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13, 2010

The English Patient 从电影到小说到诗人

星期天一大早,睡够了,爬起来把这本书看完了:Michael Ondaatje: Running in the Family. 最后一章,写到他父亲最后的日子,令人涕泗滂沱,看完了,却又忍不住会心微笑。作者说,里面写的故事稀奇古怪,但他尽量按照历史的真相去写;如果有遗漏也没什么,在斯里兰卡,一个撒得完满的谎言,比一千条事实还要重要。

书后还有介绍The English Patient的一小段文字。文字说,The English Patient好啊,好就好在作者对他的人物的温柔相待. Its tender regard for its characters.

这也是我向来看书的心得。假如一部作品能够走进每个人物的内心,然后对他温柔相待,让他向读者勇敢地袒露自己的内心,这样的作品就成功了,因为我们读者能够从这颗袒露的人心里看到自己,找到某种共通的人性。哪怕我们的种族、历史、时代、性别、性情、价值观念毫不相干。

The English Patient 不过是一部电影,看完了却久久不能忘怀。先是音乐,听来和当年在中东经常听见的音乐极类似,那种悠长的如泣如诉的拖音,是在西方的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里听不到的异国情调。果然,里面的作曲家是黎巴嫩裔法国人Gabriel Yared.

然后才知道,原来电影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一直没有时间去看。然后偶尔一天发现作者是斯里兰卡裔的加拿大人,突然就恍然大悟了:怪不得里面写那个印度锡克教男子和加拿大女护士的爱情是那么动人。里面一定有作者的影子。这里的作者并不是指他本人,而是一个集体的形象,一个非常西方化了的非西方男子。

The English Patient 最动人的还是爱情,超越了世俗婚姻,超越了种族,超越了战争、政治和时代。所有那些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件,不过是为了我们眼前这几个并不完美的芸芸众生提供一个上演他们人生故事的平台。英国病人为了拯救自己的爱人,不惜和德国人合作……我们这样的爱情至上主义者一定会为他倾倒,虽然生活中也许我们会作出不同的选择,然而,在艺术作品中,我们总是被这样的故事感动。

《倾城之恋》究竟还有些金钱的纠葛,然而我们还是相信,是战争和生命的短暂,让男人和女人终于在心中找到了对对方的怜惜。于是我们的心,就和张奶奶的心一起跳动。这个在爱情和婚姻上不幸的女人,却让千千万万的男人女人的心为她的爱情叹息,因为无论那个兰成是多么不堪,毕竟她真正爱过;同样,所有的历史,政治,抗日,乃至许多人看《倾城之恋》时津津乐道的金钱,不过是故事的背景而已。

Michael Ondaatje 骨子里是个诗人。Running in the Family 读起来更像是一部诗歌。说Epic可能算不上,因为他并不大着墨于历史。他的家族是斯里兰卡望族,但他对他的祖先的丰功伟业一点都不感兴趣。他只写人,用自家人亲昵、揶揄的笔调去写;写出来的人物都很滑稽可笑,因为他尽是在揭他们的短处;人都去了,周围的人,记得的和津津乐道的,都是那些人出的洋相、做的臭事;然而,人性、亲情,就在这些洋相和臭事里呼之欲出。

作者着墨最多、形象也最动人的是他的外婆和他的父亲。

T是从斯里兰卡来的,以前在电话里大家聊工作进展,他每次完了都要说一句 That's about it, 后来他人来了,每次当面说话,我还习惯性地等着他说 That's about it. :) 我说我在看这本书,他说他知道《英国病人》,却对作者一无所知。我说,嗨,中国人要是有这么个为国争光的人物,还不给弄得家喻户晓。:) 结果他第二天就跑来告诉我,他跟朋友聊天了,朋友批评他了,这么有名的人物,你居然不知道。:)

书里说,斯里兰卡像是一滴泪,又像是印度这只耳朵上垂下的耳坠。S说,Tsunami的时候,他和他爸爸一起去海边,因为人人都在奔走相告:大海没有了。半个小时后,大海又回来了,那些也在海边看消失了的大海的人,都被大海卷走了。

一部电影,一本书,几个人,一个遥远的世界的角落就活起来了,原来那里也生活着和我们一模一样的人,有一样的快乐,一样的忧伤,一样的渴望,一样的失落。

Ondaatje 的语言实在独特动人,有声音(雨声,鸟叫,蛙鸣,孔雀扇动翅膀,蟒蛇从客厅里大摇大摆地窜过,还有雨声,热带雨Monsoon的声音),贝多芬的音乐,雨声和贝多芬一起送他离开斯里兰卡,有色彩(绿色,葱茏的热带雨林,还有花,他那个性格独特,爱花,爱从所有人的花园里偷花然后又随意将花送人的外婆,绿色的热带雨林)……

他应当算是一个诗人。The English Patient 也是一部史诗,比写二次大战的历史教材好看一千万倍。下一步,找书来看,找诗来读。

http://www.poets.org/poet.php/prmPID/378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