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18, 2012

Louisa May Alcott

看了PBS拍的Louisa May Alcott: The Woman Behind Little Women, 刚开始有些别扭,因为是演员来演,但又不是戏剧。另外主要是不怎么喜欢Little Women小说本身,这本小说大概一定要小女孩儿时候看,才会有身临其境的亲近感,成年后,对作者的身世和时代有所了解以后,太多地感受到她生活的无奈和不公,看见的是书中渲染的故作的安贫乐道和幸福生活背后的辛酸和抗议,觉得意淫的成分太大。

当然了,好的文学作品是必须要意淫的,否则这个世界上就只剩下方舟子的打假文了。

过了几分钟以后,渐渐习惯了DVD选择的角度,感觉这样拍还是相当不错的,人物虽然是演员扮演,但都是十分熟悉的人物,取景是十分熟悉的波士顿和康科德的实景,故事也很温暖动人。

Louisa May写作的主要起因是为了挣钱,因为她父亲是一个理想主义/空想主义的哲学家,她母亲本来是波士顿有钱人家的大家闺秀,后来却不得不成为养家之人,出头露面,还办过职业介绍所。路易莎本人什么都干过,包括裁缝、富家小姐的陪伴等等。

她们家先是住在Wayside House里,爱默生借给他们500美元。后来他们把Wayside House卖给霍桑了,全家搬回波士顿,在此期间搬过30次家。后来再回康科德居住,才搬入Orchard House,还是爱默生帮了他们一把。爱默生家里有钱、自己也会挣钱,对梭罗、霍桑和阿尔科特家都不同程度地从经济上接济过。

除了Little Women以外,也试着看过她其它的小说,实在是乏善可言。这倒也不怪我,片子里说,路易莎写的东西实在太多,大都是用笔名写的,没有足够的证据把它们全部搜集起来。她所有的书,每一本销售量都在一万册以上,这在当时,大概是相当可观的,赶得上Harry Porter了。里面还说Rowlings写作还是受到了Little Women的激励呢。

就是目前已经确认是她的作品的,就已经相当可观的。她有生之年挣了100,000美元,Henry James好像只挣了25,000,Herman Merville只有10,000.当然,Henry James他们家有的是钱,Merville 是倒霉一点罢了。

Louisa May 认为自己的病是源于当护士时在华盛顿用的Camol(?)导致的水银中毒,但编剧认为是Lupus(红斑狼疮)。还放了一张她当时的画像,认为她脸上的红晕,加上她当时的某些症状的描述,都是指向红斑狼疮,而不是水银中毒。认识的人里有两个女孩子得这个病死了,一个是老公大学同班同学,一个是来波士顿以后认识的某清华男生的女朋友。

凯瑟琳·赫本演过Jo,看了点片段,觉得有点喳喳呼呼,不知道整个电影怎么样。看过现代版的电影,Winona Ryder演的Jo,结尾嫁给那个木吶乏味的德国教授,着实令人莫名其妙,看了这个DVD,才知道那是Louisa写来哄读者的……本来她是不想让Jo嫁人的,但读者们不干,于是路易莎只好让她屈就。以小人之心,度伟人之腹,心中对Louisa还是有些怜悯,她其实也不过是真正的小女人,渴望爱情(却不喜欢家庭之累),渴望精神生活(却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很大程度上,她和她母亲都对她父亲的以维持基本生活为代价的理想主义哲学深有抵触。

Winona Ryder 是个不错的演员,可惜自从商店偷包事件后名声大坏,再也没见她演过什么好角色。当然我看的电影也有限。她的电影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是The Age of Innocence, 一个是 Girl Interrupted。

好玩的是,Bronson Alcott还认真考虑过要离开家庭,参加附近的宗教/乌托邦组织 Shaker Community。躺在床上不吃不喝想了一阵子以后,还是决定留下来。留下来是留下来了,但他神思恍惚,也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

路易莎却爱她父亲,一辈子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赢得父亲的赞许。但后来Bronson Alcott旅行到中西部讲学时,人们问的却尽是关于路易莎的问题。父亲躺在病床上说,我看见天堂了,很平和,你和我一起去吧。她说,我也希望能去,但我现在还不能去。

结果她还是跟随父亲去了……Bronson Alcott 3月4日去世,奔丧的人来了以后,才发现路易莎也去世了。3月6日。路易莎自己说,不幸的是,她年轻的时候没有钱,等有钱了,又没有健康。

路易莎还算是幸运的女子。毕竟她写了很多作品,并且在有生之年就名利双收,而且直到今天,还是美国文学中的literary canon, 虽然和其他“大拿”相比,她只是第二个级别的大拿。很多女权主义者拿她的作品和身世大做文章,大约无意间也平添了一些我对她的隔阂,看完这盘DVD,倒是从内心里对她暖和起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