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19, 2013

《红字》的失败

《红字》看到一半,太晚了,恋恋不舍地上床。好在还记下了几笔,说了它不少好处,心里期待着电影“忠实原著”。

没想到电影一进入霍桑小说开头(赫斯特在绞架前接受审判),就开始偏离作者的主题。情节没关系,霍桑注重心理描写、情绪渲染和象征的描述,对许多细节语焉不详,拍电影的人填入血肉在所难免。关键是电影在填充的时候,在很多地方背叛了作者的原意。

赫斯特基本上还应当是真实的,感情真挚,头脑冷静,性格坚定,也可以说是无怨无悔。

斯代尔就不同了。小说里,这是一个十分软弱、挣扎的人物, 而电影里却把他描绘成了一个勇敢的英雄,不挺身而出是为了爱人委曲求全,最后冒着生命危险冲出来,那么高大威猛,足够成为二十一世纪少女们的梦中偶像。问题是,他其实是一个十七世纪的神甫,他的一切软弱、挣扎,都是那个历史环境中人必然经历的挣扎,赫斯特接地气,超越了她的时代,我们却不能也生生把所有别的人物也都从那个时代里拎出来,照着我们当代人的理想来塑造他们。

斯代尔没有了霍桑细心为他铺垫开的复杂的层次。

齐林沃斯比丁斯代尔还要失败。丁斯代尔只是削弱了层次,齐林沃斯简直就是被抽掉了灵魂和血肉。罗伯特·杜瓦尔是好演员,这部电影里其实齐林沃斯比斯代尔还要复杂,霍桑在他身上花费了很多笔墨,在电影里都被删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印第安人部落的劫持。

印第安人的主题整个就是一个败笔。改编者大约以为这个历史题材很有意义,但和《霍桑》原来的主题相比,实在只能作一个背景,扯进故事里都让人觉得莫名其妙(齐林沃斯被印第安人劫持,斯代尔和印第安人友好并将《圣经》翻译成他们的文字)。

当然了,最大的败笔还是小珍珠的形象,以及她所代表的“红字”。这部电影是德米·摩尔当家拍摄的,在她心目中,红字本身是很荒唐的,完全是人们加给赫斯特的无端的羞辱,却不知道在当时当世,当事人心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犹疑、恐惧、担忧、徘徊……Pearl 在小说中长到了七岁,而且还常常说出七岁孩子根本不可能说出的话,其实是代表当时所有现存的理念和信仰系统质问着离经叛道的情人们,罪人们的犯罪感,是二十一世纪百无禁忌的人们所无法理解的,这其中的差距,才能够真正彰显《红字》这部作品的价值。

电影的结局更是无比牵强,大约是为了哄观众高兴吧,结果观众也没有上当,五百万美元的投资,票房却只收回区区一百万。

德米·摩尔1991年在《名利场》封面上以足月孕照上镜,这部电影里也有一个她大腹便便的镜头,也是同样的角度:左侧面。导演很显然以为这个镜头会从《名利场》封面的市场效应中获利,可惜杯水车薪。1995的金酸梅奖(Golden Raspberry Award)给它七项命名,其中包括最差女主角、最差搭档(德米·摩尔和丈夫、德米·摩尔和情人都是坏搭档)。唉。

看完了还直遗憾,怪自己没有一气哈成。要是一溜儿看下去,没准能看出好来。可惜。

也替德米·摩尔可惜一回。1995年时,她的事业还应当算是如日中天吧,土土的1978年出生的Ashton  Kutcher 只有十七岁,大约在什么地方对着屏幕上的她流口水。又是十年过去,他高攀着娶了她,然后又弃之而去。十七世纪有十七世纪独有的悲剧,二十一世纪有二十一世纪独有的悲剧,所有的世纪,也还是有着同样的悲剧,只要人类还在,悲剧似乎就是不可避免的,不过是情节和主人公各有不同而已。

1 comment:

Detry said...

如果你是一个学生,你知道我想要做什么是有趣的,而不是写一篇学期论文或文凭。我们可以帮助你,当你与朋友一起放松。大学生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