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脑懒散,书懒得读,正经电影懒得看,对奥斯卡几部获奖影片一点兴趣都没有,倒是看了两部绝对轻松的喜剧。
一个是 She is out of my league, 想了半天才想起来电影名。电影么,当然就是不般配了,明明他是配不上她的,却偏偏要说服大家她能够爱上他。爱就爱呗,谁也没有损失,大家看了还能自我感觉良好一点。]
语言真粗糙,俗语真难听,通俗粗鄙,近乎反智。对了,就是反智。女主人公本来是上法学院的,上着上着偷偷休学了,专门给人办party为生。就是读书越多越反动嘛,礼失而求诸野,被知识越多越反动的男朋友欺骗了,就要去爱机场的安检人员。
当然了,只有有差距,才能有浪漫的故事可讲,我再细说下去,就成了贾政他老婆了。:)
还看了一部,叫 Love and the other disasters. 还不错嘛,就算是真心相信爱情,也还是要多加一点irony 或者玩世不恭的调侃,也不至于显得完全弱智、痴呆。女主角还不错,伶牙俐齿,对爱情完全绝望至于完全逢场作戏,然而这只是貌似……好朋友是同性恋者,本是一片痴情,结果却完全失望……总之还算有些“嚼头”。这么比吧,上面那个电影像是稍微煮过了头的中国面条,这一部呢,是煮得恰到好处的意大利面条。
得,看看女演员还不错,想查查她是谁。原来她就是Britanny Murphy,三十刚出头突然就心脏病发作死掉了。丈夫也在家,马上打911,没用。过了不久,丈夫也死了,死因也差不多,心脏、肺、药物……看这样的电影界人士八卦,人就心狠,首先想到的是他们过于放纵的生活方式。倒是对他们扮演的人物更多一些同情。
演员无辜,看到影迷们说这样的狠话,是要难过的。
Sunday, March 13, 2011
小学志愿服务·义卖
圣诞节前夕,收到毛头小学校长的通知,规定家长给老师送的礼物不能超过25美元。
平时,隔三差五也收到学校官方或半官方的家长-教师联会(PTO)的通知,云学校经费紧张,希望家长踊跃捐助。
其实,我们平时给老师送礼物,都是全班或大部分小朋友的家长一起凑份子送,好像还从来没有超过25美元的。凑份子的时候,多的15美元,少的5美元的也有;一个班二十来个小朋友,凑在一起也不老少了,再弄张漂漂亮亮的贺卡,让小朋友一个一个签上歪歪扭扭的名字,老师拿到了,高兴得很。
麻州在美国算教育不错的州,我们住的这个镇,在麻州也算教育比较好的镇。其中一个标志,就是教师收入不错,平均年薪好像是七万二的样子。这里的平均还包括行政人员。按这个推理,高中的主课老师,工资应当在十万以上了。怪不得有些中国人在技术公司丢了职务以后,去埋头考执照,准备去中小学教中文或数学、科学呢。
也就是说,过节给老师送送礼物,纯粹意思意思。从前一个班凑足200美金,老师还能够买个像样的东西,有了新规定,我们只好分头行动,各家送各家的,零打碎敲了。
给老师不能多送钱,要为学校作贡献的机会还是有的,一是志愿服务,一是给PTO捐款。
我以前上班近,志愿服务和全职妈妈们不能比,和上班妈妈比嘛,还算多的呢。艺术水平差,手工不耐烦,志愿服务比较多的,是去图书馆帮忙,帮小把戏们在电脑里查书号、从书架上找书。说是简单,咱这老外出身的老妈,干这活也不是十分称职,人家娃娃要看的书咱不一定看过,问人家怎么拼吧,人家五六岁,只知道怎么说,并不知道怎么拼写。
小把戏说,我想借一本有关leprechaun的书。我木然,问,嘛是leprechaun。小朋友说,leprechaun就是leprechaun嘛。我又问,咋拼。小把戏说,额知不道,额不识字。难堪的不是他,是额。
回家以后补考,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马上就是圣·派特里克节(St. Patrick's Day)了,圣·派特里克节有穿绿衣、戴绿帽的小妖精,那个小妖精原来就是leprechaun。从此以后,我就成了leprechaun专家了。
另一项我喜欢的志愿服务是他们的冰激凌联谊会。联谊会有各种服务职位。我最喜欢的是给冰激凌上加topping。如今学校里讲究健康饮食,平时不让带甜食到学校,食堂也只在星期五供应一次冰激凌,现在一下子能够合法地大吃冰激凌了,而且冰激凌上还能加巧克力、奶油各色美味,这个锦上添花的topper的位置当然受欢迎了。每次我给他们的冰激凌上加各色高糖高热量的垃圾的时候,都觉得狐假虎威,人借糖势,得意得油汪汪。
不过这个好差可能也做不长。每次冰激凌联谊会的收入并不是很高,而且看看满校园的小胖子,估计不久就要改成青菜盛会了,就等着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吧。
既是志愿服务,又没有时间挑头,只好听从全职妈妈的安排,做些毫不神气的工作。比较乏味、不讨喜的工作有收钱,也有抹桌扫地等等。一般收钱也就罢了,最走麦城的是有一次是卖饮料……收费的牌子太小,人家兴冲冲地来要喝的,拿到饮料之后才发现要给一个Quarter,身上没带钱的还要张罗着去借钱,唉,要是我自家的,我肯定说,算了吧,就甭给钱了。
哦,忘了说,那一回的杯子还特别小,一个Quarter,只有一小杯。多小?喝没喝过功夫茶?或者是expresso咖啡?
而且,杯子里还不简单就是茶和咖啡。大约有十来样软饮料吧,大家都渴,事先也都没有看见要收钱的小牌子,于是一溜儿排上了队,你要这个,我要那个,我那个手忙脚乱……生意越火爆,我心里越觉得像个趁火打劫、牟取暴利的奸商……
当过奸商,也当过奴隶。小朋友升到高年级,高年级教室里没有助教了,家长们不直接参与教室活动了,但可以帮老师搞些复印等等活动。我一个星期午饭时间去一次。偷偷忏悔一下,头两个星期把人家的复印机搞坏了,虽然办公室里的员工一下子就修好了,但本来是帮忙却反而添乱,内疚……还有就是,一边忙着复印,一边心里觉得自己苦啊,忍辱负重啊,好几次想起《为奴隶的母亲》这个题目……其实志愿服务嘛,何必这样“悲壮”。回头专门去查了查《为奴隶的母亲》是咋回事,不禁哑然失笑。挨不着边际嘛。
你看,这个志愿服务,让我新学了leprechaun,还让我复习了《为奴隶的母亲》,善莫大焉。
不过志愿服务里,最雷打不动的,大约还是中国新年了。中国新年,也照出了我内心的虚伪,或者虚弱,也或许还有一点虚荣。厚道一点,就说内心的矛盾吧。
我是崇洋媚外着长大的,春节,无非是在家时等压岁钱,上学离家后挤火车回家,催肥好几圈,然后又回到学校花一年的时间减肥。春晚是坚决不看的,鞭炮烟花是讨厌的,嫌吵、嫌脏、嫌傻乎乎。轮到小朋友这里,却总是兴冲冲地给他们班里“办”中国新年。
怎么办?新学年开学时就跟老师打招呼。老师开学的见面会上有一个单子,请家长们签名志愿服务,“官方”节日有鬼节、感恩节、圣诞节和情人节。我就问,能不能加个中国新年。好啊,老师当然说。然后就等,等到圣诞、元旦都过完了、大家开始觉得有些“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的寂寞时,中国新年就提上议事日程。也无非是找找班上还有没有别的中国小朋友,大家找找故事、录像,带些有中国特色的布娃娃、中式衣物、装饰等,有爷爷奶奶的还有的带爷爷奶奶包的饺子,再带些手工原料让孩子们做,过年时丁咣丁咣开到班里热闹一回。
我每次都从网上盗些图片,抄些故事,按照当年的动物,编个Power Point。自己也顺便受了不少中国传统教育。
娃娃咋样?娃娃高兴得很。每次都抢着帮我查资料(可以借机上网),放Power Point时帮我按进键退键(出风头),小脸兴奋得通红。班里的娃也高兴,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末了还能把自己做的手工带回家给爹妈显摆。
不过也不光是好事。今年缺德,给他们夹带了点任务:学中文。不是兔年吗,教他们认“兔”字,还教他们说“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小娃娃们可怜,不以学中文为苦差事,鹦鹉学舌,学得像模像样的,几趟下来,居然就一个一个地“小白兔,白又白”地唱得顺溜。还有个孩子问,你说白是“white“,那两个白字中间的”又“是什么。神了吧。
每一年,按当年的属相编一个PPT,编着编着,娃娃就长大了,等以后他升到高年级,不让家长们去教室了,我还可以接着编故事、抄图片,却没有地方找一堆小朋友跟我唱“小白兔”了。
上班远了,志愿服务减少了,却还是可以帮学校,也就是捐款。
这家小学的募捐会一年一度,会上义卖的,有附近商家捐献的,也有家长捐献的。每年卖得比较火的,往往是体育竞赛或音乐会票,或体育、音乐明星们签名的照片或球;中国人对这些多少有些隔膜,不太肯为这些东西掏腰包。另外卖价比较高的是各班小朋友们自己制作的东西。往往也是三二好事家长们挑头,选主题、买材料,然后让全班所有小朋友参加制作。
几个星期之前,毛头就开始向我推销(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开始了心理攻势)。三天两头跟我说起,他们有个秘密项目,开始分组活动了,每个人都要画一幅画,而且要用故事把这些画串起来。然后说,妈妈,你能把它买回来吗,它简直太棒了,你一定会喜欢它。
于是我就把它买回来了。:)和市场上一般的俄罗斯套娃不同,这里的每一个娃娃都是不同的动物,孩子们分成几个组,每个人属于一个动物,编一段故事,然后把整个故事串起来。画是领头的妈妈们画上去的,然后背后有每个孩子的签名。
经济危机的痕迹处处彰显。第一次去这样的活动,简直是人头攒动,大家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大家聚在一起热闹热闹,顺便就把钱给凑齐了。这两年经济萧条,来的人眼见得少,掏起钱来,也不如往日慷慨了。
家长们为此掏钱,说是支援学校,内心里,是买下一点记忆。用不了几年,这些可爱的娃娃就变成了古怪孤僻的少年。留一份记忆,就留一份甜蜜。
除了俄罗斯套娃,我还拍到了一份PBS公共电视台的会员身份。公共电视台除了政府拨款,另外主要是靠成员捐款。我一直抠门,没有加入,这次更抠门——会员身份是电台捐给学校的,值150刀,我只写下了30刀,心里觉得别人会抬价,结果转过身就忘了……居然没有人再加价。这回占的便宜大了,占了学校的便宜,还占了电视台的便宜,惭愧ing ……
平时,隔三差五也收到学校官方或半官方的家长-教师联会(PTO)的通知,云学校经费紧张,希望家长踊跃捐助。
其实,我们平时给老师送礼物,都是全班或大部分小朋友的家长一起凑份子送,好像还从来没有超过25美元的。凑份子的时候,多的15美元,少的5美元的也有;一个班二十来个小朋友,凑在一起也不老少了,再弄张漂漂亮亮的贺卡,让小朋友一个一个签上歪歪扭扭的名字,老师拿到了,高兴得很。
麻州在美国算教育不错的州,我们住的这个镇,在麻州也算教育比较好的镇。其中一个标志,就是教师收入不错,平均年薪好像是七万二的样子。这里的平均还包括行政人员。按这个推理,高中的主课老师,工资应当在十万以上了。怪不得有些中国人在技术公司丢了职务以后,去埋头考执照,准备去中小学教中文或数学、科学呢。
也就是说,过节给老师送送礼物,纯粹意思意思。从前一个班凑足200美金,老师还能够买个像样的东西,有了新规定,我们只好分头行动,各家送各家的,零打碎敲了。
给老师不能多送钱,要为学校作贡献的机会还是有的,一是志愿服务,一是给PTO捐款。
我以前上班近,志愿服务和全职妈妈们不能比,和上班妈妈比嘛,还算多的呢。艺术水平差,手工不耐烦,志愿服务比较多的,是去图书馆帮忙,帮小把戏们在电脑里查书号、从书架上找书。说是简单,咱这老外出身的老妈,干这活也不是十分称职,人家娃娃要看的书咱不一定看过,问人家怎么拼吧,人家五六岁,只知道怎么说,并不知道怎么拼写。
小把戏说,我想借一本有关leprechaun的书。我木然,问,嘛是leprechaun。小朋友说,leprechaun就是leprechaun嘛。我又问,咋拼。小把戏说,额知不道,额不识字。难堪的不是他,是额。
回家以后补考,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马上就是圣·派特里克节(St. Patrick's Day)了,圣·派特里克节有穿绿衣、戴绿帽的小妖精,那个小妖精原来就是leprechaun。从此以后,我就成了leprechaun专家了。
另一项我喜欢的志愿服务是他们的冰激凌联谊会。联谊会有各种服务职位。我最喜欢的是给冰激凌上加topping。如今学校里讲究健康饮食,平时不让带甜食到学校,食堂也只在星期五供应一次冰激凌,现在一下子能够合法地大吃冰激凌了,而且冰激凌上还能加巧克力、奶油各色美味,这个锦上添花的topper的位置当然受欢迎了。每次我给他们的冰激凌上加各色高糖高热量的垃圾的时候,都觉得狐假虎威,人借糖势,得意得油汪汪。
不过这个好差可能也做不长。每次冰激凌联谊会的收入并不是很高,而且看看满校园的小胖子,估计不久就要改成青菜盛会了,就等着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吧。
既是志愿服务,又没有时间挑头,只好听从全职妈妈的安排,做些毫不神气的工作。比较乏味、不讨喜的工作有收钱,也有抹桌扫地等等。一般收钱也就罢了,最走麦城的是有一次是卖饮料……收费的牌子太小,人家兴冲冲地来要喝的,拿到饮料之后才发现要给一个Quarter,身上没带钱的还要张罗着去借钱,唉,要是我自家的,我肯定说,算了吧,就甭给钱了。
哦,忘了说,那一回的杯子还特别小,一个Quarter,只有一小杯。多小?喝没喝过功夫茶?或者是expresso咖啡?
而且,杯子里还不简单就是茶和咖啡。大约有十来样软饮料吧,大家都渴,事先也都没有看见要收钱的小牌子,于是一溜儿排上了队,你要这个,我要那个,我那个手忙脚乱……生意越火爆,我心里越觉得像个趁火打劫、牟取暴利的奸商……
当过奸商,也当过奴隶。小朋友升到高年级,高年级教室里没有助教了,家长们不直接参与教室活动了,但可以帮老师搞些复印等等活动。我一个星期午饭时间去一次。偷偷忏悔一下,头两个星期把人家的复印机搞坏了,虽然办公室里的员工一下子就修好了,但本来是帮忙却反而添乱,内疚……还有就是,一边忙着复印,一边心里觉得自己苦啊,忍辱负重啊,好几次想起《为奴隶的母亲》这个题目……其实志愿服务嘛,何必这样“悲壮”。回头专门去查了查《为奴隶的母亲》是咋回事,不禁哑然失笑。挨不着边际嘛。
你看,这个志愿服务,让我新学了leprechaun,还让我复习了《为奴隶的母亲》,善莫大焉。
不过志愿服务里,最雷打不动的,大约还是中国新年了。中国新年,也照出了我内心的虚伪,或者虚弱,也或许还有一点虚荣。厚道一点,就说内心的矛盾吧。
我是崇洋媚外着长大的,春节,无非是在家时等压岁钱,上学离家后挤火车回家,催肥好几圈,然后又回到学校花一年的时间减肥。春晚是坚决不看的,鞭炮烟花是讨厌的,嫌吵、嫌脏、嫌傻乎乎。轮到小朋友这里,却总是兴冲冲地给他们班里“办”中国新年。
怎么办?新学年开学时就跟老师打招呼。老师开学的见面会上有一个单子,请家长们签名志愿服务,“官方”节日有鬼节、感恩节、圣诞节和情人节。我就问,能不能加个中国新年。好啊,老师当然说。然后就等,等到圣诞、元旦都过完了、大家开始觉得有些“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的寂寞时,中国新年就提上议事日程。也无非是找找班上还有没有别的中国小朋友,大家找找故事、录像,带些有中国特色的布娃娃、中式衣物、装饰等,有爷爷奶奶的还有的带爷爷奶奶包的饺子,再带些手工原料让孩子们做,过年时丁咣丁咣开到班里热闹一回。
我每次都从网上盗些图片,抄些故事,按照当年的动物,编个Power Point。自己也顺便受了不少中国传统教育。
娃娃咋样?娃娃高兴得很。每次都抢着帮我查资料(可以借机上网),放Power Point时帮我按进键退键(出风头),小脸兴奋得通红。班里的娃也高兴,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末了还能把自己做的手工带回家给爹妈显摆。
不过也不光是好事。今年缺德,给他们夹带了点任务:学中文。不是兔年吗,教他们认“兔”字,还教他们说“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小娃娃们可怜,不以学中文为苦差事,鹦鹉学舌,学得像模像样的,几趟下来,居然就一个一个地“小白兔,白又白”地唱得顺溜。还有个孩子问,你说白是“white“,那两个白字中间的”又“是什么。神了吧。
每一年,按当年的属相编一个PPT,编着编着,娃娃就长大了,等以后他升到高年级,不让家长们去教室了,我还可以接着编故事、抄图片,却没有地方找一堆小朋友跟我唱“小白兔”了。
上班远了,志愿服务减少了,却还是可以帮学校,也就是捐款。
这家小学的募捐会一年一度,会上义卖的,有附近商家捐献的,也有家长捐献的。每年卖得比较火的,往往是体育竞赛或音乐会票,或体育、音乐明星们签名的照片或球;中国人对这些多少有些隔膜,不太肯为这些东西掏腰包。另外卖价比较高的是各班小朋友们自己制作的东西。往往也是三二好事家长们挑头,选主题、买材料,然后让全班所有小朋友参加制作。
几个星期之前,毛头就开始向我推销(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开始了心理攻势)。三天两头跟我说起,他们有个秘密项目,开始分组活动了,每个人都要画一幅画,而且要用故事把这些画串起来。然后说,妈妈,你能把它买回来吗,它简直太棒了,你一定会喜欢它。
于是我就把它买回来了。:)和市场上一般的俄罗斯套娃不同,这里的每一个娃娃都是不同的动物,孩子们分成几个组,每个人属于一个动物,编一段故事,然后把整个故事串起来。画是领头的妈妈们画上去的,然后背后有每个孩子的签名。
经济危机的痕迹处处彰显。第一次去这样的活动,简直是人头攒动,大家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大家聚在一起热闹热闹,顺便就把钱给凑齐了。这两年经济萧条,来的人眼见得少,掏起钱来,也不如往日慷慨了。
家长们为此掏钱,说是支援学校,内心里,是买下一点记忆。用不了几年,这些可爱的娃娃就变成了古怪孤僻的少年。留一份记忆,就留一份甜蜜。
除了俄罗斯套娃,我还拍到了一份PBS公共电视台的会员身份。公共电视台除了政府拨款,另外主要是靠成员捐款。我一直抠门,没有加入,这次更抠门——会员身份是电台捐给学校的,值150刀,我只写下了30刀,心里觉得别人会抬价,结果转过身就忘了……居然没有人再加价。这回占的便宜大了,占了学校的便宜,还占了电视台的便宜,惭愧ing ……
Sunday, March 06, 2011
Modigliani v Caravaggio
这一期的《纽约客》上有一篇书评,评的是Modigliani的传记,还不错,介绍人,介绍人的创作,也介绍人的作品,感觉比上次看的电影要好得多。瞧瞧,又一个例证:文字的魅力,音像还是不能取代的。
http://www.newyorker.com/arts/critics/books/2011/03/07/110307crbo_books_schjeldahl
其实, Andy Garcia 我还是蛮喜欢的,Modigliani的画我也蛮喜欢的——那些长脸美女们自有她们独特的优雅……但是这电影实在拍得不太好。
与此相反,Caravaggio 电影拍得很不错,但他的画风我还是不喜欢。卡拉瓦乔的画里面的人物线条都很短促,再借用一句东北话,那些人长得都“球球蛋蛋”的。文艺复兴里面最喜欢的还得是拉斐尔,修长优雅的曲线,很女性化,奠定了我的审美趣味。
http://www.newyorker.com/arts/critics/books/2011/03/07/110307crbo_books_schjeldahl
其实, Andy Garcia 我还是蛮喜欢的,Modigliani的画我也蛮喜欢的——那些长脸美女们自有她们独特的优雅……但是这电影实在拍得不太好。
与此相反,Caravaggio 电影拍得很不错,但他的画风我还是不喜欢。卡拉瓦乔的画里面的人物线条都很短促,再借用一句东北话,那些人长得都“球球蛋蛋”的。文艺复兴里面最喜欢的还得是拉斐尔,修长优雅的曲线,很女性化,奠定了我的审美趣味。
The Solitude of Prime Numbers
“质数”听起来像是科普,一个“Solitude",就让它充满了诗意。
Solitude翻译成”孤独“是不够的,孤独首先让人想起Loneliness,或者being alone。Solitude比它要宽泛得多,也深邃得多。要么翻译成”慎独“?慎独也不准确,因为慎独有道德意味,就是说一个人的时候也不干坏事。中文不够用了。
如果是女作家写,大约会用Loneliness一类的词汇,但Solitude是一个很男性的词。孤独是一种生存状态,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而慎独,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种自我选择,是人对自己的一种自我放逐。
猜出来了吧,作者是男的,而且是一个懂科学的理科男,而且是一个敏感又诗意的懂科学的理科男。
作者叫Paolo Giordano,82年生人,“80后”,今年29岁,物理学博士生,现在还没毕业呢。小说一出马上成为意大利畅销书,而且已经被翻译成了三十多种语言。故事肯定有自传性……扉页上的赠言是:
To Eleonora
because in silence
I promised to you
质数命中注定是孤独的,因为它只能被1和它自己整除。但是,问题是,每一个质数附近,又命中注定有另一个质数,如影随形。于是在《质数的孤独》之外,又有质数的吸引;饶有兴味的是,小说封面上是一只豌豆荚,豌豆荚里有两颗豌豆粒,形状各不相同,却又相依相偎。
小说是从意大利语翻译过来的,其实,原文的 Solitudine 是不是有我猜的这种subtle意义,还在未定之中;但其实也无所谓了,这种Subtlety是超越语言的,这种未定之中的模糊(ambiguity),也是超越语言的。
对了,Subtlety + Ambiguity.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还要看小说。各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的长处,小说作为一种描述人类生存状态,尤其是细微的感情的艺术表现形式,还远远没有过时。
只有一个受过伤害的灵魂,才能这么温柔、细致、优雅地写出人的感情和灵魂的挣扎。把它粗放一百倍,突然就想起很多年前看过的东北电影《过年》,就是“大家都不容易”。这个“不容易”里,是人性,是humanity。
271页,上午老爹从图书馆把书带回来,晚上就看完了,中间洗衣、买菜、打扫,稍微打了些折扣,却也没有耽误什么事情。周末坚决不连VPN。:)
小说要看,电影也还是要看的。
这是作者自己:
Solitude翻译成”孤独“是不够的,孤独首先让人想起Loneliness,或者being alone。Solitude比它要宽泛得多,也深邃得多。要么翻译成”慎独“?慎独也不准确,因为慎独有道德意味,就是说一个人的时候也不干坏事。中文不够用了。
如果是女作家写,大约会用Loneliness一类的词汇,但Solitude是一个很男性的词。孤独是一种生存状态,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而慎独,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种自我选择,是人对自己的一种自我放逐。
猜出来了吧,作者是男的,而且是一个懂科学的理科男,而且是一个敏感又诗意的懂科学的理科男。
作者叫Paolo Giordano,82年生人,“80后”,今年29岁,物理学博士生,现在还没毕业呢。小说一出马上成为意大利畅销书,而且已经被翻译成了三十多种语言。故事肯定有自传性……扉页上的赠言是:
To Eleonora
because in silence
I promised to you
质数命中注定是孤独的,因为它只能被1和它自己整除。但是,问题是,每一个质数附近,又命中注定有另一个质数,如影随形。于是在《质数的孤独》之外,又有质数的吸引;饶有兴味的是,小说封面上是一只豌豆荚,豌豆荚里有两颗豌豆粒,形状各不相同,却又相依相偎。
小说是从意大利语翻译过来的,其实,原文的 Solitudine 是不是有我猜的这种subtle意义,还在未定之中;但其实也无所谓了,这种Subtlety是超越语言的,这种未定之中的模糊(ambiguity),也是超越语言的。
对了,Subtlety + Ambiguity.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还要看小说。各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的长处,小说作为一种描述人类生存状态,尤其是细微的感情的艺术表现形式,还远远没有过时。
只有一个受过伤害的灵魂,才能这么温柔、细致、优雅地写出人的感情和灵魂的挣扎。把它粗放一百倍,突然就想起很多年前看过的东北电影《过年》,就是“大家都不容易”。这个“不容易”里,是人性,是humanity。
271页,上午老爹从图书馆把书带回来,晚上就看完了,中间洗衣、买菜、打扫,稍微打了些折扣,却也没有耽误什么事情。周末坚决不连VPN。:)
小说要看,电影也还是要看的。
这是作者自己:
Thursday, March 03, 2011
Margaret Atwood: Alias Grace
468页的长篇小说,啃吃啃吃居然看完了,了不起,表扬一下我自己。:)
故事背景是多伦多,谋杀发生的小村在Yonge街的北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街,那时候坐马车过去,路上还要停一夜歇店呢。
男人女人,富人穷人。英国女作家写的长篇小说也老是写富人穷人,但聚光灯是打在富人身上的,穷人是富人的陪衬;这一部小说里,聚光灯打在穷人身上,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穷人,是一个犯了谋杀罪、身陷囹圄的穷人。
小说嘛,都写个啥?男人女人,富人穷人。再加一个,好人坏人。科幻呢?再加一个,真人假人。:)
穷人也还罢了,穷而且年轻,而且美,而且很有些头脑,也很有些审美。难怪那么多人为她着迷,为她奔走。
小说是按真实事件写成的。也掺和了很多关于精神分析、梦的解析、催眠术、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等等。几个叙事角度,从多个人的眼里来追逐真相,到最后连精神科大夫自己也陷了进去,不知道自己是真是假,是梦是醒。
羡慕作者有这样的耐心,写这么长的故事。她怎么有那么大的自信,知道人家会读完这么长一部小说?
Suspence 是有的,但是结局已经知道,小说一开始就已经公布了,两个人被谋杀,两个人判罪,其中男犯已被绞死,女犯Grace Marks终身监禁。468页的故事,就是找出她究竟有没有罪。Why should we care if she is guilty or not?
对我这样的读者来说,让我对她感兴趣的唯一途径,就是首先向我展示她的humanity。如果她天生就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谋杀犯,那么杀人对她来说就是自热而然的司空见惯浑闲事,写或者看都无法改变。
Grace 的生活经历大概很典型:爱尔兰移民,父亲酗酒,母亲早逝。到了加拿大以后在人家帮佣度日。也就是一百五十年前的事情。赤贫,艰难,严酷的冬天,女人,尤其是有几分姿色的女人的命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Grace 也还是那样顽强地活着,而且在终日劳作的间隙里,哪怕是在牢狱中,也还是能够欣赏一花一草,讲究一丝一带。
每一章的题目下面都是一床被子的图案。里面的大夫是Loomisville,Massachusetts人,作者说这个城市的原型就是Lowell,正好那里还有一个被子博物馆,哪天还真该去看看,毕竟是美国民俗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小说里,被子是每个女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女孩子长大了,会做针线了,先是帮别人做被子,然后开始给自己做,做了两三个,就到了出嫁的年龄,被子就成了她的陪嫁。很简单的生活愿望。
一百五十年以后,未来的女子们,会怎么看待我们今天的生活?:)
K也给我发来了她写的小说,5万多字,年龄是YA(Young Adult),背景是印度。很想问问她是不是也看Atwood,其实有些类似的,也有穿越时空,前世后世,也是年轻姑娘。不过今天的15岁的少女还是小姑娘,一百年前的15岁的少女已经是成年女人了。她找的第一个agent已经谢绝,说是suspence 不够。也就是说,不能有足够的吸引力让人读下去。我的感觉也一样,但出于责任,还是要读完,而且发表评论时还只能避重就轻。你总不能直说:You are no Margaret Atwood吧。:)
故事背景是多伦多,谋杀发生的小村在Yonge街的北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街,那时候坐马车过去,路上还要停一夜歇店呢。
男人女人,富人穷人。英国女作家写的长篇小说也老是写富人穷人,但聚光灯是打在富人身上的,穷人是富人的陪衬;这一部小说里,聚光灯打在穷人身上,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穷人,是一个犯了谋杀罪、身陷囹圄的穷人。
小说嘛,都写个啥?男人女人,富人穷人。再加一个,好人坏人。科幻呢?再加一个,真人假人。:)
穷人也还罢了,穷而且年轻,而且美,而且很有些头脑,也很有些审美。难怪那么多人为她着迷,为她奔走。
小说是按真实事件写成的。也掺和了很多关于精神分析、梦的解析、催眠术、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等等。几个叙事角度,从多个人的眼里来追逐真相,到最后连精神科大夫自己也陷了进去,不知道自己是真是假,是梦是醒。
羡慕作者有这样的耐心,写这么长的故事。她怎么有那么大的自信,知道人家会读完这么长一部小说?
Suspence 是有的,但是结局已经知道,小说一开始就已经公布了,两个人被谋杀,两个人判罪,其中男犯已被绞死,女犯Grace Marks终身监禁。468页的故事,就是找出她究竟有没有罪。Why should we care if she is guilty or not?
对我这样的读者来说,让我对她感兴趣的唯一途径,就是首先向我展示她的humanity。如果她天生就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谋杀犯,那么杀人对她来说就是自热而然的司空见惯浑闲事,写或者看都无法改变。
Grace 的生活经历大概很典型:爱尔兰移民,父亲酗酒,母亲早逝。到了加拿大以后在人家帮佣度日。也就是一百五十年前的事情。赤贫,艰难,严酷的冬天,女人,尤其是有几分姿色的女人的命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Grace 也还是那样顽强地活着,而且在终日劳作的间隙里,哪怕是在牢狱中,也还是能够欣赏一花一草,讲究一丝一带。
每一章的题目下面都是一床被子的图案。里面的大夫是Loomisville,Massachusetts人,作者说这个城市的原型就是Lowell,正好那里还有一个被子博物馆,哪天还真该去看看,毕竟是美国民俗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小说里,被子是每个女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女孩子长大了,会做针线了,先是帮别人做被子,然后开始给自己做,做了两三个,就到了出嫁的年龄,被子就成了她的陪嫁。很简单的生活愿望。
一百五十年以后,未来的女子们,会怎么看待我们今天的生活?:)
K也给我发来了她写的小说,5万多字,年龄是YA(Young Adult),背景是印度。很想问问她是不是也看Atwood,其实有些类似的,也有穿越时空,前世后世,也是年轻姑娘。不过今天的15岁的少女还是小姑娘,一百年前的15岁的少女已经是成年女人了。她找的第一个agent已经谢绝,说是suspence 不够。也就是说,不能有足够的吸引力让人读下去。我的感觉也一样,但出于责任,还是要读完,而且发表评论时还只能避重就轻。你总不能直说:You are no Margaret Atwood吧。:)
Sunday, February 20, 2011
托尼•朱特《沉疴遍地》翻译碎语
我从小就倾向于两耳不闻窗外事,老师的评语是不积极要求进步。但我又绝对不是那种唯唯诺诺、对老师和所有权威毕恭毕敬的好学生,后来读到以赛亚•伯林,才明白我所追求的是他所谓的“消极的自由”,也就是不受干预的自由。当年北京时兴印标语的T恤衫,有一款上印着“烦着呢,别理我”,最能表达我的生活态度。
这件T恤流行的时候,校园里也流行着一本书,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书很厚,我敢肯定,我从图书馆里借回来过好几次,每次都是到期了该归还了又原封不动地背回去;背回去之后又觉得应该再看看,却还是无以为继,末了只好悻悻地还书,毕业。
终于完成了托尼•朱特(Tony Judt)的Ill Fares the Land 的译稿校对,改正了一些匆忙打字时的同音错误,将全文发给了编辑。书不长,头巾、裹脚布也算上,大约九万字左右。托尼•朱特是英国人,纽约大学教授,专业是战后欧洲史,和我的博士论文导师同龄、同行,专业水平和学界声望却都要略逊一筹;饶是如此,将这本小书翻译完毕,心中还是偷偷成就感了一会儿。
从托尼•朱特的眼里看去,西方世界,尤其是我们所投奔的美国,沉疴缠身。这样的说法并不新鲜,美国人虽然生性乐观,但是,即使在美国的繁荣鼎盛时期,也总是有人在居安思危,警告人们种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危险。这本书中反复论及最大的警告,就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
仿佛是第一次,这样的警告令我感同身受。因为它不仅仅是遥远的国度,也不仅仅是学术圈里的探讨,甚至也不仅仅是在野政治家们的危言耸听。因为它确确实实影响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其实,在美国这几年的经济动荡中,我本人还算是幸运,我周围最亲近的朋友也还算是幸运(敲木头),但是,大约人已经长大,完全装作鸵鸟已经不再可能,于是世界的苦难,就内化成了心中的焦虑和担忧。
去朋友家过年,大家谈来谈去,居然也都是一样的焦虑和担忧。这些都是专业人士,大体就是两类,生化和IT,两类都同样感受到了压力。来自老大帝国内在的压力,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来自中国的压力——年轻的、刻苦的、向上的中国的压力。
我天生能说会道厚脸皮,适应高科技公司现在实行的Agile管理方式还算快的。我们自称IT民工,从前还带有自嘲的意味,如今说多了,麻木了,渐渐竟觉得它不过是个中性词耳。Agile最突出的一个具体特征,就是员工们每天要聚在一起,向管理人员和团队汇报自己昨天干了什么,今天又打算干什么;说白了,就是软件公司的“白领”,也和钢铁、纺织、矿山等传统工业的蓝领工人一样,上工时要打卡记时。我虽然心里仍然向往着“烦着呢,别理我”的自由,却也深知谋生不易,为五斗米而不得不折腰,慢慢地,也就习以为常了。
现在一看,我第一次接触的Agile还算是人道版的,相对减轻了适应的痛苦。过年聚会上和朋友一聊,才知道天外有天,法西斯外有法西斯。
L 在波士顿城里上班,每天老公开车将她送到火车站(火车站停车太难,自己开车过来不能保证有趴车位),然后坐郊区火车,再倒地铁红线,再倒蓝线。就是去飞机场那条线。一分钟不耽误,从家里到公司,单程要一个半小时。这阵子雪大,都是两个半小时。来回是五个小时。
每天五个小时!这样的旅行是纯消费,纯浪费,本身不创造任何价值。而且还消耗能源。消耗的能源里,有燃烧火车、汽车和地铁的能源,还有人本身的能源。
这还不算。到了公司以后,他们的Agile是极端的法西斯:八个小时,在Agile 战斗室里面。连办公隔间都取消了,二十来个人,坐在同一个敞开的空间里,一同Scrum——就是团结战斗啦。
不知道这和纳粹集中营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问了问才知道,原来这二十来个人不是土生土长美国人,而是差不多全部是印度人。这些印度人为了谋生,甘愿屈从这种几近剥夺个人自由和尊严的制度。因为他们愿意屈从,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也会被迫接受这样的制度,放弃一些从前以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或者就放弃这样的就业机会。
另一位朋友是在 IBM。周围的朋友们基本上都被裁员了,她自己的工作大约也维持不到年底。因为来自中国的竞争。中国的雇员,工薪低,卖力气,每天这里上班以后他们 还在那里熬夜;素质就不必说,能够进这样的名牌公司的,大都是中国各大高校里最优秀的毕业生。我自己也见识过我们公司的年轻人,心里就感叹自己的薪水太高,心里觉得什么地方有些不对劲。
不对劲的地方总是会慢慢纠正的,等它纠正以后,我们的就业机会也就岌岌可危了。
真是中国出身的技术人员还好些,起码和国内还能够交流。其他不懂中文的技术人员更难受:电话会议上,中国员工们在说些什么,他们都是一头雾水。
迟早,你什么都不用知道,国内的员工就给你做好了。顶多,他们需要你们了解一下这里的市场,然后根据市场需要作出产品,你就帮他们卖卖就行了。而销售和市场又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的强项,中国出生的人往往不太精通,起码不如印度出生的人那么精通。
我们这些曾几何时叱咤风云、踌躇满志的“天之骄子”,如今也忧心忡忡、坐卧不宁了。读托尼•朱特心有戚戚,就是因为他抓住了我们这种不安全感。朱特认为,西欧和美国在二战以来的繁荣和安全感已经被彻底动摇,这一代美国人,已经不能像前几代那样,坚信我们的下一代生活一定会超过我们了。
Ill Fares the Land有些耸人听闻的味道,怎么翻译我还没有想好,《沉疴遍地》字面上比较符合,但我却不想给人幸灾乐祸的机会:美国玩儿完了吧,你活该。托尼•朱特虽然列数了战后西欧美国崇尚自由主义、放弃政府管制所带来的恶果,却并不因此认为西方已经失去了自救的能力;他开出的药方,是在欧洲尤其是北欧相对成功的社会民主主义。
从前认真读书的时候,《西方的衰落》读不下去,中间多读过一些书,对理论性太强的著作也是避而远之;如今离开学术界,更是不会勉为其难去啃什么艰深学问。托尼•朱特这本书的好处就是简短浅显——说浅显并不是贬义,而是说作者做到了深入浅出,内容涉及战后欧美多国的历史,学科穿插政治、历史、经济学和政治哲学,读起来却很流畅易懂。
流畅易懂有一个原因,就是其语言的口语化。这本书来自作者在纽约大学所作的一次演讲。演讲很成功,就有人建议他把讲稿整理成文,给《纽约书评》发表。发表之后,又有人建议他把文章扩充成一本书。其时,托尼•朱特本人已经因病瘫痪,书中的很多章节都是他在病床上口述,由学生和助手记录整理下来的。这本书与2010年2月出版,托尼•朱特在8月份就去世了,年仅62岁。
不过,《沉疴遍地》书名来自爱尔兰诗人奥利弗•戈德史密斯的诗句,其中的Ill,却和托尼•朱特本人的疾病无关;在我看来,朱特即使是对西方、尤其是他生活的英国和美国严厉批评,即使他对现实进行严峻的分析,即使他对自由主义的盲目乐观略有微词,却也不曾放弃心中对英国美国的激赏和热爱,不曾放弃对自由的信仰,不曾放弃内在的乐观主义情绪。有些人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一边宣布世界末日来临,一边沾沾自喜;托尼•朱特却是希望通过他的著作,善意地提醒我们要纠正极端的错误,目的是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更好的世界,留下一套更好地解释这个世界的话语。
这件T恤流行的时候,校园里也流行着一本书,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书很厚,我敢肯定,我从图书馆里借回来过好几次,每次都是到期了该归还了又原封不动地背回去;背回去之后又觉得应该再看看,却还是无以为继,末了只好悻悻地还书,毕业。
终于完成了托尼•朱特(Tony Judt)的Ill Fares the Land 的译稿校对,改正了一些匆忙打字时的同音错误,将全文发给了编辑。书不长,头巾、裹脚布也算上,大约九万字左右。托尼•朱特是英国人,纽约大学教授,专业是战后欧洲史,和我的博士论文导师同龄、同行,专业水平和学界声望却都要略逊一筹;饶是如此,将这本小书翻译完毕,心中还是偷偷成就感了一会儿。
从托尼•朱特的眼里看去,西方世界,尤其是我们所投奔的美国,沉疴缠身。这样的说法并不新鲜,美国人虽然生性乐观,但是,即使在美国的繁荣鼎盛时期,也总是有人在居安思危,警告人们种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危险。这本书中反复论及最大的警告,就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
仿佛是第一次,这样的警告令我感同身受。因为它不仅仅是遥远的国度,也不仅仅是学术圈里的探讨,甚至也不仅仅是在野政治家们的危言耸听。因为它确确实实影响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其实,在美国这几年的经济动荡中,我本人还算是幸运,我周围最亲近的朋友也还算是幸运(敲木头),但是,大约人已经长大,完全装作鸵鸟已经不再可能,于是世界的苦难,就内化成了心中的焦虑和担忧。
去朋友家过年,大家谈来谈去,居然也都是一样的焦虑和担忧。这些都是专业人士,大体就是两类,生化和IT,两类都同样感受到了压力。来自老大帝国内在的压力,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来自中国的压力——年轻的、刻苦的、向上的中国的压力。
我天生能说会道厚脸皮,适应高科技公司现在实行的Agile管理方式还算快的。我们自称IT民工,从前还带有自嘲的意味,如今说多了,麻木了,渐渐竟觉得它不过是个中性词耳。Agile最突出的一个具体特征,就是员工们每天要聚在一起,向管理人员和团队汇报自己昨天干了什么,今天又打算干什么;说白了,就是软件公司的“白领”,也和钢铁、纺织、矿山等传统工业的蓝领工人一样,上工时要打卡记时。我虽然心里仍然向往着“烦着呢,别理我”的自由,却也深知谋生不易,为五斗米而不得不折腰,慢慢地,也就习以为常了。
现在一看,我第一次接触的Agile还算是人道版的,相对减轻了适应的痛苦。过年聚会上和朋友一聊,才知道天外有天,法西斯外有法西斯。
L 在波士顿城里上班,每天老公开车将她送到火车站(火车站停车太难,自己开车过来不能保证有趴车位),然后坐郊区火车,再倒地铁红线,再倒蓝线。就是去飞机场那条线。一分钟不耽误,从家里到公司,单程要一个半小时。这阵子雪大,都是两个半小时。来回是五个小时。
每天五个小时!这样的旅行是纯消费,纯浪费,本身不创造任何价值。而且还消耗能源。消耗的能源里,有燃烧火车、汽车和地铁的能源,还有人本身的能源。
这还不算。到了公司以后,他们的Agile是极端的法西斯:八个小时,在Agile 战斗室里面。连办公隔间都取消了,二十来个人,坐在同一个敞开的空间里,一同Scrum——就是团结战斗啦。
不知道这和纳粹集中营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问了问才知道,原来这二十来个人不是土生土长美国人,而是差不多全部是印度人。这些印度人为了谋生,甘愿屈从这种几近剥夺个人自由和尊严的制度。因为他们愿意屈从,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也会被迫接受这样的制度,放弃一些从前以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或者就放弃这样的就业机会。
另一位朋友是在 IBM。周围的朋友们基本上都被裁员了,她自己的工作大约也维持不到年底。因为来自中国的竞争。中国的雇员,工薪低,卖力气,每天这里上班以后他们 还在那里熬夜;素质就不必说,能够进这样的名牌公司的,大都是中国各大高校里最优秀的毕业生。我自己也见识过我们公司的年轻人,心里就感叹自己的薪水太高,心里觉得什么地方有些不对劲。
不对劲的地方总是会慢慢纠正的,等它纠正以后,我们的就业机会也就岌岌可危了。
真是中国出身的技术人员还好些,起码和国内还能够交流。其他不懂中文的技术人员更难受:电话会议上,中国员工们在说些什么,他们都是一头雾水。
迟早,你什么都不用知道,国内的员工就给你做好了。顶多,他们需要你们了解一下这里的市场,然后根据市场需要作出产品,你就帮他们卖卖就行了。而销售和市场又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的强项,中国出生的人往往不太精通,起码不如印度出生的人那么精通。
我们这些曾几何时叱咤风云、踌躇满志的“天之骄子”,如今也忧心忡忡、坐卧不宁了。读托尼•朱特心有戚戚,就是因为他抓住了我们这种不安全感。朱特认为,西欧和美国在二战以来的繁荣和安全感已经被彻底动摇,这一代美国人,已经不能像前几代那样,坚信我们的下一代生活一定会超过我们了。
Ill Fares the Land有些耸人听闻的味道,怎么翻译我还没有想好,《沉疴遍地》字面上比较符合,但我却不想给人幸灾乐祸的机会:美国玩儿完了吧,你活该。托尼•朱特虽然列数了战后西欧美国崇尚自由主义、放弃政府管制所带来的恶果,却并不因此认为西方已经失去了自救的能力;他开出的药方,是在欧洲尤其是北欧相对成功的社会民主主义。
从前认真读书的时候,《西方的衰落》读不下去,中间多读过一些书,对理论性太强的著作也是避而远之;如今离开学术界,更是不会勉为其难去啃什么艰深学问。托尼•朱特这本书的好处就是简短浅显——说浅显并不是贬义,而是说作者做到了深入浅出,内容涉及战后欧美多国的历史,学科穿插政治、历史、经济学和政治哲学,读起来却很流畅易懂。
流畅易懂有一个原因,就是其语言的口语化。这本书来自作者在纽约大学所作的一次演讲。演讲很成功,就有人建议他把讲稿整理成文,给《纽约书评》发表。发表之后,又有人建议他把文章扩充成一本书。其时,托尼•朱特本人已经因病瘫痪,书中的很多章节都是他在病床上口述,由学生和助手记录整理下来的。这本书与2010年2月出版,托尼•朱特在8月份就去世了,年仅62岁。
不过,《沉疴遍地》书名来自爱尔兰诗人奥利弗•戈德史密斯的诗句,其中的Ill,却和托尼•朱特本人的疾病无关;在我看来,朱特即使是对西方、尤其是他生活的英国和美国严厉批评,即使他对现实进行严峻的分析,即使他对自由主义的盲目乐观略有微词,却也不曾放弃心中对英国美国的激赏和热爱,不曾放弃对自由的信仰,不曾放弃内在的乐观主义情绪。有些人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一边宣布世界末日来临,一边沾沾自喜;托尼•朱特却是希望通过他的著作,善意地提醒我们要纠正极端的错误,目的是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更好的世界,留下一套更好地解释这个世界的话语。
Monday, February 14, 2011
情人节的阴影
刚刚收到了老情人的巧克力和玫瑰花。咱很实际,巧克力转送给毛毛的老师(惭愧惭愧——正好毛毛今天忘了带给老师和同学的礼物,不是故意的啊),玫瑰花放在花瓶里养起来。虽然是例行公事,却也是不可或缺的例行公事。
心里也知道,这样的例行公事,其实未尝不是一种奢侈。就像当初怀孕时看到的,一个生命的形成,so many things could go wrong. 一个孩子顺利出生,是多么大的奇迹。生活也一样。管你说的是爱情还是婚姻还是二者兼而有之。
最近纷纷扬扬的铊中毒事件,实在是令人触目惊心。虽然我并不认识当事人,但是,毕竟曾经在同一个校园里呆过,又是一样的留学、移民、谋生、养育,即使是只读到小报式的捕风捉影,也还是未免为他们痛心。走到这一步,是生命的大悲剧。即使她确实是凶手。假如这真是她自己做的,那么,她不仅谋杀了他,也谋杀了自己。还有那个可怜的两岁的孩子。
朱令的故事又无可逃避地浮现出来。
圣诞节的时候,和公司里的一帮人出去吃饭。因为要赶回来开一点半的会,就问哪一位会早回来。W说她会,于是就坐了她的车去。路上聊起来,原来她是清华的。说原来是化学系,博士快念完了,决定生孩子,怕化学药品对胎儿不好,干脆改行,读了个计算机硕士。她重复了好几遍,化学药品,有毒,对人身体不好,不光是对孩子不好,对大人自己也不好。
刚刚去读朱令的故事,才突然意识到,原来她是朱令的同班同学。不寒而栗。这个世界上,若是有任何人知道化学物品对人的摧残,那就是他们了。而且,他们每个人身上承担的,不仅有目睹同学受害的苦痛,还有知情而不得实言的良心谴责。目睹那样的人性丑恶,叫人还怎么能够信仰哪怕是最基本的人性尊严?
心里也知道,这样的例行公事,其实未尝不是一种奢侈。就像当初怀孕时看到的,一个生命的形成,so many things could go wrong. 一个孩子顺利出生,是多么大的奇迹。生活也一样。管你说的是爱情还是婚姻还是二者兼而有之。
最近纷纷扬扬的铊中毒事件,实在是令人触目惊心。虽然我并不认识当事人,但是,毕竟曾经在同一个校园里呆过,又是一样的留学、移民、谋生、养育,即使是只读到小报式的捕风捉影,也还是未免为他们痛心。走到这一步,是生命的大悲剧。即使她确实是凶手。假如这真是她自己做的,那么,她不仅谋杀了他,也谋杀了自己。还有那个可怜的两岁的孩子。
朱令的故事又无可逃避地浮现出来。
圣诞节的时候,和公司里的一帮人出去吃饭。因为要赶回来开一点半的会,就问哪一位会早回来。W说她会,于是就坐了她的车去。路上聊起来,原来她是清华的。说原来是化学系,博士快念完了,决定生孩子,怕化学药品对胎儿不好,干脆改行,读了个计算机硕士。她重复了好几遍,化学药品,有毒,对人身体不好,不光是对孩子不好,对大人自己也不好。
刚刚去读朱令的故事,才突然意识到,原来她是朱令的同班同学。不寒而栗。这个世界上,若是有任何人知道化学物品对人的摧残,那就是他们了。而且,他们每个人身上承担的,不仅有目睹同学受害的苦痛,还有知情而不得实言的良心谴责。目睹那样的人性丑恶,叫人还怎么能够信仰哪怕是最基本的人性尊严?
Sunday, February 06, 2011
时代的脉搏
很有时代感的一个用语,《人民日报》风格。:)
从小就倾向于两耳不闻窗外事,老师的评语是不积极要求进步。以我的资质和背景,假如“积极要求进步”,用功利的标准来衡量,基本上舍“成功”别无他途。偏偏本人就是不积极要求进步,而且还有办法逃脱强加的“积极要求进步”。——某古典经济学家说了,自由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自由,一种是消极的自由,也就是不受干预的自由: the freedom to be left alone.
然而还是不能高兴得太早……感觉有些像一只困兽,逃脱了一种形式的牢笼,却又被另一种形式的牢笼束缚。
我想不问世事,世事却劈头盖脸朝我扑来。
今天完成了Ill Fares the Land 的译稿校对,改正了一些匆忙打字时的同音错误,将全文发给了编辑。从托尼·朱特的眼里看去,西方世界,尤其是我们所投奔的美国,沉疴缠身。这样的说法并不新鲜,美国人虽然生性乐观,但是,即使在美国的繁荣鼎盛时期,也总是有人在居安思危,警告人们种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危险。
但是,仿佛是第一次,这样的警告令我感同身受。因为它不仅仅是遥远的国度,也不仅仅是学术圈里的探讨,甚至也不仅仅是在野政治家们的危言耸听。因为它确确实实影响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其实我本人还算是幸运,我周围最亲近的朋友也还算是幸运(敲木头),但是,大约人已经长大,完全装作鸵鸟已经不再可能,于是世界的苦难,就内化成了心中的焦虑和担忧。
昨天去朋友家过年,大家谈来谈去,居然也都是一样的焦虑和担忧。这些都是专业人士,大体就是两类,生化和IT,两类都同样感受到了压力。来自老大帝国内在的压力,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来自中国的压力。年轻的、刻苦的、向上的中国的压力。
我能说会道厚脸皮,适应Agile还算快的,而且现在一看,我第一次接触的Agile还算是人道版的,所以也相对减轻了适应的痛苦。昨天一聊,才知道天外有天,法西斯外有法西斯。
L在波士顿城里上班,每天老公开车将她送到火车站(火车站停车太难,自己开车过来不能保证有趴车位),然后坐Commute Rail,再倒红线,再倒蓝线。就是去飞机场那条线。一分钟不耽误,从家里到公司,单程要一个半小时。这阵子雪大,都是两个半小时。来回是五个小时。
每天五个小时!这样的旅行是纯消费,纯浪费,本身不创造任何价值。而且还消耗能源。消耗的能源里,有燃烧火车、汽车和地铁的能源,还有人本身的能源。
这还不算。到了公司以后,他们的Agile是极端的法西斯:八个小时,在Agile Room里面。连Cubicle 都取消了,二十来个人,坐在同一个敞开的空间里,一同SCRUM。
不知道这和纳粹集中营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问了问才知道,原来这二十来个人不是“正规的”美国人,而是差不多全部是印度人。这些印度人为了谋生,甘愿屈从这种几近剥夺个人自由和尊严的制度。因为他们愿意屈从,“正规的”美国人也会被迫接受这样的制度,放弃一些从前以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或者就失去这样的就业机会。
另一位朋友是在IBM。周围的朋友们基本上都被layoff了,自己的工作大约也维持不到年底。因为来自中国的竞争。中国的雇员,工薪低,卖力气,每天这里上班以后他们还在那里熬夜;素质就不必说,能够进这样的名牌公司的,大都是中国各大高校里最优秀的毕业生。我自己也见识过我们公司的年轻人,心里就感叹自己的薪水太高,这里面有些地方不对劲。
不对劲的地方总是会慢慢纠正的,等它纠正以后,我们就失去了我们的优势。
真是中国出身的技术人员还好些,起码和国内还能够交流。其他技术人员更难受:we don't even know what's going on.
迟早,你什么都不用知道,他们就给你做好了。顶多,他们需要你们了解一下这里的市场,然后根据市场需要作出产品,你就帮他们卖卖就行了。而Sales and Marketing 又是美国人的强项,中国出身的人往往不太精通。起码不如印度人那么精通。
再心疼一下自己:这个冬天,习惯了开长途,在冰上和雪地里都战战兢兢地开过车,也算是收获不小……一边暗中得意,一边又可怜自己:再心高气傲又怎么着,如今还不是要披星戴月、冰天雪地里闯天下。哦,根本谈不上闯天下,不过为五斗米折腰、打熬营生而已。:)
从小就倾向于两耳不闻窗外事,老师的评语是不积极要求进步。以我的资质和背景,假如“积极要求进步”,用功利的标准来衡量,基本上舍“成功”别无他途。偏偏本人就是不积极要求进步,而且还有办法逃脱强加的“积极要求进步”。——某古典经济学家说了,自由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自由,一种是消极的自由,也就是不受干预的自由: the freedom to be left alone.
然而还是不能高兴得太早……感觉有些像一只困兽,逃脱了一种形式的牢笼,却又被另一种形式的牢笼束缚。
我想不问世事,世事却劈头盖脸朝我扑来。
今天完成了Ill Fares the Land 的译稿校对,改正了一些匆忙打字时的同音错误,将全文发给了编辑。从托尼·朱特的眼里看去,西方世界,尤其是我们所投奔的美国,沉疴缠身。这样的说法并不新鲜,美国人虽然生性乐观,但是,即使在美国的繁荣鼎盛时期,也总是有人在居安思危,警告人们种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危险。
但是,仿佛是第一次,这样的警告令我感同身受。因为它不仅仅是遥远的国度,也不仅仅是学术圈里的探讨,甚至也不仅仅是在野政治家们的危言耸听。因为它确确实实影响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其实我本人还算是幸运,我周围最亲近的朋友也还算是幸运(敲木头),但是,大约人已经长大,完全装作鸵鸟已经不再可能,于是世界的苦难,就内化成了心中的焦虑和担忧。
昨天去朋友家过年,大家谈来谈去,居然也都是一样的焦虑和担忧。这些都是专业人士,大体就是两类,生化和IT,两类都同样感受到了压力。来自老大帝国内在的压力,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来自中国的压力。年轻的、刻苦的、向上的中国的压力。
我能说会道厚脸皮,适应Agile还算快的,而且现在一看,我第一次接触的Agile还算是人道版的,所以也相对减轻了适应的痛苦。昨天一聊,才知道天外有天,法西斯外有法西斯。
L在波士顿城里上班,每天老公开车将她送到火车站(火车站停车太难,自己开车过来不能保证有趴车位),然后坐Commute Rail,再倒红线,再倒蓝线。就是去飞机场那条线。一分钟不耽误,从家里到公司,单程要一个半小时。这阵子雪大,都是两个半小时。来回是五个小时。
每天五个小时!这样的旅行是纯消费,纯浪费,本身不创造任何价值。而且还消耗能源。消耗的能源里,有燃烧火车、汽车和地铁的能源,还有人本身的能源。
这还不算。到了公司以后,他们的Agile是极端的法西斯:八个小时,在Agile Room里面。连Cubicle 都取消了,二十来个人,坐在同一个敞开的空间里,一同SCRUM。
不知道这和纳粹集中营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问了问才知道,原来这二十来个人不是“正规的”美国人,而是差不多全部是印度人。这些印度人为了谋生,甘愿屈从这种几近剥夺个人自由和尊严的制度。因为他们愿意屈从,“正规的”美国人也会被迫接受这样的制度,放弃一些从前以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或者就失去这样的就业机会。
另一位朋友是在IBM。周围的朋友们基本上都被layoff了,自己的工作大约也维持不到年底。因为来自中国的竞争。中国的雇员,工薪低,卖力气,每天这里上班以后他们还在那里熬夜;素质就不必说,能够进这样的名牌公司的,大都是中国各大高校里最优秀的毕业生。我自己也见识过我们公司的年轻人,心里就感叹自己的薪水太高,这里面有些地方不对劲。
不对劲的地方总是会慢慢纠正的,等它纠正以后,我们就失去了我们的优势。
真是中国出身的技术人员还好些,起码和国内还能够交流。其他技术人员更难受:we don't even know what's going on.
迟早,你什么都不用知道,他们就给你做好了。顶多,他们需要你们了解一下这里的市场,然后根据市场需要作出产品,你就帮他们卖卖就行了。而Sales and Marketing 又是美国人的强项,中国出身的人往往不太精通。起码不如印度人那么精通。
再心疼一下自己:这个冬天,习惯了开长途,在冰上和雪地里都战战兢兢地开过车,也算是收获不小……一边暗中得意,一边又可怜自己:再心高气傲又怎么着,如今还不是要披星戴月、冰天雪地里闯天下。哦,根本谈不上闯天下,不过为五斗米折腰、打熬营生而已。:)
Wednesday, January 26, 2011
Board 与高管
在国内,掌握着生死大权的是“领导”。记得我很尊敬的一位教授,在学术圈里很有名望的,说起给某部部长的千金介绍男朋友……我猜千金是没有上大学的,那年头“大学生”本身就是资本……,就深带敬畏地说,啊,“部里”“领导”的女儿。那份谦恭,令我的尊敬大打折扣。
上个星期加班加点,为了准备星期一的一个Demo. Demo 的内容当然是我们这个产品,Demo的观众?猜出来了?对了,高管。 Senior Management. 说 Senior Management 和 Board 对不上,说 Board 与高管,好像还有点琅琅上口呢。
这么对应,就是说他们差不多一个意思了。唯一不同的是,Board是相对于小公司的,而高管是相对于大公司的。都掌握着各个项目的生死大权。就是“领导”呗。
项目开始也有一阵子了,我是新成员,但上一个SPRINT我负责的项目由我Demo,涉及了产品的主要功能,于是PO点名了,让我来做。星期三晚上的事。
我这样的孬种,碰到活儿,不管合理不合理,是从来不推的。心里还算计好了,星期五下雪,最好星期四一股作气完成,这样星期五就不用上班了。
如意算盘打得太响。熟悉录像录音软件性能和硬件操作倒在其次,最大的困难,自然是因为产品不成熟,我要录时它的configuration 和 function 的过程时它就不配合……而Demo的目的就在于表现好的(包括已经开发的和希望能够开发的),掩藏坏的……完全不能运行的东西,也要把它描述成天衣无缝,驾轻就熟,治大国如烹小鲜,美轮美奂。
结果?先不说Demo的结果,说说我自己。星期四没有完成,但是心里知道怎么做,就说干脆把机器扛回家录像录音吧。结果发现那部电脑不在公司网络上,VPN 连不上来。想想第二天要下雪,为了第二天能够在家高枕无忧,还是趁路上还干净就去吧。晚上七点丁咣丁咣又回到办公室,发现身上的钥匙卡还能打开旁门,高兴高兴。楼里有清洁工,我爱清洁工,他们在我孤独的时候,给我陪伴,给我温暖。:)
做完了,得意洋洋地回家。:)
第二天才发现,不对啊,本来AppAm应当是装在iSCSI上的,怎么看起来是Local Storage?R在加州姗姗来迟,一问,才知道中间出了差错。而且根本不是我们产品的问题,是第三方软件的问题……虽然我们公司明明收购了那家公司。
于是星期五又撕破头发想办法解决问题……解决不了。气死。给A发E,他说录像不错啊。我说,不行,里面有漏洞,如果我不知道,稀里糊涂上去可能别人也不一定看得出来,但既然我知道了,就不能撒谎。于是我切掉了一部分,说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我只愿意给他这个缩减本。
家伙知道我这人苦命出身,就是不松口,说最好还是包括那个部分吧,还说等礼拜一再说……会议是下午的,我们还可以上午想想办法……
没有等到星期一下午,星期六半夜,睡觉之前突然想起一件事。上一份工时,碰到什么问题去问某大拿,某大拿并不知道答案,总是顺手就Google。我非大拿,却也一样可以Google。结果我一Goo就找到了,敢情世界上和我同甘共苦的人也有无数……虽然问题没有解决,但起码有个Workaround。
有了Workaround,我就绝对不能等到星期一了,于是星期日一大早又丁咣丁咣开到公司。好人都去教堂礼拜了,路上行人稀少,开车倒是舒服。又学了一件事,原来周末要走正门,偏门是打不开的;刚开始偏门毫无反应时我好绝望,难道白跑一趟?
花了N小时,从头到尾走过整个流程。录完了,给PO发出,心里真轻松。如果我觉得做得不错的东西,肯定是不错了。
欠小朋友一笔债。离开办公室去了一趟洗手间,回来发现手机上有留言:Daddy is yelling at me.:)小朋友做中文作业呢,没我在,进展不顺利。:)
年初的行政会议,决定着每个项目的预算甚至去留。因为这个Demo(当然还加上PO的Business Plan了)很出彩,我们这个产品将得以继续。
高兴是高兴,这个天上掉下来的任务,居然就成了我的工作的一部分了。昨天的会议开得老板和PO都头脑发热,居然异想天开地宣布,我们以后每个SPRINT都要做Demo,都要给录下来。:)我腹诽:你以为那么容易?再说了,本某又不是Admin,又不是Marketing,偶一为之而已,应付完了,还是务正业、提高技术水平要紧。:)
上个星期加班加点,为了准备星期一的一个Demo. Demo 的内容当然是我们这个产品,Demo的观众?猜出来了?对了,高管。 Senior Management. 说 Senior Management 和 Board 对不上,说 Board 与高管,好像还有点琅琅上口呢。
这么对应,就是说他们差不多一个意思了。唯一不同的是,Board是相对于小公司的,而高管是相对于大公司的。都掌握着各个项目的生死大权。就是“领导”呗。
项目开始也有一阵子了,我是新成员,但上一个SPRINT我负责的项目由我Demo,涉及了产品的主要功能,于是PO点名了,让我来做。星期三晚上的事。
我这样的孬种,碰到活儿,不管合理不合理,是从来不推的。心里还算计好了,星期五下雪,最好星期四一股作气完成,这样星期五就不用上班了。
如意算盘打得太响。熟悉录像录音软件性能和硬件操作倒在其次,最大的困难,自然是因为产品不成熟,我要录时它的configuration 和 function 的过程时它就不配合……而Demo的目的就在于表现好的(包括已经开发的和希望能够开发的),掩藏坏的……完全不能运行的东西,也要把它描述成天衣无缝,驾轻就熟,治大国如烹小鲜,美轮美奂。
结果?先不说Demo的结果,说说我自己。星期四没有完成,但是心里知道怎么做,就说干脆把机器扛回家录像录音吧。结果发现那部电脑不在公司网络上,VPN 连不上来。想想第二天要下雪,为了第二天能够在家高枕无忧,还是趁路上还干净就去吧。晚上七点丁咣丁咣又回到办公室,发现身上的钥匙卡还能打开旁门,高兴高兴。楼里有清洁工,我爱清洁工,他们在我孤独的时候,给我陪伴,给我温暖。:)
做完了,得意洋洋地回家。:)
第二天才发现,不对啊,本来AppAm应当是装在iSCSI上的,怎么看起来是Local Storage?R在加州姗姗来迟,一问,才知道中间出了差错。而且根本不是我们产品的问题,是第三方软件的问题……虽然我们公司明明收购了那家公司。
于是星期五又撕破头发想办法解决问题……解决不了。气死。给A发E,他说录像不错啊。我说,不行,里面有漏洞,如果我不知道,稀里糊涂上去可能别人也不一定看得出来,但既然我知道了,就不能撒谎。于是我切掉了一部分,说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我只愿意给他这个缩减本。
家伙知道我这人苦命出身,就是不松口,说最好还是包括那个部分吧,还说等礼拜一再说……会议是下午的,我们还可以上午想想办法……
没有等到星期一下午,星期六半夜,睡觉之前突然想起一件事。上一份工时,碰到什么问题去问某大拿,某大拿并不知道答案,总是顺手就Google。我非大拿,却也一样可以Google。结果我一Goo就找到了,敢情世界上和我同甘共苦的人也有无数……虽然问题没有解决,但起码有个Workaround。
有了Workaround,我就绝对不能等到星期一了,于是星期日一大早又丁咣丁咣开到公司。好人都去教堂礼拜了,路上行人稀少,开车倒是舒服。又学了一件事,原来周末要走正门,偏门是打不开的;刚开始偏门毫无反应时我好绝望,难道白跑一趟?
花了N小时,从头到尾走过整个流程。录完了,给PO发出,心里真轻松。如果我觉得做得不错的东西,肯定是不错了。
欠小朋友一笔债。离开办公室去了一趟洗手间,回来发现手机上有留言:Daddy is yelling at me.:)小朋友做中文作业呢,没我在,进展不顺利。:)
年初的行政会议,决定着每个项目的预算甚至去留。因为这个Demo(当然还加上PO的Business Plan了)很出彩,我们这个产品将得以继续。
高兴是高兴,这个天上掉下来的任务,居然就成了我的工作的一部分了。昨天的会议开得老板和PO都头脑发热,居然异想天开地宣布,我们以后每个SPRINT都要做Demo,都要给录下来。:)我腹诽:你以为那么容易?再说了,本某又不是Admin,又不是Marketing,偶一为之而已,应付完了,还是务正业、提高技术水平要紧。:)
Wednesday, January 12, 2011
大雪纷纷话米粉
人生的极致,就是大雪封门的时候,不用出门,窝在家里,兀自看着大雪纷飞,围着火炉,慢悠悠地,闲闲地,吃点什么。至少是想着吃点什么。
既是悠闲时分,肚子便不见得很饿,吃点东西不过是闲磕牙、捱时光,大鱼大肉,每每是不合时令的。
忽然就闻见了炒米粉的芳香。
必也正名乎,我说的炒米粉,不是广东人的炒米粉,也不是越南餐馆里的炒河粉;那些不过是用米做的面条而已。我说的,是正宗的炒米粉——炒-米-粉,顾名思义,即拿了米来,先将它炒了,继而将它磨成粉。脚踏实地,一五一十。
米是有讲究的,首要是一定要当年的新米。依稀记得吃过“恶米”,其实就是国库里放陈了的米,这样的米,煮粥是不能用的,只能煮饭,而煮出来的饭往往是带褐色的。营养肯定是不足的了,却也能够勉强充饥,而用来制作炒米粉,却是断断乎不可。由此可见,炒米粉,也算是小小的一点奢侈了。
姑姑工作的地方叫凤凰,凤凰那里除了姑姑,还有三样好东西,一是板栗,二就是花生,三就是大米了。板栗花生也是大雪天闲磕牙的好东西,不过题目是米粉,就不能让板栗花生喧宾夺主了。
大米有一般的大米和糯米;糯米是打糍粑、搓汤圆的上品,炒米粉,印象里却还是以一般的大米为佳。铁锅烧热了,将大米放进去,文火慢炒;不一会儿,大米的颜色就慢慢变黄,那种黄色,是橙黄健康的正宗黄色,和国库里卖出来的“恶米”,岂止是天壤之别。
大米炒过之后,甜牙还在的小时候的我们,都喜欢里面有糖。也加过糖精,闭上眼睛,还能够闻出糖和糖精的区别。就像今天喝咖啡,我平素喝茶,偶尔喝一次咖啡,哪一种风味不要紧,糖是一定要真糖的。不喜欢糖精的糖精味,大约就是因为糖精破坏了食物本来的香味。
有个孃孃有严重的洋葱过敏,闻之即起鸡皮疙瘩——闻既是闻,也是听,她就是闻见洋葱味道、听见人说洋葱的时候都要起疙瘩的。这样对味道敏感的人,偏偏喜欢往米粉里加八角,害得我到现在也不喜欢八角,顺带着连她也不太喜欢了。
小结一下,最好的米,就是当年的新米,炒到合适的金黄色,加糖少许,于是便成了炒米。
炒米也是可以直接吃的,我却只喜欢炒米粉;炒米变成粉,中间的工序,就是磨了。
最早记得的,还是石磨呢。这一点,就足够证实,本人类一份子是从石器时代进化过来的了。装装嫩,算我们是新石器时代的吧。石磨是两层的,下层是固定的,上层是可以转的,上面还有一只眼,米就从那个眼里灌进去。好像还是可以调节的,依稀记得粉蒸肉的粉也是这种磨子里磨出来的,颗粒却是要粗大得多。
磨的时候,往往是一个人转石磨,一个人往里面加炒米;转的人要力气,加的人要技巧,两个人一边干活,一边家长里短;磨出一道以后,米粉是要用细细的箩筛过一遍的,箩筛下面的就可以打发给小朋友们享用了,箩筛上面的,又重新进磨子里磨一遍。
我还没有来得及熬到转磨子或填炒米的荣幸,后来就有了机器了。需要炒米粉的时候,炒了一大锅的米,然后拿到什么地方去磨了回来。我懵里懵懂不知子丑寅卯,只是听奶奶和别人闲聊,云这机器磨出来的还就是不如石磨里磨出来的。
炒米粉可以干吃,也可以用水泡了吃,我在吃炒米粉之年,向来只喜欢吃干的,一是大约干的究竟要芳香一些,二是住校以后,自习到深更半夜,暖瓶里往往是空空如也,时势相逼,现实严酷,还是吃干的方便。
想起疯长个子的青少年时代——在我这里囊括了我的中学和大学时代了——说是叫读书和男生蹉跎了,那是粉饰太平、吹牛啊。大清早在这里空腹怀旧,想起青少年时代,其实就是一个字,饿。饿着却又偏偏要忙着减肥,越减肥就越饿,饿了就越馋,年复一年,这才是真正蹉跎了光阴的罪魁祸首。
每次回家,必狼吞虎咽,炒米粉之类,尤其是机器里磨出来的,照例是看不上的。妈妈却一定要往包包里塞上一袋。碍不过情面,权且背上。果然,从第二天起,腹中开始空虚,或者其实也就是下自习后闲得无聊,熄灯之前,女孩子们就一边唧唧喳喳一边找东西吃。炒米粉往往不如蜜饯、干果、豆豆等受欢迎,却是敦厚持久,往往大家都弹尽粮绝时,炒米粉就自然而然成了一只独秀,倒出一碗,几把勺子你来我去,也能吃个不亦乐乎。
爆米花和炒米粉也有些类似,爆米花机来访的日子,也是小把戏们的节日。听见哪里有“嘭”的一声巨响,也闻见了空气里的米香,于是慌慌地跑回家,拿了什么物件,装上大米若干,就匆匆地赶到爆米花机的所在,排队。崇拜过爆米花师傅,连他脸上那块黑炭迹也崇拜;爆米花师傅有个小徒弟帮着收钱,爆米花机是一只橄榄形状的容器,立起来后可以打开,米就从那个开口里灌进去。灌好以后,徒弟的钱也收好了,于是一溜儿小跑着,把爆米花机上连着的布袋子拉开。布袋子有多长不知道,那时候个子矮小,只觉得那个布袋子无比长,踮起脚尖也看不到头的样子。
米装好了,袋子也拉长了,爆米花师傅就开始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屏住呼吸是没有用的,因为师傅慢条斯理地摇啊摇,似乎要摇个天长地久、地老天荒。看看自己后面,排队的人还在络绎不绝,心里就油然生出一些优越感。师傅摇啊摇,摇啊摇,总算站起来了。
这回是不用屏住呼吸了,反正你也顾不上呼吸了……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师傅,师傅把那个橄榄型的铁罐竖了起来,然后把脚踏在了什么东西上面……赶紧扔了米口袋,捂住耳朵……嘭!一群小脸都笑开了花。
想起来了,长长的布袋子那一头,就是一大包爆米花了。估计我匆匆出门的时候,光想着装大米,肯定不会想起来带一个装爆米花的筐,少不得在排队的时候心急如焚。
爆米花爆起来好玩,吃起来却不见得很香,加了水以后更是软塌塌的没吃头。炒米粉和我相濡以沫度过了我饥肠辘辘的青少年时代,于情于理,爆米花是没法和炒米粉竞争的。
昼夜流逝。生死轮回。星月穿梭。风雨交替。(纯属附庸风雅啊,转载一下禾子翻译的玛雅碑文。)再回家时,据家里人讲还能见到爆米花机,只不过里面出来的不是爆米花,而是看起来和米毫无关系的长条条。小侄女口齿不清地指着外面要吃“落霄”,问了她家大人,原来她要的是落口消。大约是将大米磨碎后,膨化成条,那一条至少有一米长;我在这头啃,侄女在那头啃,越啃越短,直到大坝合龙。那几天,我兼职保姆,和侄女形影不离,侄女说,我比她妈妈都好。
结果,她妈妈来时,不用三秒,她就蜷缩在她妈妈怀里,再看我时,已经完全形同路人。让我莫名地失落了半天。失落之后却有了顿悟:小时候总是不知道长大以后要做什么,这时候我才突然明白了,长大以后,长大以后就是要当妈妈嘛,当了妈妈,也有个这样的小东西,和我一起吃落口消,小东西可以告诉别人他们比我好,心里却还是和我最亲最亲。
YY 完毕,该起身去寻找炒米粉的瓜菜代了。
既是悠闲时分,肚子便不见得很饿,吃点东西不过是闲磕牙、捱时光,大鱼大肉,每每是不合时令的。
忽然就闻见了炒米粉的芳香。
必也正名乎,我说的炒米粉,不是广东人的炒米粉,也不是越南餐馆里的炒河粉;那些不过是用米做的面条而已。我说的,是正宗的炒米粉——炒-米-粉,顾名思义,即拿了米来,先将它炒了,继而将它磨成粉。脚踏实地,一五一十。
米是有讲究的,首要是一定要当年的新米。依稀记得吃过“恶米”,其实就是国库里放陈了的米,这样的米,煮粥是不能用的,只能煮饭,而煮出来的饭往往是带褐色的。营养肯定是不足的了,却也能够勉强充饥,而用来制作炒米粉,却是断断乎不可。由此可见,炒米粉,也算是小小的一点奢侈了。
姑姑工作的地方叫凤凰,凤凰那里除了姑姑,还有三样好东西,一是板栗,二就是花生,三就是大米了。板栗花生也是大雪天闲磕牙的好东西,不过题目是米粉,就不能让板栗花生喧宾夺主了。
大米有一般的大米和糯米;糯米是打糍粑、搓汤圆的上品,炒米粉,印象里却还是以一般的大米为佳。铁锅烧热了,将大米放进去,文火慢炒;不一会儿,大米的颜色就慢慢变黄,那种黄色,是橙黄健康的正宗黄色,和国库里卖出来的“恶米”,岂止是天壤之别。
大米炒过之后,甜牙还在的小时候的我们,都喜欢里面有糖。也加过糖精,闭上眼睛,还能够闻出糖和糖精的区别。就像今天喝咖啡,我平素喝茶,偶尔喝一次咖啡,哪一种风味不要紧,糖是一定要真糖的。不喜欢糖精的糖精味,大约就是因为糖精破坏了食物本来的香味。
有个孃孃有严重的洋葱过敏,闻之即起鸡皮疙瘩——闻既是闻,也是听,她就是闻见洋葱味道、听见人说洋葱的时候都要起疙瘩的。这样对味道敏感的人,偏偏喜欢往米粉里加八角,害得我到现在也不喜欢八角,顺带着连她也不太喜欢了。
小结一下,最好的米,就是当年的新米,炒到合适的金黄色,加糖少许,于是便成了炒米。
炒米也是可以直接吃的,我却只喜欢炒米粉;炒米变成粉,中间的工序,就是磨了。
最早记得的,还是石磨呢。这一点,就足够证实,本人类一份子是从石器时代进化过来的了。装装嫩,算我们是新石器时代的吧。石磨是两层的,下层是固定的,上层是可以转的,上面还有一只眼,米就从那个眼里灌进去。好像还是可以调节的,依稀记得粉蒸肉的粉也是这种磨子里磨出来的,颗粒却是要粗大得多。
磨的时候,往往是一个人转石磨,一个人往里面加炒米;转的人要力气,加的人要技巧,两个人一边干活,一边家长里短;磨出一道以后,米粉是要用细细的箩筛过一遍的,箩筛下面的就可以打发给小朋友们享用了,箩筛上面的,又重新进磨子里磨一遍。
我还没有来得及熬到转磨子或填炒米的荣幸,后来就有了机器了。需要炒米粉的时候,炒了一大锅的米,然后拿到什么地方去磨了回来。我懵里懵懂不知子丑寅卯,只是听奶奶和别人闲聊,云这机器磨出来的还就是不如石磨里磨出来的。
炒米粉可以干吃,也可以用水泡了吃,我在吃炒米粉之年,向来只喜欢吃干的,一是大约干的究竟要芳香一些,二是住校以后,自习到深更半夜,暖瓶里往往是空空如也,时势相逼,现实严酷,还是吃干的方便。
想起疯长个子的青少年时代——在我这里囊括了我的中学和大学时代了——说是叫读书和男生蹉跎了,那是粉饰太平、吹牛啊。大清早在这里空腹怀旧,想起青少年时代,其实就是一个字,饿。饿着却又偏偏要忙着减肥,越减肥就越饿,饿了就越馋,年复一年,这才是真正蹉跎了光阴的罪魁祸首。
每次回家,必狼吞虎咽,炒米粉之类,尤其是机器里磨出来的,照例是看不上的。妈妈却一定要往包包里塞上一袋。碍不过情面,权且背上。果然,从第二天起,腹中开始空虚,或者其实也就是下自习后闲得无聊,熄灯之前,女孩子们就一边唧唧喳喳一边找东西吃。炒米粉往往不如蜜饯、干果、豆豆等受欢迎,却是敦厚持久,往往大家都弹尽粮绝时,炒米粉就自然而然成了一只独秀,倒出一碗,几把勺子你来我去,也能吃个不亦乐乎。
爆米花和炒米粉也有些类似,爆米花机来访的日子,也是小把戏们的节日。听见哪里有“嘭”的一声巨响,也闻见了空气里的米香,于是慌慌地跑回家,拿了什么物件,装上大米若干,就匆匆地赶到爆米花机的所在,排队。崇拜过爆米花师傅,连他脸上那块黑炭迹也崇拜;爆米花师傅有个小徒弟帮着收钱,爆米花机是一只橄榄形状的容器,立起来后可以打开,米就从那个开口里灌进去。灌好以后,徒弟的钱也收好了,于是一溜儿小跑着,把爆米花机上连着的布袋子拉开。布袋子有多长不知道,那时候个子矮小,只觉得那个布袋子无比长,踮起脚尖也看不到头的样子。
米装好了,袋子也拉长了,爆米花师傅就开始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屏住呼吸是没有用的,因为师傅慢条斯理地摇啊摇,似乎要摇个天长地久、地老天荒。看看自己后面,排队的人还在络绎不绝,心里就油然生出一些优越感。师傅摇啊摇,摇啊摇,总算站起来了。
这回是不用屏住呼吸了,反正你也顾不上呼吸了……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师傅,师傅把那个橄榄型的铁罐竖了起来,然后把脚踏在了什么东西上面……赶紧扔了米口袋,捂住耳朵……嘭!一群小脸都笑开了花。
想起来了,长长的布袋子那一头,就是一大包爆米花了。估计我匆匆出门的时候,光想着装大米,肯定不会想起来带一个装爆米花的筐,少不得在排队的时候心急如焚。
爆米花爆起来好玩,吃起来却不见得很香,加了水以后更是软塌塌的没吃头。炒米粉和我相濡以沫度过了我饥肠辘辘的青少年时代,于情于理,爆米花是没法和炒米粉竞争的。
昼夜流逝。生死轮回。星月穿梭。风雨交替。(纯属附庸风雅啊,转载一下禾子翻译的玛雅碑文。)再回家时,据家里人讲还能见到爆米花机,只不过里面出来的不是爆米花,而是看起来和米毫无关系的长条条。小侄女口齿不清地指着外面要吃“落霄”,问了她家大人,原来她要的是落口消。大约是将大米磨碎后,膨化成条,那一条至少有一米长;我在这头啃,侄女在那头啃,越啃越短,直到大坝合龙。那几天,我兼职保姆,和侄女形影不离,侄女说,我比她妈妈都好。
结果,她妈妈来时,不用三秒,她就蜷缩在她妈妈怀里,再看我时,已经完全形同路人。让我莫名地失落了半天。失落之后却有了顿悟:小时候总是不知道长大以后要做什么,这时候我才突然明白了,长大以后,长大以后就是要当妈妈嘛,当了妈妈,也有个这样的小东西,和我一起吃落口消,小东西可以告诉别人他们比我好,心里却还是和我最亲最亲。
YY 完毕,该起身去寻找炒米粉的瓜菜代了。
Saturday, December 25, 2010
Friday, December 24, 2010
祝我圣诞快乐!
忙了一天。:) 早上爬起来就啃翻译,中间勉强连上VPN查了E,给两个俄国人发了E,也回了Chris的E。转发全组,谁该忙啥忙啥去,然后我就一个click,断掉VPN。买菜都懒得去,在家里1)。吃东西 2)。洗衣 3)中间接家人朋友祝福电话若干 4)上网胡说 5)。然后一天就是翻译啦!正文都搞完了,只剩下一个结语,明后天Party之余,有空就可以弄完,万一喝多了弄不成,星期一肯定可以完工。
翻译完毕才发现这本书其实不咋地。学术水平一般,政治立场可疑,经济主张无能。不过事情做完了,总还是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成就感不敢说,起码这段时间有抑制大脑过分亢奋的作用,嘿嘿。
平安夜了,祝我圣诞快乐!
翻译完毕才发现这本书其实不咋地。学术水平一般,政治立场可疑,经济主张无能。不过事情做完了,总还是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成就感不敢说,起码这段时间有抑制大脑过分亢奋的作用,嘿嘿。
平安夜了,祝我圣诞快乐!
Monday, December 06, 2010
The Mantle Strategy :)

Too busy to update this, but would like to write something to push down the turkey pictures. :)
The best way to combat a hectic schedule? Find something else to work on, to take your mind off the most urgent matter.
I call it the Mantle Strategy. :) If your mind keeps focusing on the core, it's very exhausting; if you do something that's too easy, such as the crust, your mind will still keep going back to the hard core, and you'd still be exhausted.
So the best way to rest is to do something in between: hard enough to focus on, but easy enough not to tire you. Hence the Mantle Strategy. :)
For me, the Mantle is translating. Half intellectual, half mechanical. Calms me down, relieves some of the stress, makes me feel that I'm doing something yet without causing extra stress.
Just received the contract from the publisher and I'm already half way through the entire thing. It was meant for the snow season and snow hasn't even arrived yet. (Don't want to jinx it though! No snow! Long live global warming!!!!) :)
Thursday, November 25, 2010
Wednesday, November 10, 2010
Sunday, November 07, 2010
Emily Dickinson 独角戏
今天Patriots和Cleveland Browns对阵,一点钟开打,打到半场17:7落后。看看希望不大,就出去看艾米莉·狄金森独角戏了。还不错。观众照样是花白头发居多;年轻一代都是从Youtube、Facebook、Twitter上得到他们的信息和娱乐,就算喜欢艾米莉·狄金森的,大约也是从网上去读她的诗了。
不过现场表演还是有它的魅力的。戏开幕前主持人就请大家把手机关上或改成震动,但偏偏有些人就是老眼昏花,手机都响起来了还是来不及关。结果里面打电话的人的声音都出来了:Hello,Hello,正好是个女的,倒让人觉得好像是艾米莉从坟墓里和大家说话。:) Tom Daley听到了,揶揄了两次。倒也无伤大雅。
穿插着朗诵了很多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和她的一些信件。也略微穿插了一些八卦。最引人注目的新信息就是,艾米莉·狄金森和她家的爱尔兰仆人相当亲近,她的一个女仆Maggie Maher 把她的一些诗篇藏在柜子里,另一位男仆将它们抄下来诵读。这些诗在当时都很石破天惊,若是传出去,会损害她的名声。
艾米莉·狄金森临死前,吩咐爱尔兰总管汤姆·凯里(Tom Kelley)为自己的Pallbearer,就是送葬时的抬棺人,并且吩咐他另找五位爱尔兰人一起抬棺。艾米莉·狄金森死后,这几位仆人从后门中将她抬出。艾米莉家是加尔文新教徒,爱尔兰天主教徒是受歧视的,艾米莉这样的安排,是相当离经叛道的。
和她的一些诗篇相吻合,羞涩、隔世的艾米莉也是相当顽皮活泼的。某老乡绅要搬家,拿不定主意在哪里安家乐业。艾米莉说:他应当直接搬到西墓地去,省得他不久又要搬一回。:)
Every Broom & Bridget: Tom Daley's one-man play about Emily Dickinson & her servants
Today, Sunday, Nov 7 3:00p
at Emerson Umbrella Center for the Arts, Concord, MA
The poet Emily Dickinson's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her Irish servants comes alive in this play. In a one-man performance, the playwright, Tom Daley, channels Dickinson and other characters through the voice of Tom Kelley, her Irish-born groundskeeper, whom Dickinson appointed her chief pallbearer, shocking the Yankee upper crust of Amherst. read more
Price: $10 suggested
Phone: (978) 897-0054
Age Suitability: Teens and up
Tags: theater, concord, emily dickinson, concord poetry center, tom daley
The poet Emily Dickinson's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her Irish servants comes alive in this play. In a one-man performance, the playwright, Tom Daley, channels Dickinson and other characters through the voice of Tom Kelley, her Irish-born groundskeeper, whom Dickinson appointed her chief pallbearer, shocking the Yankee upper crust of Amherst. The play weaves excerpts from Dickinson's poems & letters with recollections of her servants & friends. The performance benefits the Concord Poetry Center.
不过现场表演还是有它的魅力的。戏开幕前主持人就请大家把手机关上或改成震动,但偏偏有些人就是老眼昏花,手机都响起来了还是来不及关。结果里面打电话的人的声音都出来了:Hello,Hello,正好是个女的,倒让人觉得好像是艾米莉从坟墓里和大家说话。:) Tom Daley听到了,揶揄了两次。倒也无伤大雅。
穿插着朗诵了很多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和她的一些信件。也略微穿插了一些八卦。最引人注目的新信息就是,艾米莉·狄金森和她家的爱尔兰仆人相当亲近,她的一个女仆Maggie Maher 把她的一些诗篇藏在柜子里,另一位男仆将它们抄下来诵读。这些诗在当时都很石破天惊,若是传出去,会损害她的名声。
艾米莉·狄金森临死前,吩咐爱尔兰总管汤姆·凯里(Tom Kelley)为自己的Pallbearer,就是送葬时的抬棺人,并且吩咐他另找五位爱尔兰人一起抬棺。艾米莉·狄金森死后,这几位仆人从后门中将她抬出。艾米莉家是加尔文新教徒,爱尔兰天主教徒是受歧视的,艾米莉这样的安排,是相当离经叛道的。
和她的一些诗篇相吻合,羞涩、隔世的艾米莉也是相当顽皮活泼的。某老乡绅要搬家,拿不定主意在哪里安家乐业。艾米莉说:他应当直接搬到西墓地去,省得他不久又要搬一回。:)
Every Broom & Bridget: Tom Daley's one-man play about Emily Dickinson & her servants
Today, Sunday, Nov 7 3:00p
at Emerson Umbrella Center for the Arts, Concord, MA
The poet Emily Dickinson's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her Irish servants comes alive in this play. In a one-man performance, the playwright, Tom Daley, channels Dickinson and other characters through the voice of Tom Kelley, her Irish-born groundskeeper, whom Dickinson appointed her chief pallbearer, shocking the Yankee upper crust of Amherst. read more
Price: $10 suggested
Phone: (978) 897-0054
Age Suitability: Teens and up
Tags: theater, concord, emily dickinson, concord poetry center, tom daley
The poet Emily Dickinson's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her Irish servants comes alive in this play. In a one-man performance, the playwright, Tom Daley, channels Dickinson and other characters through the voice of Tom Kelley, her Irish-born groundskeeper, whom Dickinson appointed her chief pallbearer, shocking the Yankee upper crust of Amherst. The play weaves excerpts from Dickinson's poems & letters with recollections of her servants & friends. The performance benefits the Concord Poetry Center.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好久没有看过这么好看的电影了。
相近的电影想起两部,一部是波兰斯基的杰作 The Pianist. The Pianist胜出同类题材的 Schindler's List。Schindler's List是表扬片,善恶分明,看起来却显得生硬、虚假。都是大手笔,相比之下,斯皮尔伯格天真、明朗,而波兰斯基则优雅、长袖善舞。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和 The Pianist一样,也是在最黑暗的背景上让人性闪光。故事是根据一个英国战俘的回忆录编成的,时间是二战后期,地点是亚太战场的日本在爪哇的战俘营。
另外一部是 Paul Newman 的 Cool Hand Luke. 没看过?大力推荐。要知道我们喜欢的可不光是 Chick Flick. 硬汉子的群组像,在极端的环境里,各自闪光。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里的第一男主角是英国音乐名人 David Bowie. 刚到英国就看过他演的外星人电影,金发令人难忘,怪怪的眼神更令人难忘。英国牙医不像美国人这么敬业,所以他还有一颗虎牙呲出来。The Pianist式的优雅是靠他演出来的;和钢琴家一样,他一出场,你就感觉到,这样的人,本来就和战争是格格不入的。
第二男主角叫坂本龍一 Ryuichi Sakamoto,帅!演得也好,很有层次、分寸,subtlety,比 Ralph Feinnes 演的纳粹狱卒强N倍!原来也不知道他,看完电影才知道原来他的主业是音乐,作曲,《末代皇帝》是他作曲,还得了奥斯卡。
这部电影里的插曲叫 Forbidden Colours, 以前肯定听过的嘛,只是不知道它的出处。演唱者是 David Sylvian. Sarah Brightman 也唱过,但她嗓门扯得太高。还是原唱更好。
年轻时的坂本龙一,“美丽不可方物”!


Friday, November 05, 2010
变!
小时候看《大闹天宫》,孙大圣拔出一根毫毛,叫:“变!”那毫毛就能变出他所要的东西来。
我也变了。星期三老公司里的比尔请和我组里的人吃饭,今天现公司工程部门一起出去为我践行。我还好,真正纠结的日子已经过了,再说这样的时候也不兴感情冲动,挺酷,挺平静地,就过来了。
决定一俟作出,人也许是为了自救,自然也就会为自己的决定辩护,于是一切便渐渐明朗起来,倒觉得当初自己有些小题大作。大公司,新技术,资金雄厚,前途光明。唯一的短处是离家稍远一些。跟人家抱怨,原来周围的人大部分人一直是这样生活,有的比我更长。我是惯坏了。
和比尔他们分手正好一年,回头再看,他们依旧是在原地踏步,相形之下,我这一年可是又学到了不少新东西。看看他们的头发又灰白了不少,心里有些悲凉。当然比尔是不用我同情的,他有的是钱,九十年代的泡沫钱。
R.在挽留的时候一片热诚,甚至逐字逐句地教给我如何拒绝新公司而不得罪他们。等我正式告诉他我还是不愿意留下时,他就有些失去酷了,我说感谢他的挽留,他竟有些恼羞成怒地说,这是我的工作。于是我反而释然。有些像情人分手:既然恩断义绝,分起手来,反而能够公事公办,不再藕断丝连。
和新老板一拍即合,头一次打电话里就已经能感觉到他拿定了主意,面谈那天他都没觉得非见我不可,后来是因为另一位面谈人有冲突他才来谈了谈。希望这样的好化学是好兆头。
过完了生日,夏令时结束,周末调好时间,下周开赴新战场,本民工作好了“变”的准备。
我也变了。星期三老公司里的比尔请和我组里的人吃饭,今天现公司工程部门一起出去为我践行。我还好,真正纠结的日子已经过了,再说这样的时候也不兴感情冲动,挺酷,挺平静地,就过来了。
决定一俟作出,人也许是为了自救,自然也就会为自己的决定辩护,于是一切便渐渐明朗起来,倒觉得当初自己有些小题大作。大公司,新技术,资金雄厚,前途光明。唯一的短处是离家稍远一些。跟人家抱怨,原来周围的人大部分人一直是这样生活,有的比我更长。我是惯坏了。
和比尔他们分手正好一年,回头再看,他们依旧是在原地踏步,相形之下,我这一年可是又学到了不少新东西。看看他们的头发又灰白了不少,心里有些悲凉。当然比尔是不用我同情的,他有的是钱,九十年代的泡沫钱。
R.在挽留的时候一片热诚,甚至逐字逐句地教给我如何拒绝新公司而不得罪他们。等我正式告诉他我还是不愿意留下时,他就有些失去酷了,我说感谢他的挽留,他竟有些恼羞成怒地说,这是我的工作。于是我反而释然。有些像情人分手:既然恩断义绝,分起手来,反而能够公事公办,不再藕断丝连。
和新老板一拍即合,头一次打电话里就已经能感觉到他拿定了主意,面谈那天他都没觉得非见我不可,后来是因为另一位面谈人有冲突他才来谈了谈。希望这样的好化学是好兆头。
过完了生日,夏令时结束,周末调好时间,下周开赴新战场,本民工作好了“变”的准备。
chug chug choo choo
一天,大毛从幼儿园回来,刺溜一下从车座上溜下来,就揪着我的衣襟,念念叨叨地跟我要一样东西。什么? chug chug choo choo.什么? chug chug choo choo.
要得我一头雾水。我不明白,他却锲而不舍,嘟嘟囔囔地一直要,要得我开始冒汗。拿出他爱吃的东西,no.拿出他爱看的小人儿书,no.小人书翻了一会儿,以为他忘了,一会儿他又抬起头来,朝我伸出小胖手:chug chug choo choo.
人都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不养儿,还不知自己英语臭呢。
大毛说话迟,急得我们到处看专家。专家说,你就知足吧,享受两天清静,等他一会说话,你又该回来找我,怎么能让他闭嘴呢。果然,小家伙一会说话,就小机关枪放个不停,而且马上就成了我的英语老师。
玩具垃圾堆里总算浮出一本火车说明书,大毛兴奋地指着上面的火车叫:chug chug choo choo! chug chug choo choo train!搞了半天,chug chug choo choo 原来就是火车!中文的火车嘟嘟嘟,英文的火车嘛,口音自然不同啦!
找到了说明书,难受的还在后头。小家伙指着说明书,非要我给他读。他毕竟说话迟,“你”“我”一时还分不清,一手拿着说明书,一手扯我的衣襟:“妈妈给你读,妈妈给你读。”
我跟他说,那是说明书啊,有什么好读的。他才不理,一径:“妈妈给你读,妈妈给你读。”读就读吧,照着说明书,一半照本宣科,一半胡编乱造,给他“读”一段,听得他心满意足,满脸陶醉。趁他陶醉时,我赶紧逃开,心里祈祷他注意力转移。一会儿小手又揪过来了:“妈妈给你读,妈妈给你读。”
我是在女孩子堆里长大的,对于机械等等毫无感觉,加上天生晕车晕船,对于汽车火车各类交通工具总是敬而远之。有了男娃娃后,才从男娃娃的眼里,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美妙的、轮子上滚动着的世界。
自然而然,大毛介绍我们认识了火车头托马斯。He is the one, he is the one, he is the little tiny engine that we adore! Thomas the Tank Engine!
小娃娃懵里懵懂的时候好说,我们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心里还得意,可以抵制商业主义的诱惑。小东西一会说话就完了。圣诞节前夕,灵机一动去旁边新开的商店,给了买了一小套托马斯。接他回家的路上,教他唱 t's the season to be jolly, lalalalala lalala.唱了没几遍,就被人家唱成了:t's the season playing train, lalalalalala lalala ...
火车歌算是大毛的第一首歌吧,他的第一本书也是火车:Stop, Train Stop! 这本书我读了不止千次万次,还能够脱口而出:Gordon is big, Gordon is fast. I'll race you, go go go!
翻来覆去读多了,小家伙拿起来自己也能读,摇头晃脑一口气读到尾。老辈人稀罕,觉得两岁多的孩子就能读书,这不比他那聪明的爹妈还强,将来还不知道能有什么样的出息。我心里明白,却也不忍心打破他们的幻想。
说实在的,我到现在也不喜欢托马斯火车头。托马斯的故事毕竟是一个英国教士编的,情节大都生硬勉强,里面的主要人物帽顶先生古板乏味,实在搞不清为什么小朋友这么喜欢。
托马斯火车头里,每只火车头都有名字,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大小、不同的功能,小家伙都记得清清楚楚,像国内的小男孩记水浒一百零八将。我偶尔张冠李戴,大毛都替我觉得很没面子:“不对!小飞机叫哈罗德!”
没有办法,人家喜欢我就跟着买跟着读吧。大约因为是英国制造,托马斯火车头系列很贵,一只小火车头就要十几美元。现在想起来还内疚:有一次去商店,有一套火车玩具正好摆在地上,大毛说要,我一看价钱,没有同意。拉着他的小手转到别的地方去了。我正在看货架的当儿,小家伙居然一寸一寸地推着那一只箱子往前挪,累得吭哧吭哧、满脸通红。而我居然就狠心拉着他的手走开了。
我的头脑告诉我,金钱并不能买来幸福,小孩子的物质需求用不着样样满足。我的心却告诉我,那一天,我让一个真心热爱火车的男孩子失望伤心了,那一套火车玩具虽然很贵,我却完全能够买得起。
转眼之间,大毛有了小弟弟。到儿童游乐园的时候,哥哥带着弟弟,坐在火车头里,小哥哥一脸的得意,小弟弟新奇而略带一些惶恐的表情,灌满了我的相机……
托马斯火车头的故乡是 Island of Sodor,本是乌有之乡,托马斯却确有其车,每年还定期开到波士顿的附近 Edaville 来和小朋友见面。去Edaville和托马斯见面,成了我们每年的保留节目。
镇里通火车,为了满足小火车迷们的要求,我还专门带着他们坐火车进城。列车员从前也曾经是热爱小火车的小男孩,见到同类惺惺相惜,给了他们一摞没用了的废票。很长一段时间,那一摞废票成了兄弟俩最珍贵的收藏。
带小朋友去中国,弟弟只有三岁,什么都不记得。给他看照片,他才想起来:他在火车上去过餐车,在餐车里用过筷子,吃的是蚂蚁上树。
小火车转而转,小朋友们就这样一天一天长大了。忽然有一天,到了商场的小火车圈前,本来已经排上了队,二毛却宣布:我不能去坐小火车了。哥哥不坐,我也不坐。I want to be a big boy.
小朋友热爱火车的时候,我颇有些不以为然;等他们慢慢长大、不再玩儿小火车玩具的时候,我却又对火车恋恋不舍起来。
要得我一头雾水。我不明白,他却锲而不舍,嘟嘟囔囔地一直要,要得我开始冒汗。拿出他爱吃的东西,no.拿出他爱看的小人儿书,no.小人书翻了一会儿,以为他忘了,一会儿他又抬起头来,朝我伸出小胖手:chug chug choo choo.
人都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不养儿,还不知自己英语臭呢。
大毛说话迟,急得我们到处看专家。专家说,你就知足吧,享受两天清静,等他一会说话,你又该回来找我,怎么能让他闭嘴呢。果然,小家伙一会说话,就小机关枪放个不停,而且马上就成了我的英语老师。
玩具垃圾堆里总算浮出一本火车说明书,大毛兴奋地指着上面的火车叫:chug chug choo choo! chug chug choo choo train!搞了半天,chug chug choo choo 原来就是火车!中文的火车嘟嘟嘟,英文的火车嘛,口音自然不同啦!
找到了说明书,难受的还在后头。小家伙指着说明书,非要我给他读。他毕竟说话迟,“你”“我”一时还分不清,一手拿着说明书,一手扯我的衣襟:“妈妈给你读,妈妈给你读。”
我跟他说,那是说明书啊,有什么好读的。他才不理,一径:“妈妈给你读,妈妈给你读。”读就读吧,照着说明书,一半照本宣科,一半胡编乱造,给他“读”一段,听得他心满意足,满脸陶醉。趁他陶醉时,我赶紧逃开,心里祈祷他注意力转移。一会儿小手又揪过来了:“妈妈给你读,妈妈给你读。”
我是在女孩子堆里长大的,对于机械等等毫无感觉,加上天生晕车晕船,对于汽车火车各类交通工具总是敬而远之。有了男娃娃后,才从男娃娃的眼里,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美妙的、轮子上滚动着的世界。
自然而然,大毛介绍我们认识了火车头托马斯。He is the one, he is the one, he is the little tiny engine that we adore! Thomas the Tank Engine!
小娃娃懵里懵懂的时候好说,我们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心里还得意,可以抵制商业主义的诱惑。小东西一会说话就完了。圣诞节前夕,灵机一动去旁边新开的商店,给了买了一小套托马斯。接他回家的路上,教他唱 t's the season to be jolly, lalalalala lalala.唱了没几遍,就被人家唱成了:t's the season playing train, lalalalalala lalala ...
火车歌算是大毛的第一首歌吧,他的第一本书也是火车:Stop, Train Stop! 这本书我读了不止千次万次,还能够脱口而出:Gordon is big, Gordon is fast. I'll race you, go go go!
翻来覆去读多了,小家伙拿起来自己也能读,摇头晃脑一口气读到尾。老辈人稀罕,觉得两岁多的孩子就能读书,这不比他那聪明的爹妈还强,将来还不知道能有什么样的出息。我心里明白,却也不忍心打破他们的幻想。
说实在的,我到现在也不喜欢托马斯火车头。托马斯的故事毕竟是一个英国教士编的,情节大都生硬勉强,里面的主要人物帽顶先生古板乏味,实在搞不清为什么小朋友这么喜欢。
托马斯火车头里,每只火车头都有名字,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大小、不同的功能,小家伙都记得清清楚楚,像国内的小男孩记水浒一百零八将。我偶尔张冠李戴,大毛都替我觉得很没面子:“不对!小飞机叫哈罗德!”
没有办法,人家喜欢我就跟着买跟着读吧。大约因为是英国制造,托马斯火车头系列很贵,一只小火车头就要十几美元。现在想起来还内疚:有一次去商店,有一套火车玩具正好摆在地上,大毛说要,我一看价钱,没有同意。拉着他的小手转到别的地方去了。我正在看货架的当儿,小家伙居然一寸一寸地推着那一只箱子往前挪,累得吭哧吭哧、满脸通红。而我居然就狠心拉着他的手走开了。
我的头脑告诉我,金钱并不能买来幸福,小孩子的物质需求用不着样样满足。我的心却告诉我,那一天,我让一个真心热爱火车的男孩子失望伤心了,那一套火车玩具虽然很贵,我却完全能够买得起。
转眼之间,大毛有了小弟弟。到儿童游乐园的时候,哥哥带着弟弟,坐在火车头里,小哥哥一脸的得意,小弟弟新奇而略带一些惶恐的表情,灌满了我的相机……
托马斯火车头的故乡是 Island of Sodor,本是乌有之乡,托马斯却确有其车,每年还定期开到波士顿的附近 Edaville 来和小朋友见面。去Edaville和托马斯见面,成了我们每年的保留节目。
镇里通火车,为了满足小火车迷们的要求,我还专门带着他们坐火车进城。列车员从前也曾经是热爱小火车的小男孩,见到同类惺惺相惜,给了他们一摞没用了的废票。很长一段时间,那一摞废票成了兄弟俩最珍贵的收藏。
带小朋友去中国,弟弟只有三岁,什么都不记得。给他看照片,他才想起来:他在火车上去过餐车,在餐车里用过筷子,吃的是蚂蚁上树。
小火车转而转,小朋友们就这样一天一天长大了。忽然有一天,到了商场的小火车圈前,本来已经排上了队,二毛却宣布:我不能去坐小火车了。哥哥不坐,我也不坐。I want to be a big boy.
小朋友热爱火车的时候,我颇有些不以为然;等他们慢慢长大、不再玩儿小火车玩具的时候,我却又对火车恋恋不舍起来。
Monday, November 01, 2010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我这几天一直内心不安。
是这样的,很久以前自己犯傻,宽得一望无际的停车场,我还楞有本事给倒到人家车上去。人家的车一点儿没事,留个条,人家就没有来过电话。倒是我的车碰出一个大坑。开到 Body Shop估价,$$$$,店家还嘻皮笑脸:不舍得?那就等什么人撞你一下你再来修。一忙,就没顾得上修,车PG上拖着一坑乐颠颠地开来开去。除了灰头土脸一点,倒也不碍正经事。
又有一次,从儿童馆出来时发现一个人靠近我的车,见我出来就笑,笑得人心里发毛。陌生人,黑人。一张口,人家很礼貌地道歉,说是刚才他小女儿开车门时不小心,车门撞到我车子上了,碰出了一只坑。一看见小姑娘满头小辫儿、满脸笑容,咱就温柔成一团,很大方地说:没关系,反正我车后面已经有大坑了,多这个小坑无所谓。姓名电话都没要就让人走了。——咱就再进一步种族歧视一回,估计她爹就没保险,不然就不会站在那里等。真要人家赔钱,小姑娘还不得挨骂。
于是破车更破,一样神气活现地到处开。直到一个月前,买完东西出来,发现车尾擦痕狼藉,正好是在原来的大坑之上。不过,车门上贴了一张条子,留下了司机的姓名、电话号码和保险信息。
去车行一估价,$$$$ Take it, or not to take it, that is the question ...最后还是财迷心窍,拿了保险公司的支票,车被整修一新。我心里不安,总觉得是占了人家便宜。
不过,因为有前伤,我们也要自付$$$,顺便把小坑也修好了……幸亏有小女孩砸出的小坑,总算让我有一点良心上的平衡。
是这样的,很久以前自己犯傻,宽得一望无际的停车场,我还楞有本事给倒到人家车上去。人家的车一点儿没事,留个条,人家就没有来过电话。倒是我的车碰出一个大坑。开到 Body Shop估价,$$$$,店家还嘻皮笑脸:不舍得?那就等什么人撞你一下你再来修。一忙,就没顾得上修,车PG上拖着一坑乐颠颠地开来开去。除了灰头土脸一点,倒也不碍正经事。
又有一次,从儿童馆出来时发现一个人靠近我的车,见我出来就笑,笑得人心里发毛。陌生人,黑人。一张口,人家很礼貌地道歉,说是刚才他小女儿开车门时不小心,车门撞到我车子上了,碰出了一只坑。一看见小姑娘满头小辫儿、满脸笑容,咱就温柔成一团,很大方地说:没关系,反正我车后面已经有大坑了,多这个小坑无所谓。姓名电话都没要就让人走了。——咱就再进一步种族歧视一回,估计她爹就没保险,不然就不会站在那里等。真要人家赔钱,小姑娘还不得挨骂。
于是破车更破,一样神气活现地到处开。直到一个月前,买完东西出来,发现车尾擦痕狼藉,正好是在原来的大坑之上。不过,车门上贴了一张条子,留下了司机的姓名、电话号码和保险信息。
去车行一估价,$$$$ Take it, or not to take it, that is the question ...最后还是财迷心窍,拿了保险公司的支票,车被整修一新。我心里不安,总觉得是占了人家便宜。
不过,因为有前伤,我们也要自付$$$,顺便把小坑也修好了……幸亏有小女孩砸出的小坑,总算让我有一点良心上的平衡。
Sunday, October 31, 2010
人生是一只包子
Forrest Gump 他妈说:Life is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 know whatcha gonna get.
中文没法翻译啦,因为中国人并不是人人都从盒子里挑巧克力吃,翻译不到妇孺皆知、通俗易懂的程度。
昨天给老爹做寿,老头儿红光满面地吹蜡烛、吃蛋糕,小的们也兴奋地跑前跑后忙着点蜡烛、唱歌,大毛还专门跑到琴房去弹《祝你生日快乐》。看着老一代,又看着小一代,突然感慨,幼儿懵懂,对未来一无所知,老一代历尽人生甘苦,却又垂垂老矣。
于是想起北京人讽刺食堂包子没内涵的笑话,就豁然开朗了。人生其实就和一只包子一样,头一口咬下去还没够着肉馅儿,再一口咬下去,包子就没有了。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就是那一团肉馅儿。大多数人吃来吃去,吃到的无非是包子皮而已。
还发现自己的生日又被老爹抢了风头。一直是在发牢骚,美国的母亲节叫大毛抢了,中国的三八节叫二毛抢了,中国美国的生日一直就被老爹抢了。堤内损失堤外补,搞半天还是只有老公一个人忠心耿耿。情人节把老公的生日抢了,平衡一下心中的委屈。:)
中文没法翻译啦,因为中国人并不是人人都从盒子里挑巧克力吃,翻译不到妇孺皆知、通俗易懂的程度。
昨天给老爹做寿,老头儿红光满面地吹蜡烛、吃蛋糕,小的们也兴奋地跑前跑后忙着点蜡烛、唱歌,大毛还专门跑到琴房去弹《祝你生日快乐》。看着老一代,又看着小一代,突然感慨,幼儿懵懂,对未来一无所知,老一代历尽人生甘苦,却又垂垂老矣。
于是想起北京人讽刺食堂包子没内涵的笑话,就豁然开朗了。人生其实就和一只包子一样,头一口咬下去还没够着肉馅儿,再一口咬下去,包子就没有了。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就是那一团肉馅儿。大多数人吃来吃去,吃到的无非是包子皮而已。
还发现自己的生日又被老爹抢了风头。一直是在发牢骚,美国的母亲节叫大毛抢了,中国的三八节叫二毛抢了,中国美国的生日一直就被老爹抢了。堤内损失堤外补,搞半天还是只有老公一个人忠心耿耿。情人节把老公的生日抢了,平衡一下心中的委屈。:)
Concord Festival of Authors
下午跑去听了这个:Community Reading Series
The Concord Poetry Center (http://www.concordpoetry.org) hosts a poetry reading.
WHO: Ellen Dore Watson, Jim Schley
WHEN: Sunday, October 31 at 3:00pm
WHERE: Emerson Umbrella
两位诗人都还不错,尤其是Ellen Dore Watson,朗诵起来很有韵味。Jim Schley 也还不错。只买了Jim的诗集,因为Ellen开车迷路,2:15就到了Concord Rotary 和监狱,却转来转去都找不到Emerson Umbrella,书没有来得及摆出来。她手头的新诗是十月份才刚出的,写了她想象中的23个人。她说她头一个集子主要写两个主题:她的离婚,和她母亲的老年痴呆。新集子里也有一首写母亲老年痴呆的,先是描述母亲对一切的麻木和无感,最后她祈祷:妈妈你死去吧,这样我才能爱我的母亲。
很令人震撼,她的朗诵很有表现力,但我想我是不会去找来读的。爱情消逝,怨恨,甚至怨毒(她读了一首很刻薄的讽刺前夫的诗),还有衰老、死亡、人生的无奈,固然是好诗,却不是我眼下主动想读的东西。
Jim住在缅因州里,写了很多自然诗。也还好啦。买诗集纯粹是精神支持;再好的诗人,一部诗集里有四分之一是上品就已经不错。
更主要的是,诗歌朗诵这样的场合,大约主要还是诗人们供惺惺相惜、互相吹捧之用。这里的吹捧不是贬义。任何艺术作品都要有听众,而同样也是诗人的听众,应当是最合适的听众。我不写诗,这样的活动自然也就是偶一为之了。
另外,主要的问题是,网络一出,能够看到的精品太多,只要找对了门路,值得看的东西一点即得,用不着专门跑到什么地方去坐上一个多小时。当然想见见下蛋的母鸡又是一码事。问题是,也不是每一只母鸡都值得见,只能择优录取;如何择优,也无非是自己听说过、阅读过的人物,或者是别人推荐;末了归齐,可不就成了“追星”了嘛。大家都是忙人呢,“追星”更容易保证自己不扑空、不失望。
拿了张Flyer,下周日下午去看看这个独人剧,这次节日的压轴戏:
Every Broom and Bridget—Emily Dickinson and Her Servants
The Concord Poetry Center (http://www.concordpoetry.org) presents a play by Boston-area poet and educator Tom Daley.
WHO: Tom Daley
WHEN: Sunday, November 07 at 3:00pm
WHERE: Emerson Umbrella
The Concord Poetry Center (http://www.concordpoetry.org) hosts a poetry reading.
WHO: Ellen Dore Watson, Jim Schley
WHEN: Sunday, October 31 at 3:00pm
WHERE: Emerson Umbrella
两位诗人都还不错,尤其是Ellen Dore Watson,朗诵起来很有韵味。Jim Schley 也还不错。只买了Jim的诗集,因为Ellen开车迷路,2:15就到了Concord Rotary 和监狱,却转来转去都找不到Emerson Umbrella,书没有来得及摆出来。她手头的新诗是十月份才刚出的,写了她想象中的23个人。她说她头一个集子主要写两个主题:她的离婚,和她母亲的老年痴呆。新集子里也有一首写母亲老年痴呆的,先是描述母亲对一切的麻木和无感,最后她祈祷:妈妈你死去吧,这样我才能爱我的母亲。
很令人震撼,她的朗诵很有表现力,但我想我是不会去找来读的。爱情消逝,怨恨,甚至怨毒(她读了一首很刻薄的讽刺前夫的诗),还有衰老、死亡、人生的无奈,固然是好诗,却不是我眼下主动想读的东西。
Jim住在缅因州里,写了很多自然诗。也还好啦。买诗集纯粹是精神支持;再好的诗人,一部诗集里有四分之一是上品就已经不错。
更主要的是,诗歌朗诵这样的场合,大约主要还是诗人们供惺惺相惜、互相吹捧之用。这里的吹捧不是贬义。任何艺术作品都要有听众,而同样也是诗人的听众,应当是最合适的听众。我不写诗,这样的活动自然也就是偶一为之了。
另外,主要的问题是,网络一出,能够看到的精品太多,只要找对了门路,值得看的东西一点即得,用不着专门跑到什么地方去坐上一个多小时。当然想见见下蛋的母鸡又是一码事。问题是,也不是每一只母鸡都值得见,只能择优录取;如何择优,也无非是自己听说过、阅读过的人物,或者是别人推荐;末了归齐,可不就成了“追星”了嘛。大家都是忙人呢,“追星”更容易保证自己不扑空、不失望。
拿了张Flyer,下周日下午去看看这个独人剧,这次节日的压轴戏:
Every Broom and Bridget—Emily Dickinson and Her Servants
The Concord Poetry Center (http://www.concordpoetry.org) presents a play by Boston-area poet and educator Tom Daley.
WHO: Tom Daley
WHEN: Sunday, November 07 at 3:00pm
WHERE: Emerson Umbrella
Friday, October 29, 2010
Elie Wiesel Lecture Series
院长有时候在这里发布一些 Obituaries, 我一看就想,名人哦,我今天才第一次听说。偶尔又看到一些人的活动,我就又惊奇:哦,我以为他早死了。 觉得 Elie Wiesel 早死了似地。
有些人是值得追星的。尤其因为他们年事已高,再不去追,以后就只能瞻仰坟墓了。
去听Elie Wiesel不能完全算追星。起码他的书还是认真读过的。他是二十世纪为人道主义代言的最强大的声音之一。
不过他可能没有想到,Holocaust还不是他经历过的唯一邪恶。二十一世纪一样不客气。他的基金会,和他本人的财产,被梅多夫洗劫一空。
第一次讲座错过了,不过我对圣经中的女人兴趣一般般;对 Hasidism 了解也不多。争取参加十一月一日第二次,保证参加十一月八日第三次。
Nov. 1: The Rebbe of Ger: A Tragedy in Hasidism
Nov. 8: Etho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 Wiesel rejected the idea that Madoff preyed on Jews, and that the scheme was some sort of affinity fraud. "It's not the Jewishness in him, it's the inhumanity in this man.... The man is, was not only a liar, a swindler, but he was—not a crook—he was somehow always more than that. More. Once you enter evil, it's not static, it's dynamic."
# Wiesel sees parallels between Madoff and his Holocaust experience. Although he emphasized that "Madoff is not the greatest story of our lifetime," he added that in recent years, "Madoff is one of the greatest scoundrels, thieves, liars, criminals. How did it happen? I have seen in my lifetime the problem is when the imagination of the criminal precedes that of the innocent. And Madoff had imagination...We have no idea that a person is capable of that, but then I should have learned, of course, that a human being is capable of anything."
Read more: http://www.portfolio.com/executives/2009/02/26/Elie-Wiesel-and-Bernard-Madoff/#ixzz13kyUh8VP
http://www.bu.edu/today/node/11742
In the second lecture in the series, on November 1, Wiesel will discuss The Rebbe of Ger: A Tragedy in Hasidism. Prior to the Holocaust, Ger was the largest Hasidic group in Poland; today it is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Hasidic dynasties. The subject of Wiesel’s talk, Rabbi Yitzhak Meir, was a founder and leader of the movement. Wiesel will be introduced at that lecture by BU trustee Elaine Kirshenbaum (CAS’71, SED’72, SPH’78). His final lecture, on November 8, examines Etho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will be introduced by Polak, who notes that stories—ma’aseh in Hebrew—are accepted as precedent in the Jewish laws of evidence.
“In my life I have found that in the end, the only way to teach that is transformative for my students is with stories,” Polak says.
Wiesel would agree. What does he hope people will take away from the three lectures? “A heightened sensitivity,” he says.
All lectures in the series Three Encounters with Elie Wiesel: The Fascination with Jewish Tales take place in the George Sherman Union’s Metcalf Hall, 775 Commonwealth Ave., and are free and open to the public. Doors open at 6 p.m. for the 7 p.m. lectures. Overflow seating is available in the Conference Auditorium. For more information, call 617-353-2238.
Susan Seligson can be reached at sueselig@bu.edu.
有些人是值得追星的。尤其因为他们年事已高,再不去追,以后就只能瞻仰坟墓了。
去听Elie Wiesel不能完全算追星。起码他的书还是认真读过的。他是二十世纪为人道主义代言的最强大的声音之一。
不过他可能没有想到,Holocaust还不是他经历过的唯一邪恶。二十一世纪一样不客气。他的基金会,和他本人的财产,被梅多夫洗劫一空。
第一次讲座错过了,不过我对圣经中的女人兴趣一般般;对 Hasidism 了解也不多。争取参加十一月一日第二次,保证参加十一月八日第三次。
Nov. 1: The Rebbe of Ger: A Tragedy in Hasidism
Nov. 8: Etho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 Wiesel rejected the idea that Madoff preyed on Jews, and that the scheme was some sort of affinity fraud. "It's not the Jewishness in him, it's the inhumanity in this man.... The man is, was not only a liar, a swindler, but he was—not a crook—he was somehow always more than that. More. Once you enter evil, it's not static, it's dynamic."
# Wiesel sees parallels between Madoff and his Holocaust experience. Although he emphasized that "Madoff is not the greatest story of our lifetime," he added that in recent years, "Madoff is one of the greatest scoundrels, thieves, liars, criminals. How did it happen? I have seen in my lifetime the problem is when the imagination of the criminal precedes that of the innocent. And Madoff had imagination...We have no idea that a person is capable of that, but then I should have learned, of course, that a human being is capable of anything."
Read more: http://www.portfolio.com/executives/2009/02/26/Elie-Wiesel-and-Bernard-Madoff/#ixzz13kyUh8VP
http://www.bu.edu/today/node/11742
In the second lecture in the series, on November 1, Wiesel will discuss The Rebbe of Ger: A Tragedy in Hasidism. Prior to the Holocaust, Ger was the largest Hasidic group in Poland; today it is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Hasidic dynasties. The subject of Wiesel’s talk, Rabbi Yitzhak Meir, was a founder and leader of the movement. Wiesel will be introduced at that lecture by BU trustee Elaine Kirshenbaum (CAS’71, SED’72, SPH’78). His final lecture, on November 8, examines Etho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will be introduced by Polak, who notes that stories—ma’aseh in Hebrew—are accepted as precedent in the Jewish laws of evidence.
“In my life I have found that in the end, the only way to teach that is transformative for my students is with stories,” Polak says.
Wiesel would agree. What does he hope people will take away from the three lectures? “A heightened sensitivity,” he says.
All lectures in the series Three Encounters with Elie Wiesel: The Fascination with Jewish Tales take place in the George Sherman Union’s Metcalf Hall, 775 Commonwealth Ave., and are free and open to the public. Doors open at 6 p.m. for the 7 p.m. lectures. Overflow seating is available in the Conference Auditorium. For more information, call 617-353-2238.
Susan Seligson can be reached at sueselig@bu.edu.
Friday, October 22, 2010
荒年里学会的一堆晦气词(二)
1. Agile/SCRUM:第二次打倒资本主义白打了。上次在这里发了打倒资本主义(二),发的是Agile/SCRUM的牢骚。对了,骂过Agile/SCRUM是法西斯。后来网站从Backup恢复,我们反法西斯的英雄主义线就被Agile掉了。咱就Agile一回,换个贴名。:)
说起来这也是Agile的特点:别看你写的什么新功能看起来美轮美奂,用起来巧夺天工,下一个SPRINT,任何人都能改变:别的团队,市场,销售,技术支持,客户,更多的时候,你自己,设计或者概念有了变化,这个新功能也就被Agile得面目全非。
这一段时间心下烦乱。多年来随波逐流,走到哪一步算哪一步,偶尔轮到岔路,我就患得患失,无所适从。
对,还在老公司上班。熬股票呢。
2. Wait for stocks to become vested: 听说过一个词,叫坐移民监,就是自己在国内当裸官、当老总揾钱,派老婆孩子在国外熬移民身份。熬股票嘛,没那么神秘,不过是等股票become vested. 刚进公司的时候得了一大堆,但要有任何意义,就一定要等股票vested;要股票vested,首先一条是要熬足年份。真正要有意义,当然还要公司上市或被别的上市公司购买。不然一堆废纸就还是一堆废纸。
2a: Rake in: 咱运气好,IT公司泡沫时代、人人都拿耙子往家里耙钱的时候,我还在学校里自命清高,鼻孔朝天地笑话那些人“改行学电脑”。没几天,等我也改行的时候,营营碌碌还是一样的营营碌碌,只是少了伴随营营碌碌而来的泡沫……很多同事都捡回来过一两颗泡沫,很省心就买下了百万豪宅,从此就不必为房贷发愁。有个家伙鲍勃,平时慢慢悠悠从来不着急。听老板说,他们以前在两家公司一起呆过,而且在这两家都一起发过泡沫财。如今选举季节,路边雨后蘑菇一般冒出许多名牌,其中就有他的名字。家伙辞职了,眼下忙着竞选国会议员呢。
2b: Buy and Hold: 我就没有发过这样的横财,上班就是死工资。哦,对了,刚进公司头一年的股票还是hold 呢,我说我现在也不缺这点钱,买了存起来吧,让它接着下子儿。结果呢,按照纸面价值,我是有收入的,于是还得交税。再结果呢,公司破产,本金和交税部分自然也就泡沫了。
我不能对人家的泡沫财富作什么道德评判,也不会因为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轮到我有机会的时候,我还是义无反顾的。于是眼下就在这里熬日子,熬够一年再走。当然了,要让这些股票有任何价值,还要看留下的同志们的艰苦奋战,更要看公司的下场如何。
3. Belly up: 就是肚皮朝上了。怀疑这是从中文翻译过来的,不然怎么这么贴切。就是公司的下场了。这几天听得多,因为跟大家轮番轰炸,为自己的叛逃行为作辩解。咱还含蓄一点,粗鲁的同事们就不忌讳,张口闭口“万一肚皮朝上了呢”。
4. Golden Parachute: 看见过一个词,叫金领。我这人尖酸刻薄,IT行业从老总到看门的一律算作蓝领;至于“白领”,白领又怎么着,不是一样的打工,不过工资低一点而已。金领?金领就是多操心,别人下班了回家,你下班了还要应酬、还要和外包公司联络、出了“危机”你不能拍拍PG就走。金降落伞?真值钱的金降落伞,是华尔街银行那些缺德老总们的年终奖金;银行破产、政府补贴、小老百姓bailout大公司大企业,但这些老总们的收入却是前所未有的高。
我的“金降落伞”,其实微不足道,说起来都好笑,实在是没有辉煌到让我有任何良心谴责的程度。不过是老总说了,公司现在的情况比较微妙,公司的价值就在于它的产品,而人就是产品的一部分,是“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如果我留下,他们会给我一只金降落伞。
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内容是什么都忘了,只记得里面那首歌是《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谁也不知道我的快乐和悲伤,
爸爸妈妈给我一把小伞,
让我在广阔的天空中飘荡,飘荡……
5. Job Hopper: 让我唱着童谣哭哭啼啼啊,没门儿。:)擦擦鼻头,搜肠刮肚,死活要再找出一个晦气词儿来。
刚开始有档案的时候,我这人跟阿Q一样好强,阿Q临刑时担心自己画的圈圈不圆,我填卖身契的时候嫌上面的项目太少,于是玩了个花招:我上的小学和初中是一所学校,我却把它们单列出来,虽然是多此一举,卖身契上却也凭白多出一个条目来,看着资历就深多了。起码我心里看着舒服。后来上学成瘾、换学校成瘾,眼下换工作成瘾,大约还是阿Q画圆圈情结在作怪。
去年跳槽的时候,正好是去哈佛附庸风雅听帕慕克。那天独自去的,主持会议的人还没有宣布帕帕即将到来、请大家关闭手机云云。手机响了,是猎头的消息:你拿到offer了。今年暑假,还在蒙特利尔、魁北克逛游,心里笑话美国人可爱,居然把这里当欧洲,这个欧洲也太山寨版了啊!:)晚上回旅馆查E,就是某大公司的HR。
女奴又被拍卖一回,于是我就又学来几个晦气词:凭着我Agile/SCRUM 的经验,得到了大公司的职位,小公司给我金降落伞,小伞却不会飞,是拴在一艘摇摇晃晃的小船上的,小船有可能攀上大船,让大家都往家里耙钱,却也有肚皮朝上的可能;我不敢指望能有捡到大泡沫的好运气,一俟熬到股票就正式改换门庭。这么频繁换工作,不是job hopper又是什么。
Job hopper实在太辛酸。攒够假期,咱去希腊做 island hopper去,去看看那里蓝色的教堂,紫色的海岸……。
说起来这也是Agile的特点:别看你写的什么新功能看起来美轮美奂,用起来巧夺天工,下一个SPRINT,任何人都能改变:别的团队,市场,销售,技术支持,客户,更多的时候,你自己,设计或者概念有了变化,这个新功能也就被Agile得面目全非。
这一段时间心下烦乱。多年来随波逐流,走到哪一步算哪一步,偶尔轮到岔路,我就患得患失,无所适从。
对,还在老公司上班。熬股票呢。
2. Wait for stocks to become vested: 听说过一个词,叫坐移民监,就是自己在国内当裸官、当老总揾钱,派老婆孩子在国外熬移民身份。熬股票嘛,没那么神秘,不过是等股票become vested. 刚进公司的时候得了一大堆,但要有任何意义,就一定要等股票vested;要股票vested,首先一条是要熬足年份。真正要有意义,当然还要公司上市或被别的上市公司购买。不然一堆废纸就还是一堆废纸。
2a: Rake in: 咱运气好,IT公司泡沫时代、人人都拿耙子往家里耙钱的时候,我还在学校里自命清高,鼻孔朝天地笑话那些人“改行学电脑”。没几天,等我也改行的时候,营营碌碌还是一样的营营碌碌,只是少了伴随营营碌碌而来的泡沫……很多同事都捡回来过一两颗泡沫,很省心就买下了百万豪宅,从此就不必为房贷发愁。有个家伙鲍勃,平时慢慢悠悠从来不着急。听老板说,他们以前在两家公司一起呆过,而且在这两家都一起发过泡沫财。如今选举季节,路边雨后蘑菇一般冒出许多名牌,其中就有他的名字。家伙辞职了,眼下忙着竞选国会议员呢。
2b: Buy and Hold: 我就没有发过这样的横财,上班就是死工资。哦,对了,刚进公司头一年的股票还是hold 呢,我说我现在也不缺这点钱,买了存起来吧,让它接着下子儿。结果呢,按照纸面价值,我是有收入的,于是还得交税。再结果呢,公司破产,本金和交税部分自然也就泡沫了。
我不能对人家的泡沫财富作什么道德评判,也不会因为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轮到我有机会的时候,我还是义无反顾的。于是眼下就在这里熬日子,熬够一年再走。当然了,要让这些股票有任何价值,还要看留下的同志们的艰苦奋战,更要看公司的下场如何。
3. Belly up: 就是肚皮朝上了。怀疑这是从中文翻译过来的,不然怎么这么贴切。就是公司的下场了。这几天听得多,因为跟大家轮番轰炸,为自己的叛逃行为作辩解。咱还含蓄一点,粗鲁的同事们就不忌讳,张口闭口“万一肚皮朝上了呢”。
4. Golden Parachute: 看见过一个词,叫金领。我这人尖酸刻薄,IT行业从老总到看门的一律算作蓝领;至于“白领”,白领又怎么着,不是一样的打工,不过工资低一点而已。金领?金领就是多操心,别人下班了回家,你下班了还要应酬、还要和外包公司联络、出了“危机”你不能拍拍PG就走。金降落伞?真值钱的金降落伞,是华尔街银行那些缺德老总们的年终奖金;银行破产、政府补贴、小老百姓bailout大公司大企业,但这些老总们的收入却是前所未有的高。
我的“金降落伞”,其实微不足道,说起来都好笑,实在是没有辉煌到让我有任何良心谴责的程度。不过是老总说了,公司现在的情况比较微妙,公司的价值就在于它的产品,而人就是产品的一部分,是“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如果我留下,他们会给我一只金降落伞。
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内容是什么都忘了,只记得里面那首歌是《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谁也不知道我的快乐和悲伤,
爸爸妈妈给我一把小伞,
让我在广阔的天空中飘荡,飘荡……
5. Job Hopper: 让我唱着童谣哭哭啼啼啊,没门儿。:)擦擦鼻头,搜肠刮肚,死活要再找出一个晦气词儿来。
刚开始有档案的时候,我这人跟阿Q一样好强,阿Q临刑时担心自己画的圈圈不圆,我填卖身契的时候嫌上面的项目太少,于是玩了个花招:我上的小学和初中是一所学校,我却把它们单列出来,虽然是多此一举,卖身契上却也凭白多出一个条目来,看着资历就深多了。起码我心里看着舒服。后来上学成瘾、换学校成瘾,眼下换工作成瘾,大约还是阿Q画圆圈情结在作怪。
去年跳槽的时候,正好是去哈佛附庸风雅听帕慕克。那天独自去的,主持会议的人还没有宣布帕帕即将到来、请大家关闭手机云云。手机响了,是猎头的消息:你拿到offer了。今年暑假,还在蒙特利尔、魁北克逛游,心里笑话美国人可爱,居然把这里当欧洲,这个欧洲也太山寨版了啊!:)晚上回旅馆查E,就是某大公司的HR。
女奴又被拍卖一回,于是我就又学来几个晦气词:凭着我Agile/SCRUM 的经验,得到了大公司的职位,小公司给我金降落伞,小伞却不会飞,是拴在一艘摇摇晃晃的小船上的,小船有可能攀上大船,让大家都往家里耙钱,却也有肚皮朝上的可能;我不敢指望能有捡到大泡沫的好运气,一俟熬到股票就正式改换门庭。这么频繁换工作,不是job hopper又是什么。
Job hopper实在太辛酸。攒够假期,咱去希腊做 island hopper去,去看看那里蓝色的教堂,紫色的海岸……。
Tuesday, October 19, 2010
Tune In Tomorrow/Anything Else
原来还有电影。1990年的 Tune In Tomorrow, 根据 Aunt Julia and the Scriptwriter 改编的。背景搬到了美国, New Orleans, part of America that can be as light-hearted as South America. 喜剧色彩更浓,原有的严肃、复杂的内容都被过滤掉或者漫画化。一路Jazz音乐,也是轻松快活的为主。
Aunt Julia 稍老了些,不过演得还活泼。“我”是 Keanu Reeves. 不是他的饭,不过他在这里演得还算可以——美国演员里能够不眨眼地说那些南美人自然而然说出的 sweet nothing 的,大概也就是他了。不过最出彩的还是糟老头 Peter Falk, 有一阵爱看他演的侦探 Columbo. 演得可爱。结尾也不像小说那样颓唐。看得人高兴。
我没撒谎吧,The Scriptwriter 张口闭口都是 art.电影改了不少,这一点没改掉,最棒的台词都是 art 兮兮的:
Pedro Carmichael: Life is a shitstorm, and when it's raining shit the best umbrella is art.
Pedro Carmichael: Okay, you've gone belly up in Shit's Creek. You need a paddle real bad. What do you reach for? ART! That's what I'm talking about. The very apex of your art! I want to hear your sinews crack and strain. I want your souls... to enter those microphones and emerge, like ghosts, in the homes of our listeners. There's an army of them out there, groping blindly, toiling in the darkness, waiting... For what? For YOU! For your incandescent, brilliant, palpitating talent to light up their miserable, impoverished, dull, and worthless lives. (pause) Okay gang, take five, and then we'll hit it.
****************
Anything Else
Woody Allen 还是不错的。当不成帅老头儿,当糟老头儿也行。糟亦有道啊。不是说他娶继女的事儿啊。那天听到他采访,说自己懒,要拍电影,在纽约找一条街就拍了。还说,你就不会听人说无敌·艾伦跑到沙漠里,一蹲两年,拍什么 Lawrence of Arabia。
Woody Allen 电影里的女主角都很有特色。So far 我觉得最不好玩儿的是 Anything Else. 大概是因为有点太写实,就不够搞笑了。Woody本人还行,"I, I'm of the Hebrew persuasion", 自己号称是无神论者,听人贬低犹太教,又神叨叨地去拼老命
Aunt Julia 稍老了些,不过演得还活泼。“我”是 Keanu Reeves. 不是他的饭,不过他在这里演得还算可以——美国演员里能够不眨眼地说那些南美人自然而然说出的 sweet nothing 的,大概也就是他了。不过最出彩的还是糟老头 Peter Falk, 有一阵爱看他演的侦探 Columbo. 演得可爱。结尾也不像小说那样颓唐。看得人高兴。
我没撒谎吧,The Scriptwriter 张口闭口都是 art.电影改了不少,这一点没改掉,最棒的台词都是 art 兮兮的:
Pedro Carmichael: Life is a shitstorm, and when it's raining shit the best umbrella is art.
Pedro Carmichael: Okay, you've gone belly up in Shit's Creek. You need a paddle real bad. What do you reach for? ART! That's what I'm talking about. The very apex of your art! I want to hear your sinews crack and strain. I want your souls... to enter those microphones and emerge, like ghosts, in the homes of our listeners. There's an army of them out there, groping blindly, toiling in the darkness, waiting... For what? For YOU! For your incandescent, brilliant, palpitating talent to light up their miserable, impoverished, dull, and worthless lives. (pause) Okay gang, take five, and then we'll hit it.
****************
Anything Else
Woody Allen 还是不错的。当不成帅老头儿,当糟老头儿也行。糟亦有道啊。不是说他娶继女的事儿啊。那天听到他采访,说自己懒,要拍电影,在纽约找一条街就拍了。还说,你就不会听人说无敌·艾伦跑到沙漠里,一蹲两年,拍什么 Lawrence of Arabia。
Woody Allen 电影里的女主角都很有特色。So far 我觉得最不好玩儿的是 Anything Else. 大概是因为有点太写实,就不够搞笑了。Woody本人还行,"I, I'm of the Hebrew persuasion", 自己号称是无神论者,听人贬低犹太教,又神叨叨地去拼老命
Monday, October 11, 2010
Saturday, October 09, 2010
诺奖追风:The Bad Girl
The Bad Girl, Mario Vargas Llosa, Translated by Edith Grossman
刘晓波得诺贝尔和平奖了,为他高兴。不过却缺乏内心的热情。起码没有热泪盈眶。大概我骨子里还是对政治本身比较冷漠,不会为政治事件激动得夜不成寐。
还是对文学奖更感兴趣,忙着看小说。熬了两个夜,276页,看完了。中间差点没看完,不过帕慕克得奖后《我的名字是红》也看完了,《坏女孩》还是容易多了。西班牙人名地名跳过去,不影响速度。
怪不得鹿希喜欢拉丁帅哥,人家那种之爱法!无怨无悔,义无反顾!自虐、受虐狂!想起某同学也是信誓旦旦,表达忠诚,说是从此以后生活就黯淡无光,以后他再也不会爱上什么人了,结果人家才三个月就缓过劲儿了,有了女朋友。当时还小小地遗憾一下:嗨,不是要为我终身不娶么。可惜可惜。要是碰上个拉丁帅哥,没准也有人会对我一辈子一往情深。:)
是个爱情故事了,而且是一个好男人对坏女人一辈子忠诚爱恋的故事。有点像Forrest Gump, 但好男孩不呆不傻,坏女孩却是真坏;但作者又给她的坏作了足够的铺垫,故事又是从一个爱人的角度去写的,所以末了你还对她无从责备,只能怪他自作自受。
中国文学里应当没有这样的小说吧,郁达夫的应该有一些,记不太清楚了,但郁达夫在无望的恋爱时大约还是自责得多一些吧,没有像这里的主人公这样自己给自己打气,一意孤行。:) 写坏女孩的时候有些过于渲染,让人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但这毕竟是小说嘛,所以一次又一次地跟着读下去。总算读完了,结尾也还算可信、可接受。安慰一下我这样还是认为 cheap, sentimental love 比 SM 更美好的传统浪漫主义人士。你看你看,他爱的时候是真傻,等他终于醒悟过来,不再爱了,他也就老了,病了,等死了。你说你选择哪一桩。
当然了,毕竟是男作家写的爱情故事,除了爱情故事以外,外面的世界还是闯了进来。离开五十年代秘鲁的海滩以后,作者来到了六十年代的巴黎,然后又到了七十年代的英国,中间穿插了一段日本,最后故事结束在八十年代的西班牙。作者本人没有在美国居住过,所以美国这一部分没有涉及,但除此之外,他是在有意描绘一点欧洲文化艺术创作的兴衰脉络的。
爱情故事、文化艺术两条线以外,主人公还通过复述亲友的来信重现秘鲁的政治变更。看得出他是在试图关心,却又缺乏真正的热情。这一点和我相似。:)作者本人很消极很被动,对政治不感兴趣,不喜欢秘鲁也没有真正成为法国人,一辈子值得回忆的也就是对坏女孩的爱情了。
很多人爱强调这是现代人无所归依的漂流感,是悲剧啊不拉不拉不拉。我总觉得这是小题大作:so?Big deal. 刚刚去小朋友班里给他们读了 Anne Hutchenson 的故事。Anne就跟自己的小不点儿们说:Wherever we are going, 'tis home.
不过在网上倒略略有些漂流感。就说这个烂贴吧,白桦林里懒得去贴,大家正在激昂兴头上,铺天盖地都是政治贴,咱这个趣味低下,别扫人兴了。去豆瓣贴吧,结果诺贝尔奖是敏感词,还要网管审查了才能贴出来。LOL 多少有些荒唐和尴尬。
刘晓波得诺贝尔和平奖了,为他高兴。不过却缺乏内心的热情。起码没有热泪盈眶。大概我骨子里还是对政治本身比较冷漠,不会为政治事件激动得夜不成寐。
还是对文学奖更感兴趣,忙着看小说。熬了两个夜,276页,看完了。中间差点没看完,不过帕慕克得奖后《我的名字是红》也看完了,《坏女孩》还是容易多了。西班牙人名地名跳过去,不影响速度。
怪不得鹿希喜欢拉丁帅哥,人家那种之爱法!无怨无悔,义无反顾!自虐、受虐狂!想起某同学也是信誓旦旦,表达忠诚,说是从此以后生活就黯淡无光,以后他再也不会爱上什么人了,结果人家才三个月就缓过劲儿了,有了女朋友。当时还小小地遗憾一下:嗨,不是要为我终身不娶么。可惜可惜。要是碰上个拉丁帅哥,没准也有人会对我一辈子一往情深。:)
是个爱情故事了,而且是一个好男人对坏女人一辈子忠诚爱恋的故事。有点像Forrest Gump, 但好男孩不呆不傻,坏女孩却是真坏;但作者又给她的坏作了足够的铺垫,故事又是从一个爱人的角度去写的,所以末了你还对她无从责备,只能怪他自作自受。
中国文学里应当没有这样的小说吧,郁达夫的应该有一些,记不太清楚了,但郁达夫在无望的恋爱时大约还是自责得多一些吧,没有像这里的主人公这样自己给自己打气,一意孤行。:) 写坏女孩的时候有些过于渲染,让人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但这毕竟是小说嘛,所以一次又一次地跟着读下去。总算读完了,结尾也还算可信、可接受。安慰一下我这样还是认为 cheap, sentimental love 比 SM 更美好的传统浪漫主义人士。你看你看,他爱的时候是真傻,等他终于醒悟过来,不再爱了,他也就老了,病了,等死了。你说你选择哪一桩。
当然了,毕竟是男作家写的爱情故事,除了爱情故事以外,外面的世界还是闯了进来。离开五十年代秘鲁的海滩以后,作者来到了六十年代的巴黎,然后又到了七十年代的英国,中间穿插了一段日本,最后故事结束在八十年代的西班牙。作者本人没有在美国居住过,所以美国这一部分没有涉及,但除此之外,他是在有意描绘一点欧洲文化艺术创作的兴衰脉络的。
爱情故事、文化艺术两条线以外,主人公还通过复述亲友的来信重现秘鲁的政治变更。看得出他是在试图关心,却又缺乏真正的热情。这一点和我相似。:)作者本人很消极很被动,对政治不感兴趣,不喜欢秘鲁也没有真正成为法国人,一辈子值得回忆的也就是对坏女孩的爱情了。
很多人爱强调这是现代人无所归依的漂流感,是悲剧啊不拉不拉不拉。我总觉得这是小题大作:so?Big deal. 刚刚去小朋友班里给他们读了 Anne Hutchenson 的故事。Anne就跟自己的小不点儿们说:Wherever we are going, 'tis home.
不过在网上倒略略有些漂流感。就说这个烂贴吧,白桦林里懒得去贴,大家正在激昂兴头上,铺天盖地都是政治贴,咱这个趣味低下,别扫人兴了。去豆瓣贴吧,结果诺贝尔奖是敏感词,还要网管审查了才能贴出来。LOL 多少有些荒唐和尴尬。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