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04, 2007

Monsieur Ibrahim + 《和你在一起》

巴黎最下层的街道,一位犹太少年Moses,陪伴着一位忧郁的父亲,眼睛里盯着街头来回招揽生意的妓女,经历着从少年到成年的过程。A boy coming of age.

故事的最后,领着他成长的不是他自己的父亲,也不是那些教给他为人之道的妓女们,而是街头小铺子的 Monsieur Ibrahim,The Cornor Arab.他并不是阿拉伯人,他来自土耳其的一个偏僻的地方,在安纳托利亚和波斯之间。他说,我很幸福,I have my Quran.

故事的最后,MoMo继承了那个小店,也成了Corner Arab.不能想象美国人拍这样的电影,尤其是9.11以后,一个穆斯林口口声声地提起他的可兰经,no way.

演Monsieur Ibrahim的是Omar Sharif,Dr. Zhivago, Prince Faysal in "Lawrence of Arabia".埃及演员,西方为数不多的著名阿拉伯演员。前两部电影艺术上都不错,但地位那么重要,显然也有政治的原因。这一部电影是小片子,从小处着眼,意义却不见得就不如那些大片。Omar Sharif演得炉火纯青。相比之下,想起Peter O'Toole 在 Lawrence of Arabia 里振臂高呼、夸张做作的表演,站在火车上让自己身上披的阿拉伯长袍迎风飘啊飘,我就有些起鸡皮疙瘩了。

无独有偶,看了一部中文的《和你在一起》。陈凯歌,和他的老婆陈红。好象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现在总算知道他们长的什么样子了。也是一个男孩子刘小春(春儿) coming of age,但他有一个使命,就是拉小提琴。父亲是劳动人民,因为孩子的天份,于是千方百计带他来北京拜名师。孩子的“成功”就是父亲的梦想,电影也千方百计描写父亲的“无私奉献”。最后么,当然还是醒悟到了亲情的重要啊,blah blah blah。男孩子本来应当在音乐厅里演奏,然后到美国参加比赛,结果男孩子不去,专门追老爸追到了火车站,然后在火车站的大厅里拉起了同样的曲子。

两个感想。一个是中国父母的危机感,所以孩子是要追逐成功的,这个成功十分具体,就是老爸张着大嘴乐呵呵地看着天才少年在台上演奏。而Monsieur Ibrahim教给犹太小男孩的是慢慢开车啊,别忘了每一步都停下来欣赏风景。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生活态度。对错高下不说,反正是不同。

一个是艺术家的表现方式。《和你在一起》题目都穿帮了,意图表现得太明显,太直露,连我都为他们脸红,那么多聪明的导演、演员、制片们,专门吃这碗饭的,就没有觉得最后火车站拉提琴那一个场面让人尴尬?:)

有机会见到这些名导演们,一定要提醒他们:use your indoor voice. You don't have to scream - people will see through you and find out what your intentions are, and that ruins your art. :)

6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Art? What art?
Speak of art to a mainland Chinese director? No way. They are still infants. 81zi

Anonymous said...

中文版的我也看过。电影不怎么地,背景的小提琴印象很深。拉得很好。

小蚕

Anonymous said...

八爷好,小蚕好,楼下的常静好,菊丫头好。

别处看不到你们,只好借菊丫头的宝地给你们请安了。

我在扬州,扬州很热,零上二十度,不像腊月。

斋主

菊子 said...

各位也好!斋主吉祥!我们这里其实也是暖冬,就这几天气温低一些。

我是国内的东西看得少,里边有些不自然的东西让我难受。其实王志文演得还好,因为他自然,不夸张。小提琴有些不错的段子,但故事不好,就让人觉得浪费了。

Anonymous said...

斋主好!乐不思加了?81

Anonymous said...

看了好几遍中文的《和你在一起》,倒不是因为剧情有多好,主要是自己小时候也拉琴,看到里面拉琴的种种总是觉得悲从中来,生活总是那么的相似,最后的那个场景实在是不敢恭维...上个月好象也有一部法国片也叫《要和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