚会有些参加了,有些居然忙得没有去。
本人太重要,重要得连占公司小便宜的时间都没有。今天是周一,周末加班两天,一天忙碌下来,早已精疲力尽,看见谷歌们的小便宜也缩水了,不禁如同抽了鸦片烟一样地起死回生。幸灾乐祸之余,是为记。
Wednesday, August 20, 2008
Saturday, August 16, 2008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实在是奥运疲劳。Michael Phelps,开幕式,中美拼着谁拿的金牌/奖牌多,嘈杂,吵闹,早就令人不胜其烦。
早上起来,趁大家还在睡懒觉,在安静中读完了《情事的艺术》的最后一章。马塞尔·普鲁斯特那一章。很温柔,很惆怅,很软绵绵的忧伤。嘈杂的市声之外,这样隐秘的安祥,读来真舒服,老普左看右看,都像是似曾相识的旧日故交,写及他的文字,书中引用的他的信件,读来都让人有一些浪子还乡、斯人依旧的感觉。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母亲是犹太人,怪不得他的眼睛看起来和老导师一模一样。
普鲁斯特的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中文翻译成《追忆似水年华》,光看这书名翻译的风格和味道,和昆德拉、村上春树们很一致。这些极为“小资”的东西在国内流行时,或者我没有注意到,或者已经是我去国以后。英文翻译里,我还是更喜欢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另一个译法In Search of Lost Time太科幻,跟时间旅行一样。其实科幻也很浪漫,只是和情感世界的浪漫毕竟有所不同。
开始看丹·霍斯达这本书的时候,把它定位于八卦与文学之间。读完这一章以后,把标尺从八卦向文学那一头又扒拉了几格。扒拉完了,再看我这个书名的翻译,就显得有些太粗俗太八卦。作者这一段,写得委婉动人,说明人家作者对他笔下的普鲁斯特(的文字)是动了真情的,更难得的是,他动了情,却没有让我觉得尴尬。
Rich in harmony at any given moment, Proust's water-treading prose rarely drives toward resolution, and it probably has to be understood in chamber-music terms, in terms derived from Faure or Debussy. This, of course, is the way we want love to be - we want it to develop but also to stand still. The moment when the boy in Combray stops and stares at little Gilberte is fraught with infinite consequences, like some marvelous, exotic chord, but it will never have any decisive outcome. It is a relevation, very nearly the final one in this tradition, of the musicality of love.
看起来还是以前中的“世纪末”的毒:缪塞,卢梭,普鲁斯特,罗亭,奥涅金,少年维特,喜欢的尽是这些忧伤脆弱、不堪一击、对自己失恋的痛苦津津乐道的窝囊青年。;)
很久没有这样想读一本书了。并不是自己读的书多,而是世界上的书太多,真正让自己坐立不安、寤寐思服、期盼着读的书却很少。先是惭愧自己居然没有读过这套书,这样想来,惭愧没有了,倒是有些庆幸,多亏以前没读,今天还可以从头读过。就像一位阅人无数、日渐厌倦的情场老手,突然又发现一位令人动心的新面孔,有些惊奇地发现,自己那枚起了皱纹的老心脏也还能够怦然一动,实乃人生之一大快事也。:)
早上起来,趁大家还在睡懒觉,在安静中读完了《情事的艺术》的最后一章。马塞尔·普鲁斯特那一章。很温柔,很惆怅,很软绵绵的忧伤。嘈杂的市声之外,这样隐秘的安祥,读来真舒服,老普左看右看,都像是似曾相识的旧日故交,写及他的文字,书中引用的他的信件,读来都让人有一些浪子还乡、斯人依旧的感觉。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母亲是犹太人,怪不得他的眼睛看起来和老导师一模一样。
普鲁斯特的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中文翻译成《追忆似水年华》,光看这书名翻译的风格和味道,和昆德拉、村上春树们很一致。这些极为“小资”的东西在国内流行时,或者我没有注意到,或者已经是我去国以后。英文翻译里,我还是更喜欢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另一个译法In Search of Lost Time太科幻,跟时间旅行一样。其实科幻也很浪漫,只是和情感世界的浪漫毕竟有所不同。
开始看丹·霍斯达这本书的时候,把它定位于八卦与文学之间。读完这一章以后,把标尺从八卦向文学那一头又扒拉了几格。扒拉完了,再看我这个书名的翻译,就显得有些太粗俗太八卦。作者这一段,写得委婉动人,说明人家作者对他笔下的普鲁斯特(的文字)是动了真情的,更难得的是,他动了情,却没有让我觉得尴尬。
Rich in harmony at any given moment, Proust's water-treading prose rarely drives toward resolution, and it probably has to be understood in chamber-music terms, in terms derived from Faure or Debussy. This, of course, is the way we want love to be - we want it to develop but also to stand still. The moment when the boy in Combray stops and stares at little Gilberte is fraught with infinite consequences, like some marvelous, exotic chord, but it will never have any decisive outcome. It is a relevation, very nearly the final one in this tradition, of the musicality of love.
看起来还是以前中的“世纪末”的毒:缪塞,卢梭,普鲁斯特,罗亭,奥涅金,少年维特,喜欢的尽是这些忧伤脆弱、不堪一击、对自己失恋的痛苦津津乐道的窝囊青年。;)
很久没有这样想读一本书了。并不是自己读的书多,而是世界上的书太多,真正让自己坐立不安、寤寐思服、期盼着读的书却很少。先是惭愧自己居然没有读过这套书,这样想来,惭愧没有了,倒是有些庆幸,多亏以前没读,今天还可以从头读过。就像一位阅人无数、日渐厌倦的情场老手,突然又发现一位令人动心的新面孔,有些惊奇地发现,自己那枚起了皱纹的老心脏也还能够怦然一动,实乃人生之一大快事也。:)
Wednesday, August 13, 2008
打倒平衡木,暗恋涅莫夫
跳水,游泳,体操团体都看了,跳水、体操看中国赢,游泳看美国赢,看体操的时候,中美争第一,还是向着中国小丫头们,因为她们实在太小太乖。
最可怕的,是平衡木。想象一下吧,那么窄的小木板,作那么多高难动作,一个细微的闪失,一切都付诸流水了。

美国那个 Alicia 就摔下来了。可怜的小女孩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教练和队友们都过来抱抱,可是抱抱又能改变什么。不过总比罗马尼亚强一点,她们出错了,教练就给他们一个冷脸。连中国教练都会抱抱了。
可是中国小女孩们更不能输。想一想,她们练体操,付出的是什么代价。基本上是整个童年,还有大半个人生。看她们在平衡木上晃悠,我的心也跟着晃悠,觉得这个体育项目实在是太残酷,严重摧残祖国花朵。
当然了,你可以说,不是挑战人的极限么。挑战就挑战吧,总之我是庆幸自己没有一个女儿,免得她长大了有跳平衡木的危险。
女儿。一下子就暴露出岁月了。:)小时候看别人表演,表演的是大哥哥大姐姐,心里就不服气:等我们大了,肯定比你们强。不知不觉间,表演的成了同龄人,再不知不觉间,表演的人又成了弟弟妹妹,侄儿侄女,心里知道自己从此无缘,却也不再不服气了。唉。
要说体操么,李宁童非时代好像还记得,不过还不懂得追星,最喜欢的,是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结识”的那一对俄国体操运动员 Alexei Nemov 和 ?? 哈哈她的名字我没记住,只记得她的身材和脖颈都象天鹅般修长优雅。不过看看 Sexy Alexy 吧,谁能怪我重色轻女同胞。:)
Svetlana Khorkina
Nemov 得了金银铜好几项牌牌,不过个人全能没得着,那一年的个人全能冠军是李小双,这个老爹老妈够省事,生了一对双胞胎,名字就叫个大双小双。电视台解说是John Tesh, 好像还知道大和小,管人家兄弟叫大双双和小双双。女队里好像也有一对双胞胎,不过名字也忘了。练体操的这么多双胞胎,大概是他们在娘肚里就学会了互相打架翻跟头。
美国队里今年本来也该有一对双胞胎,Paul Hamm and Morgan Hamm, 结果兄弟俩都因为赛前受伤,连比赛都不能参加。本来这已经是他们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那一年的几个美国女孩子都记得清清楚楚,黑女孩 Dominique Dows, 小时候被爹妈抛弃了,后来比赛中频频出彩,美国人就昵称她 Awesome Dowsome; Shannon Miller 最漂亮;还有个小女孩,老妈是从前罗马尼亚的体操运动员,年龄很小,技术一般但欢快活泼。还有一个女孩是华裔,Amy Chow, 个子挺高,高低杠时,踩着低杠上高杠,动作比较特别。好像比赛以后就退役,上斯坦福去。
算起来,1996年是我最后一次消消停停认认真真地看的运动会了。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好像就都是模糊一片,什么都记不得了。有了小臭们,没睡够觉的人看世界,历史也就全然没有了经络,从细密的写实油画变成了粗放的泼墨大写意。
Nemov参加了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不过主要是当精神领袖去的,知道赢的希望很小。他表演得不错,裁判却坚决不给他高分。不过后来明星们表演的时候他还是参加了,而且撸脱了上衣 ~~ 哇啦啦 ~~
太漂亮了,Wiki上看见他才区区一米七三,也原谅他了。:)
不过,学张大导演的话,也用岁月的卷轴拖一圈,从八四年第一次懵里懵懂看奥运,到如今也是二十四年,拖慢一点,也能拖上个把时辰。只是要赶紧搜罗一点纸墨笔砚,造纸火药各种四大发明。:)
最可怕的,是平衡木。想象一下吧,那么窄的小木板,作那么多高难动作,一个细微的闪失,一切都付诸流水了。

美国那个 Alicia 就摔下来了。可怜的小女孩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教练和队友们都过来抱抱,可是抱抱又能改变什么。不过总比罗马尼亚强一点,她们出错了,教练就给他们一个冷脸。连中国教练都会抱抱了。
可是中国小女孩们更不能输。想一想,她们练体操,付出的是什么代价。基本上是整个童年,还有大半个人生。看她们在平衡木上晃悠,我的心也跟着晃悠,觉得这个体育项目实在是太残酷,严重摧残祖国花朵。
当然了,你可以说,不是挑战人的极限么。挑战就挑战吧,总之我是庆幸自己没有一个女儿,免得她长大了有跳平衡木的危险。
女儿。一下子就暴露出岁月了。:)小时候看别人表演,表演的是大哥哥大姐姐,心里就不服气:等我们大了,肯定比你们强。不知不觉间,表演的成了同龄人,再不知不觉间,表演的人又成了弟弟妹妹,侄儿侄女,心里知道自己从此无缘,却也不再不服气了。唉。
要说体操么,李宁童非时代好像还记得,不过还不懂得追星,最喜欢的,是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结识”的那一对俄国体操运动员 Alexei Nemov 和 ?? 哈哈她的名字我没记住,只记得她的身材和脖颈都象天鹅般修长优雅。不过看看 Sexy Alexy 吧,谁能怪我重色轻女同胞。:)

Nemov 得了金银铜好几项牌牌,不过个人全能没得着,那一年的个人全能冠军是李小双,这个老爹老妈够省事,生了一对双胞胎,名字就叫个大双小双。电视台解说是John Tesh, 好像还知道大和小,管人家兄弟叫大双双和小双双。女队里好像也有一对双胞胎,不过名字也忘了。练体操的这么多双胞胎,大概是他们在娘肚里就学会了互相打架翻跟头。
美国队里今年本来也该有一对双胞胎,Paul Hamm and Morgan Hamm, 结果兄弟俩都因为赛前受伤,连比赛都不能参加。本来这已经是他们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那一年的几个美国女孩子都记得清清楚楚,黑女孩 Dominique Dows, 小时候被爹妈抛弃了,后来比赛中频频出彩,美国人就昵称她 Awesome Dowsome; Shannon Miller 最漂亮;还有个小女孩,老妈是从前罗马尼亚的体操运动员,年龄很小,技术一般但欢快活泼。还有一个女孩是华裔,Amy Chow, 个子挺高,高低杠时,踩着低杠上高杠,动作比较特别。好像比赛以后就退役,上斯坦福去。
算起来,1996年是我最后一次消消停停认认真真地看的运动会了。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好像就都是模糊一片,什么都记不得了。有了小臭们,没睡够觉的人看世界,历史也就全然没有了经络,从细密的写实油画变成了粗放的泼墨大写意。
Nemov参加了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不过主要是当精神领袖去的,知道赢的希望很小。他表演得不错,裁判却坚决不给他高分。不过后来明星们表演的时候他还是参加了,而且撸脱了上衣 ~~ 哇啦啦 ~~
太漂亮了,Wiki上看见他才区区一米七三,也原谅他了。:)
不过,学张大导演的话,也用岁月的卷轴拖一圈,从八四年第一次懵里懵懂看奥运,到如今也是二十四年,拖慢一点,也能拖上个把时辰。只是要赶紧搜罗一点纸墨笔砚,造纸火药各种四大发明。:)
Saturday, August 09, 2008
也看奥运
而且基本上从头到尾都看了,不过还是一边看一边作家务,烤了一盘 crossant, 一盘 Butter Pecan Cake.
感觉还是不错,尤其是不要联想到开幕仪式以外的事情时。喜欢卷轴徐徐展开的设计,色调也还算比较淡雅(除了中国队运动员队服,哇啦啦,基本上算是全场最难看的了,和西班牙并列。:))西班牙也是整个一盘西红柿炒鸡蛋,差别只是一家鸡蛋多,一家西红柿多。
衣服么,觉得美国队传统的海军蓝还是不错,主要是美国人悠闲大方,古板的颜色也能穿出活泼。没办法,这是真正的大国风范,中国人毕竟是“新来的小石柱”,越是想要大国风范,就越是显得拘谨呆板。
最好看的队装,好象还要推新西兰。很有些时装设计的味道。记不清了。
告诉先生,可不要发胖,贪嘴的时候,看看刘欢,再看看朗朗。:)刘欢是校园歌手的时候,还算喜欢过他,“遥远的夜空,有一颗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是那弯弯的小河,弯弯的小河下面, 是那童年的阿娇。”这一点段白描还行,第二段就惨了,“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因为今日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就是《河殇》时代要否定一切黄色文明的调调。直抒胸臆、“主题先行”不说,刘欢那嗓门还一下子激昂地拔高,歌也就完了。
刘欢和 Sarah Brightman配唱,本来不觉得Sarah Brightman 有多棒——她和Andrea Bocelli 在一起,你就只听见Andrea了,不过她一张口,虽然是很柔软的其实很东方的咏唱,还是一下子就把刘欢同学给盖过去了。体育场这样的地方,其实对人的声音是很大的挑战,哪怕有各种音响设备撑腰,你还是要有真正的功底。
九万多人的露天体育场里弹钢琴,也听不出朗朗的好处。光看见他的胖胖脸和怒发冲冠了。:)再看看他的恶心博客吧。朗朗自述奥运表演:)钢琴还是应当象肖邦那样,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只弹给二三好友听,而且他们听的时候最好还不要盯着你。
小朋友总是受欢迎,所以张大导肯定也大大取用。不过唱《五星红旗》和集体表演的孩子们都没孩子气,一个个都是典型的中国环境下培训的小大人,真可爱的,是那个和姚明并“肩”走着的四川小男孩,表情生动机灵,大大地抢了姚明的镜头。当然了,要不是他,镜头也不会老跟着姚明。后来姚明总算把他扛将起来,这才能显示一下自己的脑袋,而不光是大脚丫。
还有,火炬进场时还是比较激动的,不是看见火炬就看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是本人也曾经是半职业运动员出身,每次开运动会都是种子选手,而且是肯定能拿奖的那种,总有人鞍前马后地伺候着。后来没戏拿奖了,我也就不再参加了——我爱的是竞争和赢,而不是体育和运动本身。比赛快开始的时候,音乐响起来,扩音器响起来,空气开始紧张,人的身体是会自动有反应,自动进入兴奋和竞技状态,生理上心理上都有,和性兴奋极其相似。
不过,从头到尾,我想到的却是,要保证每一个环节都不错,这里有多少管理和协调。我们的项目才多大呀,就有那么多千头万绪,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错,而且是几何数量级递增的可能性,象这样的大节目,中间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提心吊胆。而且如果出事,不仅仅是渎职的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
说到这里,剩下的就只有反感了。:)读到奥运官方发布的新闻,字里行间《联共布党史》气息扑面而来,令人作呕;那股亢奋腔调,就像有些猥琐男人说话,嗓子不好又叉了气一样地尖锐失真。还有巨大的官方预算,对老百姓生活的控制和干预,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荒唐而脆弱的心态,居然似乎成了众望所归……就懒得去说了。
有些项目还是可以看的,体操,游泳,大部分田径项目。不过最近偏偏忙,能看多少就难说了,反正也不象以前那样着迷。
感觉还是不错,尤其是不要联想到开幕仪式以外的事情时。喜欢卷轴徐徐展开的设计,色调也还算比较淡雅(除了中国队运动员队服,哇啦啦,基本上算是全场最难看的了,和西班牙并列。:))西班牙也是整个一盘西红柿炒鸡蛋,差别只是一家鸡蛋多,一家西红柿多。
衣服么,觉得美国队传统的海军蓝还是不错,主要是美国人悠闲大方,古板的颜色也能穿出活泼。没办法,这是真正的大国风范,中国人毕竟是“新来的小石柱”,越是想要大国风范,就越是显得拘谨呆板。
最好看的队装,好象还要推新西兰。很有些时装设计的味道。记不清了。
告诉先生,可不要发胖,贪嘴的时候,看看刘欢,再看看朗朗。:)刘欢是校园歌手的时候,还算喜欢过他,“遥远的夜空,有一颗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是那弯弯的小河,弯弯的小河下面, 是那童年的阿娇。”这一点段白描还行,第二段就惨了,“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因为今日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就是《河殇》时代要否定一切黄色文明的调调。直抒胸臆、“主题先行”不说,刘欢那嗓门还一下子激昂地拔高,歌也就完了。
刘欢和 Sarah Brightman配唱,本来不觉得Sarah Brightman 有多棒——她和Andrea Bocelli 在一起,你就只听见Andrea了,不过她一张口,虽然是很柔软的其实很东方的咏唱,还是一下子就把刘欢同学给盖过去了。体育场这样的地方,其实对人的声音是很大的挑战,哪怕有各种音响设备撑腰,你还是要有真正的功底。
九万多人的露天体育场里弹钢琴,也听不出朗朗的好处。光看见他的胖胖脸和怒发冲冠了。:)再看看他的恶心博客吧。朗朗自述奥运表演:)钢琴还是应当象肖邦那样,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只弹给二三好友听,而且他们听的时候最好还不要盯着你。
小朋友总是受欢迎,所以张大导肯定也大大取用。不过唱《五星红旗》和集体表演的孩子们都没孩子气,一个个都是典型的中国环境下培训的小大人,真可爱的,是那个和姚明并“肩”走着的四川小男孩,表情生动机灵,大大地抢了姚明的镜头。当然了,要不是他,镜头也不会老跟着姚明。后来姚明总算把他扛将起来,这才能显示一下自己的脑袋,而不光是大脚丫。
还有,火炬进场时还是比较激动的,不是看见火炬就看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是本人也曾经是半职业运动员出身,每次开运动会都是种子选手,而且是肯定能拿奖的那种,总有人鞍前马后地伺候着。后来没戏拿奖了,我也就不再参加了——我爱的是竞争和赢,而不是体育和运动本身。比赛快开始的时候,音乐响起来,扩音器响起来,空气开始紧张,人的身体是会自动有反应,自动进入兴奋和竞技状态,生理上心理上都有,和性兴奋极其相似。
不过,从头到尾,我想到的却是,要保证每一个环节都不错,这里有多少管理和协调。我们的项目才多大呀,就有那么多千头万绪,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错,而且是几何数量级递增的可能性,象这样的大节目,中间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提心吊胆。而且如果出事,不仅仅是渎职的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
说到这里,剩下的就只有反感了。:)读到奥运官方发布的新闻,字里行间《联共布党史》气息扑面而来,令人作呕;那股亢奋腔调,就像有些猥琐男人说话,嗓子不好又叉了气一样地尖锐失真。还有巨大的官方预算,对老百姓生活的控制和干预,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荒唐而脆弱的心态,居然似乎成了众望所归……就懒得去说了。
有些项目还是可以看的,体操,游泳,大部分田径项目。不过最近偏偏忙,能看多少就难说了,反正也不象以前那样着迷。

Thursday, August 07, 2008
名人癖·基础研究
认识两个名人,Alan Greenspan and Derek Lowe. ;)
Alan Greenspan是前 Chairman of the Federal Reserve, 美国经济(政策)的晴雨表。人们总是盯着他,每次他发表言论、决定银行之间汇率的升降,都会影响各类金融机构和个人的行为。

我认识格林斯潘。替身。:)阿伦是个软件工程师,负责API一块的。来公司好久了,闷头带着底下两三个人吭哧吭哧干了几个月,一日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们:API完成了。结果整合的时候发现,他对本公司产品连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无法接轨,很多东西都要从头写来。
别看是假名人,假名人也有假名声。Money, Fortune 杂志还真都采访过他,不是讨他的经济预测,而是问他和名人同名的感受。公司圣诞节爬梯时,我还假模假事地问过他,股票咋办,今天是黄道吉日,还是不宜栽种。:)细看他时,他长得也有些特别,和原版格林斯潘一样,天生一副喜剧脸相。

另一个名人是 Derek Lowe. 正宗的德瑞克是红袜子队的投球手, 我认识的这个杂牌儿是搞生化的,在制药公司工作,南方阿肯色农村州长大的。小时候偷听过“敌台”,会用广东话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接受过毛泽东思想宣传,家里还保藏着电台给他寄来的毛主席画像招贴呢。他说过很多有意思的话,我记得一句,就是说,他这辈子作过很多药物的开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样药物上过市。
我便大笑,说,这么着也好,至少你还没有坑过人。
他的老婆好玩,他们都是好吃之徒,到处大吃大喝,订餐时打电话,就说:这是 Derek Lowe's wife。谁都买账。:)
细想却是悲哀。工作就是制药,却没有一样药上市、治病,一辈子不就是白过了么。学术界和工业界有区别,学术界是应当远离功利的,工业界应当是追求功利的,不管现实中人们如何尽量身兼二职,这其中总还是有些基本的功能区分和侧重点的。学术界以赚钱为目的,工业界以研究为目的,就总还是有些越俎代庖。虽然说MIT那些“教授”们都在 Kendell Square 那里的 incubator里兼职,大家还是愿意保留自己的教授身份。
工业界的纯R&D,就和教授打野食一样,总还是有些尴尬。再精深的研究,最后的目的,还是要转化成产品,希望市场能够接受(说穿了,就是销售的能给卖出去。:))否则,就要和 Derek Lowe 一样,一辈子投不中一只球,制不出一类药,开发不出一样能够上市的产品。
这几天有些不祥的预感: we are not good enough. 小伙子们拼着命在干,但我们的产品就是不够好。竞争对手在那里摆着,对外人可以张嘴闭嘴胡吹,心里却门儿清:we are doomed. ;)
事先给自己打好预防针,免得到时候又失恋、心碎。;)
Alan Greenspan是前 Chairman of the Federal Reserve, 美国经济(政策)的晴雨表。人们总是盯着他,每次他发表言论、决定银行之间汇率的升降,都会影响各类金融机构和个人的行为。

我认识格林斯潘。替身。:)阿伦是个软件工程师,负责API一块的。来公司好久了,闷头带着底下两三个人吭哧吭哧干了几个月,一日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们:API完成了。结果整合的时候发现,他对本公司产品连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无法接轨,很多东西都要从头写来。
别看是假名人,假名人也有假名声。Money, Fortune 杂志还真都采访过他,不是讨他的经济预测,而是问他和名人同名的感受。公司圣诞节爬梯时,我还假模假事地问过他,股票咋办,今天是黄道吉日,还是不宜栽种。:)细看他时,他长得也有些特别,和原版格林斯潘一样,天生一副喜剧脸相。

另一个名人是 Derek Lowe. 正宗的德瑞克是红袜子队的投球手, 我认识的这个杂牌儿是搞生化的,在制药公司工作,南方阿肯色农村州长大的。小时候偷听过“敌台”,会用广东话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接受过毛泽东思想宣传,家里还保藏着电台给他寄来的毛主席画像招贴呢。他说过很多有意思的话,我记得一句,就是说,他这辈子作过很多药物的开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样药物上过市。
我便大笑,说,这么着也好,至少你还没有坑过人。
他的老婆好玩,他们都是好吃之徒,到处大吃大喝,订餐时打电话,就说:这是 Derek Lowe's wife。谁都买账。:)
细想却是悲哀。工作就是制药,却没有一样药上市、治病,一辈子不就是白过了么。学术界和工业界有区别,学术界是应当远离功利的,工业界应当是追求功利的,不管现实中人们如何尽量身兼二职,这其中总还是有些基本的功能区分和侧重点的。学术界以赚钱为目的,工业界以研究为目的,就总还是有些越俎代庖。虽然说MIT那些“教授”们都在 Kendell Square 那里的 incubator里兼职,大家还是愿意保留自己的教授身份。
工业界的纯R&D,就和教授打野食一样,总还是有些尴尬。再精深的研究,最后的目的,还是要转化成产品,希望市场能够接受(说穿了,就是销售的能给卖出去。:))否则,就要和 Derek Lowe 一样,一辈子投不中一只球,制不出一类药,开发不出一样能够上市的产品。
这几天有些不祥的预感: we are not good enough. 小伙子们拼着命在干,但我们的产品就是不够好。竞争对手在那里摆着,对外人可以张嘴闭嘴胡吹,心里却门儿清:we are doomed. ;)
事先给自己打好预防针,免得到时候又失恋、心碎。;)
Monday, August 04, 2008
农家乐/巴尔干的火药桶
这个夏天,真是危机四伏,风波不断。家中不断有人被黄蜂蜇,直到昨天……小朋友们刚刚高高兴兴要去邻居家玩,一出门就听见二毛声嘶力竭地嚎叫。
等我看到他时,他的小手指头已经被蜇,腿上也已经被蜇。百般安慰,仍然是恐怖地嚎叫不止。直到他用小手不停地指着自己的汗衫,我才恍然大悟,赶紧扭过他给他脱衣服。他恐怖地挣扎,我恐怖地拉扯,终于,一只黄蜂从他身上飞出来。
原来他恐怖的尖叫,不是来自已经咬过的伤疤的疼痛,而是来自那只潜伏在他身体上的 sniper.
邻居家已经三年间深受其害,于是赶紧传授经验。好在蜂巢在地下——离车库两三米处,待天黑蜂们纷纷回巢将息之时,爷爷爸爸一同出动,喷药填土加拍打,终于歼灭了敌人的大部主力。
今天回家时,爷爷手拿长把笤帚,报告战绩。今天又扫荡地方残余十几个。
又想起妇人之仁的虚伪矫情。我的和平主义也受到了挑战。设想如果我的孩子面临着生命危险的时候,生存和抗争,就会轻而易举地取代苍白无力的和平主义的信条。
好,放弃一步。还是要鄙视对战争和战斗英雄的美化。美国人不会懂。他们是发动战争一方,老百姓的损失,顶多是缴纳更多的税,一般人没有生命危险。看看这个深受战争之苦的波斯尼亚人吧。
The Unforgotten
Aleksandar Hemon's fictional lives
七月份的《纽约客》上的。
亚历山大.赫蒙,波斯尼亚人,1992年来美国,英语不好(had a basic command of English). 通过阅读纳博科夫学英语。不同的是,纳博科夫从小就学英语,还上了剑桥,到美国时已是中年人。
美国人对他的无知:一说波斯尼亚,就提起昆德拉。
对那个“巴尔干的火药桶”一直感兴趣。政治,宗教,种族的冲突,其激烈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中东。十年前,曾经是新闻界的热门话题。不过,美国外交不再关注的地区,就仿佛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不再存在。
上学时精读过这一部小说:The Bridge on the Drina (Serbo-Croatian: На Дрини ћуприја or Na Drini ćuprija) is a novel written by Ivo Andrić, writer from Yugoslavia, who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1961.
The Bridge on the Drina
等我看到他时,他的小手指头已经被蜇,腿上也已经被蜇。百般安慰,仍然是恐怖地嚎叫不止。直到他用小手不停地指着自己的汗衫,我才恍然大悟,赶紧扭过他给他脱衣服。他恐怖地挣扎,我恐怖地拉扯,终于,一只黄蜂从他身上飞出来。
原来他恐怖的尖叫,不是来自已经咬过的伤疤的疼痛,而是来自那只潜伏在他身体上的 sniper.
邻居家已经三年间深受其害,于是赶紧传授经验。好在蜂巢在地下——离车库两三米处,待天黑蜂们纷纷回巢将息之时,爷爷爸爸一同出动,喷药填土加拍打,终于歼灭了敌人的大部主力。
今天回家时,爷爷手拿长把笤帚,报告战绩。今天又扫荡地方残余十几个。
又想起妇人之仁的虚伪矫情。我的和平主义也受到了挑战。设想如果我的孩子面临着生命危险的时候,生存和抗争,就会轻而易举地取代苍白无力的和平主义的信条。
好,放弃一步。还是要鄙视对战争和战斗英雄的美化。美国人不会懂。他们是发动战争一方,老百姓的损失,顶多是缴纳更多的税,一般人没有生命危险。看看这个深受战争之苦的波斯尼亚人吧。
The Unforgotten
Aleksandar Hemon's fictional lives
七月份的《纽约客》上的。
亚历山大.赫蒙,波斯尼亚人,1992年来美国,英语不好(had a basic command of English). 通过阅读纳博科夫学英语。不同的是,纳博科夫从小就学英语,还上了剑桥,到美国时已是中年人。
美国人对他的无知:一说波斯尼亚,就提起昆德拉。
对那个“巴尔干的火药桶”一直感兴趣。政治,宗教,种族的冲突,其激烈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中东。十年前,曾经是新闻界的热门话题。不过,美国外交不再关注的地区,就仿佛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不再存在。
上学时精读过这一部小说:The Bridge on the Drina (Serbo-Croatian: На Дрини ћуприја or Na Drini ćuprija) is a novel written by Ivo Andrić, writer from Yugoslavia, who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1961.
The Bridge on the Drina
Sunday, August 03, 2008
情事的艺术(三)
3. Cluster 3: George Sand, Alfred de Musset, Frederick Chopin
这个读得多了,不知有没有新鲜玩意儿。:)
缪塞的评价:she is still the most womanly woman I have ever known.
"For if undoubtedly she was a great woman, it is precisely as a woman, not as a writer or social reformer, that she is thought to have been great. She is remembered for inventing a new type of female, which she achieved, paradoxically, in a top hat, while smoking a cigar."
"We found her unconvincing as an artist, convincing as a great woman - but the great woman was the artist's creation."
乔治桑和缪塞是天生的 legend creators: they intended their affair to be convertible into literature, and they advertised it as literature almost from the start.
亨利詹姆斯对乔治桑的评价:Naked in the Market Place: Madame Sand could give pretty precise readings of a state that even British writers on the level of Austen, Scott, and Dickens were not equiped to record, namely sexual passion. ... their letters revealed the process by which "private ecstasies and pains are transmuted into promising literary material."
-------------------
第二部 以1887年为界限
4. Cluster 4 Saint-Beuve the critic: 嫉妒有原创能力的作家,勾引雨果夫人以示报复;生理缺陷导致心理不健全(生殖器畸形)。
Leontine de Caillavet, 父亲为奥地利犹太人,银行家。显然不算漂亮哦,居然一张照片画像都找不到。:)儿子加斯东是 Marcel Proust的好朋友。
Anatole France
Marcel Proust
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分手小说:阿道夫The greatest breakup novel in French literature: Benjamin Constant’s Adolphe.
Anatole France: 阿那托勒˙法朗斯 Antatole France(192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Anatole France
The Red Lily: an example of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 平静以后回忆过去的激情
他和利奥汀的爱情故事。利奥汀如怀孕一般。书也果真花了九个月完成。利奥汀逐字改编。
完成的小说中,有些对话是从当初俩人热恋时的信件中“抄袭”而来。:)看到这里我笑:可笑的不是小说作者,而是这本书的作者。人家抄袭的毕竟是自己的信,书和信都是人家的创作,后人拿他的书和书信一一对照,才是真正的无聊。:)
(a)我又在这里看人家(b)一一对照原作者(c)的书和信,岂不是三级无聊。你在这里看abc, 又是更高一级的无聊。
不过,有关人类感情生活的东西,总是不无聊。男女之情说起来简单,却是永远不变的话题,别看真实的和虚构的故事那么多,人们还依旧乐此不疲。
法兰西的困窘:极端自卑,碰上女主人公时受宠若惊,永远不相信她会真正地爱上他。于是他就嫉妒:哪怕目前甚至以后她并没有旁人,她却有辉煌的过去,这样的嫉妒同样将他折磨得死去活来,于是最后他还是在自卑和狂怒中弃她而去。
:)glamorize his entire story - audience: Middle class women
Fashion, high politics, compusory opera scene (but he is an opera hater :)) --but this is all irrelevant. The story is one of erotic fascination.
one part roman mondain, one part roman d'analyse, one part comedy of manners - a tale of doomed desire - 1894
(乔治桑和缪塞的信发表于1896)
两个罗曼司的共同之处: the couple's mutual and self-inflicted tortures are portrayed as part and parcel of love. - Anatole France: it is only through jealousy that love becomes passionate; the passion springs from the imagination of betrayal.
Chapter 5 The Unseen Leaf
Jeanne Pouquet and Marcel Proust(半犹太血统)
Jeanne Pouquet and Marcel Proust
Jeanne Pouquet 是普劳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 Gilberte Swann 的原型。Jeanne Pouquet嫁的是Leontine de Caillavet的儿子加斯东,普劳斯特的好朋友。;)瞧这个乱。
Jeanne Pouquet - Gilberte Swann: to provide both the first experience and the terminal reconsideration of heartbreak - unrequited love
love --> boredom and disillusionment, a sort of shrinkage of the word
年轻时:希望通过她证明自己是异性恋
中年时:希望通过她确认自己的青春有意义
France: obsession with erotic wounding
Proust: sadistic love-tactics
Love, as a succession of French writers have been telling us all down the century,l is a way of remembering; if memory is strongest when it bruises, then Eros must be allowed to sharpen his teeth and leave his nails unpared.
lovesick and wounded, a supplicant, a man on his knees :)
"For me, the dead live. For me, this is true for love, and also for friendship."
Unconsummated experience -- For the middle-aged matron, with a history of family life and an established lover, such non-consummation was an emptiness, a blank; for the lonely bachelor writer it was the void at the heart of existence.
The real cause of his amorous desperation was not his hopeless love for Jeanne but the fact of his being homosexual
文字不仅仅是描述经验,而且也 generate and embody it.文字使实际经验更为丰富多彩。
总结:4 or 5 curative themes that hold their lives together:
1. Benjamin Constant: the inherent imbalance of all sexual relations
2. George Sand: the need to have lived, to have experienced love deeply
3. the problem of veracity - in seeking it one may come to terms with the necessary, but also relenting, beauty of the past
4.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always missing in a lover's description of his love
5. the terrible difficulty of seeing into another person's soul and of baring one's own
The old technology for his act of reciprocal exposure was the lover letter penned in ink, 但是电话的发明结束了情书时代。- sabotaging an entire style of courtship
普劳斯特:爱是一种记忆,记忆是一种爱 love is a way of remembering, memory a way of loving
文字真漂亮:抄一段:
Rich in harmony at any given moment, Proust's water-treading prose rarely drives toward resolution, and it probably has to be understood in chamber-music terms, in terms derived from Faure or Debussy. This, of course, is the way we want love to be - we want it to develop but also to stand still. The moment when the boy in Combray stops and stares at little Gilberte is fraught with infinite consequences, like some marvelous, exotic chord, but it will never have any decisive outcome. It is a relevation, very nearly the final one in this tradition, of the musicality of love.
这个读得多了,不知有没有新鲜玩意儿。:)
缪塞的评价:she is still the most womanly woman I have ever known.
"For if undoubtedly she was a great woman, it is precisely as a woman, not as a writer or social reformer, that she is thought to have been great. She is remembered for inventing a new type of female, which she achieved, paradoxically, in a top hat, while smoking a cigar."
"We found her unconvincing as an artist, convincing as a great woman - but the great woman was the artist's creation."
乔治桑和缪塞是天生的 legend creators: they intended their affair to be convertible into literature, and they advertised it as literature almost from the start.
亨利詹姆斯对乔治桑的评价:Naked in the Market Place: Madame Sand could give pretty precise readings of a state that even British writers on the level of Austen, Scott, and Dickens were not equiped to record, namely sexual passion. ... their letters revealed the process by which "private ecstasies and pains are transmuted into promising literary material."
-------------------
第二部 以1887年为界限
4. Cluster 4 Saint-Beuve the critic: 嫉妒有原创能力的作家,勾引雨果夫人以示报复;生理缺陷导致心理不健全(生殖器畸形)。
Leontine de Caillavet, 父亲为奥地利犹太人,银行家。显然不算漂亮哦,居然一张照片画像都找不到。:)儿子加斯东是 Marcel Proust的好朋友。
Anatole France
Marcel Proust
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分手小说:阿道夫The greatest breakup novel in French literature: Benjamin Constant’s Adolphe.
Anatole France: 阿那托勒˙法朗斯 Antatole France(192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Anatole France
The Red Lily: an example of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 平静以后回忆过去的激情
他和利奥汀的爱情故事。利奥汀如怀孕一般。书也果真花了九个月完成。利奥汀逐字改编。
完成的小说中,有些对话是从当初俩人热恋时的信件中“抄袭”而来。:)看到这里我笑:可笑的不是小说作者,而是这本书的作者。人家抄袭的毕竟是自己的信,书和信都是人家的创作,后人拿他的书和书信一一对照,才是真正的无聊。:)
(a)我又在这里看人家(b)一一对照原作者(c)的书和信,岂不是三级无聊。你在这里看abc, 又是更高一级的无聊。
不过,有关人类感情生活的东西,总是不无聊。男女之情说起来简单,却是永远不变的话题,别看真实的和虚构的故事那么多,人们还依旧乐此不疲。
法兰西的困窘:极端自卑,碰上女主人公时受宠若惊,永远不相信她会真正地爱上他。于是他就嫉妒:哪怕目前甚至以后她并没有旁人,她却有辉煌的过去,这样的嫉妒同样将他折磨得死去活来,于是最后他还是在自卑和狂怒中弃她而去。
:)glamorize his entire story - audience: Middle class women
Fashion, high politics, compusory opera scene (but he is an opera hater :)) --but this is all irrelevant. The story is one of erotic fascination.
one part roman mondain, one part roman d'analyse, one part comedy of manners - a tale of doomed desire - 1894
(乔治桑和缪塞的信发表于1896)
两个罗曼司的共同之处: the couple's mutual and self-inflicted tortures are portrayed as part and parcel of love. - Anatole France: it is only through jealousy that love becomes passionate; the passion springs from the imagination of betrayal.
Chapter 5 The Unseen Leaf
Jeanne Pouquet and Marcel Proust(半犹太血统)

Jeanne Pouquet 是普劳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 Gilberte Swann 的原型。Jeanne Pouquet嫁的是Leontine de Caillavet的儿子加斯东,普劳斯特的好朋友。;)瞧这个乱。
Jeanne Pouquet - Gilberte Swann: to provide both the first experience and the terminal reconsideration of heartbreak - unrequited love
love --> boredom and disillusionment, a sort of shrinkage of the word
年轻时:希望通过她证明自己是异性恋
中年时:希望通过她确认自己的青春有意义
France: obsession with erotic wounding
Proust: sadistic love-tactics
Love, as a succession of French writers have been telling us all down the century,l is a way of remembering; if memory is strongest when it bruises, then Eros must be allowed to sharpen his teeth and leave his nails unpared.
lovesick and wounded, a supplicant, a man on his knees :)
"For me, the dead live. For me, this is true for love, and also for friendship."
Unconsummated experience -- For the middle-aged matron, with a history of family life and an established lover, such non-consummation was an emptiness, a blank; for the lonely bachelor writer it was the void at the heart of existence.
The real cause of his amorous desperation was not his hopeless love for Jeanne but the fact of his being homosexual
文字不仅仅是描述经验,而且也 generate and embody it.文字使实际经验更为丰富多彩。
总结:4 or 5 curative themes that hold their lives together:
1. Benjamin Constant: the inherent imbalance of all sexual relations
2. George Sand: the need to have lived, to have experienced love deeply
3. the problem of veracity - in seeking it one may come to terms with the necessary, but also relenting, beauty of the past
4.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always missing in a lover's description of his love
5. the terrible difficulty of seeing into another person's soul and of baring one's own
The old technology for his act of reciprocal exposure was the lover letter penned in ink, 但是电话的发明结束了情书时代。- sabotaging an entire style of courtship
普劳斯特:爱是一种记忆,记忆是一种爱 love is a way of remembering, memory a way of loving
文字真漂亮:抄一段:
Rich in harmony at any given moment, Proust's water-treading prose rarely drives toward resolution, and it probably has to be understood in chamber-music terms, in terms derived from Faure or Debussy. This, of course, is the way we want love to be - we want it to develop but also to stand still. The moment when the boy in Combray stops and stares at little Gilberte is fraught with infinite consequences, like some marvelous, exotic chord, but it will never have any decisive outcome. It is a relevation, very nearly the final one in this tradition, of the musicality of love.
情事的艺术
Cluster 1: Germaine de Stael, 斯塔尔夫人 -

和乔治桑一样“雌雄同体”
爱情的短暂-爱情消逝后,女子不愿放弃,男子欲离去,却因为对女方的怜悯而滞留,直到这份怜悯也消失殆尽
不漂亮,有钱,有头脑,胳膊漂亮,声音美丽,Constant 十年后象肖邦离开乔治桑一样离开她
Chapter 2, Cluster 2:
Madame Recamier, 雷卡米耶夫人,沙龙是在一家尼姑庵/修道院, 1819-1849 之间是她的沙龙
Francois-Rene de Chateaubriand(夏多布里昂), Benjamin Constant(本杰明·贡斯当), Eugene Delacroix(欧仁·德拉克罗瓦), Alexis de Tocqueville(托克维尔), Alphonse de Lamartine(拉马丁), Prosper Merimee(梅里美), and Sainte-Beuve(圣伯夫( Saint-Beuve ,1804-1869)
漂亮,自己没有wit, 却有办法抛砖引玉
与夏多布里昂中年时做过两年情人,老年后,每天由人在她的沙龙中朗读夏新创作的《墓中日记》.墓中日记内容庞杂,唯一不变的主题是夏多布里昂对拿破仑的抵抗: The pen's opposition to the sword.
法国美人,怎么有点像中国武林高手 ——谁都是天下第一。:)
Juliette by David
Juliette by Gerard
夏多布里昂的谎言:
His brilliant patter is charming, of course, but much of the charm lies in her awareness that it cannot be true. This awareness is exciting becaus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ceiver and the deceived is essentially erotic, a sort of restatement, in purely verbal term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educer and the seduced. And just as Juliette, in playing along with her admirer, assumes the traditional feminine role, so those readers who enjoy his imposture yield, willy-nilly, to their own feminization. That is why reading Chateaubriand is always a fascinating experience, and one from which the reader is very likely to emerge with lowered self-respect.
家庭作业:电影:Adolphe de Benjamin Constant(2002)

和乔治桑一样“雌雄同体”
爱情的短暂-爱情消逝后,女子不愿放弃,男子欲离去,却因为对女方的怜悯而滞留,直到这份怜悯也消失殆尽
不漂亮,有钱,有头脑,胳膊漂亮,声音美丽,Constant 十年后象肖邦离开乔治桑一样离开她
Chapter 2, Cluster 2:
Madame Recamier, 雷卡米耶夫人,沙龙是在一家尼姑庵/修道院, 1819-1849 之间是她的沙龙
Francois-Rene de Chateaubriand(夏多布里昂), Benjamin Constant(本杰明·贡斯当), Eugene Delacroix(欧仁·德拉克罗瓦), Alexis de Tocqueville(托克维尔), Alphonse de Lamartine(拉马丁), Prosper Merimee(梅里美), and Sainte-Beuve(圣伯夫( Saint-Beuve ,1804-1869)
漂亮,自己没有wit, 却有办法抛砖引玉
与夏多布里昂中年时做过两年情人,老年后,每天由人在她的沙龙中朗读夏新创作的《墓中日记》.墓中日记内容庞杂,唯一不变的主题是夏多布里昂对拿破仑的抵抗: The pen's opposition to the sword.
法国美人,怎么有点像中国武林高手 ——谁都是天下第一。:)


夏多布里昂的谎言:
His brilliant patter is charming, of course, but much of the charm lies in her awareness that it cannot be true. This awareness is exciting becaus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ceiver and the deceived is essentially erotic, a sort of restatement, in purely verbal term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educer and the seduced. And just as Juliette, in playing along with her admirer, assumes the traditional feminine role, so those readers who enjoy his imposture yield, willy-nilly, to their own feminization. That is why reading Chateaubriand is always a fascinating experience, and one from which the reader is very likely to emerge with lowered self-respect.
家庭作业:电影:Adolphe de Benjamin Constant(2002)
Saturday, August 02, 2008
从八卦到文学:《情事的艺术》
The Love Affair as a Work of Art
Dan Hofstadter
老子李聃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小子侯聃说,男女生情,情生八卦,八卦生文学。:)
我天生喜欢八卦,尤其是艳情八卦,又尤其是文人的艳情八卦,更尤其是法国文人的艳情八卦。碰上这本书,却是纯属偶然。有一阵子网上 《GEB:一条永恒的金带》 讨论得热闹,于是记住了侯世达(Douglas Hofstadter)这个名字。在亚马逊上搜Hofstadter,出来个Dan Hofstadter, 还居然搜出《情事的艺术》(The Love Affair as a Work of Art)这样有趣的题目,我这样的肤浅之辈,自然是趋之若鹜,舍金带而就八卦了。
只不知这个聃(Dan)和那个道(Douglas)是否有些关联。:)
读下去,其实书还不能纯粹算八卦。侯聃还算是个严肃作者--是《纽约客》的固定作者,所以介于大学学究和娱乐八卦记者之间,这本书给人的感觉也正好是这样,介于大学文学教材和小报花边专栏之间。
作者不过是想通过研究法国文人们的情书,从一个新的角度帮助我们复习一下法国文学,却让这个过程轻松有趣,不必像一般教科书那样刻板教条。这样的风格,自然更符合它的主题内容。
信件和恋爱:网络时代之前,信件曾经是人们恋爱的主要方式;曾几何时,“他们在通信”就等于“他们在谈恋爱”。尤其是过往文人,爱情的故事结束了,爱人们也与世长辞了,于是,他们的幸存下来的情书,就成了人们重构他们的爱情生活的唯一依据。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人们笔下的,和真正经历的,中间已经有一定距离。有些人激情澎湃,却不一定形诸笔下;有些人,也许在实际生活中若即若离,有些人甚至终身未见,纯粹的柏拉图关系,所谓恋爱,大都在笔下展开,真正的纸上谈兵了。
二是,就算是人们如实记下了他们的故事,流传下来的,不过是冰山一角。有些人如乔治桑喜欢暴露,自己把自己的情书整理出来发表,这个发表的过程,就已经经过了一回筛选。更多的情况是,情书的读者本来只有一个,读完之后,当事人要么认真珍藏,要么付之一炬;珍藏下来的那一部分,当事人辞世以后,又有家人为了保护隐私而进行的再次筛选,焚烧,留给我们的,只能是只言片语了。
知道了这个界限,大不了让我们心中明白,情书拼成的文学史是支离破碎,以偏概全的。不过,一本书,又不用担负弘扬光大整个法国文学的历史大任,作者姑妄写之,读者姑妄读之,如今这年头,能让人读下去的书,就是好书了。
话是这么说,我本人并不敢说这本书能够看完。一边看,一边有偷情的感觉。;)大项目快到死线了,千头万绪还没有理清楚,心里总有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惶惑,躲在这里偷窥一下异邦前人的隐秘,也算是忙里偷闲轻松一刻吧。
Dan Hofstadter
老子李聃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小子侯聃说,男女生情,情生八卦,八卦生文学。:)
我天生喜欢八卦,尤其是艳情八卦,又尤其是文人的艳情八卦,更尤其是法国文人的艳情八卦。碰上这本书,却是纯属偶然。有一阵子网上 《GEB:一条永恒的金带》 讨论得热闹,于是记住了侯世达(Douglas Hofstadter)这个名字。在亚马逊上搜Hofstadter,出来个Dan Hofstadter, 还居然搜出《情事的艺术》(The Love Affair as a Work of Art)这样有趣的题目,我这样的肤浅之辈,自然是趋之若鹜,舍金带而就八卦了。
只不知这个聃(Dan)和那个道(Douglas)是否有些关联。:)
读下去,其实书还不能纯粹算八卦。侯聃还算是个严肃作者--是《纽约客》的固定作者,所以介于大学学究和娱乐八卦记者之间,这本书给人的感觉也正好是这样,介于大学文学教材和小报花边专栏之间。
作者不过是想通过研究法国文人们的情书,从一个新的角度帮助我们复习一下法国文学,却让这个过程轻松有趣,不必像一般教科书那样刻板教条。这样的风格,自然更符合它的主题内容。
信件和恋爱:网络时代之前,信件曾经是人们恋爱的主要方式;曾几何时,“他们在通信”就等于“他们在谈恋爱”。尤其是过往文人,爱情的故事结束了,爱人们也与世长辞了,于是,他们的幸存下来的情书,就成了人们重构他们的爱情生活的唯一依据。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人们笔下的,和真正经历的,中间已经有一定距离。有些人激情澎湃,却不一定形诸笔下;有些人,也许在实际生活中若即若离,有些人甚至终身未见,纯粹的柏拉图关系,所谓恋爱,大都在笔下展开,真正的纸上谈兵了。
二是,就算是人们如实记下了他们的故事,流传下来的,不过是冰山一角。有些人如乔治桑喜欢暴露,自己把自己的情书整理出来发表,这个发表的过程,就已经经过了一回筛选。更多的情况是,情书的读者本来只有一个,读完之后,当事人要么认真珍藏,要么付之一炬;珍藏下来的那一部分,当事人辞世以后,又有家人为了保护隐私而进行的再次筛选,焚烧,留给我们的,只能是只言片语了。
知道了这个界限,大不了让我们心中明白,情书拼成的文学史是支离破碎,以偏概全的。不过,一本书,又不用担负弘扬光大整个法国文学的历史大任,作者姑妄写之,读者姑妄读之,如今这年头,能让人读下去的书,就是好书了。
话是这么说,我本人并不敢说这本书能够看完。一边看,一边有偷情的感觉。;)大项目快到死线了,千头万绪还没有理清楚,心里总有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惶惑,躲在这里偷窥一下异邦前人的隐秘,也算是忙里偷闲轻松一刻吧。
Friday, August 01, 2008
朗朗
这一期的纽约客上有一篇关于朗朗的文章,还挺有意思。网络版没有这篇文章:链接是死的。
Profile: The Olympian
Lang Lang is a superb, evolving musician, but he does not earn the money he does because he is better than, say, Maurizio Pollini, Martha Argerich, or, in truth, a dozen others. He earns it because of his shiny novelty and flair, and, perhaps especially, because he is an avatar of the Chinese ascendance.
朗朗学音乐:
朗老爹可真算有宗教狂热。:) 没有宗教狂热的支撑,你怎么能坚信你自己家的孩子就一定会是世界第一。;)
Even when he was four, learning piano as much as from watching Tom and Jerry cartoons (especially the episode where Tom plays Liszt's Hungarian Rhapsody No.2) as from his teachers, Lang was under tremendous pressure to succeed.
朗朗九岁时,他们从沈阳搬到北京,等着考中央音乐学院。老妈留在沈阳,挣钱寄过来给他们花。一天,路上朗朗换车,耽搁了两个小时。老爹歇斯底里大发作,逼着朗朗吃药自杀。“死了算了!什么都毁了!”朗朗在自传中写了这么一段。
朗朗每年演奏一两百场音乐会,在国内的话就经常要演奏《黄河》。我的天,怎么可以忍受!:) 在纽约听过殷承宗的《黄河》,吕思清的《梁祝》。设想一辈子老是要同样一部作品,不知道次数上有没有上限。:)
文章里说,文革的时候,尼克松访华以后,费城交响乐图访华。随团访问的 Times 评论家哈罗德。勋伯格这样评价黄河:"movie music ... a rehash of Rachmaninoff, Khachaturian, late romanticism, bastardized Chinese much and Warner Brothers climaxes"; 费城交响乐团的人把它称作黄热协奏曲(Yellow Fever Concerto)。;)
江青坚持演奏家要演奏贝多芬的话,只能演奏第六《田园》,演奏家只好入乡随俗。哈哈。
关于有些亚洲演奏家,尤其是年轻的,评论家说他们技术上有造诣,但是冷漠机械。朗朗似乎同意这个评价,说亚裔 there is no sense of the tradition, no sense of style or rhythm or harmonic structure." 国内的音乐学院里,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他教的,只是二流三流的学生,最好的,都跑到国外去了。
Profile: The Olympian
Lang Lang is a superb, evolving musician, but he does not earn the money he does because he is better than, say, Maurizio Pollini, Martha Argerich, or, in truth, a dozen others. He earns it because of his shiny novelty and flair, and, perhaps especially, because he is an avatar of the Chinese ascendance.
朗朗学音乐:
朗老爹可真算有宗教狂热。:) 没有宗教狂热的支撑,你怎么能坚信你自己家的孩子就一定会是世界第一。;)
Even when he was four, learning piano as much as from watching Tom and Jerry cartoons (especially the episode where Tom plays Liszt's Hungarian Rhapsody No.2) as from his teachers, Lang was under tremendous pressure to succeed.
朗朗九岁时,他们从沈阳搬到北京,等着考中央音乐学院。老妈留在沈阳,挣钱寄过来给他们花。一天,路上朗朗换车,耽搁了两个小时。老爹歇斯底里大发作,逼着朗朗吃药自杀。“死了算了!什么都毁了!”朗朗在自传中写了这么一段。
朗朗每年演奏一两百场音乐会,在国内的话就经常要演奏《黄河》。我的天,怎么可以忍受!:) 在纽约听过殷承宗的《黄河》,吕思清的《梁祝》。设想一辈子老是要同样一部作品,不知道次数上有没有上限。:)
文章里说,文革的时候,尼克松访华以后,费城交响乐图访华。随团访问的 Times 评论家哈罗德。勋伯格这样评价黄河:"movie music ... a rehash of Rachmaninoff, Khachaturian, late romanticism, bastardized Chinese much and Warner Brothers climaxes"; 费城交响乐团的人把它称作黄热协奏曲(Yellow Fever Concerto)。;)
江青坚持演奏家要演奏贝多芬的话,只能演奏第六《田园》,演奏家只好入乡随俗。哈哈。
关于有些亚洲演奏家,尤其是年轻的,评论家说他们技术上有造诣,但是冷漠机械。朗朗似乎同意这个评价,说亚裔 there is no sense of the tradition, no sense of style or rhythm or harmonic structure." 国内的音乐学院里,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他教的,只是二流三流的学生,最好的,都跑到国外去了。
Wednesday, July 30, 2008
暑假的感觉
被人批评脱不了学生腔,没有办法,象实验室里的狗和白鼠一样,训练多了,后天习得的变成了习性,最后都搞不清哪是天性,哪是外人强加的惯性。:)
暑假,就是这样一件后天的天性。一到夏天,人自然就懒下来,放暑假了么。懒有懒的好处,早上不必急着起床,尤其是不用逼着别人起床,那是怎样的奢侈。一直还觉得闹钟是人类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是上帝允许存在的最大的不人道。
自己作了肉身的闹钟,总觉得心中惭愧,担心报应 (Karma).哪天到了佛前,要多磕几个头,求佛爷饶了小辈千古罪孽则个。;)
利兹的孩子那时还小,每年要为夏令营托儿所发愁。她就发过牢骚:暑假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从前人们夏收,需要小同学们在家帮忙,于是便有了暑假。如今大家不种庄稼了,小朋友们放回家,反而成了纯粹的负担。当时不理解,现在才真正深有体会。
夏令营说是好玩,看看Phillip Roth们写的,人人都只记得夏令营里经受的耻辱和精神创伤。
夏天是懒的季节,懒人该高兴了吧,不过,懒季还是有懒季的麻烦,懒人少不得还是要懒懒地发愁。尤其是新英格兰这样的地方,夏天短得像大学食堂的包子:一口咬下去没够着中间的肉,再咬一口又咬过头了。美好时光这样短暂,又不免心中叹息:年华易老,似这般良辰美景虚设!
暑假,就是这样一件后天的天性。一到夏天,人自然就懒下来,放暑假了么。懒有懒的好处,早上不必急着起床,尤其是不用逼着别人起床,那是怎样的奢侈。一直还觉得闹钟是人类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是上帝允许存在的最大的不人道。
自己作了肉身的闹钟,总觉得心中惭愧,担心报应 (Karma).哪天到了佛前,要多磕几个头,求佛爷饶了小辈千古罪孽则个。;)
利兹的孩子那时还小,每年要为夏令营托儿所发愁。她就发过牢骚:暑假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从前人们夏收,需要小同学们在家帮忙,于是便有了暑假。如今大家不种庄稼了,小朋友们放回家,反而成了纯粹的负担。当时不理解,现在才真正深有体会。
夏令营说是好玩,看看Phillip Roth们写的,人人都只记得夏令营里经受的耻辱和精神创伤。
夏天是懒的季节,懒人该高兴了吧,不过,懒季还是有懒季的麻烦,懒人少不得还是要懒懒地发愁。尤其是新英格兰这样的地方,夏天短得像大学食堂的包子:一口咬下去没够着中间的肉,再咬一口又咬过头了。美好时光这样短暂,又不免心中叹息:年华易老,似这般良辰美景虚设!
Sunday, July 27, 2008
(四)弗兰克和约瑟芬
弗兰克完成了在美国的一年学业,回德国去了。和在美国时一样,弗兰克永远缺钱。
斯特凡妮总算毕业了,拿到了教小学的执照,大约也就承担了养家的义务了。弗兰克究竟毕业了没有,我不得而知,他说他成了自由职业者,帮报纸写稿子,也写电影剧本之类,写得好不好我也不得而知,因为我不懂德语。
东德西德合并之初,就业压力很大。我的一个同学,七八年没有见面的,毕业后在哈佛找到了工作。我和她多年分别后头一次见面,话题竟然被她的德国同屋抢走——那个德国女生有些歇斯底里,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不停地抱怨东德人搞坏了经济,抢走了工作,害得她背井离乡,离开她的父母亲人,千里迢迢地跑到美国来讨生活。我当时竟然就没有勇气告诉她:你这纯粹是无病呻吟、迁怒于人。你走开好吗,我还要和我的朋友叙旧呢。
弗兰克温和得多,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经济窘境而指责他的东德同胞。他家里本来就有些亲戚在东德,几十年互相没有见过面的。
斯特凡妮毕业后,不久有了好消息,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起名约瑟芬。约瑟芬真漂亮,眉眼间看起来和斯特凡妮一模一样。日子虽然艰难,却也其乐融融。
去年的某一天,却收到弗兰克的消息。坏消息。骨椎癌。
写信去问候,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不是礼节问题。事已至此,礼节等等早已无关紧要。询问,不过是累他重新叙述一下他的病情;他一定已经向无数的朋友叙述过。帮助,这样的绝症,我辈无能,又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说什么都有些多余。
不知道弗兰克的上帝能不能够帮助他。有一天,我在路上碰上弗兰克。他问我去哪儿,我说去图书馆。问他呢,不干嘛,今天是星期天,是休息日,不能干活的。原来弗兰克是虔诚的教徒。他和斯特凡妮言谈话语间常常提起,什么时候不知道怎么办了,都要找他们的牧师问一问今日是否“不宜栽种”的。
夏天最后一朵玫瑰,曾经绚丽鲜活的生命,终究归于凋零。表妹的丈夫被查出得了白血病,医生说,六十万的手术费,医疗保险不包,手术只有百分之一的成功率。妹妹去看他。看之前,她曾经想过,六十万的手术费,换取百分之一的成功率,大概还是该算了吧。
看完以后,她无法平静。除了脸色稍有些苍白,他看着还是好好的一个人,鲜鲜活活地站在你面前,客气斯文地笑。鲜活的生命面前,谁可以轻言放弃。
弗兰克缠绵病榻,还在继续阅读、写作。给他寄去了全套的《纽约客》光盘,供他聊以打发时光。上次来信,他说最近刚作过一次手术,如果手术再晚半个钟头,他就不会在那里给我写信了。
弗兰克的女儿约瑟芬长大了,上钢琴课了,弗兰克发来了她的新照片,站在钢琴前,金发碧眼、漂漂亮亮的小美人胎子。
小肯尼迪从飞机上掉下去了。他的叔叔特德@肯尼迪,这一辈子送过无数的至亲好友,说过无数的悼词,每一次说出的悼词都能令人动容。他说,希望小约翰和他的父亲,在天堂里能够长寿,都能够活到“梳理灰白的头发”的那一天。
从来都以为白发苍苍、满脸皱纹,是青春易逝、生命短暂的悲剧。今天,却突然意识到,白发和皱纹,原来也是一种奢侈,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得到。
我盼望着弗兰克能够有一天白发苍苍,能够挽着约瑟芬的手臂,走过长长的教堂甬道,把她交给她选中的白马王子。
弗兰克,挺下去。我们想看见你的白发,想看见你,脸上挂着我们熟悉的温和亲切的笑容,用手指梳理着灰白的头发。
斯特凡妮总算毕业了,拿到了教小学的执照,大约也就承担了养家的义务了。弗兰克究竟毕业了没有,我不得而知,他说他成了自由职业者,帮报纸写稿子,也写电影剧本之类,写得好不好我也不得而知,因为我不懂德语。
东德西德合并之初,就业压力很大。我的一个同学,七八年没有见面的,毕业后在哈佛找到了工作。我和她多年分别后头一次见面,话题竟然被她的德国同屋抢走——那个德国女生有些歇斯底里,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不停地抱怨东德人搞坏了经济,抢走了工作,害得她背井离乡,离开她的父母亲人,千里迢迢地跑到美国来讨生活。我当时竟然就没有勇气告诉她:你这纯粹是无病呻吟、迁怒于人。你走开好吗,我还要和我的朋友叙旧呢。
弗兰克温和得多,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经济窘境而指责他的东德同胞。他家里本来就有些亲戚在东德,几十年互相没有见过面的。
斯特凡妮毕业后,不久有了好消息,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起名约瑟芬。约瑟芬真漂亮,眉眼间看起来和斯特凡妮一模一样。日子虽然艰难,却也其乐融融。
去年的某一天,却收到弗兰克的消息。坏消息。骨椎癌。
写信去问候,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不是礼节问题。事已至此,礼节等等早已无关紧要。询问,不过是累他重新叙述一下他的病情;他一定已经向无数的朋友叙述过。帮助,这样的绝症,我辈无能,又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说什么都有些多余。
不知道弗兰克的上帝能不能够帮助他。有一天,我在路上碰上弗兰克。他问我去哪儿,我说去图书馆。问他呢,不干嘛,今天是星期天,是休息日,不能干活的。原来弗兰克是虔诚的教徒。他和斯特凡妮言谈话语间常常提起,什么时候不知道怎么办了,都要找他们的牧师问一问今日是否“不宜栽种”的。
夏天最后一朵玫瑰,曾经绚丽鲜活的生命,终究归于凋零。表妹的丈夫被查出得了白血病,医生说,六十万的手术费,医疗保险不包,手术只有百分之一的成功率。妹妹去看他。看之前,她曾经想过,六十万的手术费,换取百分之一的成功率,大概还是该算了吧。
看完以后,她无法平静。除了脸色稍有些苍白,他看着还是好好的一个人,鲜鲜活活地站在你面前,客气斯文地笑。鲜活的生命面前,谁可以轻言放弃。
弗兰克缠绵病榻,还在继续阅读、写作。给他寄去了全套的《纽约客》光盘,供他聊以打发时光。上次来信,他说最近刚作过一次手术,如果手术再晚半个钟头,他就不会在那里给我写信了。
弗兰克的女儿约瑟芬长大了,上钢琴课了,弗兰克发来了她的新照片,站在钢琴前,金发碧眼、漂漂亮亮的小美人胎子。
小肯尼迪从飞机上掉下去了。他的叔叔特德@肯尼迪,这一辈子送过无数的至亲好友,说过无数的悼词,每一次说出的悼词都能令人动容。他说,希望小约翰和他的父亲,在天堂里能够长寿,都能够活到“梳理灰白的头发”的那一天。
从来都以为白发苍苍、满脸皱纹,是青春易逝、生命短暂的悲剧。今天,却突然意识到,白发和皱纹,原来也是一种奢侈,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得到。
我盼望着弗兰克能够有一天白发苍苍,能够挽着约瑟芬的手臂,走过长长的教堂甬道,把她交给她选中的白马王子。
弗兰克,挺下去。我们想看见你的白发,想看见你,脸上挂着我们熟悉的温和亲切的笑容,用手指梳理着灰白的头发。
(三)苏珊娜
暑假时,拿了不知什么地方什么基金会给的旅行经费,到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上暑期班。
暑期班期间,住在希伯来大学的学生宿舍里。同班大都是叽叽喳喳的美国同学,同屋却碰巧是来自德国的苏珊娜。
我和苏珊娜天生有缘份。来以色列这一趟,她在法兰克福机场的航班因为她被推迟两个小时,我在波士顿的航班因为我推迟三个小时。因为这个缘故,说起以色列的安全措施,我们都是不以为然、不屑一顾,每天白天各自分头行动,晚上闲谈,总要交流交流当日的“安全艳遇”。
因为长相特殊,我们经常在大街上被人严格查处。苏珊娜是金发碧眼,以色列人一眼就认得出她是德国纳粹的后代、亲戚,我则是黑发黑眼、长发长裙,让他们想起曾经炸过特拉维夫机场的日本共产主义恐怖分子。进出校园、超级市场,我们的背包,常常要被人翻个底朝天;大街上,海滩上,常常有帅帅的黑发青年向我们眉来眼去大送秋波,刚开始还真以为自己魅力无穷,日子久了,就明白,以色列最优秀的青年都在军队里搞特工,这些冲我们大飞眼风的青年里,起码有一半是特工人员。幸亏我们是真正的穷学生,不然,我们这样意志薄弱的好色之徒,岂不是乖乖中了人家的美男计。
苏珊娜在法兰克福机场被扣,是因为以色列安全人员问她为什么要来以色列学希伯来语,她说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她的父亲是个牧师,她就是想学希伯来语,这样好阅读旧约的原版。安全人员不信。金发碧眼的德国妙龄女子,吃饱了撑的,才会颠颠地跑到这兵荒马乱的地方来没事找事。
以色列的野猫真多。我们住的宿舍楼下,就有一只小黑猫,大概只有几个星期大。小黑猫一身漆黑的毛,眼睛却是纯绿。我们每次经过,都要给小黑猫扔一点吃食。某一天,我们都多次被人骚扰,彼此都有些愤愤不平,正在嘲笑以色列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时,小黑猫从树丛后面钻出来,我脱口而出:你看你看,连这只小黑猫,没准也会让他们说成阿拉伯间谍。“阿拉伯间谍”,就成了这只小野猫的临时名称。
我们住的宿舍楼,好像是七八间宿舍合用一个小厨房。小厨房里有一个大冰箱,每个人指定一格。吃不完的冰激淋、香肠,顺手放进冰箱,却常常是不翼而飞。先前以为是自己老年痴呆记错了,自己并没有剩下的东西,后来才听旁边屋子的本校生讲,别看以色列人张口闭口“安全”“安全”,这里的冰箱却极不“安全”,放在那里的东西,随时是会给别人“共产”的。
知道了这一点,苏珊娜和我就学聪明了,剩下的香肠肉类,情愿拿来喂小黑猫。
每天黄昏,忙过一天,暴烈的阳光渐渐变得柔和,炙热的沙漠天气也转为凉爽,我们常常坐在楼前的石阶前,和我们的“阿拉伯间谍”玩耍。好日子却是不长,夏天要结束了,我们都要回到各自的学校去,还有没有人来伺弄这个阿拉伯间谍,我便不得而知了。
同楼道里还有一个巴勒斯坦女生,黑眼睛黑头发,很精致的那种漂亮。每次在楼道里碰见,她都要很热情地和我打招呼,不管我穿什么、说什么,她都表示出极大的赞赏;具体说些什么我都忘了,只记得她每次赞赏时,最爱说的一个词是“sensible".
和苏珊娜谈起她,我们往往不胜唏嘘。
苏珊娜有一个最大的优点,让我这个懒虫佩服得五体投地:她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坐了车,到希伯来大学另一个校园里的游泳池游泳,然后再坐车回来,绕完了这么一大圈回来,我还在挣扎着起不来床呢。我表示崇拜,她说也是没有办法,她腰椎里长了什么东西,必须不断地运动才能抑制那个东西继续增生。
我是天生的书呆,每天上完课,就是马不停蹄地钻图书馆、档案馆,访问的也是学者教授、政府官员,得到的不过是官样文章、大路新闻。苏珊娜却是绝对的草根,跑的尽是不知名的小村庄,我听也没听说过。头一次她“失踪”,彻夜未归,令我提心吊胆了一晚上,第二天回来时,她大大咧咧、若无其事地拍拍背上的睡袋,说她去加利利湖了,那里有一群年轻的以色列知识分子和阿拉伯知识分子在开例会,定期就阿以关系展开对话。
我便笑自己多事,人家德国学生就是潇洒自由,德国开车都没有限速的,人家夜不归宿,哪里用得着向我这个临时同屋请示汇报。
有一个周末,我们分头南下北上,她去了北方的一个德国移民后裔的基布兹(社会主义集体农庄),我去了南方一个基布兹。北方的基布兹穷,成员越来越少,新增加的往往是带着一群孩子、在别的地方生存困难的单身母亲。我去的基布兹很富有,虽然内部是集体生活和财产共有,生产方式却早已经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营。假期时,成员们都能集体去巴黎度假,每个周五晚上的集体大会餐,还有葡萄酒喝。
苏珊娜那年已经二十六岁,准备毕业,拿个硕士学位。她说,这么年轻就毕业,她的同学都说她疯了。
苏珊娜回德国后,我们还互相写过一些信。她说,暑假结束,大家凑到一起,互相竞赛,看谁搜集到了最好笑的笑话。因为我提供的资料,她的笑话得奖了,让她在同学间大大露了一回脸。
临去以色列前,有广东同学相托,让我打听以色列“凤爪”的行情。七拐八拐,我竟然也找到了一个以色列大商人,告诉他有人想从以色列采买鸡脚。商人很礼貌,现在想来,他一定是强忍着心中的生理厌恶,要有极大的修养才不在我面前流露出来。他告诉我:生意的事你不懂,也不用懂,你这样聪明乖巧,还是好好读书是正经。看我穷学生,还送我一张SPA卡,每天可以去希伯来大学附近的海亚特旅馆游泳桑拿修指甲。
生意没作成,还被人居高临下教训一通,自尊心大受伤害,很有些挫折感。晚上跟苏珊娜诉苦。听着听着,她瞪圆了眼:什么,你说什么,鸡脚?Chicken Feet?
我很认真地说,其实没那么难听的,我们毕竟是文明古国,这玩意儿也有斯文名称,我们叫它凤爪,Phoenix Fingers.
爆笑一阵,两个人都笑得泪眼婆娑、手脚瘫软。笑毕,苏珊娜就有了她的年度最佳笑话。
暑期班期间,住在希伯来大学的学生宿舍里。同班大都是叽叽喳喳的美国同学,同屋却碰巧是来自德国的苏珊娜。
我和苏珊娜天生有缘份。来以色列这一趟,她在法兰克福机场的航班因为她被推迟两个小时,我在波士顿的航班因为我推迟三个小时。因为这个缘故,说起以色列的安全措施,我们都是不以为然、不屑一顾,每天白天各自分头行动,晚上闲谈,总要交流交流当日的“安全艳遇”。
因为长相特殊,我们经常在大街上被人严格查处。苏珊娜是金发碧眼,以色列人一眼就认得出她是德国纳粹的后代、亲戚,我则是黑发黑眼、长发长裙,让他们想起曾经炸过特拉维夫机场的日本共产主义恐怖分子。进出校园、超级市场,我们的背包,常常要被人翻个底朝天;大街上,海滩上,常常有帅帅的黑发青年向我们眉来眼去大送秋波,刚开始还真以为自己魅力无穷,日子久了,就明白,以色列最优秀的青年都在军队里搞特工,这些冲我们大飞眼风的青年里,起码有一半是特工人员。幸亏我们是真正的穷学生,不然,我们这样意志薄弱的好色之徒,岂不是乖乖中了人家的美男计。
苏珊娜在法兰克福机场被扣,是因为以色列安全人员问她为什么要来以色列学希伯来语,她说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她的父亲是个牧师,她就是想学希伯来语,这样好阅读旧约的原版。安全人员不信。金发碧眼的德国妙龄女子,吃饱了撑的,才会颠颠地跑到这兵荒马乱的地方来没事找事。
以色列的野猫真多。我们住的宿舍楼下,就有一只小黑猫,大概只有几个星期大。小黑猫一身漆黑的毛,眼睛却是纯绿。我们每次经过,都要给小黑猫扔一点吃食。某一天,我们都多次被人骚扰,彼此都有些愤愤不平,正在嘲笑以色列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时,小黑猫从树丛后面钻出来,我脱口而出:你看你看,连这只小黑猫,没准也会让他们说成阿拉伯间谍。“阿拉伯间谍”,就成了这只小野猫的临时名称。
我们住的宿舍楼,好像是七八间宿舍合用一个小厨房。小厨房里有一个大冰箱,每个人指定一格。吃不完的冰激淋、香肠,顺手放进冰箱,却常常是不翼而飞。先前以为是自己老年痴呆记错了,自己并没有剩下的东西,后来才听旁边屋子的本校生讲,别看以色列人张口闭口“安全”“安全”,这里的冰箱却极不“安全”,放在那里的东西,随时是会给别人“共产”的。
知道了这一点,苏珊娜和我就学聪明了,剩下的香肠肉类,情愿拿来喂小黑猫。
每天黄昏,忙过一天,暴烈的阳光渐渐变得柔和,炙热的沙漠天气也转为凉爽,我们常常坐在楼前的石阶前,和我们的“阿拉伯间谍”玩耍。好日子却是不长,夏天要结束了,我们都要回到各自的学校去,还有没有人来伺弄这个阿拉伯间谍,我便不得而知了。
同楼道里还有一个巴勒斯坦女生,黑眼睛黑头发,很精致的那种漂亮。每次在楼道里碰见,她都要很热情地和我打招呼,不管我穿什么、说什么,她都表示出极大的赞赏;具体说些什么我都忘了,只记得她每次赞赏时,最爱说的一个词是“sensible".
和苏珊娜谈起她,我们往往不胜唏嘘。
苏珊娜有一个最大的优点,让我这个懒虫佩服得五体投地:她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坐了车,到希伯来大学另一个校园里的游泳池游泳,然后再坐车回来,绕完了这么一大圈回来,我还在挣扎着起不来床呢。我表示崇拜,她说也是没有办法,她腰椎里长了什么东西,必须不断地运动才能抑制那个东西继续增生。
我是天生的书呆,每天上完课,就是马不停蹄地钻图书馆、档案馆,访问的也是学者教授、政府官员,得到的不过是官样文章、大路新闻。苏珊娜却是绝对的草根,跑的尽是不知名的小村庄,我听也没听说过。头一次她“失踪”,彻夜未归,令我提心吊胆了一晚上,第二天回来时,她大大咧咧、若无其事地拍拍背上的睡袋,说她去加利利湖了,那里有一群年轻的以色列知识分子和阿拉伯知识分子在开例会,定期就阿以关系展开对话。
我便笑自己多事,人家德国学生就是潇洒自由,德国开车都没有限速的,人家夜不归宿,哪里用得着向我这个临时同屋请示汇报。
有一个周末,我们分头南下北上,她去了北方的一个德国移民后裔的基布兹(社会主义集体农庄),我去了南方一个基布兹。北方的基布兹穷,成员越来越少,新增加的往往是带着一群孩子、在别的地方生存困难的单身母亲。我去的基布兹很富有,虽然内部是集体生活和财产共有,生产方式却早已经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营。假期时,成员们都能集体去巴黎度假,每个周五晚上的集体大会餐,还有葡萄酒喝。
苏珊娜那年已经二十六岁,准备毕业,拿个硕士学位。她说,这么年轻就毕业,她的同学都说她疯了。
苏珊娜回德国后,我们还互相写过一些信。她说,暑假结束,大家凑到一起,互相竞赛,看谁搜集到了最好笑的笑话。因为我提供的资料,她的笑话得奖了,让她在同学间大大露了一回脸。
临去以色列前,有广东同学相托,让我打听以色列“凤爪”的行情。七拐八拐,我竟然也找到了一个以色列大商人,告诉他有人想从以色列采买鸡脚。商人很礼貌,现在想来,他一定是强忍着心中的生理厌恶,要有极大的修养才不在我面前流露出来。他告诉我:生意的事你不懂,也不用懂,你这样聪明乖巧,还是好好读书是正经。看我穷学生,还送我一张SPA卡,每天可以去希伯来大学附近的海亚特旅馆游泳桑拿修指甲。
生意没作成,还被人居高临下教训一通,自尊心大受伤害,很有些挫折感。晚上跟苏珊娜诉苦。听着听着,她瞪圆了眼:什么,你说什么,鸡脚?Chicken Feet?
我很认真地说,其实没那么难听的,我们毕竟是文明古国,这玩意儿也有斯文名称,我们叫它凤爪,Phoenix Fingers.
爆笑一阵,两个人都笑得泪眼婆娑、手脚瘫软。笑毕,苏珊娜就有了她的年度最佳笑话。
(二)玛丁娜和达格玛
系里除了弗兰克以外,还有一个德国人玛丁娜。和斯特凡妮正好相反,她长得黑瘦,脸上线条刚硬,身上大概除了耳朵坠儿就没有一块肉。人以貌相,她的性情和胖乎乎的斯特凡妮也正好相反。
新生头一年,我住研究生宿舍,空间狭小,却也碍不着我聚众滋事。冬天下雪时,周末找个黄道吉日,把几件行李往墙边一推,地上铺一张塑料布,就是野餐桌了。现在想想那塑料布的出处有些可疑,说不定是淋浴帘之类,也不知我当时那些客人是否觉得硌硬。
客人都来了,挤挤挨挨地坐了一圈,地上琳琅满目也还堆满了好吃的,于是有人起哄,要摄影留念。斯特凡妮拿过我的傻瓜相机,正要拍照时,突然失声惊呼:“哇,这个相机还可以显示日期的!”翻来覆去地左看右看,爱不释手。
玛丁娜撇撇薄嘴唇,不屑地翻了翻白眼:“这有什么稀奇。也就是你,从哪个德国村庄里钻出来的,连这个也大惊小怪。”
斯特凡妮白皙的脸刹那间涨得通红。
玛丁娜和我一样,也是读学位的。文科的学位制比较傻,头两三年要修课,修完课考资格考试,还要通过三门外语(法语、德语和一门专业外语),才能成ABD(All But Dissertation), 然后才能开始作论文。我就很有些后悔,如果留在英国,什么课都不用修,凑出一篇论文,两三年就可以拿个博士(D.Phil)了。不过我们从小就是分数的奴隶,天生那点智商都用在了应付作业考试上,修课倒也难不倒我们。每学期四五门课,期中期末考试,中间有小文章,期末有大文章,忙忙碌碌,倒也勉强对付得过去。
德国同学们就不行。德国大学里比较散漫,没有美国这么严格原始的修课制度。玛丁娜嘴硬,作业无法完成时,先是攻击教授,再是攻击修课制度,连带着还打击一回我们这样的五分加绵羊。攻击归攻击,短时间内,玛丁娜却是无法改变美国的教育制度,一年后,弗兰克如期回国时,玛丁娜也放弃学位课程回德国去了,说是读书本来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她回去当她那逍遥自在的职业学生去了。
另外一个同学达格玛,其实和玛丁娜长得有些象,也是黑发黑眼瘦骨嶙峋,但气质却完全不同,玛丁娜是满头满脸满身的刚硬,她却是满头满脸满身的温柔,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透着优雅。她是从原来的东德部分来的,说起头一次去西柏林,眼神有些起雾,还有些激动和憧憬。
达格玛和弗兰克一样,也是参加的政府项目,一年后将回德国。她很漂亮,漂亮的女孩子自然不会寂寞,在美国这一年,她就有了她的美国罗曼司。
她的宿舍就在我隔壁,因为墙壁薄,我不小心偷听到了她的整个故事。我和她虽然是近邻,却是从不同的门进出,所以我从来就没有见过她那个男朋友,现在想起他来就只是一个声音;头一回听到那个声音,我就想像出一个典型的美国男生:鼻孔朝天、不可一世、天下都在我嘴皮子上。
我从来就没有喜欢过那个大嗓门。总觉得美国男生那样的粗俗,配不上达格玛娇羞的优雅。我刚从英国过来,模仿了一年多的牛津腔,听到美国口音就只觉得粗俗,后来看《泰坦尼克》,就无论如何也无法喜欢利奥演的杰克,反倒是喜欢那个道貌岸然、一板正经的英国贵族未婚夫,为此一直被人批评不浪漫。
当然啦,说的是达格玛的故事,我喜欢不喜欢,有什么干系。
年初时,是大嗓门高谈阔论,论题都很深奥,文学啊,哲学啊,柏林墙的倒塌啊,世界大同啊。一听就知道他醉翁之意不在酒。听他夸夸其谈,我忍不住会心地微笑:达格玛小心,这小子在勾引你呢。几个星期以后,大嗓门渐渐变得柔和,情浓时,隔壁便只有卿卿我我唧唧哝哝。再后来时,眼见得达格玛归期日近,大嗓门声调也日日转高,达格玛当初温柔性感的磁性的笑声没有了,大嗓门嚷嚷之后,是固执的黑色的沉默。
达格玛没有玛丁娜的自负,来美国读书,心中多少存着些感激,所以功课也还是认真对付下来。
弗兰克也没有玛丁娜的底气。期中期末时,他便无比紧张,唉声叹气地说个没完。临考试了,电话打过来,说明天的考试没有准备好,考完试还要写好几篇文章,斯特凡妮嫌他笨,正跟他生气呢,怎么办。
新生头一年,我住研究生宿舍,空间狭小,却也碍不着我聚众滋事。冬天下雪时,周末找个黄道吉日,把几件行李往墙边一推,地上铺一张塑料布,就是野餐桌了。现在想想那塑料布的出处有些可疑,说不定是淋浴帘之类,也不知我当时那些客人是否觉得硌硬。
客人都来了,挤挤挨挨地坐了一圈,地上琳琅满目也还堆满了好吃的,于是有人起哄,要摄影留念。斯特凡妮拿过我的傻瓜相机,正要拍照时,突然失声惊呼:“哇,这个相机还可以显示日期的!”翻来覆去地左看右看,爱不释手。
玛丁娜撇撇薄嘴唇,不屑地翻了翻白眼:“这有什么稀奇。也就是你,从哪个德国村庄里钻出来的,连这个也大惊小怪。”
斯特凡妮白皙的脸刹那间涨得通红。
玛丁娜和我一样,也是读学位的。文科的学位制比较傻,头两三年要修课,修完课考资格考试,还要通过三门外语(法语、德语和一门专业外语),才能成ABD(All But Dissertation), 然后才能开始作论文。我就很有些后悔,如果留在英国,什么课都不用修,凑出一篇论文,两三年就可以拿个博士(D.Phil)了。不过我们从小就是分数的奴隶,天生那点智商都用在了应付作业考试上,修课倒也难不倒我们。每学期四五门课,期中期末考试,中间有小文章,期末有大文章,忙忙碌碌,倒也勉强对付得过去。
德国同学们就不行。德国大学里比较散漫,没有美国这么严格原始的修课制度。玛丁娜嘴硬,作业无法完成时,先是攻击教授,再是攻击修课制度,连带着还打击一回我们这样的五分加绵羊。攻击归攻击,短时间内,玛丁娜却是无法改变美国的教育制度,一年后,弗兰克如期回国时,玛丁娜也放弃学位课程回德国去了,说是读书本来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她回去当她那逍遥自在的职业学生去了。
另外一个同学达格玛,其实和玛丁娜长得有些象,也是黑发黑眼瘦骨嶙峋,但气质却完全不同,玛丁娜是满头满脸满身的刚硬,她却是满头满脸满身的温柔,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透着优雅。她是从原来的东德部分来的,说起头一次去西柏林,眼神有些起雾,还有些激动和憧憬。
达格玛和弗兰克一样,也是参加的政府项目,一年后将回德国。她很漂亮,漂亮的女孩子自然不会寂寞,在美国这一年,她就有了她的美国罗曼司。
她的宿舍就在我隔壁,因为墙壁薄,我不小心偷听到了她的整个故事。我和她虽然是近邻,却是从不同的门进出,所以我从来就没有见过她那个男朋友,现在想起他来就只是一个声音;头一回听到那个声音,我就想像出一个典型的美国男生:鼻孔朝天、不可一世、天下都在我嘴皮子上。
我从来就没有喜欢过那个大嗓门。总觉得美国男生那样的粗俗,配不上达格玛娇羞的优雅。我刚从英国过来,模仿了一年多的牛津腔,听到美国口音就只觉得粗俗,后来看《泰坦尼克》,就无论如何也无法喜欢利奥演的杰克,反倒是喜欢那个道貌岸然、一板正经的英国贵族未婚夫,为此一直被人批评不浪漫。
当然啦,说的是达格玛的故事,我喜欢不喜欢,有什么干系。
年初时,是大嗓门高谈阔论,论题都很深奥,文学啊,哲学啊,柏林墙的倒塌啊,世界大同啊。一听就知道他醉翁之意不在酒。听他夸夸其谈,我忍不住会心地微笑:达格玛小心,这小子在勾引你呢。几个星期以后,大嗓门渐渐变得柔和,情浓时,隔壁便只有卿卿我我唧唧哝哝。再后来时,眼见得达格玛归期日近,大嗓门声调也日日转高,达格玛当初温柔性感的磁性的笑声没有了,大嗓门嚷嚷之后,是固执的黑色的沉默。
达格玛没有玛丁娜的自负,来美国读书,心中多少存着些感激,所以功课也还是认真对付下来。
弗兰克也没有玛丁娜的底气。期中期末时,他便无比紧张,唉声叹气地说个没完。临考试了,电话打过来,说明天的考试没有准备好,考完试还要写好几篇文章,斯特凡妮嫌他笨,正跟他生气呢,怎么办。
Sunday, July 20, 2008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