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才发现,出一部译著,翻译本身是最简单的一环。:)
这本书什么时候交稿的?至少两年了吧?修改和校对也都是一年之前了哦。编辑和出版社自然有他们的难处,光是版权(包括书内图片和封面等等)都费了不少周折。先是希望书能够马上出版,后来听说在拍电影,又希望书能够赶在电影之前出来,或者至少同时出来。如今电影都放完了,书还是杳无音讯,唉。
昨天终于看电影了。果然不出所料,电影是不如书的。小朋友们也一样,真心喜爱的小说,甚至都不愿意去看电影,担心电影butcher了他们的小说。Percy Jackson and the Lightening Thief 就是一例,这本书我还算读过,电影也看了,倒也没觉得电影有多糟糕,但他们护书,就觉得电影特别不好。另一个例子就是Eragon系列,还振振有辞地说,没看他们拍了一部不成功,都不接着拍下去了吗。
预先知道电影一定是要选择性的使用书中的信息的。看完发现,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把多层次地探讨人性和人际关系的小说,变成了单层次地讲述奥斯卡的经历的故事。小说虽然讲的是奥斯卡的故事,但背后衬托的爷爷奶奶在德累斯顿爆炸中的经历占了很大份量——30%没有,20%总有吧,另外还有5%的日本核爆之后的故事。我觉得Foer选择这两个二战“战犯国”的平民遭遇是有机心的:他反对的是一切残害人类的战争和暴力行为,对暴力的反对超出了宗教、种族、“正义”和“非正义”等将人类分隔成不同团体的抽象概念的范畴。
电影一单纯跟随奥斯卡的行踪,就变成了纯粹是一个孩子在9-11失去父亲之后心灵康复的故事,类似于平铺直叙的纪录片,失去了其中的内核,也容易加固观众可能本来就有的对9-11肇事者的宗教和种族背景的偏见。
哦,光是平铺直叙还好,怕就怕煽情。什么叫煽情?就是让观众觉得不能不感动的细节。Tom Hanks和Sandra Bullock还好,尤其是Tom Hanks,他演的都是悲剧发生之前的日常细节,因而还算气定神闲。Sandra Bullock也还算差强人意——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大约也就是那个样子吧,虽然最后她看儿子的笔记本时多次会心微笑,让我多少有些尴尬。
关键是奥斯卡了……电影是小说来的,奥斯卡于是只好用旁白说出自己的内心活动,有些地方太长,他又是个小天才,我不知道除了我以外,还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懂得他自己和自己开的“圈内玩笑”。书中许多文字游戏,本来是这本书的特色,并没有在电影中表现出来,真要是都表现出来,电影更不容易看了。
另外,书中的奥斯卡是“我”,所以作为读者的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喜欢不喜欢他的问题。一到电影里,奥斯卡成了一个“他”,一个九岁的男孩,于是作为观众的我就想我是不是喜欢他。——这么想,就觉得对不起可怜的孩子。因为他的当务之急是为了努力活下去,而不是为了让我们爱他。在许多情节上,当导演强迫我感动的时候,我反而觉得和奥斯卡之间有了距离。
爷爷还好,奥斯卡话太多,爷爷一言不发,仅靠表情(和手掌)表达,多少是一种弥补。但爷爷在小说中是立体的,在电影里却成了单面,多少是一种遗憾。
音乐也有些过犹不及。我的音乐耳朵并不灵,但好几个地方却觉得受到了干扰,感觉喧宾夺主,至少是觉得作品过于吃力, tried too hard.
结尾也有些好莱坞……连这样沉郁subdued的电影,也要拍出个大团圆:奥斯卡有了继续生活的勇气,爷爷奶奶大团圆,爸爸生前藏下的线索也找到了,爸爸的钥匙居然也有使人破镜重圆的魔力,陌生人夫妇大团圆,你好我好大家好……我自然不希望奥斯卡永远痛苦下去,不过觉得这样太cheap,太好莱坞罢了。
还是看电影之前的直觉:电影提名是人们对9-11这个事件的尊重,而电影没有获奖,还算是艺术的胜利。
Sunday, April 08, 2012
Wednesday, April 04, 2012
清明节忆清明叔叔
叔叔安息……
叔叔本名并不叫清明,家谱上叫盛华,因为生在清明节,故而小名清明。这样晦气的节日拿来当小名,是这样将叔叔的一生蒙上了阴影么?
我自觉能够安贫乐道,物质需求不高。有时候却想,如果我是X万富翁(X>100),或许我就有能力改变一些人的生活……
叔叔很帅,鼻梁有我们家族人都没有的笔挺的直线。
叔叔,你在那边,定不会承受你在这个世界上承受过的苦难。
叔叔本名并不叫清明,家谱上叫盛华,因为生在清明节,故而小名清明。这样晦气的节日拿来当小名,是这样将叔叔的一生蒙上了阴影么?
我自觉能够安贫乐道,物质需求不高。有时候却想,如果我是X万富翁(X>100),或许我就有能力改变一些人的生活……
叔叔很帅,鼻梁有我们家族人都没有的笔挺的直线。
叔叔,你在那边,定不会承受你在这个世界上承受过的苦难。
Subscribe to:
Posts (Atom)