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0, 2007

田壮壮真反动:)


L是电影通,对电影界的七大姑八大姨了如指掌。看见田壮壮,就记得听L说过田是电影导演第五代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妈是名人etc.上网一查,哦,老妈叫于蓝。名字熟悉,不记得看过她什么电影。

这都不要紧啊,拿到一部电影,就看吧。《小城之春》,据说还是翻拍前辈老电影的。呵呵,电影一开始五分钟我就知道不行:几个男女主角说话动作都矫揉造作、僵硬死板,情节如何发展,我已经不在乎了,因为几个人都没有让我对他们的喜怒哀乐产生起码的兴趣。

得出的结论:劈了钢琴当柴烧。故事虽然是旧时的,却没有旧时的韵味,风华,哀婉,本来是讲的感情的故事,电影中的人物却总是没有情:女人对丈夫没有怨情,对情人没有爱情,对自己也没有同情,自始至终就是板着一张扁平的苦瓜脸;可是,你对她的苦却没有同情,因为她没有演出热度,没有演出矛盾和挣扎,整个影片都象她那刻板的脸和干瘪的身材一样,冗长乏味。

丈夫的苦脸也象是装出来的;情人倒是头脸整齐,却不够风流,不够潇洒,不够多情,没有让人产生辜负春风的惋惜;上灯时分,女主人硬生生地闯到他房间里来勾引他,本来是可以暧昧、肉感、情色的场面,他们倆也折腾得别别扭扭,索然无味。

还有那个小姑子更难受,我的天,16岁的女学生一定就要是这样吗,梳着莲花头,说话总要偏着头,天真地“格格格”地笑,走路一定要一颠一跳。L在话剧队里活跃的时候,我就胡说过,天真少女千万不要天真地笑啊,就是那种“格格格……锯”……笑完了,然后在喉咙里再拉上一锯的那种。:)

总之啊,这部电影,和我心目中想象的旧时代小城放在一起,就象王安忆的小说和张爱玲的放在一起,或者是穿旗袍的巩俐和穿旗袍的张曼玉站在一起。只好哭笑不得地摇头。

话说得尖刻,可是真不能全怪我,没看见我还是有知音的。:)这个程青松同学好象是搞电影的,他就认为1948年费穆版的《小城之春》要好得多,那里的小城更抽象,更象是笼络着我们所有人的社会规范和传统,电影中的结局虽然一样,但是,费穆的同情是向着忍痛割爱的情人们的,因而是以人性和人道的名义而向社会提出抗议的,而田壮壮的同情则是向着银样蜡枪头的丈夫和传统的藩篱的,似乎情人们终于克服了一时糊涂,改正了错误,回到了革命道路上去。

呵呵,什么第五代第六代,不是说下一代就一定会强过上一代。第五代导演们都是喝狼奶长大的,他们可以反文革,反政治化,然而他们毕竟没有受过真正的人文主义的洗礼,八十年代他们已经太老了,连这个半洗礼他们都没赶上。再努力,他们都脱不掉那件棱棱角角生硬的狼外壳。

《巴尔扎克和小裁缝》好些,还拍出个质朴和清秀,没有这么僵硬。大概还是因为女主角周迅多少有些灵气。而且,故事的结尾,导演毕竟还是让小裁缝从那个山沟沟里走了出来。

新小城,旧小城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强烈要求本楼主人开展电影剧本写作工作!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