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猪头三”到“猪头”
作者:笑离子
期数:39
文章类别:十年磨一剑--语言生态
http://www.jwc.fudan.edu.cn:8080/yayan/showArticle.php?akey=88
“猪头三” 是上海话中的一句骂人话,本于熟语“猪头三牲”,是运用歇后藏词,以前三字代末字。它最初骂什么,历来有两说。
一种认为“此为称初至沪者之名词。‘牲’‘生’谐音,言初来之人,到处不熟也。”(《修辞学发凡》引《沪苏方言记要》语)乍看来,此说同过去上海人狭隘的地域观念深为符合,可在实际印象中,却从没听到某人因其“外地人”的出身而获赠“猪头三”称号,所以这一说法大有文人附会之嫌。
第二种说法就朴素得多了,认为只是单纯的藏词,猪头三——牲,就是“畜牲”。上海话里直接骂别人“畜牲”(众牲)是极不给对方面子的,改用“猪头三”来转一个弯儿,严厉还是严厉,相形之下毕竟不那么刺耳。
“猪头三”的指称对象很快就不局限于初到上海的或言行如畜牲的人,大家也不大记得它竟然还是个歇后藏词语。后来“猪头三”被粤人相中,出口到了广东,改“三”为“丙”(许是因为“丙”在天干中排名老三吧),用“猪头丙”来指蠢钝的人,此乃后话。
时至今日,两个文明的建设如火如荼,提倡言语文雅,公共场合更是要说“雅言”。身为粗话的“猪头三”自然难得听到,取而代之的是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的“缩写版”——“猪头”:
问起对霍建华的看法,之之(关之琳——引者注)莞尔一笑:“小华是少有的老实人,比较真、很慢热,凡事很少主动开口提出要求,所以有时候我会叫他‘猪头’!”(《新闻午报》2004年12月19日A4版)
不过年轻人中间互称“猪头”,嫌恶鄙夷的成分少,亲昵娇嗔的成分多。同“冤家”一样,“猪头”也成了“美恶同辞”的一个例子。
前些日子在沪上一家媒体实习,节目组的编辑们没有超过三十岁的,工作气氛活泼异常:他们之间以对方姓氏加“猪头”相称,此“猪头”的句法分布倒和日语里的“×君”一致。忍俊不禁之余,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称谓法的缺环这一尴尬事实。
如今的年轻人之间,以“小×”相称,不免叫人觉得说话人自封长者,“倚老卖老”;连名带姓地叫,严肃有余而亲和不足;倘去其姓而直呼其名,则被呼者往往肉麻得鸡皮疙瘩掉下一地。表达亲切是人际交流的需要,调侃俏皮则是年轻人的天性,结合了这两种要求的“×猪头”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称谓法中的一个空白。当然,这首先是因为猪在当代年轻人心目中的形象早已升级换代,不再是过去那副脑满肠肥、吃了睡睡了吃的尊容了。
Friday, September 08, 2006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3 comments:
菊小猪头转得好,尚老猪头这厢有礼!:)))
sce
再加上老夫,才是“猪头三”呢。
斋主
可我不想当猪头阿。:)因为《说“名”》里用了一句“当占不占猪头三”,好奇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就“狗”了来。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