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11, 2006

The Human Stain;Merchant of Venice

The Human Stain

波士顿靠海,城市象是一面扇子,从海边向西部延伸开来。内圈是城市,一二八公路是一环,四九五公路就是二环了。

离城区越远,离美国越近。大波士顿,尤其是剑桥,都是相当国际化的,离开它们之后,往西一走,便见到真正的美国。

电影 The Human Stain的背景就是麻州西部的一座小大学城。不知道是不是Amherst;没有看过 Philip Roth的小说。本来有好奇心,该找原小说来看,也看看作者传记,想想也没必要:电影反映的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在哪里并不重要。

我们没有每天碰到、不必每天面对的问题,并没有真正消失,电影只不过将它浓缩在两个小时里表现出来。Antony Hopkins 和 Nicole Kidman 对戏,两个人是很不和谐的一对,就象他们身负的两个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种族差异,阶级差异。电影并没有试图给他们找出什么出路,因为现实中我们并没有找到出路;故事相当残酷,然而是以一种令人能够忍受的方式表现出来。我现在已经受不了痛哭流涕、逼着你非哭不可的激情场面,所以更喜欢这样的风格。说穿了也和昆德拉是一样的:举重若轻。

好象连种族问题和阶级问题都涉猎了还不够,导演又让Ed Harris带出越战。战争给人留下的创伤,失去孩子后给人留下的创伤,谎言和欺骗以至于失去亲人的内疚和犯罪感,都是无法愈合的,人们只能尽其所能勉强活下去。所以我们能够原谅一个暮年的失业老教授和一个年轻但没有什么教养的 White Trash之间的恋情,甚至为他们双方都感到庆幸;就是那个冷酷疯狂的前夫,最后冰上独钓、想念儿子的一幕也让人心中一软。

只有那个作家显得有些游离。不象是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许还是我不太习惯跳出故事来看故事;那个演员(Forrest Gump里的长官)的表情总让我觉得(替他)尴尬。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显然是“修正主义”的电影,是用二十世纪的观念重新诠释莎士比亚的伟大杰作。

Al Pacino的Shylok炉火纯青……如果你没有任何背景(和偏见),光看这部电影,你不能不同情他的处境,理解他的选择:犹太人受侮辱的环境,因为不能正常经商被迫从事放高利贷的职业,住在Ghetto里,出门必须带红帽子,并且忍受基督徒往脸上吐痰的当面羞辱。夏洛克早已成为高利贷和贪婪的代名词,可是在这部电影中,夏洛克不要双倍的赔偿,一定要一磅肉,是对社会不公正的反抗和报复,是要讨回自己的尊严。

Jeremy Irons的安东尼奥不错,他的傲慢与偏见是时代的傲慢与偏见,而在他的傲慢与偏见背后他又没有失去人性,比如说,他当初借高利贷本来就是为了朋友,他后来放弃自己可以得的夏洛克一半财产,而不是对夏洛克穷追猛打、落井下石,也是在面对死亡和屠刀之后的一点人性的复苏。不记得莎翁原作的内容了,只是觉得电影有些理想化,不过我喜欢这样粉饰太平的理想化,给人一点希望。

演巴萨尼奥的是 Ralph Finnens的弟弟 Joseph,比哥哥年轻一些,而且也没有总是戴着“忧伤”这一副面具。他演的那些部分so so 啦,甚至包括鲍西娅整个求婚的故事啊,还有鲍西娅在法庭的戏剧化/喜剧化场面,都无法和Pacino and Irons的重头戏/悲剧抗衡。

想一想,几百年前的威尼斯,人家还真是依法办事啊,合同上怎么写还就真怎么办。另外,中国人对犹太人有那么大的偏见,莎翁功劳不小,只怕这个修正主义电影也无济于事。

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不记得莎翁原作的内容了,只是觉得电影有些理想化,不过我喜欢这样粉饰太平的理想化,给人一点希望。"

年青的时候我也喜欢粉饰太平的理想化,现在我更欣赏坦然的人生观和正视人生的勇气。

Anonymous said...

恩,莎翁怎么拍都不能太相信。

菊子 said...

年轻时对粉饰的太平信以为真,成年后,明明知道了现实的残酷,有时却会有意“粉饰”它——不是撒谎,而是选择看它的光明一面,还是有些区别。:)

管:就是。《威尼斯商人》“歪曲”原意的痕迹太明显,老莎肯定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