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16, 2007

《特里比西•林肯的秘密生涯》



住在中国的犹太人(三)草稿:《特里比西•林肯的秘密生涯》

趣书有趣,就连例行公事的《鸣谢》都有趣。几年前看过伯纳德•沃索斯坦的《特里比西•林肯的秘密生涯》一书,内容早忘了,只记得在《鸣谢》中,作者将自己和妻子幽了一默:“我的妻子从一开始就不同意我写这个题目,而且一直就没有完全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特里比西•林肯的鬼魂在我们家盘踞了好几个月。不过,我还是把这本书献给她——她喜欢也献给她,她不喜欢也献给她。”

《特里比西•林肯的秘密生涯》(The Secret Lives of Trebitsch Lincoln)这本书的主人公是生于匈牙利的犹太人,皈依基督教后曾经在加拿大传过教,后又前往英国,成为英国国会议员;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都曾经为德国作过双重间谍;更离奇的是,他的晚年居然是在中国上海一家寺庙里度过的,身份是佛教的法师。

乍一听起来,特里比西•林肯纯粹是一个将政治、宗教玩弄于股掌之上的骗子,沃索斯坦也不否认这一点。他的妻子反对他写这本书,亦是担心这样的课题登不得大雅之堂,会影响他的学术名声;然而,沃索斯坦却无法抑制自己的好奇心。八月份的一个大雨天,他被困在牛津大学的博德连图书馆里,无聊乱翻书时,首次看到有关特里比西•林肯的资料,从此便欲罢不能。他描述着顺藤摸瓜寻找历史线索的过程,我也跟着看得津津有味。这本书的关键是,沃索斯坦追溯着特里比西•林肯的秘密生涯,不仅是因为林肯这个人物独特和传奇,而是因为他的复杂经历,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那个纷纭杂乱、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二十世纪上半叶;林肯的疯狂,也折射了整个时代尤其是希特勒德国的疯狂,于是,这本书的意义,就超出了一般的冒险家传记的意义,成为一本具有独特视角的历史著作。

这本书强于一般冬烘书蠹之处,就是趣味性,时常让我想起《圈套》(The Sting)中保尔·纽曼和罗伯特·瑞福特捉弄对手时的狡狤和心计。所不同的是,电影为了照顾观众情绪,将胜利者放在了道德一方,而沃索斯坦写作的人物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因而,他也必须遵循正史方法细心调研资料来源,不能臆造事实。更重要的是,特里比西完全无视正义,善良,宗教,民族,亲情等基本价值观念,他的受害者也不是恶棍,而是所有一切与他有关联的国家、民族、宗教组织、家人和朋友。因而,作者无法象《圈套》那样以欣赏的笔触去描述他,而是对他抱着一种怀疑、鄙视和辛辣讥讽的态度。这样一名小丑、骗子,居然在几十年取得非凡的“成就”,在那么多国家、那么多领域如鱼得水、各领风骚,令读者掩卷之后,也不禁品味出历史的荒诞不经,脑海中,也难免浮出别的一些风云人物的形象来。

沃索斯坦前往中国上海追寻林肯的足迹时,上海社科院的潘光带他逛市容。他拿着照相机四处乱拍,镜头对着的是监狱他也不知道。警察找麻烦了,要收他的胶卷。潘光威胁说:“这可是从美国来的富商,要来中国投资的,你要是得罪他了,人家不来中国投资了,你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伯纳德•沃索斯坦(Bernard Wasserstein)是我的老师。认识他的人都见识过他的急智、口才,还有他那种独特、尖锐、偶尔置人与死地的英国式幽默。我们在几个国家的同样的学校逗留过,在他的课堂和办公室里,我曾经体会过毫无功利目的、纯粹寻求知识的乐趣。与他这样的良师益友交流,时常有柳暗花明、茅塞顿开的快意。想起象牙塔里的求学生涯,总有种种遗憾,若要具体罗列,这便是首要了。

《特里比西•林肯的秘密生涯》是1988年出版的。令人伤感的是,伯纳德和他的妻子终究还是分道扬镳。他本人也在英国和美国几家大学流浪了几年,现在在芝加哥大学落户。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是欧洲外交史,但这本书却和中国有特殊关系,可以列入我耽搁了很久的中国犹太人系列。

林肯是宗教和政治界的流浪儿和弄潮儿,伯纳德也可以说是学术界的流浪儿和弄潮儿,其中的巧合,令人不禁莞尔。所不同的是,林肯的手段是欺骗,伯纳德却是诚实和严谨。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Sounds like a fun book. Will check it out. 81

Anonymous said...

名师出高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