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09, 2010

诺奖追风:The Bad Girl

The Bad Girl, Mario Vargas Llosa, Translated by Edith Grossman

刘晓波得诺贝尔和平奖了,为他高兴。不过却缺乏内心的热情。起码没有热泪盈眶。大概我骨子里还是对政治本身比较冷漠,不会为政治事件激动得夜不成寐。

还是对文学奖更感兴趣,忙着看小说。熬了两个夜,276页,看完了。中间差点没看完,不过帕慕克得奖后《我的名字是红》也看完了,《坏女孩》还是容易多了。西班牙人名地名跳过去,不影响速度。

怪不得鹿希喜欢拉丁帅哥,人家那种之爱法!无怨无悔,义无反顾!自虐、受虐狂!想起某同学也是信誓旦旦,表达忠诚,说是从此以后生活就黯淡无光,以后他再也不会爱上什么人了,结果人家才三个月就缓过劲儿了,有了女朋友。当时还小小地遗憾一下:嗨,不是要为我终身不娶么。可惜可惜。要是碰上个拉丁帅哥,没准也有人会对我一辈子一往情深。:)

是个爱情故事了,而且是一个好男人对坏女人一辈子忠诚爱恋的故事。有点像Forrest Gump, 但好男孩不呆不傻,坏女孩却是真坏;但作者又给她的坏作了足够的铺垫,故事又是从一个爱人的角度去写的,所以末了你还对她无从责备,只能怪他自作自受。

中国文学里应当没有这样的小说吧,郁达夫的应该有一些,记不太清楚了,但郁达夫在无望的恋爱时大约还是自责得多一些吧,没有像这里的主人公这样自己给自己打气,一意孤行。:) 写坏女孩的时候有些过于渲染,让人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但这毕竟是小说嘛,所以一次又一次地跟着读下去。总算读完了,结尾也还算可信、可接受。安慰一下我这样还是认为 cheap, sentimental love 比 SM 更美好的传统浪漫主义人士。你看你看,他爱的时候是真傻,等他终于醒悟过来,不再爱了,他也就老了,病了,等死了。你说你选择哪一桩。

当然了,毕竟是男作家写的爱情故事,除了爱情故事以外,外面的世界还是闯了进来。离开五十年代秘鲁的海滩以后,作者来到了六十年代的巴黎,然后又到了七十年代的英国,中间穿插了一段日本,最后故事结束在八十年代的西班牙。作者本人没有在美国居住过,所以美国这一部分没有涉及,但除此之外,他是在有意描绘一点欧洲文化艺术创作的兴衰脉络的。

爱情故事、文化艺术两条线以外,主人公还通过复述亲友的来信重现秘鲁的政治变更。看得出他是在试图关心,却又缺乏真正的热情。这一点和我相似。:)作者本人很消极很被动,对政治不感兴趣,不喜欢秘鲁也没有真正成为法国人,一辈子值得回忆的也就是对坏女孩的爱情了。

很多人爱强调这是现代人无所归依的漂流感,是悲剧啊不拉不拉不拉。我总觉得这是小题大作:so?Big deal. 刚刚去小朋友班里给他们读了 Anne Hutchenson 的故事。Anne就跟自己的小不点儿们说:Wherever we are going, 'tis home.

不过在网上倒略略有些漂流感。就说这个烂贴吧,白桦林里懒得去贴,大家正在激昂兴头上,铺天盖地都是政治贴,咱这个趣味低下,别扫人兴了。去豆瓣贴吧,结果诺贝尔奖是敏感词,还要网管审查了才能贴出来。LOL 多少有些荒唐和尴尬。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