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30, 2011

读罢克里斯蒂

这么一补,克里斯蒂算是补完了。同时也舒了一口气:怪不得年轻时没有多花时间读她的书,也不全是虚荣啊,还真是口味问题。好看归好看,毕竟,审美价值有限,而在唯美的青春时代,略微有些阅读洁癖,也算是一大幸事。

周末把 The Pale Horse 翻完了,上周把 Taken to the Flood 听完了,昨天把 Nemesis 听完了,再加上前面读的以女作家名义写的三个故事,我已经克里斯蒂疲劳了。满头满脑都是英国口音。刚到美国时,BW 还说我有牛津口音呢。

现在开始听 John Grisham 的 Playing for Pizza. 今天下班的路上,已经听了一盘。戒了新闻,躲进小说成一统。

Monday, March 28, 2011

青涩的情色

得,本来想打青涩,结果“情色”先跳了出来。日本的情色片里,经常有穿着校服的青涩女生,以单纯的青涩衬托浓艳的情色。

而《情书》的故事,故事里穿校服的女中学生,却是干干净净,再纯洁不过。

故事舒缓、细腻、含蓄,我这样的忙碌浮躁之人,别的时候看,大抵会不耐烦。然而这是春天的星期天的晚上,忙碌的周末已经结束,忙碌的工作周又还没有开始,于是有闲暇,闲心,闲情,看一部细细描绘人心的故事。

电影的开头是葬礼。于是就定住了电影的格调:忧伤而沉郁。然后是未婚妻为了忘却而寻找记忆……她从他的Yearbook上查到了他的名字,然后照地址写了一封信。结果居然收到了回信。

回信的人又开始了回忆……然后引出了一场青涩、朦胧的少年男女的故事。

镜头清淡、寒冷,音乐也清淡而寒冷,和故事的格调很协调。也就是日本人才有这样的耐心,去辨别人心中每一丝细细的忐忑和温情。

藤井树,在爱过他的人的记忆中活泼泼地活着,活着的人,为了身边人,在努力地寻找着忘却的路径,身边人也在耐心地等待着,并且期待着死去的人的体谅。

失去了儿子的爷爷,和失去了丈夫的妻子,也在抢救孙女/女儿的过程中达成了谅解。

故事的结局太完满,所有的创伤都得到了抚慰,所有的隔阂都得到了消融,而所有的牵挂,也得到了无情的剪不断理还乱的解脱。知道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可能微乎其微,唯其如此,这一切,才显得动人,可贵。在温柔的感伤里,我们记得自己心灵的脆弱,然后也就更加悲天悯人。

Sunday, March 20, 2011

克里斯蒂笔下的家庭主妇

得,昨天还对克里斯蒂柔情满腔,今天就开始失恋了。:) Absent in the Spring, 满好的莎士比亚的诗啊,小说却乏味干巴,令人难以卒读。不好看不好看。

也或者是主题的缘故,一个终身什么也没有干过的家庭妇女,被围困在空旷的沙漠中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小火车站,回顾她那空虚、空洞、空白的生活……还亏得我今天无聊,还真把它给看完了。

还在念书时,在一个聚会上,大家轮流互相介绍。一个台湾来的年轻妈妈,抱着一个小宝贝,柔声柔气地说:“我是学音乐的,后来到 Juilliard 读硕士,再后来就当太太,现在当妈妈。”

我一直记得这个年轻妈妈,因为她显得那样坦然,仿佛这样的人生路径再自然不过。钦佩,是因为骨子里,我知道我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或者是,即使是作出这样的选择,或者是没有选择地被迫接受这样的命运,我会于心不甘。

我虽然不愿意自称女权主义者——在我看来,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和传统顽固的男权主义者们一起合谋,彻底破坏了女权主义者的形象——然而,任何种种描写旧时妇女生活的文学、历史,都告诉我,我们生活在现在的时代,是怎样的幸运。

红楼梦里, 看来看去的都是那群年轻、漂亮、青春、可爱的姐妹们,或者干脆就老一点,如贾母,年岁大了,也自有她的威仪。中不溜的就讨厌了,如王夫人可畏,邢夫人可厌,赵姨娘可憎;王熙凤还算能干,顶多也只能“出落”到王夫人那一步,秦可卿比姑娘们其实也大不了几岁,但性格懦弱温婉成不了王熙凤——》王夫人,曹雪芹懒得为她费心思找出路,干脆让她死了算了。

女人活得不容易,没钱的女人活得更不容易;而在克里斯蒂笔下,这篇小说里的女人还算有钱的女人,回过头来,这钱是丈夫挣的,而且是自己逼着丈夫放弃自己的真爱好去挣的,丈夫一边挣着钱、成功着“事业”,一边憎恨着自己的妻子,一边又在心里爱着另外一个为了谋生苦苦挣扎却没有功利之心的女人;自己辛苦养育着孩子,自以为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一切,安排了最好的一切,最后孩子们却还是对她充满了轻蔑和痛恨,恨她其实并没有为他们亲自做过什么事情(二战时代英国中产家庭还能够供得起仆人,照管孩子们的都是保姆和厨娘),又恨她干预他们的生活选择……

其实,这里的很多怨恨也是一种借口。丈夫的选择,其实是自己的选择,只不过将自己的怨恨转嫁给妻子,实在是太方便了。孩子们也一样……每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那么,为什么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责怪妻子/母亲呢?因为只有她,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别无选择,只能把丈夫和孩子当作她自己的一切,于是就是最软弱的目标,成了他们对自己生活中一切不满的替罪羊。

阿加莎·克里斯蒂有理由对家庭抱有怀疑态度。她的第一次婚姻,有了一个女儿,最终却以丈夫的背叛而告终。丈夫背叛她时,她已经是出名的小说家,还玩了十一天的人间蒸发,本意是想让老公尴尬的,同时也印证了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分量。她本人应当算是漂亮的,她丈夫爱上的女子,自然也不会比她更聪明而有成就,于是,他的背叛,告诉她爱情是多么没有逻辑,婚姻是多么不可靠。

克里斯蒂后来嫁了个考古学家——好像她有个笑话,就是说嫁个考古学家合算啊,因为在考古学家眼里,她会越老越值钱。丈夫很成功,被皇室加了骑士爵位,所以她也成了Lady; 但她自己也因为自己写作的成功而得到了皇室荣誉(Dame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不管是什么玩艺儿,反正是自己挣的。

家庭主妇的生活就是这样乏味、无人感激、无人欣赏,即使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妙笔生花,也不能把它写得多浪漫。除非偷情……而她笔下的女主人公,刚刚有一段暧昧,结果暧昧对象宣布她是一条冷鱼(cold fish),把她扔在路旁,就那样扬长而去。

Saturday, March 19, 2011

再读阿加莎·克里斯蒂

说是再读,其实是第一次读。因为从前读的时候,读的是翻译文字,看的是改编电影,追踪的是故事情节、破案过程。真正读作者原文,这是第一次。

是从旧书市上买来的,Absent in the Spring, 644页,软装本,照例一美元。里面有三篇,挑了最后一篇读,The Rose and the Yew Tree(《玫瑰和紫杉》), 因为它最短。

看的时候很惊奇,因为情节实在是似曾相识,不说Cliché吧,起码也是Déjà Vu - 里面的男主人公 John Gabriel,和Trebitsch Lincoln实在太相似,虽然说John Gabriel很丑,而Trebitsch Lincoln却可以算得上是个帅哥。

读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中文译本的时候,本人还是很势利眼的——对人的势利眼我是不会承认的,对书,却是相当的势利眼,并且以自己的势利眼为自豪。——在我这样的势利眼眼里,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今天读来,才发现自己有多么好笑,势利眼里,明明大大地写着一个“小”字。

正好那次将张爱玲的《色·戒》和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战争》作过比较,今天读阿加莎·克里斯蒂和那两位放在一起,突然意识到,她们都属于同一个档次的、会讲故事的“上流”女作家。

不同的是,杜拉斯是十分女性化的叙述,热,张爱玲很中性,至于克里斯蒂,则是十分男性、理性的叙述和推理,因为人所共知的神探波洛是在用眼光观察,用头脑分析。今天读的这一篇,故事的叙述者是一个英国绅士,残废——二战即将结束的1945年,他残废了却不是战争英雄,并且无数次以此自嘲——主人公John Gabriel是货真价实的战争英雄,出生平民,痛恨贵族,却参加了保守党的议员竞选,因为他已经预料到丘吉尔会失败,工党会全面掌权;投靠即将失败的保守党,是因为他相信只有在那些头脑陈旧、无德无能的保守党老朽们面前,才能彰显他的才华、机智和能力,最后得到权力。他坚信他能成功,总理的位置最终非他莫属。

这样的经历和性格特征,和林肯实在太吻合,那种盲目的自信,精巧的盘算,人前的魅力,尤其是对女人的吸引力,看得我心中疑惑,BW 写林肯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看过这篇小说。——这部小说发表于1948年,正好是BW的出生年。

克里斯蒂擅长推理,显然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那一套是耳熟能详的。尽管如此,因为她的描写细腻而真实,所以并不觉得有牵强附会的荒唐。——BW 的幼儿园启蒙教师,正好就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

另外,二战即将结束的政治格局和分析,尽管是事后诸葛,气氛把握得也还是相当准确的。和Remains of the Day里有些类似之处。

因为叙述人是一个略有些冷嘲热讽的伤残男士,故事的叙述带有很典型的英国式幽默,很多时候很残酷、刻薄、无奈,越过了一般女作家会有意无意保守的底线——英国的等级社会对人们造成的心灵伤害,男性对手无寸铁、没有经济地位的女性的欺凌和虐待,读起来很是触目惊心。现实主义文学爱好者是能够从中找到其社会意义的。

叙述人并不喜欢John Gabriel,因为后者在别人面前演戏太多,在他这个残废人面前却能够推心置腹,于是作者通过叙述人,向我们暴露了这个人心中所有的丑恶卑微。越是这样,结尾就越是振聋发聩。

若是将《玫瑰和紫杉》翻译成《色·戒》,这部小说的结尾,就是易先生临死前,向小说叙述者讲出他和王佳芝的故事的真相。

真是振聋发聩。:) 整部小说一直是旁人带着轻蔑在冷静地观察和讲述,一点柔情蜜意、海誓山盟的场面都没有,一句甜言蜜语都没有说 —— 顶多说过那一晚月色很美,丑丑的男主人公,作陪衬的有几个老太婆,几个叽叽喳喳令人生厌的中年妇女,几个不美好不成功的恋爱故事,还有一个貌似完美的王子公主终成眷属的故事,而这个童话故事,却不是她要讲的爱情故事;要是,那才是彻头彻尾的Cliché呢。

作者不断地强调自己的爱情和John Gabriel的众多感情纠葛都不是真正的爱对方,而是因为看见对方苦哈哈的,自己想充骑士来拯救苦命,而真正促使这种冲动的也并不是心中的同情心,而是性,仿佛性是世界上最肮脏的东西。在打碎了人们对浪漫感情的所有幻觉以后,最后小说居然不是推理小说,也不是玩世不恭嘲弄便宜浪漫小说的聪明文字,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浪漫故事,令读者感觉受骗,却又有些心甘情愿。:)

这才是讲故事高手。写的是刻骨铭心,海枯石烂,却一点儿也不滥情——在压抑中酝酿着的火山岩浆式的高潮,是感情描写上,典型的英国式的understatement。冷峻的文字里,是真正的超越一切世俗羁绊、超越生死的郎情妾意,和飘忽的永恒的诗意。

"The moment of the rose and the moment of the yew-tree
Are of equal duration".

Thursday, March 17, 2011

夹板气

咦,这里又能进来了。:) 这几天公司里突然发神经,要限制我们上网时间,把许多网站都封了。切。我在网上注册一些东西的时候,为了保护公司,用的是Gmail.Gmail 刚开始还没封,现在突然又进不去了,耽误事,可别怪我。

再说,不过是在这里打打工,你以为上班时间你就拥有我这个人了?大家都是热爱劳动的好民工,加班加点都是自觉自愿的,这么一来,我倒本能地想消极怠工。因为我被当成了劳务机器。

这是一头气。另一头,也受气。

去豆瓣在自己的贴下回个短贴,骂的其实是美国政府,结果大约是政府两个字敏感,结果还被检查,并且决定不能发出来。恶心了我半天。我本来不爱谈政治,说的不过是美国老百姓对教育的态度,真要叫政治辅导员看见了,还会高兴给他提供了批判美国制度的材料呢。弱智就弱智在这里。

可悲的是,聪明人的智力,用在这种弱智的、干预别人普通权利的肮脏勾当上,不知干这行的人究竟心中如何感觉?前几天还读到北京邮电大学校长的事迹,他的功劳就是发展了中国的网络长城,言谈举止之间还洋洋得意,因为他毕竟“击败”了很多竞争对手,产品被政府采纳,本人也功成名就,升官发财。

这样的产品,从本质上,让我想起奥本海默——他在领导制造了原子弹以后,到处游说,警告人们原子弹的危害。因为他还有道德,良心,知道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会危害人类。

昨天在豆瓣读一位女写手的文章。注意到她,首是因为她写的吃文,哇啦啦,口水直淌。这一篇不是说吃的,是说民间的色情文字的,说是色情,其实是情色,很风雅的,读起来稚朴俏皮可爱。只是读的时候发现很多小^,虽然不大,文字本身也流畅,没有受到这些^的影响,但毕竟密密麻麻遍布其中,令人纳罕。

作者自己坐了自己的沙发,说是加了这许多小眼睛,帖子才得以发出来。哑然苦笑。

突然就想起DragonNaturallySpeaking里面的tokenizer.这个产品的主要价值,除了Search Engine, 就是tokenizer了。搜集大量资料以后,用Tokenizer来将它们处理分类,然后再按出现频率和上下文录入字典,录音时,由Search Engine“猜”出最有可能的选择。

我估计,豆瓣的筛选器,也无非是将一些敏感词进行自动过滤,凡是有这些词出现的帖子一律扣住,缓发或禁发。而某同学的^,也无非是拆散了这个token,于是也就避免了被筛选的命运。

这么珍贵的人类智商,就这样白白耗费,实在是暴殄天物。

虽然大家都是混饭吃而已,一个发明Tokenizer这样可以让失去双臂的伤残人用语言向电脑中输入文字,和另一个专门设计软件来筛选芸芸众生闲时无聊的胡说八道,你说,你会选哪个。

Tuesday, March 15, 2011

Race to Nowhere无头苍蝇乱飞飞

切,为了看Race to Nowhere, 我也疲于奔命,四处Race,真个是无头苍蝇追无头苍蝇,Race to Nowhere to watch Race to Nowhere.

今天某公司专家来演示他为我们设计的暂行方案,于是我一天都要陪着,中午连健身房都没有去。中间趁他冥思苦想抓头发的时候处理了其它几样小事。末了,自然是剥洋葱,解决了我上次的问题,下一步马上就暴露了别的问题。正好我提到七点钟有事,人家有了借口,可以开溜,回去再仔细加工。

七点钟的事,就是看Race to Nowhere. 虽然对虎妈嗤之以鼻,但是,一看这个纪录片的宣传广告,第一反应也是嗤之以鼻:自己懒,还嫌别人太勤快。可是毛头又问了,你准备去看吗。无声的请求,无形的压力。(画外音:不能说No,是无头苍蝇的典型症状。)

5:40离开公司,80迈高速飞奔,路上遇警察埋伏二人/次,还好,都没理我。回到家一边唠叨一边吃了一碗红枣莲米汤,然后扛上弟弟去Kumon——Kumon知道吧,就是 Race to Nowhere 里面批判的课外补习,日本人搞起来的。日本地震,中心在募捐,孩子们平时挣的Kumon钱,可以捐给日本,他们给十块Kumon钱,老板就给日本赈灾中心捐一美元。

飞速把弟弟送回家,然后又吃了一碗红枣莲米汤——真好喝,没时间坐下,站着喝的——想着哥哥滑雪回家要人接,给老爹打电话来不及,心里想哥哥是知道我要去看电影的,估计会跟好朋友的车回家吧……他果然忘了我不能接他,等醒悟过来时同学已经走了,只好让带队老师送回家(画外音:老师倒不嫌麻烦,娃肯定觉得没人接没面子,扣一分)

匆匆赶到初中,周围人头攒动,却不是看电影的……篮球,排球,戏剧……大晚上的学校还是人头攒动,大家都在Race……(迟到+找错门,扣一分半)

又匆匆赶到高中,停车场爆满,只好停在西伯利亚,再匆匆冲进会议厅。没有事先买票,门票15美元。(有人说是免费的,我当时就想纠正,不是免费)。再一看,好家伙,大厅里黑压压地全坐满了,看来大家也都不想错过这场比赛。

说的是孩子们的比赛,其实,这也是家长们的比赛。(凑上了家长们竞赛的热闹,加一分)

说了半天我自己的比赛,只是想说,小朋友长大以后的生活,就是这样一场比赛。——那么,要想孩子们有轻松快乐的生活,办法只有两个,一是让整个社会都慢下来,二是不管将来,先让孩子们慢下来,享受完了快乐的童年再说。

说实在的,纪录片里的人也只是在谈论和写作,并没有人能够说自己知道答案。一个作者都承认,他让他的两个女儿快乐地享受童年,但心里又担心她们将来没有竞争能力——你要慢当然可以慢下来,但是,你不能强迫别人也慢下来,你慢别人快,你就失去了机会。

虎妈和无头苍蝇是两个极端。虎妈要自己的孩子当第一名,而无头苍蝇是明知自己当不了第一名,就说,我们活得这么累,就是因为有争当第一名的压力。

其实,从经济和文化背景上看,我们倒是更接近虎妈。想当第一的,自然是因为有当第一的潜力。而无头苍蝇里,记录的很多是家庭条件较差、吃救济的贫困户,父母连三年级数学都没法辅导的人。还有天资平庸的大多数劳苦小朋友。

虎妈的压力,是怕失去自己已经占有的社会、知识、文化等各种优势;无头苍蝇的压力,在于要有社会向上流动性(跟Tony Judt 学的,upward social mobility,要保证下一代的生活比自己的生活更好,至少是不能恶化。

就目前美国的经济情况看,婴儿潮的下一代,生活要超过他们的父辈,并不一定像从前人们习惯想象的那样板上钉钉、十拿九稳。所以虎妈才吓得人睡不着觉呢。

而且,国内小朋友“抓”的还主要是学习,这里的孩子光学习好就被人贬成 Nerd/geek/dork/dweeb, 还要音乐、舞蹈、体育,再大一点还要社会服务、组织能力,目标也是一样的,让成绩单好看,上好大学。

其中一个家长还责怪布什,说就是他搞了个 No Child Left Behind, 才引起了这种不良风气。我不禁哑然失笑:布什在新闻里的形象是典型的笨伯,其实人家还是藤校毕业生呢,好在没得高分。:)

我并不知道答案。其实,看纪录片之前就跟Ray说了,我是中庸分子,一切持中庸肯定没错……结果呢,一个极端的虎妈出书,另一个极端的没头苍蝇拍纪录片,我们中不溜的人掏钱买书读、掏钱看电影,着急的时候无所适从,得意的时候左右逢源,地球也就是这样旋转着。:)

Monday, March 14, 2011

忽喇喇似大厦倾

日本地震,实在是惨烈。上次斯里兰卡Tsunami的时候我就没有看电视,这次一样不看。

初时还有些轻忽,电台里说只死了数百人,因为震中在海里云云,还为他们庆幸。现在才知道海啸和地震远不止于最初,再加上核电站的爆炸,天灾加人祸,日本海岛一片狼藉。

上一次日本核爆炸是在1945年。那也是人类的第一次核爆炸。

为人类的焦虑不作数,地震那天给S发了一封信,当时不知道有这么严重,说时还多少有些调侃的意味,因为他的生日就在近几天。他回信时虽然庆幸大家都幸免于乱,却也说了,哪里还会有心思过生日。人命关天的时候,能够活着,便是一件幸事,活着就是庆祝。

S是广岛人。

Sunday, March 13, 2011

两部轻松喜剧

最近大脑懒散,书懒得读,正经电影懒得看,对奥斯卡几部获奖影片一点兴趣都没有,倒是看了两部绝对轻松的喜剧。

一个是 She is out of my league, 想了半天才想起来电影名。电影么,当然就是不般配了,明明他是配不上她的,却偏偏要说服大家她能够爱上他。爱就爱呗,谁也没有损失,大家看了还能自我感觉良好一点。]

语言真粗糙,俗语真难听,通俗粗鄙,近乎反智。对了,就是反智。女主人公本来是上法学院的,上着上着偷偷休学了,专门给人办party为生。就是读书越多越反动嘛,礼失而求诸野,被知识越多越反动的男朋友欺骗了,就要去爱机场的安检人员。

当然了,只有有差距,才能有浪漫的故事可讲,我再细说下去,就成了贾政他老婆了。:)



还看了一部,叫 Love and the other disasters. 还不错嘛,就算是真心相信爱情,也还是要多加一点irony 或者玩世不恭的调侃,也不至于显得完全弱智、痴呆。女主角还不错,伶牙俐齿,对爱情完全绝望至于完全逢场作戏,然而这只是貌似……好朋友是同性恋者,本是一片痴情,结果却完全失望……总之还算有些“嚼头”。这么比吧,上面那个电影像是稍微煮过了头的中国面条,这一部呢,是煮得恰到好处的意大利面条。



得,看看女演员还不错,想查查她是谁。原来她就是Britanny Murphy,三十刚出头突然就心脏病发作死掉了。丈夫也在家,马上打911,没用。过了不久,丈夫也死了,死因也差不多,心脏、肺、药物……看这样的电影界人士八卦,人就心狠,首先想到的是他们过于放纵的生活方式。倒是对他们扮演的人物更多一些同情。

演员无辜,看到影迷们说这样的狠话,是要难过的。

小学志愿服务·义卖

圣诞节前夕,收到毛头小学校长的通知,规定家长给老师送的礼物不能超过25美元。

平时,隔三差五也收到学校官方或半官方的家长-教师联会(PTO)的通知,云学校经费紧张,希望家长踊跃捐助。

其实,我们平时给老师送礼物,都是全班或大部分小朋友的家长一起凑份子送,好像还从来没有超过25美元的。凑份子的时候,多的15美元,少的5美元的也有;一个班二十来个小朋友,凑在一起也不老少了,再弄张漂漂亮亮的贺卡,让小朋友一个一个签上歪歪扭扭的名字,老师拿到了,高兴得很。

麻州在美国算教育不错的州,我们住的这个镇,在麻州也算教育比较好的镇。其中一个标志,就是教师收入不错,平均年薪好像是七万二的样子。这里的平均还包括行政人员。按这个推理,高中的主课老师,工资应当在十万以上了。怪不得有些中国人在技术公司丢了职务以后,去埋头考执照,准备去中小学教中文或数学、科学呢。

也就是说,过节给老师送送礼物,纯粹意思意思。从前一个班凑足200美金,老师还能够买个像样的东西,有了新规定,我们只好分头行动,各家送各家的,零打碎敲了。

给老师不能多送钱,要为学校作贡献的机会还是有的,一是志愿服务,一是给PTO捐款。

我以前上班近,志愿服务和全职妈妈们不能比,和上班妈妈比嘛,还算多的呢。艺术水平差,手工不耐烦,志愿服务比较多的,是去图书馆帮忙,帮小把戏们在电脑里查书号、从书架上找书。说是简单,咱这老外出身的老妈,干这活也不是十分称职,人家娃娃要看的书咱不一定看过,问人家怎么拼吧,人家五六岁,只知道怎么说,并不知道怎么拼写。

小把戏说,我想借一本有关leprechaun的书。我木然,问,嘛是leprechaun。小朋友说,leprechaun就是leprechaun嘛。我又问,咋拼。小把戏说,额知不道,额不识字。难堪的不是他,是额。

回家以后补考,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马上就是圣·派特里克节(St. Patrick's Day)了,圣·派特里克节有穿绿衣、戴绿帽的小妖精,那个小妖精原来就是leprechaun。从此以后,我就成了leprechaun专家了。

另一项我喜欢的志愿服务是他们的冰激凌联谊会。联谊会有各种服务职位。我最喜欢的是给冰激凌上加topping。如今学校里讲究健康饮食,平时不让带甜食到学校,食堂也只在星期五供应一次冰激凌,现在一下子能够合法地大吃冰激凌了,而且冰激凌上还能加巧克力、奶油各色美味,这个锦上添花的topper的位置当然受欢迎了。每次我给他们的冰激凌上加各色高糖高热量的垃圾的时候,都觉得狐假虎威,人借糖势,得意得油汪汪。

不过这个好差可能也做不长。每次冰激凌联谊会的收入并不是很高,而且看看满校园的小胖子,估计不久就要改成青菜盛会了,就等着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吧。

既是志愿服务,又没有时间挑头,只好听从全职妈妈的安排,做些毫不神气的工作。比较乏味、不讨喜的工作有收钱,也有抹桌扫地等等。一般收钱也就罢了,最走麦城的是有一次是卖饮料……收费的牌子太小,人家兴冲冲地来要喝的,拿到饮料之后才发现要给一个Quarter,身上没带钱的还要张罗着去借钱,唉,要是我自家的,我肯定说,算了吧,就甭给钱了。

哦,忘了说,那一回的杯子还特别小,一个Quarter,只有一小杯。多小?喝没喝过功夫茶?或者是expresso咖啡?

而且,杯子里还不简单就是茶和咖啡。大约有十来样软饮料吧,大家都渴,事先也都没有看见要收钱的小牌子,于是一溜儿排上了队,你要这个,我要那个,我那个手忙脚乱……生意越火爆,我心里越觉得像个趁火打劫、牟取暴利的奸商……

当过奸商,也当过奴隶。小朋友升到高年级,高年级教室里没有助教了,家长们不直接参与教室活动了,但可以帮老师搞些复印等等活动。我一个星期午饭时间去一次。偷偷忏悔一下,头两个星期把人家的复印机搞坏了,虽然办公室里的员工一下子就修好了,但本来是帮忙却反而添乱,内疚……还有就是,一边忙着复印,一边心里觉得自己苦啊,忍辱负重啊,好几次想起《为奴隶的母亲》这个题目……其实志愿服务嘛,何必这样“悲壮”。回头专门去查了查《为奴隶的母亲》是咋回事,不禁哑然失笑。挨不着边际嘛。

你看,这个志愿服务,让我新学了leprechaun,还让我复习了《为奴隶的母亲》,善莫大焉。

不过志愿服务里,最雷打不动的,大约还是中国新年了。中国新年,也照出了我内心的虚伪,或者虚弱,也或许还有一点虚荣。厚道一点,就说内心的矛盾吧。

我是崇洋媚外着长大的,春节,无非是在家时等压岁钱,上学离家后挤火车回家,催肥好几圈,然后又回到学校花一年的时间减肥。春晚是坚决不看的,鞭炮烟花是讨厌的,嫌吵、嫌脏、嫌傻乎乎。轮到小朋友这里,却总是兴冲冲地给他们班里“办”中国新年。

怎么办?新学年开学时就跟老师打招呼。老师开学的见面会上有一个单子,请家长们签名志愿服务,“官方”节日有鬼节、感恩节、圣诞节和情人节。我就问,能不能加个中国新年。好啊,老师当然说。然后就等,等到圣诞、元旦都过完了、大家开始觉得有些“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的寂寞时,中国新年就提上议事日程。也无非是找找班上还有没有别的中国小朋友,大家找找故事、录像,带些有中国特色的布娃娃、中式衣物、装饰等,有爷爷奶奶的还有的带爷爷奶奶包的饺子,再带些手工原料让孩子们做,过年时丁咣丁咣开到班里热闹一回。

我每次都从网上盗些图片,抄些故事,按照当年的动物,编个Power Point。自己也顺便受了不少中国传统教育。

娃娃咋样?娃娃高兴得很。每次都抢着帮我查资料(可以借机上网),放Power Point时帮我按进键退键(出风头),小脸兴奋得通红。班里的娃也高兴,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末了还能把自己做的手工带回家给爹妈显摆。

不过也不光是好事。今年缺德,给他们夹带了点任务:学中文。不是兔年吗,教他们认“兔”字,还教他们说“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小娃娃们可怜,不以学中文为苦差事,鹦鹉学舌,学得像模像样的,几趟下来,居然就一个一个地“小白兔,白又白”地唱得顺溜。还有个孩子问,你说白是“white“,那两个白字中间的”又“是什么。神了吧。

每一年,按当年的属相编一个PPT,编着编着,娃娃就长大了,等以后他升到高年级,不让家长们去教室了,我还可以接着编故事、抄图片,却没有地方找一堆小朋友跟我唱“小白兔”了。

上班远了,志愿服务减少了,却还是可以帮学校,也就是捐款。

这家小学的募捐会一年一度,会上义卖的,有附近商家捐献的,也有家长捐献的。每年卖得比较火的,往往是体育竞赛或音乐会票,或体育、音乐明星们签名的照片或球;中国人对这些多少有些隔膜,不太肯为这些东西掏腰包。另外卖价比较高的是各班小朋友们自己制作的东西。往往也是三二好事家长们挑头,选主题、买材料,然后让全班所有小朋友参加制作。

几个星期之前,毛头就开始向我推销(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开始了心理攻势)。三天两头跟我说起,他们有个秘密项目,开始分组活动了,每个人都要画一幅画,而且要用故事把这些画串起来。然后说,妈妈,你能把它买回来吗,它简直太棒了,你一定会喜欢它。

于是我就把它买回来了。:)和市场上一般的俄罗斯套娃不同,这里的每一个娃娃都是不同的动物,孩子们分成几个组,每个人属于一个动物,编一段故事,然后把整个故事串起来。画是领头的妈妈们画上去的,然后背后有每个孩子的签名。

经济危机的痕迹处处彰显。第一次去这样的活动,简直是人头攒动,大家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大家聚在一起热闹热闹,顺便就把钱给凑齐了。这两年经济萧条,来的人眼见得少,掏起钱来,也不如往日慷慨了。

家长们为此掏钱,说是支援学校,内心里,是买下一点记忆。用不了几年,这些可爱的娃娃就变成了古怪孤僻的少年。留一份记忆,就留一份甜蜜。

除了俄罗斯套娃,我还拍到了一份PBS公共电视台的会员身份。公共电视台除了政府拨款,另外主要是靠成员捐款。我一直抠门,没有加入,这次更抠门——会员身份是电台捐给学校的,值150刀,我只写下了30刀,心里觉得别人会抬价,结果转过身就忘了……居然没有人再加价。这回占的便宜大了,占了学校的便宜,还占了电视台的便宜,惭愧ing ……

Sunday, March 06, 2011

Modigliani v Caravaggio

这一期的《纽约客》上有一篇书评,评的是Modigliani的传记,还不错,介绍人,介绍人的创作,也介绍人的作品,感觉比上次看的电影要好得多。瞧瞧,又一个例证:文字的魅力,音像还是不能取代的。

http://www.newyorker.com/arts/critics/books/2011/03/07/110307crbo_books_schjeldahl

其实, Andy Garcia 我还是蛮喜欢的,Modigliani的画我也蛮喜欢的——那些长脸美女们自有她们独特的优雅……但是这电影实在拍得不太好。



与此相反,Caravaggio 电影拍得很不错,但他的画风我还是不喜欢。卡拉瓦乔的画里面的人物线条都很短促,再借用一句东北话,那些人长得都“球球蛋蛋”的。文艺复兴里面最喜欢的还得是拉斐尔,修长优雅的曲线,很女性化,奠定了我的审美趣味。

The Solitude of Prime Numbers

“质数”听起来像是科普,一个“Solitude",就让它充满了诗意。

Solitude翻译成”孤独“是不够的,孤独首先让人想起Loneliness,或者being alone。Solitude比它要宽泛得多,也深邃得多。要么翻译成”慎独“?慎独也不准确,因为慎独有道德意味,就是说一个人的时候也不干坏事。中文不够用了。

如果是女作家写,大约会用Loneliness一类的词汇,但Solitude是一个很男性的词。孤独是一种生存状态,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而慎独,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种自我选择,是人对自己的一种自我放逐。

猜出来了吧,作者是男的,而且是一个懂科学的理科男,而且是一个敏感又诗意的懂科学的理科男。

作者叫Paolo Giordano,82年生人,“80后”,今年29岁,物理学博士生,现在还没毕业呢。小说一出马上成为意大利畅销书,而且已经被翻译成了三十多种语言。故事肯定有自传性……扉页上的赠言是:

To Eleonora
because in silence
I promised to you

质数命中注定是孤独的,因为它只能被1和它自己整除。但是,问题是,每一个质数附近,又命中注定有另一个质数,如影随形。于是在《质数的孤独》之外,又有质数的吸引;饶有兴味的是,小说封面上是一只豌豆荚,豌豆荚里有两颗豌豆粒,形状各不相同,却又相依相偎。

小说是从意大利语翻译过来的,其实,原文的 Solitudine 是不是有我猜的这种subtle意义,还在未定之中;但其实也无所谓了,这种Subtlety是超越语言的,这种未定之中的模糊(ambiguity),也是超越语言的。

对了,Subtlety + Ambiguity.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还要看小说。各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的长处,小说作为一种描述人类生存状态,尤其是细微的感情的艺术表现形式,还远远没有过时。

只有一个受过伤害的灵魂,才能这么温柔、细致、优雅地写出人的感情和灵魂的挣扎。把它粗放一百倍,突然就想起很多年前看过的东北电影《过年》,就是“大家都不容易”。这个“不容易”里,是人性,是humanity。

271页,上午老爹从图书馆把书带回来,晚上就看完了,中间洗衣、买菜、打扫,稍微打了些折扣,却也没有耽误什么事情。周末坚决不连VPN。:)

小说要看,电影也还是要看的。



这是作者自己:


Thursday, March 03, 2011

Margaret Atwood: Alias Grace

468页的长篇小说,啃吃啃吃居然看完了,了不起,表扬一下我自己。:)

故事背景是多伦多,谋杀发生的小村在Yonge街的北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街,那时候坐马车过去,路上还要停一夜歇店呢。

男人女人,富人穷人。英国女作家写的长篇小说也老是写富人穷人,但聚光灯是打在富人身上的,穷人是富人的陪衬;这一部小说里,聚光灯打在穷人身上,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穷人,是一个犯了谋杀罪、身陷囹圄的穷人。

小说嘛,都写个啥?男人女人,富人穷人。再加一个,好人坏人。科幻呢?再加一个,真人假人。:)

穷人也还罢了,穷而且年轻,而且美,而且很有些头脑,也很有些审美。难怪那么多人为她着迷,为她奔走。

小说是按真实事件写成的。也掺和了很多关于精神分析、梦的解析、催眠术、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等等。几个叙事角度,从多个人的眼里来追逐真相,到最后连精神科大夫自己也陷了进去,不知道自己是真是假,是梦是醒。

羡慕作者有这样的耐心,写这么长的故事。她怎么有那么大的自信,知道人家会读完这么长一部小说?

Suspence 是有的,但是结局已经知道,小说一开始就已经公布了,两个人被谋杀,两个人判罪,其中男犯已被绞死,女犯Grace Marks终身监禁。468页的故事,就是找出她究竟有没有罪。Why should we care if she is guilty or not?

对我这样的读者来说,让我对她感兴趣的唯一途径,就是首先向我展示她的humanity。如果她天生就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谋杀犯,那么杀人对她来说就是自热而然的司空见惯浑闲事,写或者看都无法改变。

Grace 的生活经历大概很典型:爱尔兰移民,父亲酗酒,母亲早逝。到了加拿大以后在人家帮佣度日。也就是一百五十年前的事情。赤贫,艰难,严酷的冬天,女人,尤其是有几分姿色的女人的命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Grace 也还是那样顽强地活着,而且在终日劳作的间隙里,哪怕是在牢狱中,也还是能够欣赏一花一草,讲究一丝一带。

每一章的题目下面都是一床被子的图案。里面的大夫是Loomisville,Massachusetts人,作者说这个城市的原型就是Lowell,正好那里还有一个被子博物馆,哪天还真该去看看,毕竟是美国民俗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小说里,被子是每个女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女孩子长大了,会做针线了,先是帮别人做被子,然后开始给自己做,做了两三个,就到了出嫁的年龄,被子就成了她的陪嫁。很简单的生活愿望。

一百五十年以后,未来的女子们,会怎么看待我们今天的生活?:)

K也给我发来了她写的小说,5万多字,年龄是YA(Young Adult),背景是印度。很想问问她是不是也看Atwood,其实有些类似的,也有穿越时空,前世后世,也是年轻姑娘。不过今天的15岁的少女还是小姑娘,一百年前的15岁的少女已经是成年女人了。她找的第一个agent已经谢绝,说是suspence 不够。也就是说,不能有足够的吸引力让人读下去。我的感觉也一样,但出于责任,还是要读完,而且发表评论时还只能避重就轻。你总不能直说:You are no Margaret Atwood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